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桂通脉方临证应用经验

2023-01-06耿贤华

光明中医 2022年18期
关键词:丹桂薤白通脉

耿贤华

心脑血管疾病一直以来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数众多,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病例呈增加趋势,约占中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一半以上。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将明显增加。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主要有血管性因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流动力学因素(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学异常(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成分因素(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中医学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对心脑血管疾病已有深刻认识,《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1],《灵枢·邪客》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2],《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认为心在血液的生成、血液在血管中运行、脉管的充盈与通利中具有主导作用,心脑血管隶属于中医学“心”的范畴,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以心为主,与元气、津液密切相关,是机体整体性病证。20多年来,笔者立足临床,以疗效为根本,深入探索,认识到元气不足所致痰瘀阻闭血脉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并总结出丹桂通脉方开痰瘀、通血脉、补元气,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疗效卓著,报告如下。

1 丹桂通脉方

方药组成:丹参20~30 g,桂枝6~10 g,葛根20~30 g,川芎6~10 g,法半夏6~10 g,陈皮6~10 g,云茯苓20~30 g,甘草6~10 g,枳壳6~10 g,竹茹6~10 g,太子参10~30 g,黄芪20~50 g,晚蚕砂6~10 g。用法:适量水泡2 h左右,水煎30 min,共煎2遍,早晚饭后1 h温服。功用:温化痰浊,补元通脉。主治:虚、瘀、痰合致胸痹、心悸、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狭窄、心肌缺氧、心绞痛、心率失常、脑供氧不足、脑梗死、脑充血、脑萎缩、高血压病、眩晕),症见心胸憋气,闷窒刺痛,心慌虚汗,劳则加重,乏力神疲,头晕呕恶,肢体麻木,失眠多梦,舌暗胖或有瘀斑,脉关滑尺弱。

方解:元气不足,或诸因致三焦不通,化津生血不利,络瘀湿滞,脏腑经络温气不行,产生虚、瘀、痰、湿、风等患,痰瘀互结阻于血脉,发为胸痹、心悸、中风。方中法半夏、陈皮、云茯苓、甘草、枳壳、竹茹,又名温胆汤,有理气化痰、利胆和胃之功,既化痰浊消除痰患,又能畅三焦气机,利元气导入三焦,以振奋气机,温煦脏腑经络;丹参、川芎入心、心包经,活血祛瘀、行气开郁,以散阻滞血脉之瘀,利津气通血脉;桂枝、葛根温经通脉、升发阳气,具温通之能,既助化痰浊又助散血瘀,更振奋心肾阳气以利元气;黄芪、太子参均以补气为主,太子参兼顾生津,津随气行而化,以增补益之功,二者同用培补元气;晚蚕砂有祛风化浊、活血舒筋之能,导浊下行,以利升清,与桂枝、葛根同用有相成之妙。诸药合用可温化痰浊、通脉补元,共奏化痰浊、散瘀滞、通血脉、畅三焦、补元气、利津液、止虚风之功,能有效治元气不足、痰瘀互阻血脉之心脑血管疾病。

临证中根据症状可灵活加减,若伴胸痛明显,可加瓜蒌、薤白、厚朴、苏梗、红景天等;若伴虚汗明显,可加沙参、麦冬、五味子等;若伴胸闷心慌严重,可加白檀香、砂仁、生龙骨、生牡蛎等;若伴头晕痛明显,可加蔓荆子、夏枯草、白芷等;若伴眩晕呕吐明显,可加泽泻、白术、生姜、赭石等;若伴失眠多梦,可加茯神、远志、酸枣仁、夜交藤等;若伴视物模糊,可加桑叶、菊花等;若伴耳鸣,可加磁石、益智仁等;若伴面肌痉挛,可加全蝎、白僵蚕、白芷等;若伴上肢麻木,可加制南星、白芥子、红花等;若肩臂疼痛明显,可加当归、细辛、白芍、伸筋草、没药等;如伴情志抑郁,可加合欢皮、百合等;若伴血压高,可加怀牛膝、龟甲、玄参、茵陈、川楝子等;若伴记忆力显著减退、认知功能变差等,可加核桃仁、黑芝麻、益智仁、补骨脂、杜仲等;若经检查,高血脂高胆固醇可加红曲、生山楂、紫苏子、莱菔子、荷叶等;血管斑块狭窄可加赤芍、苍术、郁金、桃仁、地龙等。临证抓住虚、瘀、痰、风的特点,以丹桂通脉方加减治疗虚、瘀、痰、风引起的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及眩晕、失眠、颈椎病等均有良好疗效。

