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精准资助”推动“五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建设*

2023-01-08董玲莉徐卫琼

智库时代 2022年3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资助困难

董玲莉 徐卫琼

(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1]随着国家资助政策和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基本保障型物质资助向发展型素质能力提升的资助理念也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可,资助模式也由传统的助贫模式向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但育人功能尚未在很多高校的资助工作中取得实效,[2]高校资助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原则,实现资助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围绕“入口教育、过程培养 、出口输送”培养路径,构建以经济资助为基础、思想引领为重点、能力提升为核心,朋辈教育为依托、成长成才为目的的“五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通过精准认定和精准帮扶,实现精准育人,并进一步优化资助工作的实践路径,扎实有效开展好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形成高校人人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育人、齐抓共管的资助育人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内生成长成才的动力,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一、新形势下促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水平提升的要求

(一)资助理念的转变是促进资助育人工作水平提高的基础和前提

随着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对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也较为迫切,这给高校的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资助工作不仅只是停留在物质上的帮扶,而是应覆盖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就业等各个方面。我们要在充分发挥传统经济资助育人作用的基础上,实现资助工作理念的转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由单一性的经济资助向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资助转变,由阶段性的日常工作向全过程、全方位覆盖连续性工作转变,进一步调整资助方式方法,设计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学生需求的育人载体,推动由物质基本保障型向素质能力提升发展型的资助育人工作理念的转变。

(二)实现发展型资助是促进资助育人工作水平提高的关键

发展型资助体系应高度重视育人功能,将资助渗透到学生的生命、生活发展中去,将传统的“物化”“静态”的资助转变为“人性化”“动态”的资助。[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推进需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围绕学生实际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做好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多维度资助体系解决学生个性化成长发展的需求。在素质课程开设、特色活动开展和能力发展型项目设计时应结合不同阶段、不同类别学生的受助意愿、能力差别等进行个性化的资助方案的制订、项目的实施,以获得受助学生思想上的认同、情感上的共鸣,真正实现能力上的提升和发展。

(三)坚持协同联动是促进资助育人水平提高的保证

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须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凝聚育人合力,促进高校各育人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需拓展资助育人工作的社会渠道,充分发挥国家资助政策的支持和价值引导作用,加强和社会相关单位、部门的对接联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才能更好地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各育人主体的工作任务,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形成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人人育人的良好局面,不断探索推动政策落实、加强教育服务、促进成效提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注重需求导向,以“项目化管理”形式推动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

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是通过实现经济上的保障、精神上的帮扶、思想上的引导、学业上的指导、能力上的提升等有效融合,构建长效精准帮扶机制,保障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模式。新形势下,发展型资助体系中的载体不再是单一的“资金”,而应设计人力、科研等项目等诸多因素,高校应结合本校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4]资助育人工作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精准掌握学生需求,充分发挥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将育人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全过程,贯穿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探索构建以“心理平台为基础点、励志平台为立足点、学业平台为突破点、拓展平台为落脚点”为载体的育人平台,推动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实力和硬核竞争力,实现健康成长成才。

(一)以心理平台为基础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以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阳光心态为基础,通过素质拓展、心理辅导、体验互动等方式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准确认识自我,优化心理素质,积极面对困难,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保持心理健康。在新生入学时开展思想状况调查 、心理健康普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关怀和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团体辅导、专题讲座、朋辈心理话题交流会、心理测评潜能开发和素质扩展训练活动;依托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主阵地,通过专题讲座的举办、主题征文的组织、演讲比赛的开展等活动,加强诚信感恩、金融安全、自立励志教育;通过开展学习雷锋、社区公益、感恩寄语等活动及资助政策宣讲、义务献爱心、返乡调研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服务社会、感恩社会、感恩他人的精神。

(二)以励志平台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自立自强

以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感恩、诚信等思想品德教育为基础,通过朋辈教育的开展,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四自”教育为主导,打造“班级助学互助组”“乐学加油站”“青春励志讲坛”等品牌,用诚信、感恩、自强、励学等主流价值观引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凝聚正能量、成长成才。培育“自强榜样”,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励志青春分享会,通过朋辈引领,引导他们积极面对暂时的困难,保持蓬勃的朝气和向上的热情。

