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微德育叙事模式的构建研究

2023-01-08齐杜梅

智库时代 2022年5期
关键词:主客体客体德育

齐杜梅

(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媒体依托信息技术、通讯移动技术、互联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服务,各类新媒体平台快捷地传送人类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知、道德准则和价值导向。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资讯传播的最主要的平台,为人类的所有行为活动提供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德育的内容和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德育成果的传播、德育经验的共享都强烈依赖于各种传播平台。将新媒体环境传播共享方式上的开放性、主客体关系的平等性、德育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与传统的德育相结合,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德育方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种迫切需求。德育叙事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德育方式,将其与高校的微德育紧密结合,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德育效果。

一、理论背景及研究问题

(一)故事法向德育叙事方法的转变

近年来,德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德育研究者不断的探索德育新方式和方法,但依然没有摆脱“老办法不灵、硬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1]的难题。2003年第12期的《思想·理论·教育》杂志的“德育叙事”专栏中,“德育叙事”概念被首次提出[2],它是在教育叙事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德育方法。而这种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被称为“故事法”的“古老的道德教育方式”[3]。通过研究者的不断更新,成为了今天的“德育叙事”。之前,德育叙事作为一种方法虽然在德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并没有得到理论界的高度重视,教育者只重视如何将故事应用到德育中去,并且主要以经验传递的方式为主。由于“德育叙事”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持,再好的经验也容易被忽略,教育者也无法在实践中按照可操作的指引性框架去进行教学。因此,在这个阶段“德育叙事”并没有得到德育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推广。

国外研究者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将叙事理论应用到德育中,并开展了积极的研究,美国缅因洲Colby College的Mark Tappan教授从心理学和解释学的角度对“德育的叙事方式”进行了论述[4]。国外叙事德育研究的兴起使得国内的众多理论研究者开始重新认真的审视和发展我国的德育叙事方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丁锦宏,他提出并直接定义了“道德叙事”,分析了德育叙事方法对道德教育产生影响的机理,道德叙事中故事的选择和德育叙事过程中叙事者“视角”的选择与叙事方法等相关的内容[5],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认同。因此,理论界普遍将德育叙事定义为一种德育的方法。

(二)德育叙事模式提出及其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发展

将德育叙事定义为一种道德教育方法明显不够。因此,理论界开始探索如何将德育叙事由德育方法变成德育模式,使其成为一种可操作、可推广的德育框架。刘慧在《论德育的生命叙事模式》一文中提出了生命叙事模式,首次将德育叙事作为一种模式提出。她指出所谓的生命叙事模式,是指在生命德育论的指导下,以学生道德学习为主线,借助学生的生命叙事,在真实的情境中,讨论真实的道德问题,以提升学生道德能力、促进以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为目标的德育模式[3]。同时德育叙事模式中的主客体关系、叙事内容、叙事环境作为德育叙事的三大关键因素被提出,明确德育叙事的主体在当前德育叙事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是叙事活动中叙事内容以及叙事方法的决定者。德育叙事的客体是德育叙事中的受影响者,客体总是在叙事主体的引导下通过形色各异的故事接受德育,学习道德真理。德育叙事内容是以主流德育精神为中心的叙事故事,好的叙事内容可以巧妙地将德育思想蕴含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通过讲故事这种含蓄的方式向叙事客体开展德育。德育叙事模式强调人本理念,认为德育活动应该从“人”出发、以“人”为本,要求适当模糊德育活动开展中德育主客界限,重视德育活动中理论与实践故事的真实结合。经过国内外德育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德育叙事模式的要素、内容和思想逐渐趋于完整并不断运用于德育活动中,在改善传统德育方式中的德育非理性殖民化、政治能力的偏颇培养以及主流价值倾向严峻等问题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微德育叙事将德育叙事的基本原理与新媒体进行有机结合,是在德育叙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语言表达方式、网络环境特点、学生的浏览习惯等提出的一种德育叙事方式。微德育叙事这种方式更贴近学生实际和需求,为叙事主客体间提供一种平等关系,让叙事客体在讨论和交流中体验德育叙事的文本内容,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所接受,极大地提高了德育叙事的实效性。至此德育叙事经历了从故事法到德育叙事方法,再到德育叙事模式[2],最后到微德育叙事模式的演变过程,成为了一种实现德育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三)德育叙事模式向微德育的转型凸显问题

在德育叙事向微德育转型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过度自由化导致德育叙事内容良莠不齐。在新媒体环境下微德育叙事简单自然,德育客体和主体的发言环境自由开放,而当前大部分新媒体平台对上传的信息缺少严格的审查程式,导致了叙事内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不正确、不健康、不积极的观点也搭载着新媒体这艘“快船”飞速传播,真假难辨,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导致传播主体网络表达无所顾忌,有些叙事故事为凭空捏造或胡编乱扯,虚假的德育故事违背了德育的初衷,浪费了浏览者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叙事故事发布的门槛降低造成教师忽视叙事理论的研究。网络环境的信息发布门槛低,在网络中描写德育叙事并不强调文章质量,只追求故事的真实度。对高校德育教师来说,借助网络环境叙事更加轻松自由,但是缺少传统媒体发表学术的要求与水准约束,德育教师可能会疏于微德育叙事的经验凝练和理论升华。因此,微德育叙事模式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更需要学术界给予高度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果微德育叙事模式缺乏理论支持,也会陷入被忽略的困境。

二、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新媒体的自我表征贴合德育叙事的主体思想,传播的快捷性,使德育叙事中德育内容的持续传播和循环传播成为可能,对德育叙事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新媒体与德育叙事结合所产生的微德育叙事将会产生独特的德育效果,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微德育叙事将实现德育叙事的人本观点

