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缅语名词范畴化为类别词的途径和机制

2023-01-06黄成龙

百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语素量词阿卡

黄成龙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 102488;2.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北京100081;3.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一、引 言

类别词在汉藏语里是一类很重要的词,并具有显著的语法特征。历来学者们对汉藏语类别词的研究特别重视,以往研究把汉藏语的类别词和度量词统称为“量词”(孙宏开1988[1];戴庆厦1998[2]54-70)。事实上,类别词和度量词在语义、语用和人类认知方面有些区别,类别词是对名词起分类、区分作用,而度量词是对名词起量化作用。类别词是东亚和东南亚语言的区域性特征之一,而度量词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类别词反映人类感知(Adams 1986[3]241-262;Aikhenvald 2000[4]307-351;Lakoff 1986[5]31-53),并以名词固有特征,如生命度、形状、性质和功能(Allan 1975[6];Becker 1975[7]105-112)为基础进行分类的。类别词在藏缅语的分布很不平衡:有的语言类别词很丰富,有的较稀少;有的语言类别词语法化程度很高,有的比较低;有的语言类别词是强制性的,有的是选择性的。藏缅语名词范畴化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类别词(黄成龙2005[8],2013[9])。过去发表的有关藏缅语乃至汉藏语类别词的论著大多是讨论汉藏语类别词的特点和来源问题,没有人讨论名词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和途径范畴化为类别词。本文在藏缅语相关材料基础上,通过哈尼阿卡语和西摩洛语的类别词证实名词通过象似性原则、经济原则、类推以及隐喻引申逐步范畴化为类别词。

二、藏缅语名词-类别词同形现象

名词与类别词同形(isomorphism)现象在汉藏语中非常普遍,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羌百羌”这样的名词和类别词同形现象,这种现象有不同的称谓“反响量词”(echo classifiers)、“拷贝量词”(copy,repeater)等。从藏缅语语言和方言材料可以看出名词和类别词同形现象。例如,名词“树”与类别词“棵”同形,如表 1[10]:

表1 名词“树”与类别词“棵”同形

从表1可以看出,藏缅语类别词“棵”的声母有双唇音、塞擦音、鼻音等,都与名词“树”的后一语素同形。因此,名词“树”与类别词“棵”之间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有的语言名词“线”与类别词“条、根”同形,有的语言名词“绳子”与类别词“条、根”同形,如表2:

表2 名词“线、绳”与类别词“条、根”同形

从表2看,木雅语、彝语大方话、彝语南涧话、傈僳语福贡话、纳西语、阿昌语、怒苏语碧江话的类别词“条”与名词“线”有渊源关系。而羌语、嘉绒语、史兴语、彝语南华话、拉祜语勐朗坝话、基诺语曼雅话、白语、独龙语、义都珞巴语类别词“条”与名词“绳”有渊源关系。

藏缅语中多数语言或方言的名词“叶子”与类别词“片”语音同形,而部分语言或方言还与类别词“张”语音同形,少数语言或方言还与类别词“页”语音相同,如表3[11]:

表3 名词“叶子”与类别词“片、张、页”

从表3来看,景颇语、格曼语(格曼僜语)、缅甸语的类别词“片、张”与名词“叶子”相同;彝语喜德话、彝语巍山话的类别词“片、页”与名词“叶子”相同;普米语九龙话、道孚语、贵琼语、基诺语、纳西语的类别词“片、张、页”与名词“叶子”相同或相近。

有些语言中名词“心脏”与类别词“粒”同形,另一些语言里名词“水果”与类别词“粒”同形,还有一些语言里名词“核儿”与类别词“粒”同形,如表4。表4中,贵琼语、阿昌语、仙岛语、怒苏语、克伦语的类别词“粒”与名词“心脏”的语素有关。彝语武定话、彝语喜德话、拉祜语、基诺语的类别词“粒”与“心脏”“水果”的最后一个语素相同。却域语、彝语撒尼话、哈尼语墨江话、纳西语、土家语的类别词“粒”与名词“水果”某一语素相同。错那门巴语、彝语南华话、傈僳语、哈尼语绿春话、嘎卓语、阿侬语、缅甸文、缅甸语的类别词“粒”与名词“核儿”的实语素相关。

表4 名词“心脏、水果、核儿”与类别词“粒”

