APP下载

《黄帝内经》对《汉语大词典》释义、书证之订补

2023-01-09张雪梅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书证大词典灵枢

张雪梅

(安徽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第一部中医经典著作,由《灵枢》和《素问》两个部分组成。它系统地阐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典籍,而且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它内容极其丰富,且口语性强,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性的大型历史性的语文词典[1],但由于种种原因,《大词典》也并非完美无瑕,如其在《前言》中所说,“由于词目浩繁,时间紧迫,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我们参照《大词典》,在研究《内经》词汇时,就发现《大词典》存在释义不够准确、例证迟后、例证缺失及不足、例证间跨度过大等问题,《内经》语言材料①可以订正《大词典》释义不确,提前《大词典》书证时代,弥补《大词典》书证缺失及不足、书证间跨度过大等。兹举数例,希望能为《大词典》修订提供参考。

一、释义不够准确

释义是辞书编纂的中心工作,是衡量一部辞书质量高低和修纂水准的最重要也是最显著的标志[2]。《大词典》释义力求确切,但一些医学条目的释义还存在可商榷之处。例如:

脱色 3930页②该条:“①由于受惊或害怕而失色。”孤证为清吴谦《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平脉法〉》:“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按:《大词典》释义不够准确,且例证引文不完整。查《伤寒论》卷第一《平脉法第二》:“问曰:人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3](P18)书证引文应顾及文意的完整性,否则会影响对文句的理解。

“人恐怖者”,为何面白脱色呢?《伤寒论考注》曰:“恐怖者,血气不足而神气弱也。脉形似循丝累累然,面白脱色者,《针经》曰:‘血夺者色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是知恐怖为血气不足。”[4](P106)可知,脱色与气血有关。人惊恐时,“恐则气下”,“气下”则影响“心”的功能,致心气不足,血脉不能充盈,故“脉形如循丝累累然”。血主色,气血不足,不能章华于上,故面白脱色也。可见,“脱色”主要跟气血有关,气血不足,或气血不能正常运行,面部就会失去正常色泽。或久病气血皆虚而使面部色泽夭败无华;或疼痛气血运行不畅而使面部失去正常色泽等;不仅仅是人受惊或害怕才会失色。故“脱色”《大词典》应释为“失色”更为恰当。

髃 7289页该条:“肩前骨;肩头。”书证为《说文·骨部》:“髃,肩前也。”

按:《大词典》将“髃”解为“肩前骨”,似未精当。《说文》释“髃”为肩前。段玉裁注:“《士丧礼记》:‘即床而奠,当腢。’注曰:‘腢,肩头也。’腢即髃字,……。凡肩后统于背前为髃。”[6](P165)可知“髃”指肩的前部,或称为肩髃,即肩头。

“髃”此义在《灵枢》中多见,如《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5](P144)可知“髃”即肩髃。又“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出缺盆,结肩前髃。”[5](P145)“结肩前髃”即结于肩髃。

“肩前骨”即髃骨。《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黄帝内经灵枢译释》(简称《译释》):“髃骨,为肩胛骨与锁骨相连接的地方,即肩髃穴处”[5](P98)因“髃骨”在肩髃穴处,故其又指肩髃穴。如《素问·水热穴论》:“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7](P332)

故《大词典》应释“髃”为:“肩前。或称肩髃,即肩头。”首例应举《灵枢·经筋》。

臑 3974页该条:“②人的上肢。亦谓臂之羊矢穴。”例证为《灵枢经·经脉》:“颌肿大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按:《大词典》将“臑”解为“人的上肢”,释义过宽。人的上肢是与下肢相对应的,上肢包括上臂、肘、下臂等部位。“臑”应为肩以下、肘以上的部分,即上臂。

《大词典》所引例证也有误。书证有错,会造成文意晦涩不顺,影响词典的使用。检《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5](P105)“颌肿”应为“颔肿”。颌,指口腔上部与下部的骨头与肌肉的组织部分,上部叫上颌,下部叫下颌。颔,俗称下巴颏。乃形近致误。“颔肿”即下巴颏肿,故头项难以转侧回顾。“臑似折”,即上臂疼痛如折。“臑”为“上臂”义。

“臑”此义《灵枢·经脉》中还有用例,如:“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译释》:“臑,即上臂。”[5](P97)“下循臑内”意谓沿上臂内侧下行。又如:“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5](P110)“循臑外上肩”即沿上臂外侧上肩。《大词典》应释“臑”为“上臂”。

