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博物馆藏品研究的视野与维度
——兼论展览策划中藏品到展品的转换

2023-01-07刘鳞龙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藏品博物馆研究

姚 香 刘鳞龙

(山西博物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中国博物馆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在政策、法律、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前所未有,原有博物馆的改扩建、新博物馆的建设都如雨后春笋一般。据初略统计,截至2016年底中国博物馆数量4800余座,每年新增博物馆200余座,平均每年展览场次约20000个,博物馆参观量7亿余人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在逐年提升。

一、藏品研究的现状

首先,“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博物馆藏品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推动,博物馆的教育职能突显,文化创意备受关注。而藏品研究被置于一个相对清冷的角落且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是机制问题。博物馆内设部门的职能划分的不合理,部门之间存在画地为牢,相对割裂,导致藏品管理、学术研究、展览策划、文物保护之间的协调沟通不够。二是人才供求矛盾明显,队伍构成与建设不合理,人员专业结构单一。新建的博物馆没有研究人员,中型博物馆研究人员不足,大馆研究人员老龄化,断层明显。藏品研究人员仍是以历史、考古等专业背景为主,缺乏博物馆管理、艺术史、科技史、教育学、心理学、艺术设计、文化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等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三是研究理念相对陈旧,角度相对狭窄,仍是以“物”为中心的研究。

其次,博物馆藏品研究,应提升藏品的利用率,策划精品展览、实施教育项目、研发文创产品,让藏品“活”起来。没有扎实的藏品研究作为基础,博物馆的其他职能可以说是砂上楼阁。博物馆应通过科学的管理机制、创新的人才机制,树立以研究为荣的良性机制与工作环境。

一是建立涵盖藏品研究、科技保护、陈列展览、观众调查、博物馆管理等方面的全员研究制度,鼓励博物馆从业人员从各自的岗位和兴趣为切入点从事藏品研究。藏品研究可以由不同的人在不同层面上进行。通常情况下,由艺术史学者研究艺术品,由自然科学家研究生物样本等。此外,让专家们研究自身领域之外的物品也会富有成效,发挥一定的启迪作用。以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开展研究,往往能揭示出藏品的一些新信息。藏品研究决不局限于藏品管理者,例如文保人员和教育人员都可以作出重要的贡献。具备某些特殊技能的志愿者和学者特别适合进行物品研究。二是以研究项目为平台,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导向,组织多部门交叉的讨论会,形成头脑风暴,尽可能减少部门职能划分产生的问题。三是设立导师负责制,加强人才资源的流转,提高社会化资源利用。聘请、聘用高级人才作为项目导师,以老带新,培养年轻人才。四是建立科研奖励机制。鼓励研究人员申报科研课题,鼓励自立科研项目,并予以经费支持。山西博物院自2013年起设立院自主立项科研项目机制。经费45万,支持了29项博物馆相关的科研课题,其中藏品研究比重占5成,青年项目比重7成。

二、深化并拓展藏品研究的视野与维度

藏品研究需要动态发展的眼光、多元的视角、多学科的方法、多领域的技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综合视野,由浅入深,从单一到系统。我们“须对这些藏品进行再次乃至反复多次的研究。”对于藏品作为的“物”本身不仅需要深化研究,更要拓展藏品的其他维度研究,尽可能获取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再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某个藏品本身,还要与博物馆其他众多的藏品进行通观考量,然后糅合、联系、阐发,发现藏品个体文化价值之外的链条价值。同时也是在博物馆社会环境的观照下进行重新排列、组合、研究,发掘博物馆产品与博物馆环境互生关系,形成共同体价值。因此,可以说,博物馆藏品研究系统是独特的,它是多样化的系统重叠,是价值链的证据考察。”

研究者们已经意识到藏品研究不仅要着眼与物本体的研究,还要关注藏品与博物馆的关系,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安来顺先生说“博物馆有两个主要坐标,一是收藏,二是建立人与藏品的某种联系。它们构成了博物馆收藏的根本性质,也决定着博物馆与公众关系战略的制定。”“博物馆看起来似乎是关于实物的,但它们的确是关于人的。博物馆的规划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博物馆与公众关系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人’的因素是衡量一个博物馆能否实现将藏品的意义和价值传达给观众这一终极目标的最基本的标准。所以,博物馆规划发展的核心部分首先是‘人’。”在从“物”到“人”的关系转变当中更需要拓展藏品与人的关系这一维度的研究,发掘物与人的关联。

首先,继续深化藏品的个体与群体研究,尽可能获取更多的科学信息。藏品个体研究包含藏品的基础性信息研究,如时代、功用、技术、现状等科学、历史、艺术方面的价值;包含拓展性信息,如藏品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包含出土环境(出土的位置、放置的方式、与周边的物品关系)、生态环境系统信息、文化生态系统信息(与人的互动关系)、同类型藏品及收藏场所、保存情况,参加过哪些展览;衍生外延信息,即如何预防性保护,对于展览、教育、文创的创新点,观众的评价。二是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新的理论、方法、技术必然会被引入,为研究者提供了解藏品的新角度,促进藏品研究的深化。藏品研究必须利用好这些新的成果与技术。比如文化生态学、石器微痕研究、行为信息学、数字化技术、分子分析研究、X射线荧光扫描技术、RTI技术(反射转换摄影)等等。三是新的社会思潮、学术思潮的影响。比如对进化论的批判认知;“一带一路”概念的提出。这些会更新或拓展藏品新的研究角度与方向。