2 验案举例

2.1 胸痹案(心肌损伤)郭某某,女,62岁。2015年3月29日初诊。胸闷憋气2个月,加重3 d。患者2个月前因受凉出现阵发性胸闷,常深吸气方感舒适,服胃药、心脏药无改善,3 d前加重,深吸亦无法改善,总觉气吸不进,伴乏力、口干。经查,肌酸激酶同工酶30.20 U/L(1.0~24.0 U/L),心电图ST段压低,余无异常。给予口服丹参片、欣康等,无改善,来诊。刻见:老年女性,形体瘦弱,精神可,神志清,每隔2~3 min 出现张口抬肩状吸气,心情烦躁,舌暗红胖苔黄厚腻,脉寸沉关部略滑。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损伤。中医诊断:胸痹。辨证分型:痰瘀阻络型。治法:化痰泄浊,补元通脉。方剂:丹桂通脉方加减。处方:丹参30 g,葛根30 g,川芎9 g,桂枝6 g,法半夏10 g,青皮、陈皮各10 g,云茯苓30 g,甘草10 g,枳壳10 g,竹茹10 g,瓜蒌15 g,薤白9 g,川厚朴10 g,白檀香3 g,砂仁6 g,紫苏梗10 g,太子参(打碎)15 g,黄连10 g,黄芪20 g,海螵蛸10 g,生姜10 g。10剂。水煎服,首煎用时30 min,二煎用时35 min,早中晚饭后1 h分服。另嘱忌食辛辣、油腻、肥甘、生冷、豆制品、死面类食物,注意休息,避免受凉、劳累等。4月9日二诊:服上药后憋气减轻,基本不用深吸,较前有力气,精神转佳,仍轻度胸闷,饭后明显,近日虚汗明显,舌暗红苔薄白,脉寸脉略沉。前方加木香10 g,沙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6 g。15剂。4月29日三诊:患者于4月25日复查:肌酸激酶同工酶21 U/L,大致正常心电图。自觉良好,遂停服中药。3个月后随访,未检查,感觉良好。

按:脉诀云:“寸沉痰瘀水停胸”[3],盖痰瘀停滞心胸,气机不通则寸脉沉。本例患者年老体弱,胸痹症状明显,舌脉具痰瘀表现,是典型的元气亏损、痰瘀阻滞心脉证,符合丹桂通脉方应用指征。又因痰浊症状明显,故加瓜蒌、薤白、黄连,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小陷胸汤意,以加强通阳泄浊、宽胸散结之力。厚朴、白檀香、砂仁芳香行气,助温胆汤温化痰浊,以畅三焦气机,利元气运行及化生。海螵蛸、紫苏梗、生姜合黄连辛开苦降,利气机以畅三焦。二诊时痰瘀之阻已缓,症状改善,虚汗显示气阴两虚,加沙参、麦冬、五味子合生脉散意以养气阴。药后症状消失,指标恢复,示心肌功能恢复。

2.2 脉痹案(颈动脉斑块)何某某,女,43岁。2015年10月31日初诊。头昏沉不清半年,伴视物模糊,前额压沉。颈动脉彩超检查: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度增厚,左侧远端前壁见14.2 mm×2.4 mm等回声规则斑块,右壁后侧见12.8 mm×4.8 mm等回声规则斑块。血脂检查:三酰甘油2.85 mmol/L,总胆固醇5.7 mmol/L。刻见:中年女性,精神可,神志清,自觉上午困倦,前额头沉明显,血压130/90 mm Hg(1 mm Hg≈0.133 kPa),舌暗红胖边有瘀斑苔黄厚,脉寸沉尺弱。诊断:颈动脉斑块。中医诊断:脉痹。辨证分型:痰瘀阻脉型。治法:化痰泄浊,补元通脉。方剂:丹桂通脉方加减。处方:丹参30 g,葛根30 g,川芎9 g,桂枝9 g,法半夏10 g,青皮、陈皮各10 g,云茯苓30 g,甘草10 g,枳壳10 g,竹茹10 g,瓜蒌10 g,薤白 6 g,川厚朴10 g,白檀香3 g,砂仁6 g,红曲6 g,桃仁(捣)10 g,红花10 g,黄芪30 g,赤芍、白芍各12 g,当归10 g。15剂。水煎服,首煎用时30 min,二煎用时35 min,早中晚饭后1 h分服。另嘱忌食辛辣、油腻、肥甘、生冷、注意休息,适当锻炼等。11月10日二诊:药后困倦、头沉减轻,感觉身心轻松,舌暗红瘀斑略淡,苔黄,脉较前有力。效不更方,宗前方进退,前方加太子参15 g。15剂。后,仍宗化痰泄浊、补元通脉法调治,共服药75剂,颈动脉彩超未见异常。

