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社区的空间实践与调适治理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

2023-01-05沈费伟

河南社会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居民空间社区

沈费伟

(杭州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述评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场域空间,是承载城市社会文化的公共平台,更是构成现代社会的区域共同体。当前城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许多社区却出现了建设滞后的问题,现实中老旧小区公共服务供给滞后、生态环境污染严重、邻里关系不和谐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提升。伴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特别是对自己居住的社区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使新时代社区建设现代化理念不断更新升级。从国外来看,围绕着新型社区的发展建设,已然形成了欧洲的Block 模式、新加坡的Complex 模式、加拿大的Quayside 未来社区等,城市居民对于社区生活的美好追求不断前进。国内在追求社区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从生态社区、智能社区、健康社区,到零碳社区、智慧社区、共享社区的发展过程,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尤其是在数字化改革大潮的时代背景下,未来社区建设由于直面社区治理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因而成为数字化时代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所谓未来社区,主要是指在转变传统社区建设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信息技术、现代文化、先进设施、社会生活等要素,运用系统性的方法来解决城市社区中的经济、文化、生态、生活等各方面问题,从而显著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过程[1]。从省域层面来审视,未来社区建设是浙江省在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指引下开展的社区专项行动,是新时代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步骤。2019 年3月,浙江省政府印发《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从人本化、生态化和数字化三方面来打造未来建筑、邻里、教育、创业、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2019 年8 月,浙江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名单公布。2020年,浙江省发改委提出要将未来社区打造成为重大民生工程,更好地应对社区突发事件的示范样板社区。2021年,浙江省明确提出到2022 年将“未来社区”建设打造成浙江省的重要民生工程。可以说,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成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时代的重要抓手,它也是新发展格局下城市社区创新的未来模式。

虽然浙江省已率先从战略层面提出了未来社区工作的创建目标,但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未来社区的研究却还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未来社区的概念最早是由威廉·米切尔(William J.Mitchell)在1999 年提出的,他认为,未来社区一方面指代人民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硬社区”里,另一方面指代由互联网、传感器等构建的“软社区”[2]。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罗杰·菲德勒(Roger Fidler)将“未来社区”描述为“以各种电子媒介为核心,并运用建筑技术建造的现代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完成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活动”[3]。当前国内学者认为“未来社区”是“未来”和“社区”两个概念的复合,“未来”意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社区”则是基于血缘、朋友和邻里关系建立起来的共同体[4]。因此,未来社区的出现反映了新型社区发展的潮流,可以被看作现代技术在城市社区场景的应用产物[5]。未来社区的研究视角经历了结构功能视角、政治经济视角和社会建设视角三个发展阶段,主要致力于提升社区生活功能、建设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一体的综合方式[6]。就人与环境而言,未来社区旨在打造生态宜居型社区;就人与社会而言,未来社区要求构建生产生活共同体;就人与人而言,未来社区倡导重塑和谐的未来邻里关系,从而更高质量地促进社区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学者们对于未来社区主题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对其产生背景、形成原因、概念界定、发展趋势等层面内容展开,其核心观点普遍认为未来社区建设区别于传统的社区工程系统开发理念,其更注重人的需求和行为,在致力于打造九大应用场景的基础上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高品质生活的目标。上述观点为我们进一步开展未来社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也暴露出对于未来社区的空间结构、实践运作、发展困境以及优化策略等内容探讨处于明显的滞后状态。并且学者们关于未来社区的主题研究大都基于项目工程学的视角展开,而缺乏从社会学视角的深入剖析与提炼。其实未来社区除了具备数字化时代虚拟社区的功能价值,还有着更加丰富化的现实内涵,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营造理念。基于此,本研究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出发,在深入研究未来社区的空间实践、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当前未来社区的优化策略,从而更好地助推未来社区建设。

