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整体性视域下对梁平竹帘画的保护

2023-01-05谢承珊四川美术学院

天工 2022年31期
关键词:竹帘梁平编织

谢承珊 四川美术学院

一、梁平竹帘画概述

梁平竹帘画的制作过程较为烦琐,主要是利用木结构的搭配原理,把竹进行编织以形成整体。首先是选竹,以梁平地区特有的慈竹为益,要选择竹皮未受伤而且竹节较修长的。然后是抽竹丝,需要准备两把专用的刀,分前后正斜多方向同时进行操作,抽出光泽较好的部分。该步骤非常考验师傅的技术,需要他们耐心且多次进行抽拉,以保证竹丝的圆润。再次是编织,需要以蚕丝作为经线,抽好的竹丝作为纬线,编织成竹帘。最后才是请画工在编织好的竹帘上作画,看似简单的步骤却凝结着师傅的心血和经验。

若想更好地保护这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要梳理它的发展脉络。清光绪二十八年,梁山县建立迁善所编织竹帘,民间画师方炳南任董事长并为竹帘作画,让其更上一层楼。抗日战争时期,梁山因有军用机场的优势,竹帘画被美国空军购买作为礼物带到国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府划拨专门款项让梁山的竹帘画师傅制作产品用于赠送外宾。“1954年,7名竹帘艺人被梁平政府组织起来,建立了竹帘生产合作组。”[1]1957年,合作组正式更名为梁平竹帘厂。60年代,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苏葆祯、黄胄、江有樵等大批画家前往梁平竹帘厂,让梁平竹帘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70年代至80年代是梁平竹帘画发展较繁盛的时期。20世纪初,梁平竹帘画日渐萧条,变成了以牟秉衡、陆晓刚、丁鹏为首的三家私人性质的竹帘画厂。2001年,旅游业发展为梁平竹帘画的发展注入了资金与活力。2008年,梁平竹帘画成为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至今,梁平竹帘画进入了发展缓慢时期,主要原因在于各要素间关系的失衡,其若要进行产业化发展以改变脱嵌的局面,首先要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二、梁平竹帘画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是最具活力的保护方式之一,在保护其所属生存环境的背景下,让民族民间文化得以传承。然而,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梁平竹帘画的整体性保护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传承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梁平竹帘画传承主体方面的问题。一是老一批师傅或相继离世,或因为生活原因转行,目前没有编织技艺和画艺纯熟的画工坐镇。二是年轻技工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技艺水平不高。其次,梁平竹帘画在学校的传承教育尚未成熟。学校作为梁平竹帘画得以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场所之一,近年来却面临教师编织和创作技艺不够精湛、竹帘画相关的教学设施待完善等问题。最后,高校的传承优势未最大化地发挥。梁平竹帘画是重庆地区重要的传统技艺之一,高校可以通过数字化工具的使用来对它的编织流程和历史沿革做进一步的梳理和记录。

(二)保护方面的问题

一是保护群体方面的问题。根据田野考察情况分析,目前主要是将保护重心放在某种文化事项中的一位或几位主要传承人上[2]。二是文化本体方面的问题。从物质本体的视角而言,编织完成后缺乏对竹帘画本身的合理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而言,社会群体未对梁平竹帘画形成合理认知。三是缺乏专业人才助力梁平竹帘画的传承与保护。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技艺也需跟上社会的发展节奏。梁平竹帘画要想更好地保护自身的整体性和本真性,需要借助数字化工具和大数据来记录自身的历史沿革、选材特色、编织流程、绘画技法、传承状况等。尤其是在手工编织方面,三家竹帘厂需要在更专业的人士指导下形成发展合力,让传统技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仅能持续地向社会大众展现它的手工性和纯天然性,还能更好地嵌合进新时代的发展进程。