按:《素问·痹论》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随着检查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不易被发现的病症出。该患者若不是借助彩超检查,是很难诊断为脉痹的。根据患者症状、相关检查、舌脉表现,辨证为元气不足、痰瘀阻脉证。其治当以通为治则,从痰瘀虚论治,以豁痰化瘀、补元通脉为大法,与丹桂通脉方意合拍。予丹桂通脉方加味豁痰降浊、活血化瘀之品治之,收到满意疗效。

2.3 水肿案(心衰)赵某某,女,76岁。2018年8月6日初诊。两小腿水肿5 d,伴乏力,心中动悸。10 d前无明显原因出现乏力困倦,伴心里慌慌感。5 d前又发现双小腿肿胀,晨起即肿,傍晚最重,活动后更加明显,按之凹陷。刻见:老年女性,精神疲惫,思维清晰,两小腿浮肿发亮,按之如泥,凹陷不易恢复,血压120/70 mm Hg,舌淡暗胖大,苔薄白,脉弱。诊断:心衰。中医诊断:水肿。辨证分型:痰瘀阻脉,心阳虚衰。治法:化痰泄浊,补元通脉。方剂:丹桂通脉方加减。处方:丹参30 g,葛根30 g,川芎9 g,桂枝9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云茯苓30 g,甘草10 g,枳壳10 g,竹茹10 g,瓜蒌10 g,薤白5 g,川厚朴10 g,紫苏梗10 g,白檀香3 g,砂仁6 g,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泽泻10 g,黄芪30 g,太子参15 g。7剂。水煎服,首煎用时 30 min,二煎用时35 min,早中晚饭后1 h分服。另嘱注意休息等。8月13日二诊:药后腿肿大减,精力增加,心中动悸消失,小腿已不胀,按之微肿,舌淡苔薄,脉较前有力。效不更方,继进前方7剂。药尽后已感觉有力,腿已完全不肿,心情舒畅,告愈。

按:《金匮要略》曰:“心水者……其人阴肿”[4]。盖元气不足,痰瘀阻脉,心阳虚衰,水气内阻,发为腿肿。其治当补益元气,化痰瘀之阻,温振心阳,以利邪水。丹参饮、瓜蒌薤白半夏汤,助丹桂通脉方理气化痰之力,消痰阻畅气机以助元气通达。泽泻长于行水,生龙骨制泛滥之水,生牡蛎消痰水,三者共祛邪水以消肿。诸药共奏温化痰浊、补元通脉、利水消肿之功,获效良好。

3 讨论

心脑血管属于中医“心”的范畴,心脑血管病的病位在心、脉,与元气津液密切相关,是整体性病证,应立足元气、津液从整体论治。元气充足,三焦通利,津血畅通,是机体必需,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肾藏先天之精,生元气,入于三焦,化津生血,营脏腑,达经络,至百骸。三焦通利,气血调和,脏腑精盛,溢三焦,沉下焦,肾藏之,以之资先天之精,再化元气。

若先天不足,则元气虚损,不能充分振奋三焦气机,推动乏力,津血气化不足,络瘀湿滞[5],脏腑经络温气不行,产生虚、瘀、痰、湿、风等患,痰瘀互结阻于血脉,则心失所主而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再若诸因致三焦不通,元气水液运行受阻,湿阻络瘀,亦致虚瘀痰湿浊产生,从而痰瘀互结阻闭血脉则心脑血管为病。又若诸脏腑损伤,气血不畅,温气不行,液涩津停,则痰湿浊瘀生,痰瘀若阻于血脉则心脑血管为病。

《黄帝内经》曰:“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6]。元气不足,或三焦不利,或诸脏腑气血不调,一则脏腑乏精不能下资肾精,致元气生化不足;一则脏腑因损产生湿浊痰等,溢入三焦,阻滞气机,故经络脏腑病变,亦会加重三焦不通,阻碍元气运行,以致恶性循环。如此痰瘀等因元气虚而生,又加重元气损伤,痰瘀是致心脑血管病之主要因素,元气不足则是根本原因。

心脑血管疾病过程中,本虚标实是疾病本质,元气不足是致病根源,三焦不通是主要因素,湿滞络瘀是病理基础,痰瘀互结是致病关键。丹桂通脉方温化痰浊,畅通血脉,通利三焦,兼补元气,既畅通气血改善症状;又能消虚瘀痰风之邪,以畅经脉营脏腑;还能补益元气,以培生命之基。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之良方,亦是温通三焦强基固本之佳剂。

猜你喜欢

丹桂薤白通脉
才艺展示园
丹桂飘香
分析清肝降火,通脉活络类中药配伍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
薤白 白薤露中肥
立普妥联合降脂通脉汤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评估
十未通脉汤的应用
清末上海新丹桂茶园表演《红楼梦》戏曲考论
中年养生话薤
调治便秘药膳两款
“中潢丹桂”:金秋时节桂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