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23-01-08夏彩霞舒娅李凤周迪

智库时代 2022年4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

夏彩霞 舒娅 李凤 周迪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一带一路”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进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全面现代化之间有着独特的联系。我国与沿线各国的交流不断加强,各大高校之间的合作也更加深入,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相关人员的跨文化意识。党和领导人多次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外语教育不是要削弱,而是应该加强”,高等教育协会会长瞿振元(2015)也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是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足够过的人才”。2021年11月20日,“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之一就是“大力推进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建设,实现互赢”。作为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的英语课程,应该利用这一倡议背景下跨文化实践活动受到高度关注的重大机遇,改革现有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解决现阶段突出的问题,加大力度培养人才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涵义

跨文化交际是全球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也是英语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T.Hall在1959年就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众多学者以及多种学科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就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析和认识形成了一致的看法,即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恰当交往的能力[1]。需要在认知、行为及情感所构成的综合体系动态进展框架下展开深入研究[2]。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应该从语言能力、语用能力、交际实践能力等方面来进行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能够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听说读写是语言知识目标,掌握并运用有跨文化技巧的语用能力来进行交际实践是能力目标,提升人文素养以及文化自信是素养目标。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研究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化,进而拓展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建设中,如学生基础、课时设置、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材选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其中以下三个问题尤为突出。

(一)教材内容单一陈旧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是职业英语类教材,内容上侧重于语法、词汇和语音的练习,虽然近几年阅读材料的编排也得到更新,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但是涉及文化知识的内容还是有限,偶尔提及也是多跟英美文化相关,“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相关文化信息少之又少,文化多样性没有在教材中体现出来。然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国际视野需要被进一步拓宽。“一带一路”沿途有92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国情差异和文化差异非常大,而学生并不了解,甚至连一些国家的英语名称也不知晓。听说练习方面,他们接触到的都是英美标准发音,没有听过更多国家的英语语音变体,如巴基斯坦口音的英语,而在他们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听到有口音的英语是很普遍的情况。这就可能导致他们在跨文化交际时不理解对方,表述不达意。

(二)课程资源缺乏创新

课程资源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高职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具有实用性、时代性、发展性的特征,简单的教材课件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的实际需要,相关的配套练习也多是针对字、词、句子的操练,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沿线国家多样文化的内容几乎不存在。尽管网络中有丰富的题材和资源,但是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将其充分利用,也没有系统开发、建立一个丰富的文化课程资源库,尤其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没有体系化地开发围绕丝路国家和中国的优秀文化的英语课程配套和延伸教学资源。

(三)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底子薄弱,学习积极性差的问题,目前的英语教学普遍是围绕期末考试、应用能力考试开展,仅关注考试通过率和考试成绩。这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不被重视,大多仍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还停留在背诵记忆和刷题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忽视了利用英语这个语言媒介,当成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感受文化多元性的存在,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相通”。

(四)课时设置过少

在“双高”背景下,各大职业院校大力发展专业建设,增加各个专业的实习实践环节,导致高职公共英语总课时被大大缩减,严重影响到了英语教学系统有序的开展。英语课程承担的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功能,也就被限定在了讲完教材、完成课后练习、辅导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教学任务上。但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职英语课堂不仅要教授词汇、读音、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风俗、价值取向等,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提高其文化认同感。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教育部加大和扩大新时代教育的对外开放力度,“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正在升级,让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走出去”的力度更大,职业院校配合我国企业开展协同办学、共同发展。因此,培养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刻不容缓。但文化积累、文化认同、文化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语言文化教学中逐渐形成的,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投入和努力。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教学理念,灵活使用教材,积累开发课程资源,寻找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要学会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主动探究学习多元文化。学校也要提高认识,对接国家战略,优化课程设置,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

(一)挖掘拓展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直接来源。新时代高职英语教材应该具有内容多样性、实用性和形式立体化的特点。在选择或者拓展教材时,应该坚持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并重的原则,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

视听说方面,可适量加入非英语国家,尤其丝路国家口音的英语材料,训练他们在多种情况下对语言的适应性,也不用刻意纠正避讳中式口音,要以达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为语用目的。例如《新时代职业英语》中第七单元的口语练习讲到了乡村和城市生活的区别,教师就可以借助TED演讲来拓展教材,如来自印度的女性切特钠·加拉·辛哈讲述了“印度农村女性如何将勇气转变为资本”的材料就是很好的学习资料,且带有印度口音的英语是很有辨识度的。

