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路径研究

2023-01-08刘丹青

智库时代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就业指导育人

刘丹青

(合肥学院)

受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等因素影响,2022年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预计仍处高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满意度低等问题凸显。如何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已经成为各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急需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而“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对于高校完善就业工作体系与就业导向有着重要的指导引领作用。

一、以“三全育人”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可行性:“三全育人”理念与就业指导工作内在逻辑的自洽性

“三全育人”理念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综合育人理念,是高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有效路径,高校可以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分层次、有步骤地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就业工作环节。其中,全员育人意在改变以往重思政课教师育人而轻专业教师育人、重学校育人而轻家庭社会育人的现象,搭建全员参与的教育机制,参与对象包括教师、学校、家长、朋辈以及校友等,共同合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全过程育人主要是指在入学教育、在校教育、毕业教育等各阶段,都秉持学业与就业紧密联合的理念,帮助学生将学习能力顺利转化为就业能力;全方位育人则是指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载体,以就业为主题,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实现互联、互通、互补。例如除了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以外,还可以利用志愿服务、学科竞赛、网络课堂等平台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从而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也可以发挥朋辈效应,运用榜样带动学生就业意识的形成和就业能力的提升[1]。

(二)必要性:新形势下传统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创新的急迫性

高校自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来,始终致力于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为国家输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就业观,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就业,保障未来顺利发展[2]。但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已经不能完美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工作需求,需要从重管理转向重服务、从重线下教育转向线下线上相结合,从无差别教育转向个性化教育,“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创新提供了依据。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与挑战

(一)国家层面: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供需矛盾

就业市场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规模和结构两个层面。规模层面,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截止至2021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909万人,较2019年的834万人增长9%。相比之下,市场整体用工需求呈平稳中略有下降态势,部分行业就业市场相对饱和。结构层面,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期,市场需求结构处于不断调整状态,这给大学生适应市场需求带来了诸多挑战,最终导致学生专业能力与就业岗位不匹配,且此类现象愈发普遍。大学生就业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始终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层面:就业指导工作有待全方位加强

当前高校就业工作部署与推进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实用性、个性化、时效性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加强。一是就业指导人员配备上欠缺专业性,教师多为兼职且缺少就业经验,使得就业指导整体重理论教学而轻社会实践、重大众需求而轻个性化服务,效果不够理想。二是就业指导工作在技术层面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尤其是在信息化技术的利用与相关平台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在“互联网+”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一些高校没有将就业指导与信息化网络建设进行有机整合,导致面向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存在一定滞后性。在该情况下,学生无法及时了解相关行业现状,教师也无法提供精准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指导工作缺乏实效性。三是提供的就业渠道较为狭窄且维系成本高,高校更倾向于开办传统线下招聘会或者校内宣讲会,虽然花费大量机会成本用于维系企业关系,但是整体吸纳学生就业的能力不强,也不符合线上招聘这一发展趋势。

(三)学院层面:就业指导方案缺乏学院特色

作为学校就业工作部署的实施者,各学院需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本学院专业设置、学生特点和行业人才需求,制定符合学院实际的就业指导方案。而目前各学院在推进就业工作时存在机械完成学校部署而缺乏特色亮点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具体方案制定方面,与对口行业实际招聘需求存在偏差,一旦行业出现新的需求,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会因为缺乏应变能力而导致高投入低产出,同时也导致学生专业竞争力不强,甚至对自身认知存在偏差,这与新时代就业指导方向不符;在学院就业考核方面,过于注重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形式和次数的考核,而缺乏对就业指导质量和效果的综合考量,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导致从业者工作重心错位;在就业指导团队组建方面,指导教师多为兼职教师且专业水平不高。一般情况下,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老师多为辅导员,其虽然参加过就业指导的相关学习培训,但是学习内容存在相对滞后性,且研究内容不够深入。而且辅导员作为“双肩挑”教师,工作强度大且岗位流动性强。在该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团队内部构成不够稳定和专业。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外聘教师等教师间的就业指导实力存在差异,导致就业指导团队整体水平忽高忽低,不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展开,进而为学院整体工作开展埋下不稳定因素。

