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侨华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2023-01-07刘芳彬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华侨华人共同体

刘芳彬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中华文化“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本质上追求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同体”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的当代创新,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当今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价值规范的重塑,对于把握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已经产生重要影响,被纳入国际话语体系。在全球化大浪潮推动下,600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作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具有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文化等资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一、华侨华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定位

华侨华人是中国海外移民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长期以来,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生存境遇和命运沉浮,始终与国际风云变幻、世界发展大势息息相关,始终与祖(籍)国和住在国双边关系息息相关,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与世界相结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全新选择,也与包括华侨华人在内全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相通相融。

就国际环境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2版。,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更是广大华侨华人的梦想和期盼。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更加剧了“大变局”向纵深发展的态势,国际局势的演变波谲云诡,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更加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中华优秀文化互惠共荣、协和万邦的国际秩序观,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旨在“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建构相互合作、公平竞争、和平发展的新的世界格局和秩序,逐步实现人类对和谐共存的美好世界的愿望”②阎孟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光明日报》2019年2月11日,第15版。,这也符合包括华侨华人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就双边关系而言,华侨华人在中国与住在国双边嵌入的跨国生活,已经构成一个以华侨华人为纽带的双边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住在国的关系直接关乎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境遇。历史上,华侨华人是中国与住在国关系的友好使者,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建立平等、互信、稳固的合作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中国与住在国关系紧张或产生严重冲突时,华侨华人的生存和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他们甚至会被排挤和歧视,在夹缝中前行依旧是当下美国华人社会的写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改善世界各国关系为出发点,倡导各国各地区交流互鉴、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有利于推动中外国家之间加深了解、消除歧见、增进友谊,创建多层次、多样性的伙伴关系,营造多族群和谐相处的友好环境,有益于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生存与发展。这也是华侨华人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动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赋予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和使命,需要汇聚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广大华侨华人身处这一大潮的前沿,兼具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华侨华人称为中外友好和互利合作的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并强调“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③《习近平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2014年6月7日,http://pic.people.com.cn/n/2014/0607/c1016-25116878.html。,“广大海外侨胞是推动住在国同中国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桥梁’”④《习近平会见第九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和中华海外联谊会五届一次理事大会代表》,《人民日报》2019年5月29日,第1版。,从民族大义和文化属性将海外侨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明确了华侨华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定位。

二、华侨华人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优势

从国际移民的时空背景考察,中国一直是一个移民输出国,移民历史悠久。长期以来,海外侨胞游走于中国、住在国与国际社会,穿行于不同的文明体系和社会制度之间,遵守住在国法律,尊重当地社会、民族习俗,在住在国和祖(籍)国的发展以及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华侨华人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中国是一个侨务大国,拥有丰厚的侨务资源。据侨务部门统计,目前有6200万海外侨胞分布于世界上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影响力的华侨华人社团约2.57万个、华文学校2万多所、华文媒体约2000家,以及几十万个遍布世界各地的中餐馆、中医诊所、唐人街和中国城等,这些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倚重的重要资源。

就历史维度而言,华侨华人和平移民历史的延续,正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的生动体现。中国人移居海外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从商周鼎革之际的“箕子东迁”到汉唐丝绸之路向西开拓;从宋元海洋贸易繁荣带动华商网络在东南亚的形成到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助推闽粤沿海居民的出海潮;从清末大批华工出国谋生到改革开放中国人移民海外,他们或被迫或主动,或因贫困、灾难,或系个体追求,在世界各地开拓繁衍。长期以来,移居世界各地的广大华侨华人带着“和合”的民族文化基因,与侨居地各族裔人民和睦相处,共同生存和发展,共同创造人类福祉和美好未来。他们“谱写了一部伟大的生存史、创业史、奋斗史和发展史,这部历史没有战争、屠杀、殖民和掠夺,自始至终都与和平、发展紧密相连,这是他们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①张春旺、李斌斌:《推动华侨华人更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20年10月23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n1/2020/1023/c1002-31903010.html。。从东南亚地区的早期垦殖到澳洲金矿的挖掘,从巴拿马运河的开凿到北美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华侨华人在海外开拓的足迹和造福当地的历史诠释了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命运共同体精神。这种共同奋斗的历史记忆构成了中国与侨胞住在国互联互信的情感纽带,成为两国建构双边命运共同体的民意基础。而这种双边命运共同体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侨胞自身及其住在国三方共赢的战略选择。

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而言,华侨华人兼具跨国流动、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是沟通中国与住在国双边友好、联通中国与世界多边交流的重要媒介,是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历史上,很多华人精英在促进中外关系、中国同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实行“孤立中国”的封锁政策,在中国周边形成了一个半月形的包围网,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东盟五国,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没有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其中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曾于1950年建交,后一度中断)。1974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了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包围和封锁,实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战略性突破,马来西亚籍华人李引桐贡献卓著。1976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恢复邦交,印度尼西亚籍华人实业家唐裕起到了关键作用。另外,在中国与菲律宾、泰国、韩国、新加坡等周边国家关系正常化中,华侨华人都发挥了积极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美破冰交往,美籍华人陈香梅、杨振宁等从中牵线搭桥,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上多个国家的数百个城市缔结友好省市,发展政府和民间的多方交流与合作,海外侨胞也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全球化浪潮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广大华侨华人仍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

