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视角: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应然视域

2023-01-06李秋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文章

李秋华

摘 要 主体性解读是文本解读的重要前提,影响着教学设计路线和总体教学目标,对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身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明确在文本解读中发挥教师主体性的重要性,理解发挥主体性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因材施教的要求。要在文本解读中发挥教师主体性作用,教师就要有读者视角、作者视角、教师视角、学生视角等应然视域,快速有效地进行文本解读,提高文本解读的质量。

关键词 文本解读 语文教师 主体性 多重视角

一、文本解读中发挥教师主体性作用的重要性

1.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语文教师的核心能力有许多,如语言素养、文学素养等,技能标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独立研读文本,拥有准确全面的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曾经指出,文本不会像人一样对话,寻求理解的读者必须通过自身才能使文本产生“对话”,用在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则是强调语文教师主体性解读的重要性。因为文本是静态的语言符号系统,需要教师发挥主体性功能,进一步口诵文本、思考内容,才能使这些语言符号成为动态的事件。

2.发挥教师主体性作用,是因材施教的要求

文本解读是教师与教材、教师与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起着互动交流的作用。教师要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根据学情和文本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使阅读教学更具层次性;并且能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作出细化设计。如果教师失去主体性,则无法在集中阅读中挖掘学生的独特性,也无法在阅读教学中找到不同题材文章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文本解读的魅力。因此可以说,在文本解读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是因材施教的要求。

二、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的路径

1.从读者视角解读文本

面对一篇文章,教师要发挥主体性,可以将阅读视角放在阅读者的位置上,分析和鉴赏作品。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探究法和建立逻辑思维的方法解读文本,深入文章内核。

(1)运用问题探究法

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可以使用问题探究法,带着问题去看文本,设置疑问从解读中得到答案。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也就是说,只有看到文章存疑之处才会开始进一步思考探究。因此设置合理的问题进行思考,对于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发挥主体性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想北平》一文,教师要明确的问题是“这篇文章是怎样表达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的”“在开头用对母亲的爱作比方有什么好处”“北平有什么好呢,值得如此喜爱?”这些问题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环环相扣的问题链。通过问题探究法,明确文章中对比艺术的应用,能更好地体会北平的好处以及作者对北平的爱。

只有顺着问题思考,将疑问梳理清楚,才能理解文章的内核。问题探究法发挥了阅读者的主体性,强调了读者的主体地位,并且应用了建构主义理论,将零散的知识要点整合起来,使教师在文本解读时逐层深入,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建立逻辑思维

德国作家罗尔夫·多贝里指出,人们无法做到绝对理性,因此需要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逻辑,才能有意识地反省思维谬误,学会清醒思考,形成看待事物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指将思维内容联结、组织在一起的方式,这样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思想,对事件加以理解和掌握,达到认识的目的。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要建立逻辑思维,才能更好地在脑中形成思维结构和内容框架,从而理解文章。因此,教师要建立逻辑思维框架来解读文本。在阅读文章之始搜集所有表层呈现出的元素,如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人物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由情节串联起来,结合具体情节背景,形成更深层次的解析,明确“为什么人物会有这样的神态”“为什么人物之间有这样的关系”“这样的安排更能体现什么”的关联要点,方便教师理解文本表层和深层的联系,用逻辑思维的方式理解写作手法。比如在学习《雷雨》时,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建立子目录,再根据戏剧矛盾构建出下一级解读内容,然后根据雷雨之夜发生的悲剧,解读人物内心和故事内核。如图所示:

在将文本解读成果转化为教学方案的时候,也可将逻辑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堂,方便学生根据逻辑思维理解文本内容。建立逻辑思维导图,能够将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事物认知的信息抽象成概念,并且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这样才能产生新的认知。因此,教师在使用思维导图建立逻辑思维时,要具有规范、严密的特点,让教师能发挥主体性作用,由表及里地全面掌握文章。

2.从作者视角解读文本

文本解读中,站在作者视角解读文本和站在读者视角解读文本同样重要,教师在站在读者视角解读文本之后,紧接着就要将主体性建立在作者视角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写作心境和写作环境,升华对文章内容的认知。