二、空间生产理论:剖析未来社区空间治理的分析框架

空间生产理论是列斐伏尔在20 世纪所提出的重要理论,空间生产理论可以分为“空间”和“空间生产”两部分。列斐伏尔将空间分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三种。物质空间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自然环境,也就是几何空间;精神空间就是包括意识形态、思维等的人们想象的空间;社会空间是社会的产物,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生产[7]。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中都提到了“空间”,但其大多为物理空间,并且马克思比较注重从时间的维度通过“空间”看待人类社会的生产,而忽视了“空间”自己的力量。列斐伏尔则从历史和空间的角度去探索人类社会的生产,“空间对于时间有优先性”,提出了“社会-空间”的空间辩证法,突破了马克思思考的时空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列斐伏尔将空间生产看作一种社会的现象,将空间的生产界定为交往实践的空间生产方式。通过实践和社会活动,人类继续扩大物质空间的生产,并逐步生产出空间产品,成了人们积累财富的重要方式[8]。但是从根本上说,空间物质信息的产生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资本社会中,它是资本关系,空间商品是资本关系的物化。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塑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空间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空间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空间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9]。与此同时,列斐伏尔还提出了社会空间生产的“三元一体”,即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性空间,这是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范畴[10]。空间实践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在生活中的一切涉及物质生产全过程的社会性活动,包括生产和再生产,它能够保证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的连续性和凝聚性,“空间实践和空间能力使人们能够维持特定的空间认同,排除其他空间定义,并生产属于自己的空间”[11]。空间的表征是一个抽象的空间,是一个由建筑师、规划师、科学家等利用各种符号、术语、代码对实践所作出的一个解释,利用象征来定义空间的结构,促进人们对空间的理解,使得这个空间能够概念化[12]。表征性空间是一个被统治的空间,是一个空间的“使用者”基于日常的对空间的使用而形成的对空间的感知、想象,它会随着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与表征的空间恰恰相反,空间的表征趋向于成为一个非语言性的符号系统。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这三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表征的空间来源于人们对空间实践的感受差异而形成的对空间的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表征的空间虽然处于被统治地位,但却不会被空间的表征完全压制。

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将空间生产引入未来社区场域中,则未来社区的空间生产可以理解为以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在遵循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理念的基础上,致力于打造未来社区的物质空间、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13]。其中未来社区的物质空间可以理解为“硬性空间”,主要包括社区景观、公共建筑等基础设施。文化空间可以理解为“软性空间”,主要包括社区制度规范、价值观念等规范公约。社会空间可以理解为“韧性空间”,主要包括人际关系、人际信任等权利结构。未来社区在空间治理过程中,也面临着空间需求、资源要素、场景建设、评价标准等空间危机,迫切需要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出发来开展未来社区的空间调适,从而更好地打造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能够和谐相处的高质量未来社区。

三、未来社区的理论解读

未来社区是以面向未来为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高品质生活为中心的新型社区形态和产社人文聚合的现代化平台,是社区发展从传统向现代社区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以面向未来为特征

未来社区倡导以“未来”为愿景,但究竟何谓“未来”,也即是说“未来”到底是怎么样的状态,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答案,因此对于未来特征的勾勒也就成为理解未来社区的重要出发点和关键点。虽然人们对“未来”的理解伴随着时间的发展一直在发生变化,但是其折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理念却是毋庸置疑的[14]。未来社区的发展以面向未来为特征,这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模式探索,而不是新技术的堆砌。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未来社区的未来特征也可以理解为前瞻性的规划,即针对现阶段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超前规划与科学解决。未来社区的创建应在探索居民宜居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和长远发展。未来社区的“未来性”特征也表明未来科技在社区治理中的系统应用,例如,部分未来社区已试点将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物业引入社区,同时借助智能化App、网上居委会、网上议事厅、居民微信群等方式合理化解传统社区治理问题,凸显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各项功能的系统集成优势。

(二)以人本化为核心

传统城市主要基于居民的衣食住行基本需求满足而规划建设社区功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但是却无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是伴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生活品质的高度追求,传统城市社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服务设施不足、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日益显现,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建设目标。现阶段未来社区旨在构建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构建体现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现代城市社区单元[15]。无论是在“三化九场景”的整体布局层面,还是在各地区的创新实践层面,都充分体现了其围绕社区共同体建设的要义。未来社区以人本化为核心,努力打造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美好家园,一方面是关心人的需求,聚焦从生活方式改善、社会关系构建和人居环境优化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邻里需求和生态需求;另一方面立足人的体验,通过未来社区居民亲身体验来转化为真实感受,更注重个体关怀,最终提升居民对未来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传统社区在规划建设初期主要考虑满足居民的最低居住需求,缺乏从社区建筑系统、智能设备、景观设计、生态宜居等方面来明确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而未来社区则将建筑场景作为其中最基础的部分,更加注重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打造复合绿色集约的社区环境,从而为居民提供舒适的人居生活。未来社区在导向上促成了虚拟社区和现实社区的互动融合,其与传统社区建设的区别还在于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到具体的场景建设之中,从而重构了社区的人文价值和技术价值,充分实现了数据赋能与万物互联的效用。未来社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更加注重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为多元化的社区居住人群提供优质服务,更好地培育邻里关系,让业主分享邻里资源、共享社区资源。在可持续发展导向下,未来社区能够很好地处理传统与现代、技术与文化、社区与居民的多重利益关系,从而真正引导社区的高质量发展。