(三)以学业平台为突破点,筑牢学生专业基础

以提升专业课程的成绩为基础,建立有效的学业辅导帮扶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通过经济补助、知识辅助、人际互助,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相关的专业技能竞赛,积极考取各类相关技能证书,增强专业自信,提升专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四)以拓展平台为落脚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拓展平台的目标是以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硬核竞争力、综合素质为核心,围绕岗位胜任能力,通过科研能力、创新创业、国际交流能力、志愿者精神、综合素质、人文素质提升等项目的实施,不断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等方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项目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教育作用,坚持“教师指导,学生运营”的方式,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相关活动开展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完成设计、组织实施、总结评估,进一步提高学生统筹协调、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项目推进过程中需加强对效果的关注,对学生反馈意见建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注重对项目整体的总结研判,适时调整相关措施、方案,形成操作性、实效性强,学生接受度高的长效机制,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项目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协同联动,推动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

(一)经济资助助力生活保障

新生入学第一课组织开展好资助政策的宣讲,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易班、微信公众号等对资助政策进行推送,让学生熟悉了解资助政策、资助工作的流程。班级中每一名学生的家庭情况,尤其是经济生活状况,在学校的生活表现,辅导员应进行全面、细致、深入、准确地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谱。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时需严格落实资助政策,综合各类信息,分析研判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确保任何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保障顺利完成学业。

严格履行各项助学金的评审程序,在各类奖助学金的评选中需统筹分配、合理调剂,不能搞“一刀切”和“平均主义”。切实充分发挥各类奖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等资助体系的作用,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在校安心学习提供基本保障。设立多样化的勤工助学岗位,结合学生的特点、特长鼓励、支持受助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岗位的学习锻炼,既可以通过自身劳动获得一定报酬,又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意识。

(二)心理帮扶助力健康成长

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团队、心理工作室的作用,组织开展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心理上的帮扶和思想上的引导。根据学生心理普查、筛查结果,结合相关测评信息的反馈和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对心理异常的学生加强关注其心理状况和思想情况,并适时进行干预,对重点对象需进行常态化的心理帮扶和疏导,使其心理调试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不断增强。在新生中开展“破冰游戏”,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团体减压辅导,通过“阅读分享会”“照片里的故事” “微心愿”等团体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自立自强、感恩诚信等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辅导活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准确认识自我,为其疏解心理困惑,增强心理承受力,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健康心态。结合重要时间点、特殊事件等,如在毕业求职季、疫情防控期间,可充分发挥心理委员朋辈帮扶的作用,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多种形式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学业指导助力自立自强

依托第一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开学第一课组织专业主任、专业教师、学业导师、辅导员走上讲台,开展好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对专业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做好学业和职业规划;同时,可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通过评选“资助大使”,“学习小组”的组建,党员“1+2”帮扶的实施,组织开展“点对点”“点对面”的学生党员与困难学生帮扶交流,进一步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励志报告会、四六级模拟考试、考前辅导交流等系列举措,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内驱力,对良好学风的形成也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四)思想引导助力立志奋进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思想引导,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自信自立自强、勇于担当、知恩感恩的优良品质。在奖助学金等各类评奖评优中重点指导抓好班级民主评议、民主推荐环节的工作,让学生在参与民主议事中潜移默化地激发情感上的共鸣,深受教育和触动。在低年级学生中加强诚信感恩、金融安全、励志自强教育,在毕业生中开展“爱心传递”“感谢陪伴”“让爱停留”等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助学贷款的还贷、学费代偿、就业签约等工作,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引导毕业生诚实守信、履约践诺。在受助学生群体中开展就业、考研交流指导会等学业职业规划类活动,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结合主客观实际规划好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及事业观,鼓励受助学生参军入伍报效祖国,立志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扎根人民中,奉献国家。

(五)能力提升助力可持续发展

可整合内外资源,注重需求导向,融入特色素质教育,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设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能力提升培训,培训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提升自我规划与管理、促进全面发展,提升硬核竞争力,为学生成长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积极鼓励、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加兼职、社团组织、社会活动,担任学生干部等方式锻炼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技能,并加强组织协调、语言表达、沟通交流、责任奉献、自立自信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资格证、健康管理师、育婴师等相关专业资质认证考试,提升个人专业技能水平,进一步增强就业的竞争力。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校园模拟招聘大赛、面试水平和技能培训,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注重加强对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为学生参与各类学业学术、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发展型的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

发展型资助育人不仅要从物质上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上学,更要从学生长远发展出发,让学生“上好学”“能成才”,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升为着力点,从心理疏导、思想引领、学业辅导、能力锻炼、就业促进等方面全面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真正实现资助和育人的有机统一。

【相关链接】

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School of Public Health,KMU)是昆明医科大学的二级学院,是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全科医学分会委员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营养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秘书)单位,云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云南省高等学校医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