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2023-01-07王小佳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人才传统建设

方 茹 王小佳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12)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乡村全方位社会转型、迈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保障。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现状还难以充分发挥其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难以适应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需要,因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文化现代化转型,是确保乡村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课题。

一、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时代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工程,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

十九大之后,党中央相继出台了《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赋予乡村振兴战略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内涵。《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指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目标。要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乡村乡村。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部分,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支撑和基础作用。乡村文化不仅贯穿于乡村居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内容中,而且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需求,是乡村居民的心灵港湾。乡村文化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也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绵延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力量源泉,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脉所在。在传承发展传统乡土文化的过程中,着力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使乡村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现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加快乡村文化转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快乡村文化现代化进程,有利于乡风文明发展和乡村有效治理,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和村民道德水平提升,既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又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思想道德迷失,传统文化秩序面临分解和冲击

抓好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农村得以有效宣传和贯彻的基础。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乡一体化持续演进,既解构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加快了城乡融合,促进了乡村整体文明水平提升和社会进步,又分解着原有的乡村文化秩序和形态,传统乡村文化根基一定程度被动摇、割裂和瓦解。伴随工业化、商业化而来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不断侵袭着农村地区,中华传统美德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尊老爱幼等传统理念在一些领域逐渐淡化。个人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风气在一些地区甚嚣尘上。乡村传统道德面临一定程度的质疑和否定,新的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还尚未形成深厚社会基础,村民出现了道德迷失、信仰危机,不利于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利于实现乡风文明。

(二)主体意识淡化,本土文化根基遭受否定和质疑

伴随着市场化、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日新月异的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乡村文化和本土文化,一方面给传统农村带来了全人类文明、进步、现代的共同文化价值理念,推进了乡村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但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崇洋媚外、唯洋是举的思想,尤其在城乡融合进程中出现了对乡村本土文化的极端式自我矮化和丑化。城市文化普遍被认为是先进的,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乡村文化则被认为是封闭的、落伍的文化。同时,乡村固有的不良风气和落后习俗仍然存在,如重男轻女、盲目攀比、大办婚丧嫁娶等,给乡村文化建设带来不良影响。

(三)服务体系滞后,公共文化消费相对陈旧和单一

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助推乡村文化建设、重拾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强调要发挥县乡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组织体系等方面的优势。在国家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在现有条件下,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地方政府重视不足。一些地方基层干部认为,抓好农村工作,发展经济是唯一的目标,把工作重心大都放在经济上,对文化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对国家的文化政策、公共文化服务经费落实不到位,或者使用打折扣。一些政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出现缺乏灵活性、权责不清晰、监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二是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存在不足和短板,导致村民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受限,日常休闲娱乐方式非常有限。公共文化产品形式比较陈旧,内容比较单一,让群众参与意愿不足,热情不够。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不能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缺乏充分的宣传和有效的组织,就会导致文化产品的有效使用率差。调查显示,村民的业余消遣方式仍然是以上网、看电视、聊天、打麻将等传统娱乐形式为主,极少有人愿意主动参与集体的文化活动。

(四)价值认同缺失,历史文化遗产难以传承和发展

积淀了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国独有的精神财富和标识,同时也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源头活水。伴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城,一些乡村进行大规模搬迁和改造,出现了边缘化、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一些原有乡村共同体逐渐凋敝,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出现了割裂断代的危机。乡村社会存在大量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标志。目前,乡村的一些物质文化遗产依然存在保护利用不力问题,民间技艺、传统戏曲、传统工艺等非遗文化传承依然存在传承发展不畅问题。许多非遗文化传承人年龄偏大,基本通过口耳相传方式,传递文化遗产。极少能够吸引当代的年轻人追随、学习,传承人一旦老去,现存非遗文化就有随之消亡的危险。同时,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依然欠缺,传统文化的再生产再创造缺乏人才引领。农村传统文化的失去性危机,使乡村传统价值观载体日益虚化、边缘化,乡村文化共同体被分化,文化治理模式被冲淡,乡村礼仪风俗、伦理道德、乡风民风等趋于弱化,村民对乡村社会的价值认同感降低,凝聚力减弱。

(五)后备力量薄弱,乡村文化人才存在不足和短板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多方面专业人才的共同助力,这就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更明确的要求。不仅需要乡村本土人才的支持和发力,而且需要更多外来人才的加入,为乡村建设注入不竭动力。而目前乡村建设人才短缺,后备人才力量不足,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障碍。一是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充分发挥。农民既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又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承担者和参与者。一些乡村管理者和组织者认为,乡村文化建设是文化精英、文化专业人员的专利,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广大农民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主体者的作用被忽略。二是大量本土人才流失。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导致了乡村大量本土人才流入城市,尤其是大量青壮年选择留在城市发展,致使农村发展缺乏活力和可持续力量。相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科学教育、文艺、体育等文化发展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三是引进外来人才的政策不完善。农村存在资源短缺,环境落后,工作条件艰苦等问题,文化生活单一缺乏吸引力。同时,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待遇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难以开展文化产业活动和文化项目的创造,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把实施文化人才战略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存在着对文化人才忽视、轻视的观念,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存在缺陷,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才评估制度还不够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劳动价值贡献效益与分配不成比例,用人机制不灵活,择优使用、绩效考核仍停留在理论和口头上。

