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超监测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的疗效对比

2023-01-05张志新徐国飞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宫腔镜肌瘤例数

张志新,徐国飞

1.广饶滨海医院妇产科,山东东营 257000;2.丁庄中心卫生院普外科,山东东营 257000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20%~40%[1]。根据肌瘤的生长部位,可分为浆膜下肌瘤、壁间肌瘤、黏膜下肌瘤和宫颈肌瘤[2]。其中,黏膜下肌瘤是向子宫腔生长并从子宫腔突出的肌壁间肌瘤,约占所有肌瘤的10%~15%[3]。对于黏膜下肌瘤的治疗,传统的开放性肌瘤可以达到去除肌瘤、根除子宫出血和月经过多的目的[4-5]。但由于患者创伤大、术中出血过多、术后皮肤和子宫瘢痕、盆腔粘连等原因,逐渐被现代微创治疗所取代[6]。宫腔镜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可以直接放大视野治疗妇科疾病,广泛应用于妇科子宫疾病的诊治,具有准确、直观、微创、恢复快等特点,具有明显优势,成为妇科临床不可缺少的诊治方法[7-8]。彩超监测可以在手术前对Ⅱ期黏膜下肌瘤进行多参数测量和评估,为妇科医生选择何种手术方法提供了客观依据。目前,国外已有报道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来评价胎儿宫内生长情况。基于此,本文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期间在广饶滨海医院收治的96例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手术治疗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7~58岁,平均(45.66±6.25)岁;肌瘤大小1.66~5.85 cm,平均(3.34±0.88)cm。研究组患者年龄28~59岁,平均(46.16±6.85)岁;肌瘤大小1.62~5.80 cm,平均(3.32±0.84)cm。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完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①B超观察宫腔占位,宫腔镜检查诊断为黏膜下肌瘤;②病理科诊断为子宫肌瘤。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根据黏膜下肌瘤分类标准,确定为Ⅱ型黏膜下肌瘤;③存在子宫临床症状包括异常出血、经期延长等,且患者为育龄期女性要求保留子宫;④患者均在本次研究前对研究内容了解并同意加入。

排除标准:①合并良恶性卵巢肿瘤者;②子宫屈度过大,宫腔镜不能插入宫腔者;③患有血液疾病者;④在参加除本次研究以外的其他研究项目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患者进行宫腔镜手术治疗,包括:①术前准备:对于患者进行相关检查,有重度月经过多或继发性贫血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治疗,并在患者月经结束后3 d~1周进行手术。术前应用阴道多普勒超声和宫腔镜检查黏膜下肌瘤的类型、大小、数量、变性和恶性程度。患者在手术前禁食12 h,并完成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等检查。术前为患者讲解手术相关事项,加强与患者间沟通,减轻其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增强其治疗依从性。②手术方法:手术开始前静脉麻醉,患者取膀胱切除体位,按手术要求对外阴阴道进行消毒。插入阴道镜,用扩张器逐渐将子宫颈扩张至9~10号,插入子宫颈,重新评估子宫腔和平滑肌瘤的特征。仔细确定切割范围、方向和深度。肌瘤被双极环反复切割和渐进地切割。手术后立即对宫腔注入医用级生物蛋白粘合剂。如患者发生活动性出血的症状,则将含有40~60 mL生理盐水的Foley导管插入宫腔并对其加压。术后使用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并使用预防性口服抗生素。切除的所有肌瘤均送病理检查。术毕即向宫腔内推注透明质酸钠医用生物胶。

1.4.2 研究组 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彩超监测:采用ATL ULTRAMARK-9HDI型、GE公 司LOGIQ5 PRO和ATL HDI 5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宽频探头3.0~5.0 MHz,随机配备医学影像工作站。在手术过程中通过彩超监测内容指导手术进程。

1.5 观察指标

①手术时间:宫腔镜初次放置与最终取出之间的时间。

②术中出血量:采用Desmonol比色法,测出计算术中失血量。

③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腹痛、发热、恶心发生例数。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腹痛例数+发热例数+恶心例数)/总例数×100.00%。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xˉ±s)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ve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xˉ±s)

2.2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尤其高。在各类肌瘤中,黏膜下肌瘤占总数的10%~15%[3],主要临床症状为月经延长、月经增多、继发性贫血、不孕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9-10]。黏膜下肌瘤因临床症状比其他类型更重更容易被患者和医生评估。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一种保留子宫的微创治疗方法正在应用于临床,与现有的手术方法相比,它可以保留子宫,减少创伤,改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11-12]。本研究主要分析彩超监测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的疗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55.98±15.53)min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41.98±13.81)mL较对照组减少(P<0.05)。说明对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行彩超监测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这与郭维等[1]在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手术中应用彩超监测得出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其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56.98±15.76)min、术中出血量(49.05±13.25)mL均少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可能是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宫腔镜检查是安全有效的,但由于视野有限、切除困难、手术时间延长等因素,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宫腔镜检查的主要并发症有子宫穿孔、宫腔感染、出血、气体栓塞等[13],在行彩超监测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下可清晰地看到子宫肌瘤在宫腔内的部分,减少手术过程中对子宫内膜的破坏,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14]。如发生穿孔,也可及时修补子宫[1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较对照组降低(P<0.05)。说明对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行彩超监测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可以降低术后发生不良反应概率、手术疗效较好。这与柳鑫等[16]在黏膜下子宫肌瘤手术中应用彩超监护得出治疗后随访6~12个月,术后随访治疗有效率100%较对照组提升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其原因可能是行彩超监测联合宫腔镜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可以避开手术部位的盲点和手术的盲点,可以获得更精准的定位,对患者手术安全和手术的成功完成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17-18]。

综上所述,对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行彩超监测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发生不良反应概率、手术疗效较好。

猜你喜欢

宫腔镜肌瘤例数
宫腔镜下诊刮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对比
腹泻婴幼儿粪便A 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及临床应用价值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米非司酮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分析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观察宫腔镜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应用
宫腔镜下清宫术与常规清宫术治疗人工流产不全的临床效果
孕晚期经会阴超声评价宫颈各参数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