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2023-01-08叶瑞庭韩佩孙贵法

智库时代 2022年15期
关键词:思政评价课程

叶瑞庭 韩佩 孙贵法

(广东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前言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目前思政课仍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部分院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1]等。进入2011年以来,“大数据”一词被越来越多地提及,麦肯锡环球研究院首先对“大数据”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即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大数据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的问题上达成共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通过对具体的数据分析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方法更应与时俱进,与数据化潮流融会贯通,创新思想课堂互动模式,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本文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对传统数据时代和大数据时代思政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简要分析与探讨。

二、传统数据时代思政课堂教学困境

(一)思政课教学思维陈旧

在传统数据时代,教育者在思政课堂上主要是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小规模的数据分析来进行教学信息的收集,从学生的学习偏好、习得能力、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获取对学生的主观性认知,主要以问答方式进行课堂互动,指导教学活动。目前高校大学生主要以“00后”为主,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接触新事物能力明显比上一代学生强,在强大的信息网络中获取知识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快于教育者,并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网络的吸引力大大高于课堂教学。教育者原先的思维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难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理解学生的行为特征。部分思政课教师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对思政课的反馈信息和建议,但覆盖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全准确反映出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反馈意见。进入21世纪以来,大数据正逐渐渗透到政界、商界、学术界等各大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开始量化的进程,从数据的获取、储存、搜索、共享、分析以及结果的可视化呈现,都显示出比教育者传统课堂互动模式更可靠的流动性、广泛性和多样性。

(二)思政课堂规模过大

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7世纪,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论证了班级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自己的实践经验。这种班级授课制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教育对象、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宽了知识领域、减轻了学习疲劳,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扩招的规模越来越大,这给原本的小班课堂教学增加了不小的难度。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用的合班授课方式,教育部虽有明文规定合班教学人数不得超过100人,但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经费的限制,很多高校都超过了文件规定。随着班级规模的扩大,加上思政课程的政治理论性质,思政课堂的师生互动显得尤为吃力,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更无法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育者掌握着绝对的课堂话语权,成为知识传递的权威者,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缺乏双向实时互动,采用“一刀切”“填鸭式”教学方式极大地削弱了教学效果。

(三)思政课评价方式单一

课程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果最直观的方式之一,也是师生在课程互动中的重要一环。大部分高校会将学生对教师的课程评价放在学期末,并且时间安排在期末考试之前,不能排除部分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分不敢进行实事求是的课程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被评价者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必须能够促进学生正确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这就需要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不断的跟踪、修正和调整,而考试的方式显然不能达到这个效果。”[2]传统意义上的评教属于比较典型的定性评价,无法科学地监测掌握教学实践过程,缺乏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和个性特征进行实时引导,也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价值观和情绪波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有不小的影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思政课堂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课程评价这一块打破了传统的事后评价模式,将思政教学效果实时反馈出来,实现课程思政的全覆盖。

三、大数据时代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

伴随着“00后”学生出现的新特点和新个性,思政教育也需要不断调整教育互动模式。和传统数据时代不同的是,教师利用大数据可以实时了解分析不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实践成果,掌握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行为、情感、价值导向等方面的动态表现,实时监测学生的精力集中程度,实行差异化方式教学,并根据科学量化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知识性引导和价值观的引导。孔子在几千年前提出的因材施教,要求教育者尊重每个个体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独特性,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实践能力以及价值判断能力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大数据为因材施教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教师在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时,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鼓励学生在同一实践主题下制定不同的个性化实践方案,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激发学习兴趣,并对其实践方案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实现差异化教学,引导学生深化实践活动,以便提升实践活动的总体质量。

(二)丰富课堂教学资源,降低教学资金和人力成本

在教学实践互动活动中,教育者应充分发掘学校和社会团体潜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弥补思政第一教学课堂资源短缺的不足,充分拓展学生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利用大数据,可以实现不同空间、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实时同步学习,挖掘思政课在线教学的价值,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同时,利用大数据,学生在第二课堂可以轻松实现跨区域实践合作,基于相似的学习进度和共同的兴趣爱好,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实践教学资金和人力成本。基于分工合作理念,师生利用互联网社交工具,跨专业、跨校际、跨区域实践活动者可以及时分享资源,有效处理信息,相互鼓励,共同进步。2020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应用,并要求到2022年全面实现“三个课堂”。“三个课堂”对大数据应用于思政课堂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目前,“雨课堂”“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等网络数字教学平台的广泛应用就是最好的例证,如何提高学生抬头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师们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三)提升学生课程参与感,注重实践教学的成果展现