三、华侨华人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约因素

华侨华人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倚重的独特力量。但是,华侨华人所处的复杂的政治生态环境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这影响并制约着他们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和广度。

(一)华侨华人身份认同的复杂多元

当前华侨华人的身份认同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一是就政治身份认同而言,华侨是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政治、文化、民族认同都以中国为依归;华人是指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原中国公民及其外国籍后裔和中国公民的外国籍后裔。外籍华人和华裔政治上忠诚于入籍国,认同当地社会的社会制度、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积极融入当地社会。新加坡内政部前部长黄根成就曾讲道:“东南亚的华人已经不再是一群旅居者。他们没有意思重新回返中国。他们已经选择在东南亚各地安家落户,养儿育女。他们的前途和他们居留国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①许肇琳:《试析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发展》,《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就海外华人特征而言,由于该群体独立于祖籍国之外,属于居住国的少数民族,因而其民族主义的缘起一方面取决于祖籍国的情感动员,另一方面其可以动员的广度与深度与居住国的民族政策息息相关。”②曾少聪、李善龙:《华侨华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用与制约因素》,《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吴前进:《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和华族》,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353页。二是就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而言,一般情况下,老一代侨胞和移居海外的第一代侨民对中华民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较强烈,但对在国外出生的华裔(尤其是第三代以上)而言,可能并不必然存在这种同根同族的身份和文化认同,这就是海外侨胞的代际差异。另外,对于那些存在中华文化认同和种族认同的外籍华人,当其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发生分歧时,也会影响其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行动力。三是生活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以及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移民在对待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的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可见,海外侨胞复杂的身份认同影响着其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二)侨胞住在国对华政策及其移民政策的变化

首先,侨胞住在国的对华政策直接影响他们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近现代华侨华人的发展史表明,华侨华人能否充分发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往往受制于国际环境及住在国与祖(籍)国双边关系的动态变化。当中国与侨胞住在国处于友好互动关系时,不但有利于他们在当地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住在国与祖(籍)国民间大使作用,而且有益于他们密切和加深与祖(籍)国的联系和感情,积极参与中国本土的发展和建设,服务于中国的发展大局。反之,当祖(籍)国与住在国关系处于紧张或恶化的发展态势时,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就会成为令人关注的敏感问题,甚至影响华侨华人在当地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下,国际局势和国际环境复杂严峻,世界范围内两条道路、两种制度和两种意识形态较量更趋激烈,多元思想交流交融交锋前所未有,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对华战略遏制的影响下,世界各国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认知存在明显差异。有些西方学者甚至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构建国际秩序的实际步骤,必定对现行的国际秩序形成挑战。”①罗云、胡蔚蔚等:《西方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和评价》,《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1期。这种论调定会影响国际社会客观地理解和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尤其是“当‘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国家当政者思维意识里凝固的时候,华人在居住国就不时遭到与之相关的迫害和麻烦”②曾少聪、李善龙:《华侨华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用与制约因素》,《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吴前进:《国家关系中华侨华人和华族》,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204页。。

其次,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千差万别。各国的政治主张及其移民政策往往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和不稳定性。住在国移民政策的调整和改变将直接影响华侨华人在当地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密切联系,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华侨华人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三)国际社会对中国政策主张的理解和认知

对中国政策主张的理解和认知关系到华侨华人能否充分发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作用。回溯历史,基于政治生态、文化习俗、价值取向、社会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政策主张态度不一,其中有理解、支持,也有误读、不解,甚至不乏恶意的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华侨华人对中国政策主张的心理认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侨务政策,无论是出发点,还是在语境的沟通上,都面临着东南亚国家政府人士和华裔学者的连续质疑。”③曾少聪、李善龙:《华侨华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用与制约因素》,《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以海内外中华儿女“同根”“同魂”“同梦”为主线,引导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但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以及美国极力抹黑“一带一路”政策④席来旺:《美媒掀起新一轮“一带一路”抹黑舆论攻势,归纳出七大莫须有罪状》,2019年4月22日,https://www.163.com/dy/article/EDBR3I4405504DP0.html。和中国政治制度并污名化中国的侨务政策情势下,华侨华人的立场判断、价值取向和行为实践等因之变得复杂纠结,他们甚至因拥护中国的倡议、主张而遭受敌对势力的反对和打压。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华侨华人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热情、广度和深度。

四、引导华侨华人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14期。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华侨华人作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兼具融通中外的双重语言文化、双重民族情感诉求以及跨国流动等独特优势,是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资源。我们应清晰认识广大华侨华人在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及其限制因素,团结动员并主动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和世界各国在各领域交流合作牵线搭桥。具体路径建议如下。