按:《大词典》释义未精确。胸骨包括胸骨柄、胸骨角、胸骨体及剑突等,将“”解释为胸骨,此释义过于宽泛。《译释》:“,鸠尖,一称剑骨突。”[5](P149)《内经词典》:“,胸骨剑突下部位,一名鸠尾。张景岳注:‘,一名鸠尾,一名尾翳,蔽心骨也。’”[8](P893)“”又称“尾翳”,例如《黄帝内经太素》卷九《十五络脉》:“任冲之别,名曰尾翳。”杨上善注:“尾则鸠尾,一名尾翳,是心之蔽心骨。此之络脉,起于尾翳,故得其名。”[9](P242)可知,“”就是“剑突”,又称“鸠尖”“鸠尾”“尾翳”“蔽心骨”等,为胸骨的一部分。“”此义,《灵枢》中还有用例,如《师传》:“骨有余,以候。”[5](P224)“”指“胸骨的剑突”,《大词典》释义当改。

瘛疭 4871页该条:“惊风;痫病。亦泛指手足痉挛。”首例为《说文·疒部》:“瘛,小儿瘛疭病也。”次例为《伤寒论·辨温病脉》:“太阳病……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按:《大词典》释义欠确,且所引次例篇名有误。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伤寒论校注》:“瘛疭,抽搐。《说文·疒部》:‘瘛’字,段玉裁:‘瘛之言掣也,疭之言纵也。’缩伸抽动不已,故曰‘瘛疭’。”[3](P49)“惊痫”多是受到惊吓引起的,发作时有四肢抽搐的症状。

“瘛疭”指手足痉挛抽搐,《灵枢》多见。如《终始》:“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5](P93)“戴眼,反折,瘛疭”即两目上视而不转动,角弓反张,手足抽搐。又《热病》:“热病数惊,瘛疭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写有余者。”[5](P191)“热病数惊,瘛疭而狂”意谓热病屡发惊痫,抽搐而发狂。

惊风、癫痫、惊痫等,虽然病因不同,但发病时皆有抽搐症状。故“瘛疭”不是“惊风”“痫病”,而是“惊风”“痫病”发作时的病状。《大词典》应释“瘛疭”为手足痉挛抽搐。引《灵枢·终始》为首例。

《大词典》4867页又收“瘈疭”,释义为“筋脉痉挛”,首例为《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瘈疭”同“瘛疭”,也指手足痉挛抽搐。《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心脉急甚者为瘈疭,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译释》:“瘈,筋脉拘急而缩。疭,筋脉缓疭而伸。瘈疭又称抽搐、抽搦。”[5](P42)又:“脾脉急甚为瘈疭;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5](P43)“瘈疭”亦为抽搐义。《大词典》“瘈疭”条应解为:“同‘瘛疭’。指手足痉挛抽搐。”

二、书证迟后

历时性的大型语文词典词条下每个义项所引第一条例证应该为始见例,即王锳先生所说的“在传世文献中最初出现的例子”[10](P6)。《大词典》在语义溯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书证迟后问题。下列这些条目书证皆迟后,《内经》语言材料可以提前其书证。

燕坐 4188页该条:“①安坐;闲坐。”首例为《仪礼·燕礼》“宾反入,及卿大夫皆说屦升,就席”汉郑玄注:“凡燕坐必说屦,屦贱不在堂也。”

按:“燕坐”见于郑玄注,嫌迟。《素问》已见用例,如《示从容论》:“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7](P549)

颙颙 7257页该条:“①肃敬貌。”首例为《后汉书·朱俊传》:“将军君侯,既文且武,应运而出,凡百君子,靡不颙颙。”

膝腘 3961页该条:“即腿弯。”首例为秋瑾《看护学教程》:“腹部及骨盘、胯部交换绷带之时……在下肢则以一手托其膝腘,一手把其踵下。”

按:太迟。《灵枢》已见,如《骨度》:“膝腘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5](P148)

衄血 5297页该条:“鼻孔出血。亦泛指出血。”首例清《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从春至夏衄者”注:“衄血,阳络伤也……从春至夏衄血,属太阳也。”

按:太迟。《灵枢》已见,如《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5](P402)

息 4279页该条:“①呼吸。一呼一吸谓之一息。”首例《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按:嫌迟。《灵枢》已见,如《动输》:“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5](P367)“以息往来”意谓呼吸与脉气的往来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息”指呼吸。

麋衔 7663页该条:“即鹿衔草。”首例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薇衔》。

按:太迟。《素问》已见,如《病能论》:“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7](P258)

漆 3409页该条:“⑤黑。”首例唐孟郊《吊卢殷》诗之七:“初识漆鬓发,争为新文章。”

按:《灵枢》已见,如《经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吐则有血,喝喝而喘。”《译释》:“漆,黑色。柴,木柴。‘面如漆柴’是形容病人面色黑而无光泽。”[5](P107)又:“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5](P114)

