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3-01-08张焕王锋锋

智库时代 2022年4期
关键词:一流智库特色

张焕 王锋锋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对智库建设做出重要批示,指出要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2014年,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提出按照总体设计、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打造高校智库品牌,带动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将“推动高校智库发展完善”纳入“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要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推动高校智力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新型智库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强化了新型智库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等方面的重要使命。

高校智库作为我国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学科门类齐全、复合型人才资源丰富、社会舆论引导力强等优势。推动建设新型高校智库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客观需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支撑高校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但从智库发展现状来看,中国的智库尤其是高校智库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普遍处于“数量和质量短缺”的状态,新型智库建设仍相对滞后,人才流动有待加强,国际影响力急需提升,内部建设和外部发展环境面临挑战。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智库发展如何与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形成良好互动,智库建设如何在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人才流动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如何在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上更好地发挥智库资政建言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上述问题,围绕如何推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转变思想,树立科学的现代治理理念

营造了解、认同、推崇高校智库的社会意识和舆论氛围。我国正处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科学领域矛盾更加复杂,而高校智库占比较高,可以帮助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在充当政府“思想库”“智囊团”方面发挥的作用较为明显。这对高校智库改革创新和其决策的咨询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推出新型、优秀的智库成果,参与地方治理,形成思想库都离不开更包容和自由的政治、社会制度环境(徐宝敏,2021[1])。高校智库的创新实践成果的产出不是割裂的,而是多方统筹的系统工作,政府应在人、财、物等方面发挥更大的政策激励作用,树立民主、科学的治理理念(李安方等,2010[2]),敞开高校智库思想大门,吸纳更多具有思想的高水平人才参与智库建设。

二、重质量强推广,打造智库特色思想产品

高校智库的研究成果质量和传播度是衡量其社会贡献度和政策影响力大小的关键要素。

加强对外交流与宣传。第一,在保持智库研究独立性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与媒体的合作,关注与公众和政府的互动,推广智库产品。第二,完善智库的平台建设和宣传,通过定期举办论坛、沙龙,发行出版物,利用自媒体、微博、短视频等增强智库成果的曝光度。第三,智库成果的更新速度要及时,要成为引领社会舆论的权威产品。

创新智库机制体制建设。一是高校各专业领域对研究主题的选取机制、传播平台建设要因内容而异、因成果受众而异,做到资源集中,避免重复研究。二是设立合理宽松的智库人员流动体制,鼓励交叉学科领域的成果交流[3],尤其要加大政府智库、民间智库人员流动,吸收高素质人才。

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首先,发展国外前沿课题的研究合作,争取在学术方面有所突破。其次,为政府提供前瞻性的战略意见,提升政策影响力。另外,在扩大国际影响力方面,积极邀请各个领域、代表性学派的国际知名智库专家参与研究报告编纂,形成中国特色前沿学派,逐步掌握国际话语权。

三、夯实人才优势,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是提升智库竞争力与政策影响力的基础和保障,因此,一流的高校智库需要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多元化人才管理机制。

创新用人方式,建立中国式“旋转门”机制。一要借鉴国外成熟的“旋转门”机制实践经验,促进多元化智库人才队伍的形成。二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政界人士进入智库工作,建立以任职交流为主,挂职兼职研究员、校外导师为辅的人事改革制度,实现智库与党政部门人才的双向交流[4],进而推动人才在政府、企业、智库间顺畅有序地流动[5]。三要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宗旨,拓展灵活的人才聘任机制。更精准地明确和定位队伍建设目标,完善合同制用人制度,通过项目制、访学制等柔性聘用机制,吸纳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朱庆葆,2015[6];王珩,2017[7])。四要差异化开发在职人才和后备人才,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政策分析能力,建立选派、访问培训机制。

赋予智库相对自主的聘任权限和评价激励体系。第一,保持人才活力,借鉴国外一流高校智库的理事会管理模式,使高校智库在财务和人事方面保持自主权。第二,考评激励既要保持与二级学院的共性,也要体现智库自身个性。内容上,考评以政策研究为主,学术和教学成果为辅,职级评定上,考虑设置智库职级体系,与学校的编制职称名额进行区分。