从以上列举的词可以看出,类属名词,如树、线/绳、叶子、心脏、果核等是藏缅语中最容易范畴化为表植物和形状的类别词,即它们是名词范畴化最重要的认知基础。

三、名词范畴化的途径及其机制

从上面的例词中可以看出,藏缅语名词范畴化为类别词的形式有差异,有的范畴化在语言内部不同方言中形式完全不同,而与其他语言形式相同,但是名词范畴化为类别词有一定的规律,这说明名词范畴化为类别词有自身的演变途径和演变机制。戴庆厦(2009[12]60)对阿卡语的研究以及戴庆厦、蒋颖、崔霞等(2009[13]43)对西摩洛语的研究中认为,阿卡语和西摩洛语的反响型量词在演变过程中,一部分后来泛化成类别量词、性状量词。阿卡语的类别量词、性状量词正在增多并扩大使用范围,出现与反响型量词竞争的趋势。阿卡语的类别量词、性状量词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已出现挤压反响型量词使用范围的趋势。这说明阿卡语与西摩洛语反响型类别词正在逐渐减少,专用类别词正在逐渐增多。

(一)名词范畴化的途径

从哈尼西摩洛语和阿卡话的名词o³³po⁵⁵“树”、a⁵⁵jɛɿ³³“花”、sa³¹kʰɤŋ⁵⁵“线”、a⁵⁵nɯɿ³³“核儿”、a⁵⁵si³¹“果子”等可以清楚地看出名词范畴化为类别词的途径。

哈尼西摩洛语名词o³po⁵⁵“树”先范畴化为表示树类的类别词po⁵⁵“棵”,如表5;通过类推和隐喻延伸所有植物,表示植物类名词的类别词,见表6(戴庆厦、蒋颖、崔霞等2009[13]43-44):

表5 名词“树”的范畴化

表6 名词“树”的语义引申

泰国阿卡语名词a⁵⁵jɛ̠³³“花”先范畴化为表示花的类别词jɛ̠³³“朵”,再通过类推和隐喻延伸到表示花朵状名词的类别词,见表7(戴庆厦2009[12]61):

表7 名词“花”的范畴化

表7中a⁵⁵jɛɿ³³“花”有“jɛɿ³³”语素,而dɔɿ³¹ku³³la³³“玫瑰花”、sa³¹la³¹“棉花”和na³ma³na⁵⁵ɣɯm³“向日葵”都没有“jɛɿ³³”语素,但这三个词的类别词与a⁵⁵jɛɿ³³“花”的类别词一样,都是用类别词“jɛɿ³³”,这是类推和隐喻引申的结果。

泰国阿卡语名词sa³¹kʰɤŋ⁵⁵“线”先范畴化为表示细条类的类别词kʰɤŋ⁵⁵“根”,再通过类推和隐喻延伸至其他事物,见表8;表示条状类名词的类别词,见表9(戴庆厦2009[12]60):

表8 名词“线”的范畴化

表9 “线”范畴化为表一维(条状)的类别词

泰国阿卡语名词a⁵⁵tsaɿ³³“线”先范畴化为表示条状的类别词tsaɿ³³“根”,再通过类推和隐喻延伸到其他事物,表示细条状类名词的类别词,如表10(戴庆厦2009[12]60):

表10 “线”范畴化为表一维(条状)的类别词

泰国阿卡语名词a⁵⁵nɯɿ³³“核儿”先范畴化为表示颗粒的类别词nɯɿ³³“粒、颗”,再通过类推和隐喻延伸至表示颗粒状名词的类别词,如表11(戴庆厦2009[12]61):

表11 “核儿”范畴化为表三维(立体状)的类别词

表11中,a⁵⁵nɯɿ³³pʰɤŋ³¹“花生”和sɔ³¹du⁵⁵a⁵⁵nɯɿ³³“豌豆”都有nɯɿ³³语素,然而a⁵⁵jø³¹“种子”、tsʰɛ⁵⁵pʰju⁵⁵“米”和kʰa⁵⁵sɯɿ³¹“沙子”都没有nɯɿ³³语素。由于“种子”“米”与“沙子”都是颗粒状,通过类推和隐喻引申用类别词“nɯɿ³³”。