(1)不同写作手法的运用

由于教师解读文本的目的是深入分析,这就离不开以作者视角进行文本解读的能力。探究清楚各类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方法等概念的具体内涵,并将内涵有所指地融入文本之中,仅仅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第一层必要准备。对于高中语文而言,由于文本难度和深度显著增加,以文本表面、参考答案或过往经验来进行写作手法的揣摩,只能对教师的文本解读起到基础作用,对于一些隐晦性的、深度的文本解读时的帮助十分有限。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在独立解读文本时,常常面临无法明确分析写作手法的窘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足够扎实的概念基本功,同时产生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成体系的写作手法解读系统。从文章的表达方式入手,结合表现手法、材料安排以及文本的行文结构和修辞手法,最后品味深层的语言运用。以鲁迅《死火》一文的写作手法文本解读为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主要分析其中修辞手法与其他写作手法结合的程度,例如“死火”这个典型的比喻手法:在行文行进到不同阶段时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意义,“死火”作为诗句角色与“我”对话,在冰谷中“死火”的困境作为意象,隐喻了现实世界中像作者这样的反抗者面临的困难;“死火”自身做出的选择则是“那我不如烧完”,预示着反抗者为革命献身的牺牲精神;在后文中“死火”的举动也充满戏剧性,像是“忽而跃起,如红彗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则是“死火”反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意志力。不单独是修辞手法的问题,更是结合语言运用、材料安排等因素的共同解读。这样站在作者角度发挥主体性解读文本,更能体会深层含义。

(2)不同时代背景的呈现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时代背景的精准把握、运用,是考察其学术基本功的重要标准。由于语文文本阅读和解读本身的特殊性,不同时代的文本具有截然不同的内涵,即便是同一时代的文本,根据作者不同的立场、国籍、派别等,也会有细枝末节上的差异,这些差异有时对于教师进行文本解读的准确性而言是决定性的。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一个胆小怕事、循规蹈矩,指向按照规章制度行事的“良民”别里科夫,以及整个镇子中一方面憎恶别里科夫,一方面本身又恐惧变革的居民们。教师要发挥主体性解读文本,就要理解时代背景,作者契诃夫生活在19世纪末俄国历史上沙俄统治最黑暗的时刻,政府加大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控制,令人窒息的氛围里,俄国人民麻木,封建专制残暴,作者想要通过文章唤醒人们的意识,这也使得文章在时代背景下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要从作者的角度进行时代背景内涵的思考,教师就必须重视自身的历史素养培育。在实际进行历史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正确把握文本蕴涵的历史立场内涵,尤其要注意除所解读与作者、文本相关的史料。此外,在时代背景的展现过程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以及其与历史结合之后所凝结的情感的解读,对于高中语文教师也是十分必要的。

3.从教师视角解读文本

语文教师不仅仅是阅读者,更是教学者,因此要有教师视角,要在教师视角深度解读文本。比如由表及里地剖析文本,为教学做准备,还要透析文本的延伸知识,能够根据内容展开联想改善现有认知。这样才能更好地明确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发挥主体性解读文本。

(1)由表及里地剖析文本

站在教师的视角解读文本,需要以结果为导向,清楚解读文本的最终目的。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文本解读的目的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要在文本解读中展现出足够的主体性,语文教师可以采用由表及里的顺序方式剖析文本,从题目、结构、语言等方面着手,比方说《一个消失了的山村》,题目就较为完整地概述出了该篇文章的表层内容,并具有一定的悬念启发作用。从结构入手,意味着教师在进行文本分析时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如总分、分总、总分总等结构,并将相同涵义的不同段落进行分层处理。从语言入手,意味着重视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语言整体气氛的体现。先明确文章表面所表达的内容,再进一步探究深层次的作用和内涵。《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这篇文章,从表面来看描写的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山林,欣赏山林的美景。但是通过“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这一句,指出了内在含义。再回顾上文中作者描写的种种,以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写出太阳出来后旺盛的生命力,使深层内涵升华,揭示作者的观点:只要有联系的事物,不管时间相隔多远,都有相通的地方,消逝了的村庄也能回馈给延续下来的生命许多滋养。

由表及里地剖析文本,能够细化并且放大文章的优点,为后期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授课讲解做好了铺垫准备。