四、扩大经费来源,保障智库资金充足

科研经费是智库得以高效运行的基础,也是维持其正常运作与研究的基本保障。

首先,在保持政府部门专项拨款与高校专项建设经费稳定的同时,丰富社会资金来源,可借鉴美国对于智库相关税收减免的法律规定,使捐赠方享受税收减免待遇,为鼓励基金会捐赠、企业和个人资助营造良好氛围(张宏宝,2015[8])。此外,高校校友网络带来的经费资源也不容忽视,校友会应加强沟通和联络,发挥校友网络效应。

第二,发挥高校专业性研究特长,与政务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承担部分培训指导工作,为智库创收。

第三,探索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市场定价机制。高校智库应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尽快完善相关参考标准制定相应的交易机制,从而通过市场调节进一步规范高校智库成果的价格与交易,避免权力寻租。

五、发挥“双轨外交”角色,多形式增强国际影响力

开展多形式的智库功能公共外交。一是树立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多层次、多维度传播中国特色研究成果,以积极的态度在国际舆论环境中发声,打破西方大学智库垄断,彰显中国大国风范。二是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合理引导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被世界接受和理解,为服务国家对外战略作出贡献。三是践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课题合作,建设更开放的智库运作模式,培养国际化研究员,更好地为我国对外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

六、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总体目标

一流大学智库和“双一流”大学建设虽各有侧重,但二者相辅相成,新型高校智库引领发展方向,为服务“双一流”建设练就本领,同时,“双一流”建设也为中国特色一流大学智库提供有力支撑。

以“双一流”学科为突破口,培育一批专业化的新型智库品牌。“双一流”学科发展和智库建设都在“双一流”大学建设总体目标下,是其实现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以“双一流”学科的特色和专业性资源提升智库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智库研究质量,为一批专业化高端智库建设奠定基础(徐婧,唐川,2020[9];吴海波,2021[10])。在促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同时,建设中国特色新型一流大学智库,为其他智库提供引领和示范效应,带动高校智库整体发展。

聚焦和服务国内国际重大问题、发展战略研究。借助高校“双一流”学科,针对国内国际处理重大关系、谋划重大发展、研究战略问题,开展具有独立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工作,扩大智库对高级决策制定的影响力(金晨,2019[11])。做到“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出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加强一流新型高校智库的文化建设。应将改变高校智库的地位与国家地位不匹配现状作为当前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智库的重点工作内容(胡鞍钢,2016[12]; 陈 海 芬,2021[13]),要求智库成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研究成果必须具有更成熟的政策思想和创新性。另外,应该鼓励扩大一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在高水平国际刊物上的影响力,主动参与国际智库的合作与竞争,努力扩大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七、建立基于协同合作创新理念的决策咨询和支持机制

培育以中国高校为主体系的智库联盟。

第一,大力推动建设中国高校智库联盟,凝聚高校优势学科和人才资源,加强协同合作,为地方政府和国家发展提供更科学的决策辅助建议。

其次,形成学界、政界、商界相互协作、资源共享的高校智库联盟,抓住不同学科背景的行业领头者,为中国高校智库“走出去”奠定基础。

第三,中国高校智库联盟要注重与国际接轨,通过国际论坛、报告会等搭建国际交流平台,讨论并解决国际热点和难点问题,向世界介绍“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杜宝贵,2014[14])。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智库行业的准入规则。一是严格把关高校智库准入门槛,对职业标准和专业化提出高要求。二是将高校智库的研究能力、经费管理、职业守则等都纳入国家监管(赵宁等,2021[15])。三是决策咨询分级对待,决策机构积极回应制度的设计。高校智库针对重大决策的问询,建立合理的保密性和科学性制度,同时参考招标机构或决策机构对高校智库的咨询意见做理性回复(李清刚,2019[16])。四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平衡决策过程公众参与度,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表达多元利益时的独特作用。

加速建设大数据驱动决策支持体系。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智库数字化、网络化管理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数据分析支撑的咨询报告更具前瞻性和预测性,因此,加速落实跨领域信息互动系统的应用,实现数据高速整合和利用,是当前高校智库决策支持体系建设的迫切要求(王冲,2018[17]; 徐 文,2019[18])。 应对高校的特色数据资源进行加工和存储,并邀请党政、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和高校专家参与智库数据库建设,创新协同合作机制,重视门户网站智能化建设。各高校联盟共同承担数据库成本,形成特色数据资源共享的联盟。同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保证信息共享时用户使用的规范性。

猜你喜欢

一流智库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注一流学科
民居智库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