人本观点是德育叙事模式的理论支撑,新媒体环境凭借其独特的运作方式以及具有平等自由的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德育叙事的人本观点。德育叙事模式较好地改善了传统德育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生动有趣的故事提升了叙事客体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基于新媒体环境的德育叙事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征,叙事的过程中德育叙事主体不再单一固定,也没有既定的德育叙事客体,在人人平等、言论自由的环境下自主发布叙事、记录叙事、学习叙事,从而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德育”为本。

(二)新媒体环境将加速德育学习共生体的形成

有经验的德育叙事主体总是可以选取蕴含主流德育思维但又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故事开展德育叙事,所以学生的德育成绩优异。要使德育教师能准确把握德育叙事中德育和叙事之间的度,需要引导高水平德育教师加快德育叙事的经验总结及理论升华,加强优秀德育教师与新手教师之间的经验共享,逐步提升德育教学的水平。新媒体环境让一切德育叙事主体自由的发布信息、共享资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对德育叙事进行交流、讨论和相互学习。随着时间的推进,具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德育叙事主客体间逐渐形成了新媒体环境下特有的德育学习圈,德育叙事的主客体也成为了不可分割的德育学习共生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知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思维、共同的认同、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风格、共同的气质。新媒体环境下形成的学习共生体互助性强,大幅度地缩小了德育教师之间的差异,解决了德育效果不平衡的问题;提升了德育叙事主体的专业知识、教学态度以及自身的素质水平,有助于德育叙事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叙事客体能自主择选更适合自己思维方式的德育叙事方法,而叙事客体的反馈建议促进了叙事主体的自我学习和完善,从而提升德育效果。

(三)开放的新媒体环境促进了多种叙事载体的融合

德育叙事载体虽然多样化,但叙事客体在接收德育叙事内容时载体往往较为单一。而单一化是德育叙事发展中遇到的较大阻碍,单一的叙事载体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和感悟、难以获得学生的及时反馈,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和抵触情绪。开放的新媒体环境将叙事客体最为喜欢的视频情景叙事、电影情节叙事、时政图片叙事及文学作品叙事之间有效融合,并能为其提供实时反馈。相较于传统的德育叙事活动,新媒体环境下多种叙事载体的融合往往使得德育叙事的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互动性强,更容易被德育客体所接收,增强了德育叙事的感染力及趣味性。

三、构建方法与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的微德育叙事需求和现实意义,使得微德育叙事的应用势在必行,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一种强烈诉求。为构建微德育叙事模式,提高微德育的实际育人效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构建:

(一)建立交互性和多元化的微德育叙事主体

叙事主体和叙事客体是德育叙事的两个要素,在传统的德育叙事中更多的是叙事客体听叙事主体讲故事,这种方式,往往是听故事的学生将故事的内容记住了,可是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故事的内涵,导致德育主体与德育客体之间出现意识分离的状态。比如孔融让梨是每个小学生都能熟记的故事,可在生活中遇到同样的事情,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又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微德育叙事,却打破了这种关系,建立起一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消除了教师在德育叙事中的权威性和学生的服从性,教师作为德育主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讲者,而是利用新媒体参与到学生讨论中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大学生也不是纯粹的听众,而是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身边感人故事并分享自己生命故事的微德育叙事内容的创造者。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互为倾诉与倾听的对象,对同一个故事,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形成微德育过程中主客体自由互换的多元化状态,这种主客体关系能更好地发挥微德育主客体的能动性、自由性,扩大微德育叙事的视野,增长微德育叙事主客体的人生经验。

(二)形成生活化和平民化的微德育叙事内容

微德育叙事是高校德育回归生活,展现普通大众动态的、鲜活的人文世界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德育视角由知性逻辑向真实生活转变的有效方式。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内容以草根和平民化为主,将视角放在人民大众之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德育叙事的主体,展现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在高校兴起的微电影就是这个时代的真写照。传统的德育叙事内容主要以讲述前贤的经历或以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为主。有的由于时代久远,学生无法真正地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有的过于宏大,学生根本无法企及,只能望而却步。而微德育叙事的内容重视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普通大众的道德故事,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状态、感情世界等都能成为微德育叙事的资源,这些微德育叙事的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时代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经典的德育故事,应逐渐去除英雄人物头顶上的耀眼光环,使他们的故事如邻家小妹一样充满生活气息,解决高校德育叙事中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达到和学生微德育叙事的高度融合,成为微德育叙事的重要内容。同时微德育叙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能及时提供符合学生年龄和时代的丰富微德育叙事内容。

(三)构建感悟式和实践式的微德育叙事模式

由于微德育叙事主客体的平等性和微德育叙事内容的生活化,在微德育叙事的具体模式上,应强调构建一种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讨论、感悟、体验、实践和参与的微德育叙事模式。通过微德育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讨论、交流、争辩去感悟某个微德育故事的内涵,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去体验,在参与微德育故事的创作中去深刻理解道德的现实标准。微德育叙事模式强调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的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中积极引导,让学生学会在故事的体验和感悟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也应主动改变自己被动接受德育内容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德育故事的境界,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主动实践和参与,通过自己和他人真实的故事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同时通过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去启迪和提升他人的道德情操。

微德育叙事作为一种新兴的德育模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问题和缺点,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自由性让不少“问题信息”广泛流传,由于网络对信息的识别能力低下、甄选机制不健全,网络环境所有对正确信息传播的优势可能会同样作用于错误信息,所以在运用中我们要把握好其有利的一面,逐步解决微德育叙事中的问题,从而实现传统德育叙事和新媒体时代微德育叙事的有机结合,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相关链接】

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湖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水平跃上新台阶。学院的成立将极大提升学校的本科、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湖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的交流提供了一个高层次平台。

猜你喜欢

主客体客体德育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浅议犯罪客体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析“物我本相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