三、梁平竹帘画的整体性传承保护路径

(一)加强对梁平竹帘画传承群体的保护

从传承主体的角度出发,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对传承群体而言尤为重要,这有利于重树“工匠精神”,进而增加传承群体内部的合作和交流,以此促进该群体整体实力的提高。传承群体“工匠精神”的重新树立不仅要求传承群体从编织技艺和绘画技艺方面提高自身能力,还要求传承群体拥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这种积极的态度,主要是希望传承群体能了解并熟知梁平竹帘画相关的各类社会信息、评价、因果判断等。以此在拥有超高技艺的同时形成完整的社会认知,这将有利于传承群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利益。这也是在要求传承群体成为精湛技艺者的同时还要成为卓越的经营者,面对不同的情况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面对困境时能及时修正应对,从而真正地推动梁平竹帘画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梁平竹帘画的传承群体无论男女老幼,需坚持以手工的形式来编织竹帘,可以采用老带新的方式,但是要规避机械化对传统技艺的影响,保证竹帘画的纯天然性与手工性。传承群体可以通过革新编织方式来创新,可以将时代元素融入编织技艺中,使竹帘画更容易被更多的年轻群体所接纳与喜爱。这也是传承群体保护自身的方式之一,而且利于梁平竹帘画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保护群体的角度出发,需要不断完善传承人体系来帮助其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分层的形式将传承人体系更新为“潜在性传承人、一般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3],以此让传承人脉络更完整,这样也有利于梳理梁平竹帘画的发展历史和各位传承人在编织技艺上的特色,为梁平竹帘画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潜在性传承人是指对梁平竹帘画的编制与创作感兴趣,有一定的编织和绘画基础,需要激发他们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群体。这部分群体需要有效地引导他们成为保护与传承梁平竹帘画的有生力量。一般性传承人指梁平竹帘画传承过程中的内核力量,他们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区别于潜在性传承人,这部分群体更需要梁平竹帘画相关的机遇与平台,以此来保障他们的日常创作和基本生活。代表性传承人是指传承梁平竹帘画的内核群体,不仅熟练掌握竹帘的编织技艺,还拥有高超的绘画水平,专注于梁平竹帘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此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分层的方式来细化传承体系,将有效提高保护工作的针对性。通过层层分析也有利于梳理近年来梁平竹帘画在编织方面的转变与研究成果。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启示现今的保护和传承群体,如何将新兴的编织技术和传统的编织技艺相结合,在保证作品手工性的前提下展现出新的时代特点,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嵌合式发展。

梁平竹帘画(作者拍摄)

(二)强化社会大众对梁平竹帘画的认知

一方面需要完善社会大众对梁平竹帘画的认知。学校教育是非遗主要的传承方式之一。在学校合理兴办梁平竹帘画的培训班,从少儿阶段就开始树立学生对梁平竹帘画的合理认知。梁平竹帘画进学校的过程中也不能违背教育规律,需要结合学校课程安排、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以及教育哲学的相关原理来分阶段安排。这样既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又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艺术鉴赏力并树立对艺术的正确认知。同时梁平竹帘画培训班的经营要与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艺术认知相协调,这样在有正确价值导向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艺术需求,从而实现梁平竹帘画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需要充分利用好高校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的有生力量,高校既能帮助梁平竹帘画做好对受众的认知与宣传工作,又能为梁平竹帘画的传承提供更多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提高新媒体的传播质量来实现社会大众对梁平竹帘画的正确认知。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提高新媒体的传播质量需要充分发挥数字化在梁平竹帘画传播道路上的作用,主要集中在构建梁平竹帘画的数据库和设计专属小程序两方面。梁平竹帘画的数据库包括竹帘的选材、编织的工艺流程、绘画技巧、代表作品、竹帘画的文字说明、传承人介绍等。这样能更方便竹帘画相关资料的管理和查询,为设计小程序做好基础工作。同时,为让社会大众更好地感受梁平竹帘画的艺术风格,还需要多视角、全方位地来记录梁平竹帘画的创作流程,让基础信息尽可能完善与全面。梁平竹帘画的小程序设计主要从界面设计和功能设计两个方面着手。从功能设计的角度来看,主要分成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主要是关于梁平竹帘画的介绍,包括梁平竹帘画的历史沿革、编织流程、传承群体介绍等方面的内容。第二板块主要是传承群体间的沟通交流,体验者学习后可以通过小程序与传承群体进行交流沟通。第三板块是分享记录板块,无论是社会大众、初学者还是传承群体,都可以把自己对梁平竹帘画的认知以及关于它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分享出来,让梁平竹帘画逐渐回到大众的视野中。从界面设计的角度来看,主要采用梁平竹帘画原材料的青绿作为界面的主基调,适当增添竹纹肌理以丰富整体背景;在整体布局中遵循传统技艺中均衡和对称的原则,使整个小程序散发出民间艺术的味道。