其次,加强藏品群体或组合的研究,要考虑藏品个体之间的相互关联,藏品组合反映的规律、制度。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组合的差异、联系、发展,器物组合在整体墓葬、遗址、聚落中的意义。类比同类的组合,关注其他收藏单位同类的藏品及研究。器物组合的信息往往比个体藏品更丰富、更全面、更深层,能够反映现象背后的原理与本质。

最后,藏品研究还要考虑到从“物”到“人”的关系转换,既要研究物,还要研究人。不仅涉及到研究的深度、广度、方法、手段、技术,还要兼顾藏品保护的研究、藏品展示的研究、藏品教育项目的研究、藏品阐释的研究、观众的调查研究等等。既要体现出藏品研究的科学性,还要体现出藏品利用过程中的人文情感和社会公共价值。可见,当今的博物馆藏品研究已经不仅仅是针对藏品本体的研究,而是应该将藏品置于更广阔的视野、语境之下。

三、策展团队实现从藏品到展品的转换

博物馆的收藏与展示,不仅是对历史与文化信息的保存与传播,博物馆也是一个人类文化基因的保存、转录、扩增、对外释放的文化空间,这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陈列展览。我们知道今天对于展览的解读已不仅仅再局限于陈列组织者的单向叙述,而是一个包含了博物馆内容编码和观众意义解码的双向、动态过程,观众不再是被动的参观者,而是主动参与到展览意义的构建之中。在今天,快速发展的博物馆建设和庞大的展览数量,如果藏品研究不够全面深入,观众因素考虑的不全面,“快餐式”的展览简单直接地将藏品呈现于公众面前不论从哪个角度都不是好展览。特别是没有策展人的阐释、导读,多数观众是难以深入其中,也不能真正了解藏品的价值。

文物藏品作为脱离了原生的生态背景、文化背景、历史语境的文化遗产,如何建立起藏品与观众的关联,让藏品“活”起来,是藏品研究者和展览策划者需要考虑的重点。如何沟通当代社会生活,让多元的观众群体普遍接受,获得共鸣,产生兴趣?如何把系统的藏品研究成果传达给普通公众?

首先,展览策划不仅需要强有力的学术研究支持,更需要策展团队的实践——将藏品转化为展品,将观众带入鲜活的历史语境,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有所收获。策展团队的构成应该有:项目负责人、协调人、藏品研究人员、陈列设计师、工程师、教育人员、阐释人员、观众研究人员、评估人员……每个方面都有自己的关注点,涉及藏品展示的安全、空间、环境、方式、光照、视觉、气味、听觉、触感、体验、互动,文字描述、图文配合、多媒体延伸、教育实施、讲解阐释……策展团队根据展览主题,综合藏品研究的所有信息,选择、取舍、糅合,采取有效展示手段,还原或重构一个准确真实的“境”,科学地传达信息,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其次,建立藏品研究与展览策划相辅相成的关系。研究是展览的基础,同时展览又反映了研究的成果、动态和创新。研究成果往往是专业学术性、知识碎片化、角度单一化的,展览策划需要通过展览的语言、方式、手段、技术将其科普化、立体化、多元化、趣味化、直观化,尽量为观众还原藏品的历史语境,并建立起古“物”与今“人”的关联,完成从藏品到展品的角色转换。山西博物院举办的“考古的故事——十二五山西考古成果展”展示的旧石器时代石器拼合,从行为学上复原展示了古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方法,很好地反映了考古发掘的科学严谨。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展出的一个土拨鼠标本伏在树干上,向观众直观地展示了藏品的生活环境、习性。说明牌:How much wood would a wood chuck chuck if a wood chuck could chuck wood?(如果土拨鼠会扔木头,那它会扔多少木头?)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英文绕口令。当语言形象与视觉形象一次偶然的相遇,促成了观众一次有趣的体验。

第三,公众将博物馆视作知识和学问的来源,因此博物馆必须保证陈列中展示的内容是通过自己的研究得来,并建立在最准确和最及时的信息基础之上。学术研究的成果通过什么样的展示方式,什么角度入手是藏品展示研究的范畴,策展团队应将其有效、真实地传达给观众。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发现霸国”“倗国”等展览,都是在科学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热点,推出的考古成果展,刷新公众对古代山西、晋文化、晋国及邻邦的了解。

第四,对藏品要研究得深入透彻,才有更多的展示方案和方法的选择。比如研究者提出的古代墓葬壁画的“观者”理论、性别考古理论等等,不仅为人们认识、理解藏品的意义增添了新的视角,也为人们展示提供了新的思路。反之亦然,对藏品疏于研究,展示手段和方法上就会产生问题。山西博物院曾经举办的“欧风雅韵——欧洲玻璃艺术”展览中有一个黑色玻璃盘藏品。由于对藏品的不了解,展示角度与灯光的应用就存在问题,经对方研究人员提出,调整光照角度后更好地展示玻璃盘的工艺及纹饰。

第五,在保证博物馆展览品质、品位的前提下,更要重视观众。好的展览不是顾影自怜、自我标榜,而是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观众的认可,同时引导观众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艺术鉴赏。如果“只注重藏品,强调让藏品自己表现自己,忽略藏品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只会使博物馆笼罩在历史的阴影中,使博物馆长久现身单调冷清的境遇。”因此,策展团队需要主动进行前置评估、展期评估、调查研究和及时的调整,多与不同的群体进行多层面的讨论,听取建议,调整。

猜你喜欢

藏品博物馆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博物馆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