(一)发挥华侨华人双重语言文化优势,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扩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华侨华人具有双重或多重语言文化优势,是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国移民从走出国门的第一步即带去了种族上与文化上的中华民族因子,正是这个因子构成了华侨社会最坚韧的纽带。”②谭天星、沈立新:《海外华侨华人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页。伴随着中国数千年的移民史,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不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生活态度展现给国际社会,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文化和平、和睦、和谐、包容、共生的世界意义,还汲取了住在国的文化营养,创造出一种颇具特色的跨地域、跨民族的“侨文化”,不但推动了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交流互鉴、融合发展,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而且使得华侨华人能够自由游弋在两种或多种文化文明之间,为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牵线搭桥。

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③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第2版。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大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制度和文化变迁路径,加之处于不同的语言文化圈,因而在社会习俗、文字话语体系和民族传统等方面各不相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得到各国人民的正确理解和接受,华侨华人具有独特的角色优势。华侨华人兼具双重或多重语言文化优势,可以精准把握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异同点”和“共振点”,采用当地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生动鲜活地解读、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阐述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衷与意义,向住在国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和世界意义,不断扩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二)发挥华侨华人“人脉中介”优势,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巩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华侨华人是中外民心相通的联络者。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只有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心灵相通,才能使国家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遍布世界各地的广大华侨华人长期工作生活在海外甚至绵延几代人,他们日益融入当地社会,与当地族群的交流交往日益加强,能够了解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思维逻辑和心理诉求,是中外民心沟通的重要媒介。历史上,他们在危机事件公关、消除误解,促进中国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和信任中,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人脉中介”作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面对国际上一些政客对中国的无端指责和污名化,海外侨胞通过多种方式理智发声,客观讲述中国的抗疫故事。据不完全统计,“与中国新闻社建立业务联系的数百家海外华文媒体,80%以上开设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专题、专栏、专版”①田冰:《重大突发事件国际报道的开放性、关联性、全球性》,《新闻战线》2020年第9期。,摘录、转发中国主流观点和言论,对境外舆论起到了引导和平衡作用,赢得了住在国民众的尊重和理解。

民心相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基础。各国家、各民族消弭心灵隔阂,互联互通、交流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求。广大华侨华人具有浓厚的双重情感,既有对住在国的忠诚负责,又有对祖(籍)国的关心牵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海外侨胞完成了由“侨居者”到“当地人”、由“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艰难转变,深度融入当地社会,成为住在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祖(籍)国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住在国和祖(籍)国的双重情感认同使得华侨华人积极担当了祖(籍)国和住在国之间的民间友好使者,以当事人的身份主动与当地政府和民众沟通联系、释疑解惑,增进住在国政府和民众对祖(籍)国的了解和信任,成为沟通中外民意、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天然载体,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贯彻落实的重要资源。

(三)发挥华侨华人跨国流动的网络优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筑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基础

华侨华人是中外经贸合作的促进者。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人口的跨国流动日趋频繁。深具开拓进取精神的广大华侨华人游走于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谋划事业,正逐渐形成跨越地域、民族、文化、政治边界的华侨华人网络,特别是华商企业作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正加速实现跨国经营,构建起“全球华人经济圈”。这一华人经济圈“不仅仅包括海外华商网络,还应包括华商个人、社团、企业与大陆范围的个人、社团、企业彼此之间形成的错综复杂的联系网络,同时也应包括海外华商与住在国当地商人、企业、社团之间的关系网络”②陈肖英:《纷争与思考:华商网络研究综述》,《八桂侨刊》2017年第3期。。而海外华商网络的最大特征即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跨国、跨地域性的分布及联系,这一特征有助于中国将“走出去”与“引进来”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助于全球经贸合作共赢模式的建构,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必要条件。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为华侨华人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实践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说:“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华侨华人传统聚居区,侨务资源丰富。据有关统计数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生活着4000多万华侨华人,全球华商企业资产约4万亿美元,其中东南亚华商经济总量为1.1万亿美元至1.2万亿美元。①谢俊、申明浩:《海外粤商研究》,王耀辉等主编:《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67页。东南亚是“一带一路”规划的重点区域,这一地区的华商资本自近代以来就是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现已成为该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东南亚华人网络无论在人口规模还是经济实力在该地区都占据突出地位。其人才、资金的优势,可以助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华人社团可以凭借其广泛的社会关系、人脉关系进行政治游说,助力双边政策对接。”②梁双陆、王壬玚、顾北辰:《东南亚华人网络及其贸易创造效应》,《云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因此,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华侨华人更能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力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扮演多层次、多方位合作共赢的践行者,从而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

五、结语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③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017年1月20日,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7-01/20/c_135998532.htm。“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14期。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作为沟通中国与世界,促进中国与住在国互通、互联、互信、互融的桥梁与纽带,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具有独特优势。但是,当前百年变局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认识和看待华侨华人在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局限性和挑战性,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重要作用,一起为世界的合作共赢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华侨华人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何为“华人”?
我的华侨老师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