(三)加强梁平竹帘画所属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

“环境和文化是互相界定的。”[3]因此,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还要保护好它所属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系统完整的保护形式,才能更好地维持非遗的生命力。以梁平竹帘画为基点的整体性保护研究,除了对梁平竹帘画这一物质本体进行研究外,还要深层次地探讨它所属的生态环境。

一方面需要重视对梁平竹帘画物质本体的保护,本质而言就是重视对编织载体慈竹的保护。从选材角度而言,慈竹中的青竹为首选材料,柔韧性较好,竹节长度适中,这样后期的编织和创作才能有好的效果。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加强对慈竹的保护:第一,加强对慈竹主要产地百里竹海的保护,减少城乡发展给竹海附近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第二,掌握慈竹人工种植技术,通过不断革新人工种植技术以保证慈竹的持续供应,这里的革新更多是理念上的,在保证原料质量的同时实现绿色循环发展;第三,要持之以恒地使用原材料,慈竹质量的高低,关乎着梁平竹帘画的观赏性和实用性,是整个作品的关键,减少粗制滥造竹的使用才能更好地保护整个作品的本真性。同时,对于创作完成的竹帘画作品,需要有相对恒温恒湿的地方存放,并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作品进行检查,避免长虫生霉的状况。尽管保护过程是持久的,但能更好地避免客观因素对它造成损坏。

另一方面重视对梁平竹帘画生存环境的保护。梁平竹帘画在发展过程中,和它生存的空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若想更好地保留它的本真性,需要将它置于原有生存环境中进行分析,目前少有学者将某项文化事物本身与它所属的生存环境相联系形成有机整体来看待。将两者联系起来,以此为落脚点关注沿线传统村落的发展。梁平竹帘画的物质本体辐射附近村落的主要线索即编织材料慈竹,许多以慈竹发展起来的村落,其文化、经济、社会整体的兴衰都与它密切相关。早期的破竹取丝不仅编织成轿帘、灯帘、门帘贯穿人们生活,又逐渐衍变出竹帘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保护工作以竹为出发点,辐射附近传统村落,不仅能引发当地居民的共识,还能更好地保护所属的生态环境。这样也能更好地展现梁平当地的生态文化,促进文化与生态的共同发展。

四、结语

梁平竹帘画是将民间编织技艺与中国画相嵌合发展而来的,唯有饱含民族民间文化意义的事项才能在新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得以存续。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想更好地抓住发展机遇,除了结合数字化,最主要的还是事物本身要具有价值需求和民族民间文化意义,彼此之间形成新的嵌合发展路径,这里的嵌合是梁平竹帘画作为小个体嵌合在民族文化体系这个大系统中,探寻新的发展机会。整体性保护模式下的嵌合式发展路径,或许可以成为思考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如何发展的一个问题基点。这种发展方式利于它在现代社会找到展现自身的舞台,从而得到更好的存续和保护。

猜你喜欢

竹帘梁平编织
体验编织的乐趣
一针一线编织爱
“天下第一帘”养成记
耄耋老人的竹帘情
竹帘上的艺术之美
中华蜜蜂为梁平柚授粉的效果及梁平柚蜂蜜品质研究
昆士兰大学
The Color Purple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诗人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