铍 703页该条:“②针砭用的长针。”书证为《说文·金部》:“铍,大针也。”

按:引《说文》为书证嫌迟。《灵枢》有用例,如《玉版》:“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5](P358)

埃雾 1208页该条:“①尘雾。”首例《新唐书·李密传》:“既两军接,埃雾嚣塞。”

按:《素问》有用例,如《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太过,寒气流行……大雨至,埃雾朦郁,上应镇星。”[7](P615)

痼疾 4865页该条:“积久难治的病。”首例《东观汉记·光武帝纪》:“是时醴泉出于京师,郡国饮醴泉者,痼疾皆愈,独眇蹇者不瘥。”

按:嫌迟。《灵枢》有用例,如《九针十二原》:“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5](P6)

三、书证缺失

赵振铎先生曾指出:“(辞书)举例和释义有密切的联系,它是佐证释义的重要手段。曾经有个外国学者形象地比喻说:一部没有例句的词典只是一具骷髅。”[11](P7)可见词典例证的重要性。《大词典》存在书证缺失现象,可能是苦于找不出例证。下列词条缺失例证,可补《内经》中所见例。

射 1273页该条:“亦泛指用推力、压力或弹力送出。”无书证。

按:补《内经》用例。《素问·刺腰痛》:“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王冰注:“今则取其结络大如黍米者,当黑血箭射而出,见血变赤,然可止也。”[7](P229)《灵枢·血络论》:“血出而射者何也?……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写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5](P259)“射”有射出、喷射的意思。

颞颥 7276页该条:“①头部的两侧靠近耳朵上方的部位。”未举书证。

按:补《灵枢》例。《热病》:“热病头痛,颞颥目瘈脉痛,善衄,厥热病也。”《译释》:“颞颥,指鬓骨,在头侧面,耳前上方,眉后方。”[5](P192)此句意思是:热病见头痛,颞颥部连及眼睛的脉络抽掣作痛。容易出血,这是厥热病。《大词典》该条第二个义项:“口腔动时面部肌筋牵动状。”引例为《灵枢·热病》,义例不合。

薤 5540页该条:“①多年生草本植物。……新鲜鳞茎可作蔬菜,干燥鳞茎可入药。”无例证。

按:补《内经》用例。《灵枢·五味》:“五菜:葵甘,韭酸,霍咸,薤苦,葱辛。”[5](P343)《素问·脏气法时论》:“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7](P148)

毫针 3809页该条:“中医针灸用具。古代为九针之一,用金、银、铜、铁等制成。……是临床最常用的针刺工具。”未列出书证。

按:补《灵枢》例。如《九针十二原》:“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5](P6)《官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5](P68)《九针论》:“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5](P494)

猪 2764页该条:“①哺乳动物。头大,鼻和嘴长,眼小耳大,脚短,身体肥。肉可供食用,……。”未举书证。

按:可补《灵枢》例。如《五味》:“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5](P343)

四、书证不足

历史性的大型语文辞书例证过少,就会影响释义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下列《大词典》词条释义下仅举一条书证,可补《内经》用例。

濯濯 3465页该条:“⑤象声词。”孤证为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持素证篇》:“大肠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

按:孤证且迟后。“濯濯”作象声词,《内经》中有用例。如《素问·气厥论》:“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王冰注:“大肠积水,而不流通,故其疾行,则肠鸣而濯濯有声。”[7](P213)《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5](P47)

脱脱 3932页该条:“舒缓貌。”孤证《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毛传:“脱脱,舒迟也。”

按:可补《灵枢》例。如《阴阳二十五人》:“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5](P380)“脱脱然”即从容缓慢的样子。

蕃育 5536页该条:“繁衍。”孤证为《左传·昭公元年》:“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

按:可补《素问》例。如《五常政大论》:“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番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7](P451)

胗 3904页该条:“①嘴唇溃疡。”孤证为战国楚宋玉《风赋》:“中脣为胗,得目为蔑。”

按:可补《灵枢》例。如《经脉》:“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唇胗。”《译释》:“,莫枚士《研经言》谓当为‘呙’,即‘瘑’之省,谓口生瘑疮,与唇胗同为疡症。”[5](P101)

波荡 3208页该条:“②动荡,不安定。”孤证为《后汉书·公孙述传》:“方今四海波荡,匹夫横议,将军割劇千里,地什汤武,若奋威德以投天隙,霸王之业成矣。”

按:孤证且迟后。例证中出现错字,“割劇(剧)”应为“割據(据)”。可补《灵枢》例,如《外揣》:“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5](P285)