泰国阿卡语名词a⁵⁵si³¹“果子”先范畴化为表示果子的类别词si³¹“粒、颗”,再通过类推和隐喻延伸至表示圆形状名词的类别,如表12(戴庆厦2009[12]61):

表12 “果子”范畴化为表三维(立体状)的类别词

(二)名词范畴化的机制

从跨语言和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看,名词范畴化为类别词通常有象似性、经济性、类推和隐喻等各类机制。

1.象似性原则

名词范畴化为类别词过程中比较典型的机制就是象似性原则(iconic principle)。海曼(Haiman 1983)提出料象似性(iconicity)三个原则[14]:

(1)语词之间的语言距离对应于它们之间的概念距离;

(2)一个语词的语言分离对应于它所代表的实物或事件的概念独立;

(3)发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对应于信息的长度,所指内容是相等的。

跨语言研究显示,名词范畴化为类别词通过象似性原则(表13),对名词进行分类,即具有典型特征的归为一类,用一个类别词(黄成龙2013[9])。

表13 象似性原则

象似性是语言发展的一种机制,若“树”“花”“草”“藤”等每个名词各用一个类别词的话,一个语言的类别词就会增加数倍甚至十数倍,这就违反了语言的经济性。为了使语言更经济,一种语言往往会通过类推、隐喻、转喻等经济原则,使相似的一类名词用一个类别词。

2.经济原则

语言演变的经济原则(economic motivation),是指用最少量的语言来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是语言在演化过程中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从哈尼语材料中发现,名词范畴化为类别词时遵循经济性原则(表14),名词“树”的语素bɔ⁵⁵通过经济原则引申到植物类的类别词“棵”:

表14 经济原则

哈尼西摩洛语名词kʰɯ⁵⁵“线”范畴化为表示细条类的类别词kʰɯ⁵⁵“根”,如表15(戴庆厦2009[13]44):

表15 名词“线”的范畴化

哈尼西摩洛语名词kʰɯ⁵⁵“线”通过隐喻延伸至其他事物,表示条状类名词的类别词,见表16(戴庆厦 2009[13]44):

表16 “线”范畴化为表一维(条状)的类别词

根据哈尼西摩洛语、阿卡语及其藏缅语的类别词,我们把藏缅语名词范畴化类别词的机制归纳为三个阶段①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修教授马提索夫(James A.Matisoff)先生告诉作者他把藏缅语的类别词的发展景象归纳为从局部自动分类(partial auto-classification)通过形状发展为更抽象与类推范畴化(more abstract and analogical categorization)。:

第一阶段(Stage I):名-(数)-名(N-(NUM)-N),象似性原则(iconicity principle);

第二阶段(Stage II):名-(数)-名(N-Num-N),语义虚化(semantic bleaching);

第三阶段(Stage III):名-(数)-类别(N-Num-CL),经济原则(economy principle)。

在 四 川 凉 山 彝 语 北 部 方 言 诺 苏 话 里 ,sɿ³³bo³³/zo³³bo³³“ 树 ”、tʰɯ³³bo³³“ 松 树 ”、ʐu ⁵⁵bo³³“ 杉 树 ”、ʐɿ³³bo³³“草”都有 bo³³,这个语素引申到 bo³³“山”、ɕɿ³³bo³³“干粪堆(山状)”。语素 bo³³范畴化形状类别词bo³³“树状、山状”,适用于草、树、粪堆(有一定高度)、电杆、竹子等,不适用于花朵(可用于灌木花卉)①以上例词由胡素华教授提供,在此深表感谢。。

四、结 语

名词范畴化为类别词是东南亚语言,尤其是汉藏语系语言重要的区域特征之一。本文通过哈尼族西摩洛语和阿卡语类别量词例子详细讨论藏缅语中表示植物、花朵和形状类别词的范畴化过程:名词中的类属名词,通过象似性原则,如树、花、线、绳、树叶、心脏、核儿等拷贝形式出现最早,通过经济原则,类推和隐喻延伸逐步变成植物类、花朵类、条状类、片状和球状类等类别词。其范畴化机制为:象似性原则→经济原则→类推以及隐喻引申逐步范畴化为类别词。与此同时,还有些语言,如白语、毕苏语、桑孔语等语言的类别词再范畴化为定指标记,留待后期讨论。

猜你喜欢

语素量词阿卡
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量词大集合
冬天来了!
大自然的一年四季
量词歌
牛牛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