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批判力 妙提劳动观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之我谈

2023-01-09

今天 2022年24期
关键词:批判性高中生劳动

陈 柏

(成县第一中学 甘肃 陇南 742500)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批判性思维是学习阅读的关键方法,当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又呈现很多劳动者的形象,通过涉及阅读文本,运用批判性思维与劳动者形象的对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1.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特征

1.1 课内外阅读中丰富的劳动形象切入点

语文阅读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选取多篇阅读,不同的作者有着相同的文章主题,不同的文章观点适合与不同的文章主题,不同的文章题材可能会在一个主题下进行阅读教学,每一篇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文章内容、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文章的思路都是阅读选择的新的切入点,尤其是其中劳动者形象的涉及文本,很大程度上都会被我们忽视,从读者的角度来讲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教师对劳动形象在文本的选取上有着不同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批判性思维将阅读中丰富的资源和切入点进行多角度的融合,会是非常独特的阅读碰撞。

1.2 教师与学生思维的限制

1.2.1 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语言叙述、个人的积累可以为阅读的教学创造宽松的环境,但劳动教育与劳动者形象的展现总是被我们忽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批判性思维的涉及较少,挖掘不够,同时对于文本的质疑能力欠缺,文本的整合与思维的碰撞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劳动观念的形成缺乏基本的认识,尤其是主题确定之下文本选取的关键性,批判性思维的涉入非常关键。

1.2.2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的形成期,在这个阶段学生有了自己大量的知识积累和对事物的明显的辨识能力,对于文本中的信息会进行初步的筛选和理解,已经基本掌握了文本的字面的思想理解,更匮乏的在于文本碰撞之间的理解,当遇到多文本时,尤其是劳动者想象与劳动者精神的分析时,学生总是缺乏辨识能力和一定的阅读方法,提取与主题相关的文本精神内涵,做到由一篇到多篇的学习和积累,因此需要教师深入挖掘以拓展学生思维进行批判性阅读指导,批判性思维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想的必要性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不管是教师、家长、学生,都把学生的学习看成头等大事,学生今天不劳动可以,甚至今天做错了一件事,如对奶奶态度不好,漠视妈妈的辛苦等都可以忽视,可以原谅,但是孩子今天没好好上课,没有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没有主动、自觉进行复习等,那就是天大的事,会引起全家人的恐慌、焦虑,会让家里充满紧张、不安的气息。显然,这是本末倒置的错误教育理念,让我们把“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学习”这个价值认识,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前面抛到了九霄云外。这对学生成长、发展会造成意想不到了障碍,可能出现的后果要比学习成绩不理想要严重的多。教师、家长,甚至是学生自己,对于学生这种错误的教育,引导,放纵,将来改变的可能不只是某一个学生或孩子,而是社会整体的风气。

2.1 学生在学习中缺少吃苦精神

时代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给我们带来满足与幸福的同时,也滋生出了很多不好的品行。据笔者观察,现在有些高中生吃苦的精神真是令人堪忧:首先,学习中怕付出。有付出才有收获,这个道理恐怕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但能做到的没几个人,所以成功者寥寥无几。就拿高中生来说,成绩提不上来,除了从教师没教好,家长没能力,学校风气不好,学习环境不佳等,这些他自己左右不了的事情上找原因,从不反观自己,不问问自己在学习中投入了多少时间。如果他们真能为学习付出,把用在手机方寸之间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学习成绩一定能上一个台阶;其次,缺少钻研精神。高中生已经经过小学、中学九年的学习经历,九年的知识积累,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思想,在学习中应该有目标,有追求,甚至有为目标刻苦钻研的精神。可事实是,在调查中发现,学习平平那些高中生,根本没有钻研精神,没有目标性。在学习中遇到难题,不是放下,就是错过,完全缺少一个新时代高中生应有的学习品质,钻研精神。长此以往,不但对自己的学业、升学造成不利的影响,对自己的发展也是一种障碍。第三,缺少拓展意识。我们知道课本内容虽然都是层层把关,级级筛选的,但是它毕竟版内限,承载的内容有限,对于高中生来说,无论是从思想成长需要,知识积累等,都远远不够,所以需要高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性的阅读、学习,才能真正满足新时代高中生思想需求。可惜,大多数高中生根本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能把课本中的东西学透学懂,就已经很满足了,意识显然还停在成绩、升学单一层面,限制了他们成长、发展的可能性。