胃气 3903页该条:“①中医指胃的生理功能及其精气。胃气充足,则脉搏运行正常,而全身各器官皆有活力。”孤证金李杲《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按:孤证且迟后。补《灵枢》例,如《大惑论》:“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5](P516)“胃气”指胃生理功能。又《口问》:“黄帝问: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5](P214)“胃气”指胃水谷精微之气。

炎灼 4085页该条“②炙热。”孤证王统照《沉船》:“背膊上的皮肤在炎灼的日光下,显出辛苦劳动的表色。”

按:孤证且迟后。补《素问》例,如《五常政大论》:“赫曦之纪,是谓蕃茂,……其令鸣显,其动炎灼妄扰。”[7](P438)

炎烈 4086页该条:“酷热。”孤证宋苏舜钦《依韵和胜之暑饮》:“九夏苦炎烈,入伏气候恶,况兹大旱时,其酷甚炮烙。”

按:孤证且迟后。补《素问》例,如《五常政大论》:“其德暄暑郁蒸,其变炎烈沸腾。”[7](P438)

五、书证跨度过大

《大词典》有些词条引证时只有先秦、唐宋及近代例证,而缺少汉魏六朝例证,例证间跨度过大,不能完全呈现词语的历时演变过程。《大词典》这一缺失可用《内经》弥补。例如:

肿 3953页该条:“①肌肉浮胀。”首例《左传·定公十年》:“公闭门而泣之,目尽肿。”次例《水浒传》第三二回:“看那店主人时,打的半边脸都肿了,半日挣扎不起。”

按:一为先秦,一为明代,缺少衔接与过度。“肿”此义《内径》多见,可补充《大词典》例证。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7](P11)《灵枢·水胀》:“腹大,身尽肿。”[5](P347)

颁白 7230页该条:“须发半白。颁,通‘斑’。”首例《孟子·梁惠王上》:“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朱熹集注:“颁与斑同,老人头半白黑者也。”次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只见隔壁房里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斑白妇人。”

按:一为先秦,一为晚清,时间跨度太大。可补《素问》例,如《上古天真论》:“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7](P5)

海滨 3256页该条:“近海之处;海边。”首例《书·禹贡》:“厥土白坟,海滨广斥。”次例唐李白《赠友人》诗之三:“虎伏避胡尘,渔歌游海滨。”

按:一为先秦,一为唐,缺少衔接。可补《素问》例,如《异法方宜论》:“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7](P80)

单衣 1620页该条:“①单层无里子的衣服。”首例为《管子·山国轨》:“春缣衣夏单衣。”次例为宋苏轼《回文冬闺怨》词;“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

按:一为先秦,一为宋,跨度大。可补《素问》例,如《风论》:“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7](P240)

贱 6021页该条:“①价格低。”首例《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次例唐白居易《卖炭翁》诗:“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按:一为先秦,一为唐,缺少过度。补《灵枢》例,如《岁露论》:“正月朔,天利温不风,籴贱,民不病;天寒而风,籴贵,民多病。”[5](P511)

稻米 4778页该条:“稻谷的米粒。”首例《仪礼·士丧礼》:“稻米一豆实于筐。”次例唐杜甫《忆昔》诗:“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按:一为先秦,一为唐,跨度大。可补《素问》例,如《汤液醪醴论》:“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以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7](P86)

星辰 3019页该条:“①星的通称。”首例《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次例元宗本《大都杂诗》:“万里星辰关上界,四朝冠盖翊皇图。”

按:一为先秦,一为元,间隔长。可补《素问》例,如《上古天真论》:“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7](P8)《八正神明论》:“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7](P165)

六、结语

综上所述,《大词典》在释义、书证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多由编纂者对中医古籍关注不够所致。古代医书不仅含有众多专业术语,而且含有大量普通词语,其丰富的语料,对汉语词汇史研究以及大型历史语文词典的编纂、修订都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大词典》正在修订,期望修订者能够高度重视《内经》等古医籍,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语料,以提高这部大型历史语文词典的质量。

注释:

① 关于《灵枢》与《素问》的成书时间,学界公认《素问》成书于西汉,其中“七篇大论”至迟成于东汉;《素问》中《刺法论》及《本病论》是宋林亿据流传本补进去的,文中所引《素问》语料不包括这两篇。《灵枢》成书早于《素问》。

②《大词典》页码,下同。

猜你喜欢

书证大词典灵枢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书证提出命令制度的泛化适用与价值平衡
——兼评新《民事证据规定》第47条
书证提出命令的泛化适用及其限缩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陆谷孙请人“找茬”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陆谷孙请人“找茬”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