(四)学生层面:大学生就业态度不积极

对于大学生而言,毕业求职是步入社会的必经环节,由于自我认识不清、就业竞争激烈等原因,很多大学生对就业、就职存在畏难心理,最终导致慢就业甚至不就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毕业生就业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就目前大学生就业整体意向来看,相当大一部分学生为了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考公、考编,剩余学生参加院校组织的招聘会的积极性也不高,部分学生以完成签到任务的心态参加招聘会,只有极少数学生主动求职。这意味着,大部分学生并未正确认识到就业求职的重要性,对就业指导课程不够重视,对求职技巧等内容了解不多,对校招机会不够珍惜,认为就业指导只是走形式、走过场。一部分同学虽然意识到就业求职的重要性,但由于“眼高手低”或者“缺乏自信”等极端心理作祟,最终也导致就业困难。其次,缺乏就业竞争力。虽然院校各专业都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项目,但始终与实际工作存在差异,综合性大学更多是向学生提供理论知识,提升其综合素质,但无法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此情况下,学生难免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胆怯心理,认为自己无法胜任目标工作,进而白白浪费机会,影响最终求职就业。最后,求职就业思维不够灵活,尤其是具有较强专业性的院校中的学生,由于专业性较强,所以多数学生都会找寻与自身专业有关的岗位和职业,主动打破就业观念、转换就业思路的学生较少。然而专业相关岗位有限,在数量方面无法满足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选择相对较少,就业进度缓慢,挫伤其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出现消极就业态度。

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路径

(一)以生为本构建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1.实现全员联动,紧抓就业指导

在学校的统筹领导与部署下,各学院可制定特色就业方案,实现学校与学院的协调联动;专职教师、教辅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全员参与,实现指导联动;学校与企业、社会机构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实现校企联动。具体包括:一是实现就业指导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博采众长发展就业指导理论,将就业理论知识多途径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理论基础铺垫;二是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战略高度,将该项工作放在学校和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行,让就业指导工作直接由党政领导牵头负责,在高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当中,也要纳入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将该项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三是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与社会机构达成协作,比如开展企业参观交流、企业见习等校企合作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其更为客观全面地了解就业相关信息,增加对相应行业相应岗位的认识。由党政领导负责人员实行“走出去”战略,深入就业基地开展考察工作,对目前的就业情况及大环境有真实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结合不同专业针对性、对口地提升学生求职与就业能力[3]。四是发挥学生本人的主体作用,鼓励大学生按照自主意识完成未来职业规划,提升学生就业意愿与自主就业水平[4]。

2.全面协调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政策保障,全面整合现有就业指导资源与创业教育资源。随着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就业创业土壤的培育,大学生创业在各种就业方式中所占的比例逐渐提高,高校应紧跟政策导向抓住时代机遇,整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双创中心、创新产业孵化基地等平台资源,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提升就业质量。二是以目标责任制为导向,完善组织架构和过程监督考核体系,建立起包括校级党政领导、校就业分管领导、院党政领导、就业指导教师在内的四级监督考核体系,加大目标责任制中就业工作考核比重,实施就业动态台账、就业进展通报、就业工作督导、就业工作奖励、就业人员培训、毕业生赴基层工作奖励等就业措施,确保工作有效开展。

3.合理运用朋辈效应,提升指导水平

高校历届毕业生是珍贵的校友资源,也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合理运用的朋辈力量。实践证明,邀请已经具备一定社会工作经验的优秀校友为在校生讲述求职经验和工作体会,其促进就业的效果远远高于专职教师进行课堂讲授。因此,高校应该依托毕业生资源建立校友联系人名录,加强同优秀毕业生的联系与合作,邀请校友返校举办“就业大讲堂”“求职实务大讲堂”等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向在校生宣传毕业生基层就业典型事迹,引导毕业生主动到新疆、西藏等艰苦边远基层地区工作。此外,充分发挥校友的人脉资源,邀请校友企业返校举办宣讲会、招聘会,吸纳在校生就业。

