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深化产融结合机遇与思路

2023-01-05赵婷婷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产融山东省金融

□文/赵婷婷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山东·济南)

[提要]当前,山东省产融结合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实践中金融总体实力不强、金融市场存在结构性失衡、金融要素不够充分、产融结合规模相对较小等制约因素。应从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产融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产业金融组织体系,拓展产融结合路径;深化区域金融与经济合作,提高产融结合有效性;加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融结合生态环境等方面着手,力促产融结合不断深化发展。

从实践来看,产融结合已经成为我国优化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促进实体产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和主流趋势。当前,山东省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牢牢把握作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制度优势、政策优势与区域优势,以深化产融结合为重要突破口,进一步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有效连接,从而不断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山东省深化产融结合正面临重大机遇

(一)中央层面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氛围浓郁。从政策环境看,近年来国家层面越来越强调金融对实体产业的助力作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2016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印发《加强信息共享促进产融合作行动方案》,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产融合作工作机制,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开展银企信息对接活动,深入开展产融合作,为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2017年3月,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和改进对制造强国建设的金融支持和服务。2018年,由人民银行牵头,发改委、科技部等九部委共同编制的《“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提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的建设目标。2020年,“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更是两次提到“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在政策支持与经济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产融结合与互动更为频繁与多样化,产融结合的主体与模式也更加丰富,正成为各类企业与地方政府提高竞争力与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

(二)区域性金融改革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金融产业发展,出台促进金融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动金融改革。2013年,山东省出台《关于全省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金改“22条”);2015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获得国务院的批准;2016年在全国率先出台金融监管条例,下发《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和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财政政策措施》《关于加强全省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国发[2015]43号文件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2018年印发《山东省现代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出台《关于进一步运用资本市场助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意见》。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的大力支持为全省金融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背书,也为深化产融结合的金融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等提供了重要机遇。

(三)全省金融市场日趋成熟。一是金融深化不断取得新进展。金融业增加值逐年攀升,由2015年的2,891亿元攀升至2020年的4,567亿元,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从5.2%上升至6.2%。二是金融业态不断丰富。在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业快速发展基础上,新金融市场主体不断涌现,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民间融资、典当、融资租赁、农村合作金融、要素类交易市场、私募股权等多类型金融业态均呈现出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信贷市场结构更加优化。2020年,山东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涉农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大幅多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明显提升。四是股权融资服务产业力度稳步增强。截至2020年末上市公司334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229家,股票总市值3.5万亿元。齐鲁股权交易中心、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数量分别为4,578家和1,928家,增长势头迅猛。日趋成熟的金融市场为山东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繁荣注入活力。

(四)省域经济活力愈加旺盛。2018年初,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获批后,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加速,新动能发展强劲,经济活力愈加旺盛。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持续增速。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5.1%,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二是十强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催生释放新动能。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增加值分别增长14.5%、19.6%和9.0%,依次高于规模以上工业9.5个百分点、14.6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三是吸引港澳台地区及外国资本加速涌入。2020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060家,比上年增长21.6%,实际使用外资176.5亿美元,增长20.1%。愈加旺盛的经济活力不仅对全省以及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作用,也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金融需求,为进一步促进产融结合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二、山东省深化产融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13年深化金融改革以来,山东省愈加重视产融结合的重要作用,目前产融结合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大型企业的产融结合已经深入推进;另一方面产融结合模式愈加多样,对于促进产业实业发展和金融繁荣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整体而言,全省产融结合还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金融总体实力不强。与其他先进省份相比,山东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晚,综合实力不够强,与山东经济大省地位不相称。一是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较低。2020年,山东省金融业增加值4,567亿元,从绝对值看,被浙江反超,居于全国第6位,远低于广东9,907亿元、江苏8,406亿元。从GDP占比来看,山东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2%,低于广东2.7个百分点,低于江苏3.4个百分点,经济贡献度明显较低。二是金融机构实力缺乏优势。截至2020年底,山东省银行业资产总额14.91万亿元,少于江苏20.4万亿元、广东20.3万亿元的规模。三是本土金融机构规模与影响力较小。银行业中,直到2019年山东才有两家地方性股份制银行青岛银行与青农商行成功上市。证券业中,山东省本土证券公司只有中泰证券一家,而广东多达28家,江苏为6家。此外,本土期货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等推动产融结合的主要金融主体相对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地产融结合的发挥空间。