在大学校园中,师生关系不应仅仅停留于课堂,课程教学的效果还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成果的展示表现出来。根据学生使用数据媒介的习惯和留存的数据信息,可以分析学生对实践方式的偏好性。在实践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各自学习习惯和对新媒体技术掌握情况,以不同方式呈现出来。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实践教学实现形式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实践教学成果呈现方式的多元化。比较好的创业竞赛类项目可以由教师牵头,参加校级、省级等各项比赛;为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可以依托社会团体,最大程度发挥其影响力;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学术座谈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紧随时代步伐拍摄视频类或者微电影类,则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进行投票展示等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成果展现会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交流学习成果,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四、大数据时代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促进大数据思政教育课程开发

要实现大数据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其首要前提就是要利用大数据开发出科学合理的思政课程,这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开发人员具备较高水平的思政专业理论素养的同时,能够熟练掌握大数据技术的操作和应用,能对思政教学的PPT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评价机制的设立以及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进行优化处理,并将其深入浅出地普及到各大高校思政课堂的实践操作中。“要科学开发高校大数据时代思政教育课程,以视频、图片、音乐等为主要载体,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良好的课程交流平台,这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3]《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在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思政课程建设。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突出教学重难点,遵循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规律,可以通过高校间思政教育专家的密切合作为学生呈现更为科学系统的思政教育课程,不断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打牢学生的理论基础,切实有效地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和优质的教育内容,加深学生对于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推动理论深入实践,实践中检验教学效果。

(二)提高思政课教师数据整合能力,动态分析学生思想行为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知识海洋,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知识层面将不再有任何优势,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了教师。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价值,离不开教师这一主体的大数据意识和运用、处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技术能力。除了基本的PPT制作能力,教师必须学会用“数据”说话,如何分析数据,如何用数据反映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以及如何制作教学视频和微课等。当然,大数据在思政课程中的开发使用不仅需要面向一般教师普及基础的大数据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大数据模块的专业人士深度挖掘,进行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反馈,并能够深入浅出地进行教育培训,使得一线教师能够最快速度、最高效率地掌握相关技能。“开发专业存储平台,将传统数据存储结构升级为能够同时容纳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扩展性存储架构,进行信息数据平台建设和存储结构的搭建,需要诸如数据规划、数据搜集、数据分析和程序开发等多个领域专业人员的参与。”[4]大数据与思政课堂相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高校利用人才、技术、资金、资源等方面优势,切实加强校园信息平台建设和大数据人才的培养,是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迫切需要的技术平台和社会实践拓展途径。

(三)建立动态化多维度思政课堂评价体系

在思政课堂评价这一块,可以采用多种维度的评价体系,首先,可以采用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以往采取的评价模式多以静态评价为主,学生通过系统提供的各个选项对教师进行评价,本身就限制了学生的评教思维和框架,而大数据则可以为思政课堂互动的动态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借助大数据,评价的内容可以涵盖选题、策划、实施、总结、交流、评价等诸多环节,同时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关于学生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和价值判断的数据,对其表现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表现给予动态的评价,现在的大数据技术开发已经能够实现对每一位受教育者时时刻刻的监测,通过检测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情绪波动和行为表现,可以大致判断学生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是否认同、吸引,精力是否集中。当然,这一技术的广泛推广使用必须有较雄厚的财政资金予以支持,也包括后续的设备维修和管理。

其次,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评价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同样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主体。在传统数据时代,教学评价只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评价,甚至部分高校只有学生对教师的单项评价,引入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评价,能够更客观地从“学”的不同视角,搜集不同的评价意见,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所谓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分析和判断,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活动”[5]。学生可以就知识、能力、价值等各种项目做出自我评价,也可以对本课程的自我课堂表现进行自我评价,这一过程也是自我总结反思的重要一环,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体现。而学生之间的评价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欣赏别人的创新观点,也能从别人身上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彼此相互分享,相互激励。

一言以蔽之,大数据时代下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在探索中不断优化,更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自我革新,追随时代脚步,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讲堂的有机融合。

【相关链接】

广东理工学院位于珠三角城市肇庆市,是由肇庆市科培教育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举办,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工科为特色,文、经、管、艺术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入选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广东省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孵化基地。

学校始于1995年创建的肇庆科技培训学校,1999年更名肇庆科技成人中专学校,2001年更名肇庆科技学校,2004年更名肇庆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2014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定名广东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思政评价课程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