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第一帘”养成记

2022-03-17

科学之友 2022年3期
关键词:竹丝梁平艺人

梁平竹帘历史悠久,至今已逾千年。史料记载,早在北宋年间,梁平竹帘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四方,享有“天下第一帘”的美称。

梁平竹帘工艺精美,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装饰意义,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如今,在历史岁月中得到沉淀的梁平竹帘正在以新的姿态走向未来。

梁平竹帘的制作历史已有上千年。据记载,早在北宋太宗年间,有一位名叫燕洪顺的人,用手工破竹取丝,以针缝线连的方法将竹丝编织成薄如罗绢、洁净透明的造纸工具——舀纸帘。

这种工具在造纸过程中被用来舀纸(过滤纸浆),以提高造纸的功效和质量。后来,官府发现此物工艺精巧,用来作幕帘能够以近观远,以暗观明,反之则朦胧模糊。挂上竹帘后,既无碍通风、通气,又便于外窥,且在外面还不能看见室内活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用此物作为门帘、窗帘、轿帘等,文雅素净,独具品位。

基于此物的种种优点,燕姓匠人被买至官府,专造竹帘,这时候制作出来的竹帘便是现代梁平竹帘的雏形。

梁平竹帘工艺精细,外观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梁平县志》记载:“竹,栩毛之属,必他处所无及,征诸宋史,则尝贡锦。”由此可见,梁平竹帘在宋代曾作为“贡锦”奉献给皇帝。后来,竹帘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清朝光绪年间,梁平竹帘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油漆彩绘的画帘。这种画帘,是用光滑纤细的竹丝作纬线,蚕丝作经线编织而成,然后在帘子的幅面上绘制国画,成为精美的壁饰和窗帘。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民间画师方炳南首次在竹帘上作画,他运用传统国画技法,在细丝竹帘上画出山水、花鸟、人物等,或者写上书法作品。此后,梁平竹帘成为重要陈设,形式更加多样,如中堂、条幅、斗方、屏风等品类。

这一时期,梁平竹帘以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体系,受到广大文人墨客的追捧,成为诗词、唱和、书画的载体。

20世纪20年代初,手工织布机被引入到竹帘的编织工序中,并且将脚踏改进为三块,以满足竹帘编织需要。这一革新提高了梁平竹帘的制作效率和工艺水平,使得其产量大大增加。民国十九年(1930年),人们又改进了送竹丝的方法,使制作效率再次提高。

梁平竹帘既有广泛的适用性,又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装饰性,它不仅质地柔韧,细腻光滑,而且可以卷叠,携带方便。

抗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均有驻扎在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区)军用机场的空勤人员,他们对竹帘工艺品大为欣赏,纷纷带回本国馈赠亲友,使梁平竹帘远渡重洋,享誉海外。

梁平之所以能够成为著名的竹帘产地,是因为这里处于长江三峡北岸,气候湿润,盛产竹子,特别是拥有很多适宜劈细篾丝的慈竹。

然而,光有绝佳的地理环境对于梁平竹帘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梁平竹帘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经济破败,百业凋零,梁平竹帘也遭到了极大的挫折。当时,全县织帘艺人仅存7人,竹帘画的年产量只有100多米,濒临绝境。

1954年,国家把仅存的竹帘艺人组织起来,建立了竹帘生产小组。1956年,改生产小组为生产合作社,四川省投资8万元更新厂房,建立原料基地,培养技工。

优质的原料加上考究的工艺,使得梁平受到业界关注。1956年,梁平竹帘工艺被收入《中国工艺美术集》。1957年,竹帘艺人段嗣光应邀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艺人代表大会,与各地艺术人才相互交流。1958年,国家轻工部拨专款成立了梁平县工艺竹帘厂,重建厂房车间和竹子生产基地,艺人增至100余人,竹帘品种达20多个,销售出现供不应求的景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之际,竹帘厂选派牟秉衡等职工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承制了巨幅竹帘窗帘,朱德元帅与苏联友人参观时,称它为“新中国的一大成就”“天下第一帘”。

20世纪50—70年代是竹帘发展的鼎盛时期,竹帘厂的职工曾一度达到200多人,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西班牙、荷兰、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著名女作家菡子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但闻机杼声,五洲挂翠屏。”

随着梁平竹帘的不断发展,其制作工艺流传至四川武胜、南充等地,发展为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工艺。

1975年,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又将竹帘作为礼品,携往大洋彼岸。1980年,竹帘厂再次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承制了5幅大型竹丝窗帘,中外人士流连于此,均赞不绝口。

1986年,梁乃铭(国家级传承人牟秉衡的妻子)首次把刺绣艺术加入到了梁平竹帘的制作中,创造出梁平刺绣竹帘画新品种。

20世纪80年代以后,梁平竹帘遇到了又一次大的挑战,竹帘厂的经济效益下滑,生产处于举步维艰的尴尬状况。到了2001年,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竹帘厂背上了亏损的包袱,不得不宣布破产。

为复兴和发展梁平竹帘工艺,1999年,重庆市文化局将其命名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受到当地人民的重视。

2005年,文化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工作小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基于此,梁平竹帘重获新生。2005年8月,梁平县政府拨专款拍摄梁平竹帘专题片,以牟秉衡竹帘画坊为主,向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6年10月,第五届中国竹文化节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梁平竹帘大放异彩。参赛作品竹帘画《红楼十二钗》、刺绣竹帘画《熊猫图》在1 000多件竹工艺品中脱颖而出,双双荣获金奖。

随着市场需要,梁平竹帘的生产工艺不断改进,开发出了品种繁多的产品。从其用途来看,梁平竹帘有屏风、中堂、斗方、对联、奖状、信插、绣帘、门帘、灯罩等多个品种,近年来又制作出竹帘扇、竹帘包等衍生产品,使竹帘这一传统工艺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出现在世人眼前。

目前,梁平竹帘在发展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存在着从业人员少、艺人老龄化、后继乏人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在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梁平竹帘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3049500218576

猜你喜欢

竹丝梁平艺人
所到之处,皆是故乡情
昆士兰大学
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
朝三暮四
绘画的新形式
The Color Purple
艺人指数Top10
竹丝镶嵌屏风
花灯艺人
竹丝/椰糠有机栽培基质理化性质比较及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