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ACE结合抗病毒对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3-01-05范庆秋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乙肝病毒抗病毒肝功能

范庆秋

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江苏盐城 224000

机体存在乙肝病毒感染时,病毒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导致自身肝脏存在反复性损伤,从而增加肝癌发生风险[1]。近年来,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癌发病率越来越高,患者起病隐匿,就诊时大多已失去最佳手术治疗时期,因此,应及时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2]。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方式,该治疗方法可直接杀死肿瘤细胞,阻断肿瘤血供,且创伤小,患者接受度高[3-4]。但报道显示,多数患者经1次TACE治疗后肿瘤灶多无法完全坏死,需多次治疗,从而会增加损伤正常肝实质的风险,预后不佳[5]。若患者乙肝病毒持续复制,则极易导致肝细胞破坏、腹腔积液等症状,最终发生恶变,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及时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尤为重要。但目前,临床关于TACE结合抗病毒对该病的临床疗效报道较少,且探讨并不深入。鉴于此,本文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TACE结合抗病毒对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95例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癌患者,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7)、观察组(n=48)。对照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50~71岁,平均(60.50±5.12)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8例、B级29例;平均肿瘤直径(5.18±1.87)cm。观察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51~71岁,平均(61.00±5.10)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0例、B级28例;平均肿瘤直径(5.19±1.86)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依据《中国肝癌一级预防专家共识(2018)》[6]标准,诊断为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癌。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具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患者或家属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转移性肝癌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者;具有放化疗病史、抗乙肝病毒治疗史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依从性不佳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TACE治疗:选择患者大腿根部股动脉进行穿刺,将造影剂注入,详细观察肝脏肿瘤的供血血管情况,超选择性插入导管,至肝固有动脉,通过造影对导管位置进行较为精准地确定,之后,注入丝裂霉素10 mg+表阿霉素20 mg+适量超液态碘化油,将其制成乳化剂,持续注药至患者血流停滞。之后,进行第2次动脉造影,评估患者栓塞程度、肝动脉其他分支血流情况,可应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术后行保肝对症干预措施。以患者具体的肿瘤供血情况为准,确定后续TACE治疗,但两次治疗时间需间隔>4周。持续治疗>48周。

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病毒治疗:给予患者恩替卡韦(国药准字H20093354)口服,1次/d,0.5 mg/次,持续治疗>48周。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判定标准: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患者病灶消失≥4周;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病灶体积缩小50%及以上,且维持4周及以上;病情稳定(stable disease,SD):病灶体积缩小不足50%;病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肿瘤病灶体积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CR例数+PR例数)/总例数×100.00%[7]。对比两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DNA)、甲胎蛋白(alpha-feto protein,AFP)水平。HBVDNA、AFP检测方法:于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转速持续离心处理10 min,选取上清液,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型号:e601)检测AFP水平;应用PCR仪(型号:System2400型),以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BV-DNA含量。

对比两组肝功能、免疫功能水平。肝功能、免疫功能检测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BK-1200)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抽取两组患者肘静脉血,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D3+水平。

对比两组预后情况。预后情况判定标准:对患者持续随访1年,统计生存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2 两组患者HBV-DNA、AFP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HBV-DNA、AF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BV-DNA、AFP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BV-DNA、AFP水平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HBV-DNA and AF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表2 两组患者HBV-DNA、AFP水平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HBV-DNA and AF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组别对照组(n=47)观察组(n=48)t值P值HBV-DNA(×103copies/mL)治疗前4.26±1.01 4.30±1.00 0.194 0.847治疗后3.85±0.98 2.38±0.75 8.221<0.05 AFP(ng/mL)治疗前398.96±46.20 401.20±47.02 0.234 0.815治疗后230.01±40.01 186.54±39.62 5.321<0.05

2.3 两组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肝功能、免疫功能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免疫功能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对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liver function and immun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

表3 两组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对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liver function and immun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

组别对照组(n=47)观察组(n=48)t值P值ALT(U/L)治疗前75.62±8.60 75.59±8.58 0.017 0.986治疗后68.40±7.52 61.02±6.88 4.992<0.05 LDH(U/L)治疗前450.20±23.20 449.98±23.35 0.046 0.963治疗后262.01±18.20 225.54±15.62 10.488<0.05 CD3+(%)治疗前59.52±11.20 58.98±11.24 0.235 0.815治疗后59.63±11.14 64.04±8.60 2.162 0.033

2.4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

持续对患者随访1年,两组均无失防者,对照组1年生存率为80.85%(38/47),显著低于观察组的95.83%(4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6,P=0.022)。

3 讨论

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癌为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病死率较高,对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痛苦[8-9]。目前TACE已成为无法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首选方法,该治疗通过穿刺患者大腿根部的股动脉,将导管送至肝内肿瘤部位,可将相应药物通过导管注入肝内肿瘤动脉,从而可直接将肿瘤细胞杀死,有效阻断肿瘤血供[10]。但研究表明,TACE治疗时,可激活乙肝病毒复制的活性,从而会使肝细胞的损伤有所加重,且患者肝动脉内灌注相应化疗药物会对患者正常肝组织造成一定损伤,使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抵御能力明显降低[11-13]。

研究发现,高载量的HBV-DNA复制为原发性肝癌发生、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含量与患者病死率具有直接关系,若患者HBV-DNA载量较多,则会相应地加重其肝损伤程度。因此,对患者进行TACE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抗病毒治疗具有必要性[14]。AFP为一种糖蛋白类肿瘤标志物,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疗效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郭江等[15]报道显示,观察组疾病控制率(89.85%)显著高于对照组(81.60%),术后一年生存率(74.90%)显著高于对照组(69.44%)(P<0.05)。本文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80.85%),1年生存率(95.83%)高于对照组(80.85%)(P<0.05)。这与郭江等人研究一致。但本文还发现,观察组治疗后HBV-DNA含量、AF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郭江等人研究相比,本文内容更丰富、全面。提示TACE结合抗病毒治疗效果更好,还可显著减少HBV-DNA载量,保障TACE介入治疗效果。分析原因:恩替卡韦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抗病毒药物,可快速、高效地抑制HBVDNA的复制,从而减少HBV-DNA载量,保障治疗效果。ALT为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的敏感指标,LDH则于机体肝癌时活性显著升高,是肝癌患者治疗效果的预测因子之一[16-17]。CD3+为主要的淋巴细胞代表因子,可有效反映病毒的复制能力,若CD3+水平下降,表明患者免疫能力受损[18]。本文研究还发现,治疗后,观察组ALT、LDH、CD3+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增强免疫力。主要是由于恩替卡韦通过特异性抑制HBV-DNA聚合酶反转录活性部位,从而可抑制病毒的复制,使患者肝细胞炎性反应有所减轻,以有效降低耐药性,改善治疗效果[19]。且通过抗病毒治疗,抑制HBV-DNA复制,有助于使正常肝细胞的损害程度明显减轻,促使肝功能保持持续稳定的状态,为多次、反复进行TACE治疗提供有效的保障,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本文通过随访发现,观察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证实此点。

综上所述,对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癌患者,采用TACE结合抗病毒治疗效果更好,且可减少HBV-DNA载量,改善患者肝功能,增强免疫能力,改善预后,价值显著,可继续推广。

猜你喜欢

乙肝病毒抗病毒肝功能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李玉芳:如何提高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为什么乙肝病毒是最厉害的肝炎病毒?
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