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穴压豆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3-01-06吴亚琪刘雪琴刘晓辉

光明中医 2022年18期
关键词:压豆耳穴神经

江 啸 魏 巍 吴亚琪 刘雪琴 张 颖 刘晓辉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耳穴压豆作为一项中医适宜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疼痛为一种主观感受, 现代医学将其列为了第五大生命体征。据统计, 疼痛会使人们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1]。中医古代处方医籍中也有记载“耳乃宗脉之所聚也”,即人体全身的各条经脉和络脉皆可以上行并结于耳窍,耳穴压豆可以帮助调节全身相应的脏腑经络而达到治疗全身各种疾病的目的[2]。鉴此,本文对当前耳穴压豆在镇痛方面的临床应用和其镇痛机制综述如下,为临床应用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耳穴压豆

1.1 耳穴压豆概念和来源作为传统的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压豆是用胶布将小型植物种子或磁珠贴压于耳朵相应部位,通过给予一定程度和频率的刺激,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进而起到调理脏腑、运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关于针灸刺激人体耳廓的中医疗法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一直广泛流传在民间,而且许多现代医学大家的著作也有相关记载,《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特别记载了与眼、上肢、咽喉、颊相密切联系的“耳脉”。耳与全身的经络和人体脏腑的相互关系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比较详细的文字记载。此外,中国古代名医对耳穴也有一定的见解,例如唐代医家孙思邈最早提出了 “心之窍寄见于耳”的学术观点。耳背分属五脏的论点在清代《厘正按摩要术》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为后期耳穴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疼痛的产生过程疼痛分为痛感觉和痛情绪,是分别由2条不同的通路由脊髓传向大脑,分为外侧痛觉系统和内侧痛觉系统。外侧系统起源于脊髓背角的深V层,沿脊髓丘脑束上行,交叉到对侧后到达外侧丘脑,再传到大脑皮层的第一(SI)和第二(SⅡ)体感区,产生痛感觉。内侧系统是从脊髓背角的浅层(I、Ⅱ层)出发,通过相对比较弥散分布的上行通路到达双侧的内侧丘脑,终止于许多分散的核团,包括位于正中线上的一些丘脑核团,再转到大脑的岛叶和扣带回的前区,即扣带前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虽然这2个通道平行传递,但它们在许多层面上是相互关联的。例如躯体感觉中枢(SI和SⅡ区)可将信息进一步转到ACC;ACC可以通过传出纤维投射到皮层下核团如杏仁核、海马、伏核以及中脑的一些核团如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蓝斑、黑质等,通过下行系统对脊髓的痛觉传递功能起调节作用[3]。

2 耳穴压豆在治疗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目前耳穴贴压治疗疼痛主要在缓解术后疼痛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多。Zhong等[4]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耳穴贴压对于减轻术后患者的急性疼痛效果良好。温蒙蒙等[5]的研究显示耳穴压豆能明显降低门诊包皮环切术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对于切口的恢复和术后康复起到促进作用。

赵道霞等[6]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使用耳穴穴位贴压进行辅助麻醉,其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手术之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减少手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使用耳穴贴压辅助麻醉,手术后的镇痛效果较好。符慧玉等[7]的研究表明耳穴贴压联合电针较单纯耳穴贴压或电针不仅可有效缓解疝气患儿术后疼痛,而且能有效降低TNF-α、IL-8及IL-6炎性细胞因子的浓度,提高临床疗效。李海洋等[8]的Meta分析显示耳穴贴压可以减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疼痛,促进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功能的恢复并且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范军臣等[9]的Meta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胆囊切除患者,使用耳穴贴压有助于缩短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降低腹胀、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评分。张千坤等[10]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耳穴贴压可显著减轻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吴巧红等[11]的研究显示耳穴贴压超前镇痛可有效缓解肝癌RFA术中、术后患者疼痛。龙庆等[12]的研究显示耳穴贴压镇痛持续时间相比较于电针来说起效时间长,两者联合应用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但是目前的临床试验都是小样本的临床试验,证据质量不高,后期可以开展高证据质量和大样本的临床试验。