2.2 学生在生活中缺少劳动意识

与学习中的吃苦精神相比,现在的高中生的劳动意识,吃苦精神更差。笔者在走访中,与家长的交谈中发现,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自己,把学习当成自己唯一的事情。上学学习,放学后也是把自己关在房里“学习”,节假日更是以学习为由不参与家庭的任何劳动。即使有些时间,也要与同学聚会,或打篮球,或看电影等,反正没有劳动计划。比如,看着家长在那里擦桌子,拖地,学生自己拿着手机玩得不亦乐乎;听到父亲要下楼取快递,学生不闻不顾,似乎那与他无关,意识不到我是孩子,我该辛苦这一趟等。还有学生吃完饭,碗筷往前一推,理直气壮地走进自己的房间,美其名曰,要抓紧学习等。学生这种对劳动无意识的习惯或认识的养成,有两个原因:一是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没有意识地叫学生参与到家庭劳动中来,使学生没有养成劳动的习惯,眼里没活,心里没有责任;二是我们思想教育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对于劳动素材的挖掘太少,没有使学生养成劳动意识,并认识到劳动的可贵,担起一定的责任,体会劳动的光荣。

3.批判性思维在语文阅读运用中的策略研究

阅读文本的积累,批判性思维和质疑能力的运用与学生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融合和促进。

3.1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进行批判式阅读

质疑能力是学生思维培养中非常关键的要素,质疑能力也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素,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质疑能力会促使阅读效果的提升,对于多篇阅读存在阅读文本选择上的困惑,这就更需要质疑能力的产生和发展。高中课内外阅读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和精神品质,学生劳动素养的想成更不开阅读中的汲取与批判性思维对于文本的指导运用。这就需要重视批判性思维在多文本教学中运用的质疑能力,通过渗透批判性思维,使得阅读与质疑并肩,让学生的接受和文本再创造相辅相成,为师生群文阅读的共同学习创造独特的思维模式。

3.2 转换阅读的批判思维,强调批判与劳育相结合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批判性思维教法有课堂提问、小组或者全班讨论、学生活动等方面,其中文本的涉及总是贯穿在劳动者形象的精神品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对教材的整理和内容的选择确定好主题,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阅读主题和思想内涵确定教学方法和思维模式,使得批判性思维更好的与阅读相融合,促进学生劳动观的再形成。

3.3 课内外教材课文重组整合

3.3.1 主题式阅读兴趣课堂的开展

在群文阅读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确定好文本资料的主题和选择恰当的文本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熟悉教材内外的阅读文本,包括平时积累的有关培养劳动意识的文本知识,在教学中还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素质,依据文章的类型、体裁、主题、风格、文章字数、文章作者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运用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3.3.2 课外读物和教材文本组合

语文教学的新课程目标提倡师生阅读多样的文本,在新时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时提倡注重学生的劳育观。在积累课内知识的同时将与主题相关的课外阅读进行整合,学生的知识面会拓展,思维能力会得到锻炼,当然不同题材的文章也会用到不同的阅读的方法。学习《祝福》一课时,可以深刻地感知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还可以联系到鲁迅先生写的其他作品,如《呐喊》等,通过课外阅读,熟悉小说中的人物、事件、结果,关注情节的同时,理解小说人物,充分体现出鲁迅先生不仅仅是一个战士,他更是一个有悲悯情怀的大爱者。

结语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阅读的积累,单篇的阅读学习拓展为多篇阅读更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提升文本的创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阅读的积累,同时提倡批判性思维在阅读中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课内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劳动观的形成和精神品质的培养,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锻炼学生的文本创在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猜你喜欢

批判性高中生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