(二)以就业为导向健全高校全过程育人体系

高校培育人才一直都是长期且系统化的任务,而高校育人的目的最终还是落在学生就业上,因此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分阶段、有侧重地健全全过程育人体系,致力于通过大学四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外,还应当包括心理咨询服务、创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服务等。探析全过程育人体系的建设,其具体划分为以下几个育人阶段,一步步指导学生的就业[5]。

1.职业生涯思想萌发阶段

学生在刚步入高校,即处于大一阶段时就是职业生涯思想的萌发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对于就业和未来职业都是十分懵懂的,既不懂得如何进行职业规划,也不了解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为此,学校应当为大一新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该项课程的重点放在介绍专业前景、就业形势以及如何进行未来规划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外部世界,培养主动就业意识并树立理性择业观念,以便于有目的地一步步开展职业规划。

2.职业生涯基本确立阶段

学生逐渐适应高校生活并褪去懵懂之后,就进入到职业生涯的基本确立阶段,该阶段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模拟职场体验的社团活动,将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如此,还要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帮助学生紧跟就业形势,让学生开始对未来进行思考,结合内外部因素综合取舍,确定就业方向,包括就业、创业、考研、出国深造等,只有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稳步前进。

3.职业生涯初步尝试阶段

职业生涯初步尝试阶段主要是指针对大三学生开展的就业指导,要提前帮助学生了解并分析就业形势,让学生更为科学合理地规划自身未来。同时可举办一些企业走访、企业见习活动,或是进行小学期阶段式就业技能培训活动,让学生切身了解社会岗位的真正需求,了解专业就业率、签约率情况。

4.职业生涯实践阶段

针对于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应当引导其进入职业生涯实践阶段,让学生做好自我定位,不管是未来创业还是就业,学校都应当提供实践指导服务,例如邀请就业指导专家或企业人事部门主管来校举办讲座,邀请驻地公安部门举办求职安全讲座,构建“意识为先、能力为重、防范为主、重点援助”的就业权益保护工作模式。就业指导教师还应当及时将各企业的招聘信息推送给学生,对学生简历提出合适的修改建议,组织开展简历大赛、模拟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求职礼仪、职场形象塑造等活动,帮助学生在毕业前签订三方协议。

(三)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个人素质的综合表述,同时也是充分就业的有效保证。就业能力具体包括基本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创新及创业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等,因此需要多途径、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一是健全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完善其管理与服务功能。作为高校直接对学生就业创业进行指导的组织,应该为学院内各专业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性服务,对于学生在创业或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惑,提供保障与支撑。二是利用校内外资源来全面完善就业指导队伍,可以运用优秀的毕业生、人力资源相关专业教师、有指导经验的辅导员或外聘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家校联系,将当前国内各行业就业形势信息发送给学生家长,督促家长关注学生的就业进展,帮助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做出理性决策。三是搭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站式网络平台,在平台中融入学生的学业、生活、心理健康、就业咨询等内容,提供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企业之间实时沟通交流的平台。四是组建起学生为主体的就业指导社团,该社团中设立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训练性课堂或实践活动,比如模拟面试、简历创建、职场工作情境模拟体验等。

四、结论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已经成为各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课题,因此急需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本文基于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试图探索“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可行路径。一是通过全员联动抓就业、协调各方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合理运用朋辈效应等措施构建以生为本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二是分阶段健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全过程育人体系;三是通过健全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利用校内外资源来全面完善就业指导队伍、搭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站式网络平台、组建学生就业指导社团等措施实现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水平。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就业指导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