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及其提升

2023-01-07牛雅琴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关怀载体

牛雅琴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党中央历来都高度重视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理念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价值维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实际利益诉求,着力构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铸就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实挑战

近年来,各高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把人当做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培养高质量人才。在长期实践探索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然而部分高校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人文关怀欠缺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实效性有待增强

尽管各高校在人文关怀实施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仍然存在着形式主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只是教条化地奉行规则,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不顾学生的感受,甚至采取强制性的方式使大学生参加活动;部分高校开展的人文关怀活动形式多样化,却缺少实质性内容,“花架子”活动背离人文关怀初衷、偏离育人理念;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数相对匮乏,面对繁杂的工作往往感到焦躁、盲目、无所适从,难以切实解决学生问题;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人文关怀实施过程中带有强烈的功利心理,以绩效为重,在评奖评优工作中不考虑学生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举措缺乏协调性、整体规划不严谨等。总之,人文关怀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诉求,人文关怀实效性的落实离不开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规划和长期执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现象不容小觑。

(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主体地位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然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准,过于强调教师主导,把学生看做知识的领会者和接受者,只注重对学生系统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自身价值和自主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过分强调统一和标准化,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单一的标准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虽能帮助受教育者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但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一是学生难以在课堂上获得认同感,自我价值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会严重削弱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二是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不紧密,阻碍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学习中的大学生潜能得不到激发,不利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载体功能发挥不充分

人文载体功能的发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的良性运行。然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人文载体功能发挥程度不充分的现状。一是网络载体功能发挥不够充分。思想政治教育者未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载体同教育者开展良性互动。部分高校的教务系统、心理咨询系统等长时间不更新,或者排版简单,大学生无法借助网络平台了解最新校园资讯和提取有效信息;部分高校不懂得占领网络阵地的重要性,校园网只用来发布公告,未提供师生双向交流的平台。二是文化载体功能发挥不够充分。部分高校很少借助图书馆、期刊杂志等载体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经常性开展的学术讲座中也甚少融入人文关怀理念,人文载体功能的发挥不足也导致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有限。三是活动载体功能发挥不够充分。部分高校开展的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等缺乏人文关怀实质性内容,虽然征文、演讲等竞赛层出不穷,但大学生无法从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表达、组织、策划能力,缺乏丰富内涵的活动仅为应付上级考核,导向作用不强。由此可见,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载体仍处于边缘化,人文载体建设存在的薄弱之处有待提升。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探赜

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原有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中表现出僵硬和迟钝。由于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以来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未适时调整和更新观念方法,加之人文关怀实践中载体利用不足,所以导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人文关怀缺失的困境。

(一)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及其认知存在偏差

部分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人文关怀内容的理解较为片面,把人文关怀的效果简单等同于大学生的学习成果,在人文关怀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把人文关怀看作是教育者单向付出和管理的行为,在内容上只注重理论层面的教育,忽视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缺乏理论和精神层面的有效整合;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教师权威使大学生的自我能力难以得到充分提升,“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低下;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盲目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未做到依据具体情境灵活变通、甚至形式化完成活动策划,不考虑实效性的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极具人文色彩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理解人文关怀的浓厚内涵。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仍停留在理论基础教学中,使教和育分离,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分离,难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使命。

(二)教育理念的滞后与缺失

教师的育人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然而,部分教师仍秉持着传统的比较单一、刻板的育人理念。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者仍然停留在理论说教上,不懂得发扬学生的个性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针对性引导。“灌输”式教育导致大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创造力被扼杀,这种教育方式尽管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问题,与以人为本的原则相背离。另外,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单一,教育者未能将新知识和新元素融入课程中,仅是照本宣科,单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说服力和生动性。最后,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施人文关怀的方式不恰当,当学生出现违法乱纪等问题时,一味苛责谩骂学生,不懂得交流、疏导,既无法妥善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会引起学生的不满。

(三)人文载体的同质化、单一化

人文载体体系的同质、单一,严重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施效果。首先,部分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构建人文载体的意识。部分高校忽视了人文载体中蕴含的隐性教育功能,忽视了人文载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和精神激励作用。部分高校未提供过多经费支持人文载体的构建,仅维持原有人文载体的运行,由于固有的、传统的人文载体活动缺乏创意和吸引力,又未及时建设和利用新式载体,严重影响了人文载体功能的发挥。其次,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人文载体功能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借助载体实施人文关怀的意识。部分教师仅仅单向利用手机、电脑等载体查找资源、发布信息,未能充分利用这些载体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借助网络、文化载体去搭建师生交流平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提升路径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困境给高校和教育者带来了严峻考验,深入剖析人文关怀欠缺的主要表现和原因,有助于寻求破解僵局的新思路。在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和教育者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着力打造多元人文关怀格局。

(一)打造高校、教师、学生多元共建、开放共享的人文关怀格局

认识人文关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共同参与到人文关怀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形成合力。高校要高度重视人文关怀工作的具体实施效果,将教师是否做到正确把握人文关怀的原则并有效实施人文关怀列入绩效考核,完善有关人文关怀工作的奖惩体系。此外,要努力构建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发挥表率作用,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不断学习人文关怀理念,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不断更新和完善人文关怀内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充分挖掘大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大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实施人文关怀中要注重与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学会倾听和引导,善于运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教化启迪,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将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的人文关怀辩证统一到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营造愉快、平和、民主的课堂氛围,采用小组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疑难问题,与学生展开积极的双向互动;在内容设置上加入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等,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其次,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拒绝一刀切,坚持“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相结合,坚持集体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体心理差异分类教学,不但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还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切实满足大学生在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关注高年级毕业生的动态,重视对高年级学生在就业、升学方面的心理疏导,及时答疑解惑,给予他们建设性意见;关注贫困学生的需求,向大学生家长普及国家大学生扶贫政策,努力在物质和精神上提供必要支持,为他们创建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三)人文关怀理念物态化

首先,完善文化载体体系。一方面,加强学生公寓、图书馆、校史馆、实验室、科研室等物质文化载体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校歌、校徽、校训等精神文化载体体系建设。例如:在校园内构建极具学校特色和富有文化底蕴的景观建筑并加以宣传,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学科特色讲座和重要讲话精神宣讲活动等。其次,构建网络载体体系。高校应加强同官方媒体的合作和对接,专门打造属于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和信息网络,便于大学生直接登录校园官网进行学习;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平台和教研平台,方便教师在线上进行研讨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也有助于教师集体备课进行教学课程资源的整合。思政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载体,熟练操作学习通、QQ、钉钉和腾讯会议等软件,充分发挥电子教育平台的思政育人功能。最后,构建活动载体体系。高校应加大在课外实践活动的资金、人力方面的投入,多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师范生研习、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暂别课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借助课外实践活动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增进师生情感,适当布置实践作业并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者要形成合力,充分借助活动载体实施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关怀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