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知行合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实践*

2023-01-08吴慧霞

智库时代 2022年15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思政理念

吴慧霞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课程思政”概念是随着教育制度的革新所产生的理念,在理念诞生之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思政教育单单依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等特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完成,且课程组织方式,一般为多个专业一起学习的公共课程,教学过程里,还留存课堂方式死板、考核手段脱离实际,缺乏实践教育环节等系列性问题,这些课程虽然是大一、大二学生的必修课程,但其课程内容并未和其他的课程相互连接,这就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处在被孤立的状态当中,基于这样的缘由,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呈现出的成效往往不够理想,反之,思政教育的效率低下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反向影响艺术设计专业的结成学习,而课程思政恰恰是以“贯通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为手段,借此构建起全体学生、教学全过程、专业全课程的教育体系,使所有专业的课程都能够和思政理论课相连,这对解决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低效化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依赖于“课程思政,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专业理论和政治理论相结合的课程,迎合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革新,基于此,本文就从“必要性”出发,立足于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践行“课程思政”的问题和现状,提出转变教学模式的实践措施。

一、在艺术专业中渗透思政理念的要素和必要性

思政理论内容具备强大的包容性,其中除去包含着浓厚的哲学理念,还蕴藏着很多知识的基本原理。思政课知识中的价值理念、人生理念和世界理念等都和艺术有着根本的同质性,简单地说,对思政理论的掌握,是进一步增强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把思政理念和艺术教育整合起来,是当前这个时期,学校培养优秀人才的手段。艺术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学生可以在专业教师和理论知识的衔接下,领悟艺术课程所带来的品德和价值,并基于专业教师的谆谆教诲,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政理论的渗透,不仅能够培养理念层面的人才,而且能够培养实践层面的人才,促使人才具备“知行合一”的品质。追随思政课程的逐步转变,艺术设计专业准备进一步走向新的发展层级,这是完成知识教授和价值传递目标的核心措施。以往高校传统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其文化程度并不高且缺乏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阻碍学生之后的持续性进展,而依托思政理论和艺术课程之间的融合,教师能够在找寻到两者契合点的背景下,逐步构成相对完备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艺术技能的提升,人格品德的优化,艺术综合素养的深化,都具备厚重的正面影响[1]。

二、渗透思政教育理念的课程定位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

以往说起思政课教育,一般都会和理论教育相连,其核心偏向课程中的理论传授。而和实践教学相关的属性,通常很难说清。所谓“实践教学”,大多数人都比较认同教学活动和环节,事实上,实践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思想和理念层面的教育。

依托教学活动和环节的核心,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性内容。课程编排层面,实践教学是逐步提升的过程,但课时是固定化的,理论教学的课程时间虽然有定量的减少,但依旧多于实践教学。教师资源层面,很多高校没有专业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老师,通常思政课教师在承担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肩负理论教学的责任,这些教师的理论构造和过程经验在理论教学层面,占据着相对比较大的优势。学生层面,因为在思政课整体考核的占比当中,理论要大于实践,这就使得学生也跟随考核标准,偏向理论层面的学习和内化。根据《意见》中的要求,教师要重视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转变,以方式转变、内容深化的过程,强化思政教育的成效。在此背景下,教师就要改变思政课“理论为主”的问题现状[2]。

从教学思想和理念出发,传统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大都以“课程讲授”为主,这种固定化的方式,逐步限制了思政课的教学实际效率。实践教学依靠理论和现实的关系,完成“辅助理论教育,优化课程成效”的目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融合,两者在思想和理念层面具备一定的共同特征,像是满足基础性的教学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跟随时代脚步等等。不同点展现在两者理念偏向的差异。理论教学的思想、理念偏向教材内容的传授,实践教学的思想、理念偏向对教材内容的重新认知、证明和优化。理论教学位于浅层的位置,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进一步稳固和深化。优化实践教学,目标是为了更有效地完成理论教学的目标,延展理论教学的实际效率,是对理论教学的填充和弥补,两者各自发展自身的价值,共同推动思政教育的发展。

(二)课程思政的核心

关于“课程思政”的理念,实则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的大教育体系中,渗透思政理念,每个专业的教师,不仅要侧重教书的环节,还要在此环节中彰显“育人”的倾向,综合探索建构全员、全课程的教书体系和育人结构[3]。

在结合“课程思政”理念进行思政实践教育时,要摆正其和理论教学之间的联系,首先要了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念,明白其核心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教师要重视“课程思政”的渗透,从专业课程的理论出发,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拥有两层内蕴,浅层方面是把教材上的理论内容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深层方面是结合现实生活对理论进行检验和改善。理论源于实际,同时,实际又能够不断完善理论,让理论追随时代的进展。对思政理念的实践渗透,其最终目标在于,让学生结合理论内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里所说的“理论”,并不是固定化的,也不是长期不变的,它经历着现实实际的鉴定,追随着时代过程的进展。

学科不同,联系实际的形式也不同,思政课的特征决定了实践课的具体内容,不仅展现在学生人格的塑造上,还展现在学生素质、能力、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而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不仅仅迎合了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转变,而且利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材知识,促使学生在科学的世界观引导下改变过往的错误行为,除此外,还包含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认知、评判和检验。比如用合作探讨或者竞争辩论的形式,重新解析和阅读教材内容,依赖于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审视,来检测和验证书本内容。由此可见,在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要把“理论联系实际”当作核心标准,开展专业课程教育,其形式则能够依照艺术专业的教材内容进行创新。

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和困境

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开展和设立了思政课程,这些课程理论层面,无论是对学生人格培养领域还是艺术技能加强方面都拥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高校及教师也要看到,目前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还留存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主体偏向,理论和理论之间的脱节