三、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快乡村文化建设需要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作用、双管齐下,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满足乡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构乡村文化秩序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占领乡村精神高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凝魂聚气,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重构新时代乡村文化秩序。一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场合进行宣传教育。如:在乡镇逢集日、传统节日、节假日等时机,通过横幅标语、宣传手册、微视频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创新运用歌曲、小品、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群众拥有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要树立正面榜样。开展如“十星级文明户”“好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让懂法律、有威望、热衷于农村建设的榜样现身说法,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群众心田。三是积极开展帮扶。充分发挥帮扶单位、文明志愿者及社会各界在文明创建中的主体作用,对少数不遵守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农村公民进行帮扶,引导农民群众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二)坚定传统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文化主体意识

发挥农民的主体意识,激发农民主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激情和热情,对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作用巨大。一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思维层次和实践水平的高低。因此,可以通过电视讲座、网络新媒体等方式,有针对性、因地制宜地举办各种专门培训,树立正面典型,组织贴近生活、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活动,树立农民的文化自信,凝聚人心,提升文化认同,提升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和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增强农民的公共意识和观念,引导农民走出小农意识的藩篱。政府要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树立共同体公共意识,增强社会公共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倡导邻里乡亲、守望互助等文化风尚;创建公共空间,让农民生活重心突破于自己的小圈子;大幅增加公共文化活动,增进文化交流互动。三是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所处文化有充分的认识,以及对文化发展的未来,有正确的预见,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创建。增强农民文化自觉,要从小抓起,从学生抓起,可以通过加大乡村基础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乡村传统文化的课程比重,让学生从小接受深刻的文化体验,潜移默化形成对自我文化的正确认识和充分热爱,从根本上形成文化建设的动力。四是鼓励农村优秀外出人才返乡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出谋划策。

(三)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消费升级换代

围绕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目标要求,一是着力构建规范、有序、完备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健全资金使用机制,避免盲目混乱,逻辑不清的问题;丰富公共文化生活服务内容,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产品,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认真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各项文化惠民、文化扶贫工程的落实对于改善目前现状作用巨大。需要持续推进重大工程如传统文化进乡村、乡村文物保护利用、乡村电子图书馆发掘、乡村工艺传承人等项目,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实现文化惠民,文化富民。三是创建高效的文化需求表达和反馈机制。充分了解村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全社会力量,发挥多渠道作用,唱响主旋律,不断发现并创造多元化新需求,回应并引领多层次新需求,建设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真正满足群众口味的高质高效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四)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凝聚乡村文化价值认同

优秀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价值,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一是加强对乡村优秀文化遗产的发掘和阐发力度,支持乡村传统歌舞、传统戏曲曲艺、重大节庆活动等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充分利用各类宣传手段和媒介,使村民了解、热爱、认同乡村文化,增强归属感和文化自信。二是推进乡村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在新时代条件下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更多新鲜血液与内容,例如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媒体融入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传统思维模式中;将现代城市文明融入传统古村落文化中,对乡村文化中阻碍时代进步的糟粕部分予以摒弃,对有利于时代进步的精华予以发扬,不断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时代新特色。

(五)建设人才队伍梯队,培育乡村文化后备人才

强化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支撑,需要不断优化乡村文化发展环境,发掘、培养、引进一大批年富力强的文化建设人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注重发挥好基层党支部文化领导和文明示范作用,从带富能力强的村民、复员退伍军人、经商务工人员、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社会工作者、大学生村官、退休干部职工等群体中发现、培养文化建设领导人才。二是挖掘乡村本土文化建设模范带头人才。乡村本土人才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情感与认同,对乡村文化有着较为充分的了解,具有外来人才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可以通过发挥地方贤达人员和文化名家、能人、艺人、传承人等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典型示范效应,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带动乡村文化大踏步向前发展。三是建立健全外来高层次专业文化人才引入机制。应当探索适合乡村发展实际的人才引入机制,通过完善人才引进的各项优惠政策,构筑起科学的人才引进激励制度,吸引大量外来人才流入,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专业化高端化服务。四是对各类乡村人才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计划和方案,提高人才利用效率;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良的文化发展环境;健全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乡村文化振兴积蓄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人才传统建设
人才云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