(二)金融市场存在结构性失衡。一是相比于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相对缓慢,经济贡献率相对较低。截至2020年末,山东在境内上市公司229家,股票总市值1.5万亿元。与之对比,广东在境内上市公司677家,总市值超过15万亿元,约为山东省股票市值的10倍;江苏上市公司484家,总市值6.11万亿元,约为山东省股票市值的4倍。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倍数都比2018年翻一番,即山东资本市场规模与先进省份差距正在持续拉大。二是山东省私募投资基金业发展也是相对短板。截至2020年底,山东省私募基金管理机构707家,管理基金规模2,581.7亿元。从全国排名来看,按照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山东在全国仅排名13位,从管理基金规模上看,排名为第9位,仍需要进一步发展来为促进更多产融结合创造条件。

(三)金融要素不够充分。一是金融创新要素不充分。一方面融资渠道的创新性尝试较少,市场上企业融资渠道仍然主要来源于金融资本的间接融资,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的直接融资较少;另一方面各类创新性融资工具利用率较低,如理财融资、产业基金、网络基金、保险融资、众筹融资、上市融资等发展较为缓慢。此外,在当前新一轮互联网革命正在向各个产业领域渗透并加速融合的大背景下,山东金融创新实践的丰富性与创造力略显不足。从整体来看,金融创新主要局限于传统主流金融机构基于互联网技术开拓新的商业业务,而一些已在北上广深等地迅速成长的“互联网+”金融的新商业模式和新兴业态在鲁的市场容量还较小。二是金融开放要素不充分。山东经济外向度不足直接导致金融外向度不高,开放型经济发展稍显落后。2020年山东货物进出口交易量22,009.4亿元,约为广东70,844.82亿元的1/3、江苏44,500.5亿元的1/2,实际利用外资规模176.5亿美元,少于广东250.2亿美元、江苏283.8亿美元,在一定程度上牵制金融产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同时也导致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服务和金融管理相对落后等问题。三是金融人才要素不充分。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相对匮乏的局面还没得到有效缓解。虽然近几年山东金融人才增长速度较快,金融从业人员已发展到十万余人,但调研中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产业园区,都对金融专业性人才和高端复合型人才求贤若渴,反映出当前人才缺乏和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困境。

(四)产融结合规模仍相对较小。一是产融结合实践较少,产融双驱协同效应不明显。产融结合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也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全国流动性趋紧和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探索以产融结合促进产融共进的方法路径。目前,山东省产融结合的产业主体主要是大型国企,比如山东电力、山东高速等,民营经济参与较少,同时产融结合程度较低,缺乏较为成功、具有较高说服力的产融结合案例,尚未在全省形成鼓励产融结合、提倡产融结合的市场氛围。二是产业金融市场组织体系建设相对薄弱。目前,各类产业金融业态已经展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但从资产规模、业务能力、创新性等角度来看还相对不足,特别是产业金融特色板块专业化程度不足。相比于广东已经较为成熟的产业链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天津十分发达的融资租赁业,山东在产业金融的专业化特色优势还不够突出,在为实体经济提供成熟专业的产业金融服务方面贡献不足。在产业金融特色板块中,除了科技金融发展较快外,物流金融、文化金融、小微金融、涉农金融等发展规模与市场份额都还比较小。三是产业金融针对性亟待提高。在产业金融业务规模和专业化程度不够的情况下,就难以为实体企业特别是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充足有效的多元化、个性化金融服务。