很多教育主体,即学生、专业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思政认知存在严重的不足。在艺术设计专业,不少教育主体都重视艺术理论和技能层面的学习和内化,而忽视艺术理论中所包含的思政理论学习。虽然学校创办和开展了思政课程,但因为高校的持续忽视,让思政课程的教学成效无法发挥出来。且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整个群体对思政进行学习的兴趣都相对匮乏,使得学生、专业教师及学校领导对于思政的认知,大都还留存在比较低层的阶级范围当中,没有切实认知到思政理论的积极价值[4]。

(二)重视理论,忽视和实践之间的联系

除艺术理论和思政理论之间的脱节,理论和实践之间也有一定的脱节现象。在以往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思政课程从属于必修的课程,但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的时候,会因为高中时期的学习思维,而认定思政课程社会时政之间的联系,认为思政课程和艺术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使得理论无法联系实践。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一般思政理论素养教低下,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切实将艺术和思政有效结合,使得两者之间拥有比较严重的脱节状况,两者的结合还处在浅层阶段,不能真正地进入到现实性的应用过程中。

(三)体系匮乏,两者之间的融合程度比较低

依托当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其考核体系还有待优化,虽然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已经开始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在专业课当中融合思政理念,但从教学成效来看,思政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并不高,这不仅仅和教育主体的理念匮乏相关,还和教学模式的转变相连,其中就包含着教学考核体系的系统化和科学化转变,这些都使得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没有办法切实掌握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和考评标准,这些浅层方面的体系设计所出现的问题,也在特定的领域中,限制了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持续加强的脚步。

四、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分析“知行合一”所带来的启示和践行价值

(一)高校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推动

高校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教师有天然的思政教育职责,但身为主体对象,大学生应该立足于自身,对自己有充足的认知,把道德知识内部转递至自己的心中。在心理层面认知到正确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自身理念和客观环境的互相影响之下,明确自身的认知,并熟练地内化到自己的心中,完成规范优化自身道德素养和品质的教育目标。

思政教育侧重“潜移默化”,除去专业化的思政课堂,日常高校思政教育应该时刻存在,并陪伴学生长大,让思政教育入人心,引导学生自行遵循原则规范,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学习、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依照学生的现实状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对思政学习的接收程度和建议,设定有效性的管理策略,只有使学生拥有成就感、参与感,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政层面的学习。在这类教育的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结合专业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而且能够透过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达到“知行合一”,与此同时,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主题教育当中,教师还要运用红色理念,自行抵抗不良理念的侵入,优化个体的价值标准。

(二)引导大学生敢于进行个体实践

“知行合一”中的“行”是相当重要的,它是现阶段践行思政教育工作的立足点,高校一定要高度强调“知行合一”的培养,侧重推动大学生的个体教育实践,多路径、多层面地启发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将“个体品质的强化”放在首要位置,监督促使学生积极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品质教育的实践活动当中,依托实践活动的开展,强化大学生个体责任感的同时,深化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推动大学生将知行衔接起来,提高自身的全面性。

在高校实践教育当中,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实践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对推动大学生的“知行合一”有着重要的积极价值。大学生应该踊跃参与社会层面的实践,在把握丰富道德理念的基础上,延展主体价值,重视自我层面的挖掘,促使其在个体的经历当中,明确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专业教师自身也应该强化对大学生知行连接的实践教育,激励大学生从“思”出发,在慎“思”以后,进入到行动当中。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层面的提升,为道德实践奠定基础,提供保障,科学引导大学生的实践,激励大学生自行进入到实践当中,把理念投身到现实中,在现实的实践过程里,持续探求真实的认知,提高解析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五、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践措施

(一)强化培训,转变思维

强化学习和培训,不仅能够转变教师思维,而且能够让学生、教师、学校领导正确认知“课程思政”。在学习和培训的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要加强自身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明确自身不仅背负着“教书”的责任,还承担者“育人”的责任,在此基础上,综合探索建构全方面的思政教育体系。关于学校层面的培训,高校不仅要加强新上岗教师的培训,还要加强专业主任和骨干教师的培训,以这类培训措施,提高教师的道德培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和自觉的道德意识[5]。

(二)围绕核心,改进管理

“课程思政”的有效推动依赖于课程建设管理的深化。在这项工作当中,高校教学管理部分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发挥着强烈的引导性价值。不管是课程教学的组织实践,还是良好评价体系的构建,高校管理部门都要注重艺术设计专业价值引领功能层面的发挥。高校既要修订人才的培养方案,还要设立规范化的课程思政监测指标。只有这样,专业和思政之间的融合,才能够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境界。

(三)重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

追随实践教育的持续优化,理论教育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理,以满足实践教学。依托思政课程的特性,实践教学是对以往思政教育的重大革新。为了让学生达到“知行合一”,教师要重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在凸显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析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能力培养既是目标,又是辅助理论教学的展现。理论教学应该顺从时代的发展,偏向学生能力的加强,依托专业教材的内容,渗透思政教育,借助多元教学方式和活动开展,联系学生实际,改进考核标准,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理论品质和道德素养。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除去要深层加工思政教学的内容,还要优化教学的考试制度和核心体系,持续深度地挖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当中和思政知识理论相关的内容,厘清思政课程和艺术课程的融合点,利用思政理念内容开展艺术设计的教学实践。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踊跃地把传统艺术教学和现代思政活动融合起来,依托爱国主义、道德理念等层面的教学,在践行“知行合一、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政思维和整体素质。进而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有效的思政教学体系,依赖于教学体系的构建,通过考核形式来促使专业教师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当中,切实渗透思政理念,从而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构成完备的思政教育模式。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思政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星.云.海》
《花月夜》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