(2)透析文本中的延伸知识

延伸知识是基于一个知识点之上,与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其他知识点,各个学科都有课外延伸的知识,语文的延伸知识更是丰富。一篇文章有其内涵,也有值得探究的延伸知识内容。作为教师,在解读的时候要发挥主体性,就要用自我认知、经验和相关文本内容相结合。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师不仅仅要对节选文章有所了解,还要对整个《红楼梦》内容有所了解,并且熟悉时代背景和人文风俗。才能理解林黛玉进贾府时,贾府接待时作为商贾大户的礼仪,家族长辈和晚辈出场的特点,以及林黛玉自身的性格、地位身份放在贾府这个大环境下,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展现的行为举止有何用意。对于教师而言,“言外之意”的理解是其文本解读的重中之重。文本的外延性内容一方面考验教师的语文常识、语文素质积累,一方面考验教师的即时信息处理能力,这两者都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积累。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积累的内容要多、要杂,甚至连基础课程的知识如历史、物理等,都需要进行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在文本出现内容的外延含义、俚语应用、学科内的语言时进行及时反映。如《空间和时间的旅行》一课,就需要教师对基础物理的内容和过往物理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积累,还需要和其他物理相关的作品相结合,向学生解释延伸的知识,才能根据外延的知识内容更加全面地理解文章,并且在之后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更能发挥教师主体性。透析文本中的延伸知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并且更全面地了解文章的知识点,拓展阅读者的知识面,是必要的方法之一。

4.从学生视角解读文本

站在学生视角解读文本,是对教师文本解读的一种补充,是利用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的互利与共享关系,更好进行文本解读的举措。为了使教师成功发挥主体性,实现师生共享、共鸣,可以采用互动探究的方式,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让教师的主体性优势带动学生顺利学习文章内容。

(1)与学生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难点与亮点

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发挥主体性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中语文阅读教育中,很多学生下意识将解读文本的目的建立在考试上,因此认知不全,理解不深,对文章内核也没有兴趣。将主体性建立在学生视角,就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章,让学生发现文章内核的亮点,以及学习文章的难点,然后再进行进一步深化,和学生用交流互动的方式共同探讨文章,所得到的内容是师生共同总结的,并非按照答案照本宣科,因此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比方说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中,学生对文章进行探讨,以学生发现文章的亮点,攻克文本解析难点为出发点,比如标题的“欲擒故纵”,还有结构上的首尾呼应,文章结尾处用“够了”一词收束,点到为止,留有余韵,耐人寻味。学生找到这些文章的“亮点”,提出创新的见解,可以补充教师文本解读的不足之处。文本解读的难点在于,文章属于新闻稿,却有大量的细节描写来映射历史、人心,既有过去又有现在,从不同的角度品读就能得到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讨论、辩论细节内容,发挥文本解读的主体性,提高阅读趣味,提高认知能力。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化知识内容

教师站在学生视角解读文本,就要明确文本来源于生活,生活凝结而成文本。因此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文章的精神、文化、知识等各项内容在生活中是怎么体现的,以及锻炼出相对应的写作技巧。如解读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提炼出的文章精神:自由、生存,并且总结出生命总是在不断挣扎求存的过程中获得意义与力量这一内涵,结合当下疫情,找到文本和现实生活的共同之处。经历过疫情的人们,何尝不是在生存下去的环境中,体验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除此之外,根据《野性的呼唤》中对狗、狼的拟人写法,教师也应当掌握拟人写法的实际应用技巧,能够在授课时组织学生写作,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技能,根据实际学情,安排学生们仿写、续写,让师生在创作中发挥主体性,将所学的内容转化为自身技能,起到教育作用。

如何增强主体意识,精准有效解读文本,是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素养。在实际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将主体性建立在读者视角、作者视角、教师视角、学生视角等应然视域,多视角的文本解读与教师自身的主体性相结合,多方面发挥主体性来对文本进行全面、分層、功能性和人文性齐备的解读,最大程度增加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和解析的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发挥主体性解读文本,不仅能够全面掌握文本内容,提高文本解读水平,还能有效设计教学方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并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见闻,提升学生的素养,使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作者通联:江苏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文本文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