三、山东省深化产融结合的思路

(一)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产融协同发展。一是做足规划工作,加快制定山东省促进产融结合发展规划与实施意见。进行充分调查与深入研究,与《山东省现代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相呼应,结合全省产融结合现状,基于产融结合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基础,形成促进产融结合发展的规划与实施意见。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产融结合机制的市场化进程。一方面积极申报国家产业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依托济南、青岛等先进地区积极申报,推动全省产业金融综合改革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成功申报试验区能够带来先行先试政策,有利于在金融市场、金融组织、金融业务、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区域合作和金融体制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通过加快金融改革创新,不断加强产业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业务体系、环境体系、监管体系建设,推动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产业金融体系,将探索形成可供借鉴与推广的产融结合发展新模式和新途径。另一方面积极申报国家产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更具辐射服务能力的产融结合示范区。2017年1月,由工信部等四部委发起的开展产融结合试点城市工作,共有全国25个省市区的37个市(区)入选。山东省推进产融结合发展应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平台,争取通过试点带来产融结合创新与改革的政策红利,更好地培育发展产业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发展产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产业拓宽融资渠道,稳妥有序探索建设权益交易市场,建立产业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等。

(二)加快建设产业金融组织体系,拓展产融结合路径。一是围绕全省产业发展需求,培育发展多元化金融板块。为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多元化需求,支持法人金融机构及大型企业集团设立信托公司,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成立财务公司,提高资金运用水平,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企业集团加快发展。围绕2018年确定的十强产业,鼓励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重点发展高端装备、信息软件等领域的大型技术设备租赁业务,推动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积极争取设立科技发展银行,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二是支持产业金融分支机构落户布局,鼓励精细化发展。推动物流金融、能源金融、交通金融等产业金融企业在鲁设立专营机构或专业子公司,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产业金融服务特色化、精细化、品牌化。支持金融企业、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为社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金融服务。鼓励小微企业比较密集的地区制定个性化支持政策,引导金融资源优化布局,助推全省产业金融共同繁荣。三是吸引新兴产业金融业态落地,丰富产业金融组织层级。积极引进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总部。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企业年金、地方社保基金按照有关规定设立股权投资企业;鼓励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在鲁投资或设立股权投资企业,开展直接投资业务。四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提高科技金融产业竞争力。立足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优势,从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入手,面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面向科创型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金融服务,促进山东创业投资发展、金融与科技产业共同繁荣。

(三)深化区域金融与经济合作,提高产融结合有效性。一是推进省内金融一体化,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为突破口,推进1+x市金融一体化、便利化,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实现金融前中后台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支持建立金融机构跨省区授信监测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加强济南产业金融中心与青岛财富管理中心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青岛外资金融机构的优势,鼓励支持省内各地金融机构加强与青岛外资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与业务往来,进而为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支撑,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过程中释放巨大能量。二是推进国际金融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跨国金融企业集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外金融中心城市的交流互访,学习借鉴国际经验。鼓励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教育研究机构等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四)加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融结合生态环境。一是积极发展各类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信用评级、投资咨询、会计、审计、律师、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为金融发展、产融结合提供配套服务。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的执业行为,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扩大信用信息采集的覆盖面和数据量,逐步建立健全覆盖社会各个领域的信用信息系统。积极推动建立企业贷款风险预警系统,探索建立个人贷款风险预警系统。三是优化人才环境,打造产融结合人才高地。充分发挥本省教育资源优势,引导企业与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济南大学金融研究院、青岛大学经济学院等院校的充分对接,强化校企合作、产学研联盟,完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金融人才政策,依托已有金融人才政策,面向海内外并重点面向海外,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金融人才。建立金融人才资源库,发挥人才中介对金融人力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培育金融人才专业市场,促进金融人才流动与增值。同时,做好高端人才配套服务工作。综合运用政府组团招聘、网络招聘、定向猎取等方式,实现与现代化、国际化人才的高效对接,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鲁开展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创新合作。■

猜你喜欢

产融山东省金融
金融监管新形势下城投公司产融结合路径探讨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我国产融结合研究的脉络与趋势
——基于CNKI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产融结合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基于商业信用的证据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产融结合进程、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基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
山东省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