耳穴贴压可以减轻癌痛以及不良反应。施俊晶等[13]的研究显示耳穴压贴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中重度癌痛可以有效减少镇痛药物使用剂量,缓解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并改善患者抑郁状态。顾亮亮等[14]的研究显示中医耳穴压籽法结合三阶梯止痛法在缓解癌痛中具有镇痛作用强、在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且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耳穴贴压在其他疾病中镇痛的应用。洪晓燕等[15]的研究显示醋调吴茱萸薄荷粉穴位贴敷联合耳穴疗法有利于缓解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患者的咽痛及咽喉伴随症状,增加术后舒适感,对全麻术后咽痛患者有预防效果。俞洁等[16]的研究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四肢创伤早期疼痛效果优于加服去痛片,能有效减轻患肢疼痛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杨瑰艳等[17]的研究结果显示耳穴贴压干预自由体位联合无保护会阴分娩技术在第二产程中可以有效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减轻会阴裂伤程度及缓解会阴疼痛和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提高了产时生产质量。耳穴疗法在咽痛和四肢创伤疼痛和分娩中应用效果良好,并且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 耳穴压豆镇痛机制

3.1 中医对耳穴镇痛的认识耳穴的脏腑经络学说认为耳穴与人体全身各个脏腑经络系统有密切的联系。《素问·缪刺论》中也曾经有明确记载:“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汇于耳中”,意即人体的十二经脉分布于耳廓周围,六条阳经直接向上连结于耳中或散在分布在耳廓周围,六条阴经则通过络脉连结于外耳或通过经别与阳经汇合从而直接到达于耳中。经络“内属于府藏,外络肢节”,中医学研究认为疼痛的主要症状及其产生主要有2个原因“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通过耳穴贴压刺激耳朵上面的相应穴位,能够直接起到疏通经络,调理人体脏腑气血, 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受损组织修复的目的。

生物全息说是指部分信息包含了关于一个空间整体和空间生物存在时的生物整体状态情况的所有生物信息。它主要反映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一个整体之间在时空上具有同一性的密切关系[18]。法国医学博士P.Nogier通过大量临床样本试验发现外耳与内脏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并不只是单纯的软骨组织,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内脏疾患[19]。以生物全息律为依据的穴位分布规律,为耳穴诊断、耳穴优化取穴及耳穴定位、命名等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和可靠的依据[20]。

3.2 现代医学对耳穴镇痛的认识现代医学的发展,对耳穴镇痛进一步研究,认为与神经学说、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说等关系密切,涉及神经反射、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免疫系统等各个方面。

3.2.1 耳穴的神经学说现代医学发现耳朵有丰富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直接相关的神经有三叉神经、迷走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张诗兴等[21]的研究发现耳甲部和外耳道口后缘及下缘皮肤受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耳颞神经支配耳屏、外耳道口之前缘及上缘、耳轮和耳轮脚及耳舟之前部;耳垂、耳轮及耳舟之后部和对耳轮皮肤由耳大神经支配;耳廓及耳舟的上部皮肤由枕小神经支配。Haker等[22]的研究发现耳朵刺激诱导副交感神经活动显著增加。神经刺激还会对神经递质释放产生影响,从而激发或抑制神经元放电,进而影响神经递质在大脑特定区域的浓度。由于耳内存在丰富的神经感受器,耳穴刺激感受器后产生的神经冲动会进入大脑,随后通过脊髓进而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参与调节身体的各项机能。

王磊等[23]的临床研究结果认为用耳穴贴压可以有效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疼痛传导通路,故其可以有效减轻肌肉和其他神经系统病变的疼痛。Romoli等[24]的临床研究结果发现,耳针作用于人体一侧特定部位耳穴时,双侧小脑顶叶岛盖、次级躯体感觉功能区(S Ⅱ)、杏仁核、前扣带皮质及小脑部位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反应信号明显增强,提示大脑边缘系统在针刺诱导镇痛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Santoro A[25]结果表明,耳穴疗法可增加疼痛耐受性,而不影响最小痛阈。

3.2.2 神经体液免疫学说耳穴刺激可诱导镇痛神经介质的产生。向东方等[26]的研究表明,刺激新西兰大白兔耳廓穴位能够促使垂体和下丘脑β-内啡肽(β-EP)的产生。

β-EP是一种用于调节疼痛活动通路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其作用能有效抑制人体感觉神经传导递质中P物质的释放,对呼吸、镇痛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起重要调节作用。此外, 内源性阿片类药物在多种应激反应中不仅可以调节人体激素水平,还可以同时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如主要作用于人体感觉神经末梢,抑制伤害感受器的兴奋,发挥了镇痛和抑制伤害感受器的作用。这其中机制是否均通过迷走神经刺激发挥胆碱能的抗炎镇痛作用,还是有其他蛋白细胞通路介入传导,仍需进一步探讨。

4 小结

综上所述,耳穴贴压作为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一种,目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耳穴压豆在临床镇痛方面的应用效果良好,尤其在术后镇痛方面的效果明显,但是目前对于耳穴机制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后期可以进行动物试验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压豆耳穴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艾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耳穴埋豆+腹部拔罐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排便自觉通畅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