阅读写作方面,教师可以选择根据不同城市、不同院校以及不同学情选择拓展材料、丰富讲义,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并符合“一带一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形式的立体化是指教材不再像过去一样,仅包含几本教科书。随着网络的发展、自媒体的兴起、媒体设备的更新换代,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立体化教材应该“集合各种教学手段之所长,将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输入方式有效结合,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配合教学过程,使教与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延展。”[3](陈坚林等 2003:45)结合这一背景,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加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丝路国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既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又可以开拓国际视野。如《新时代职业英语》第一单元有对孔子的简介,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翻译《论语》中的语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介绍“孔子学院”在发展中国和外国的友好关系、推进与丝路国家之间的交流活动中起的重要作用。

(二)建设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在基础英语中融合中国和丝路国家文化知识,系统开发出实用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资源尤为迫切。

1.整合优质网络资源

在挖掘现有教材资料的基础上,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应该积极地利用整合优质的网络媒体资源。目前有很多免费的APP(如Bilibili, youku,头条视频,学习强国,抖音等),上面有海量的学习资源,如“一带一路”的专题系列报道、国际会议、领导人演讲、讲述丝路国家风土人情的微视频等。教师可以按照自己教学需求,创造性地对这些优秀的、喜闻乐见的资料进行取舍扩充,做成适合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课程资源。同时,也让学生清楚自己手中的智能手机不只是游戏机,还可以是很好的自学知识的工具。例如:邀请函是高职学生必备的应用文写作技能之一,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查他们感兴趣的“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英文名称及社会现状,然后以中国企业的名义向对方发出邀请,希望对方来中国参观,并研究在基础设施和能源合作中合作的事宜。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去查找网络资源并进行筛选利用。

2.录制原创微课

英语教师应该在英语课程资源建设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高职院校的优秀英语教师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不同院系的学生需要掌握什么知识,从而决定如何组织有趣的课堂活动。教师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不同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创作加工跨文化交际的素材、拍摄原创微课,鼓励学生也参与其中,拍出有趣、有料的“一带一路”主题微课。教师和学生的原创微课不但易于传播、使受益人群扩大,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探索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上外版的《高职英语》第三单元讲的主题是“Gifts”,送礼礼仪是国际商务交往中不可忽视的社交内容。由于文化差异以及不同历史、民族和宗教的影响,世界各国对礼物有不同的偏好和禁忌。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查阅一些丝路国家的送礼习惯和注意事项等,准备道具、编排剧本,一起制作出向特定国家的人赠送礼物的微视频,既有趣又实用,让学生在沉浸式教学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3.鼓励校企合作

中国有大约200家500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解决沿线国家企业国际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于2017年成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可以有机地将学校、企业、社会这三者融为一体。通过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合作,共同探索海外产教融合,将企业“所需”和学校“所教”、社会“所用”有效结合起来,使英语课程资源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三)优化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不断深入融合,教学设施和技术也不断更新完善。数字多媒体具有互动、多元、形象、直观、动态的特点,再加上教育大数据、AI教育的辅助,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获取多种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知识信息。[4]英语教师需要拓宽思路,与时俱进,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合信息化手段,优化教学方法。“一带一路”背景下,实践过程中的语言运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和交际性[5]。教师需要找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切入点,创设情景,引入案例,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操练其语言的同时,加深其对中国和丝路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有专家明确指出,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将文化意识渗透培养作为重点,也就是说广大教育者应从情感及态度的层面上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6]。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平衡丝路国家文化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导入与输出的比重,使学生在了解文化差异的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构建学生跨文化知识体系。

(四)完善英语课程设置

由于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中英语课程的课时比重逐渐减少,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教学任务。由于课时有限,在教授语言基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的同时,还要兼顾丝路国家的文化习俗和文化差异教育,会导致课程安排得非常紧张,不利于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此,学校可以增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来辅助英语教学,如小语种课程,或者“东方文学”“中东:政治、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一带一路文化经典解读”等课程。这些课程以文化交际为主,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联系密切,可以很好地和英语课程相辅相成,旨在让学生认识文化的多样性,提高跨文化意识,提高学习的获得感。

四、结语

“一带一路”建设为国家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为职业院校的英语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契机。面对“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人才巨大的需求缺口,职业院校中的英语课程建设应该践行使命,为提高“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效果提供语言保障。本文从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方法改善和课程设置优化四个方面出发,探讨了高职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希冀职业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跨文化人才。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