(四)以高品质生活为目标

在未来,社区不只是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更应该是集商业、休闲、娱乐于一体,糅合了传统与创新元素而成的快捷高效的新型单元。未来社区以追求高品质生活为目标,更加注重居民的生活需求满足和合法权益保障,通过打造关系和谐的邻里中心、快捷便利的服务驿站、社区廊道的休憩场所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实现娱乐、教育、商业、运动等复合的公共服务供给,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独特需求。同时,未来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社区空间布局,成功融合九大场景的功能建设,全面覆盖邻里、治理、健康、创业、交通、低碳、服务等方面,增强城市土地空间的综合效益,最终构建了5 分钟的便民生活服务圈体系[16]。简言之,未来社区从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以高品质生活为目标,采用模块化设计与建造方式,整合教育、商业、文化、养老等资源,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未来社区的现代化治理水平,更好地实现了未来社区的建设目标。

四、未来社区的空间实践剖析

(一)未来社区的物质空间实践

在物质空间层面,未来社区致力于从公共建筑和社区景观两个层面来构建配套完善、绿色集约、智慧共享、开放多元的平台。其中公共建筑是未来社区的空间载体,而社区景观是未来社区的美化装饰,两者共同促成了未来社区的物质空间实践。

1.公共建筑生产

从公共建筑角度来看,未来社区除了注重建设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住宅楼房之外,还融合了娱乐、商业、教育、体育等服务模块组合,从而真正满足居民的居住、发展、休闲、养生的需求。未来社区按照整体性开发理念,促进经营性用地与公益性设施同步建设与运营,从而有效解决场景配套与服务脱节的问题[17]。同时,在未来社区内部通过合理改造建筑屋顶、室内改造、运动场、城市绿地、户外广场等现有空间,营造九大场景的配套建设。未来社区将传统因素与现代科技融合,以打造宽敞的公共空间为载体,强调邻里精神的回归以及公共空间容貌的恢复,重视社区环境的保护,打造假山鲜花绿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并且,合理规划社区功能分区,加强社区管理,优化社区生活功能,明确生活住宅区的界限。通过搭建立交桥、地下通道实现未来社区的交通动静分离,明确“人行、物行、车行”的专属通道,提供随处可见的开敞交流空间,真正发挥房屋建筑的生产价值。

2.社区景观生产

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居住生活质量追求的日益提高,社区居民已不满足于单纯的基本生理需求保障,而是渴望获得更加生态宜居的社区环境。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化大潮的影响下,城市社区居住景观的特色化和生态化成为居民选择社区的首要考虑因素。社区景观是由作为社区空间载体的假山、植物、水流、小品等各种实体形态的组合。社区景观由于能够直接被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以及身体触觉所感知到,因此对于社区景观的科学设计和优美布局,能够凸显社区美学的要义。社区景观也是当前未来社区建设中改善空间环境、进而创造高质量的空间美学的重要手段。未来社区的景观生产应延续本地区原有自然景观的特色内涵,从而保留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基因,同时在景观设计中也积极吸纳现代社区的数字化景观和产品应用,从而真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未来社区的景观生产还需要融入更大范围的城市群建设之中,以开放、绿色、共享为宗旨,从小区地形塑造、步道系统、社区广场、植被绿化等方面,通过对小区进行整体布局,从而创造真正的休闲社区,营造亲切的人性空间。

(二)未来社区的文化空间实践

未来社区不是单纯技术叠加的智慧社区,而是在社区制度规范和价值观念生产两者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其中,社区制度规范是从社区柔性治理的角度来塑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理念,价值观念生产则是社区居民社会资本凝聚和社会信任实现的重要渠道。

1.社区制度规范

针对传统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物业纠纷、责任模糊、关系淡漠、信任危机等文化问题,新时代重塑社区制度从而更好地规范社区居民行为,成为未来社区文化空间治理的关键环节。首先,未来社区建设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未来社区建设坚持生态化理念,这就需要注重保护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完善的生态保护制度能够对社区的生态实现全周期管理,以此促进社区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其次,未来社区实施高度自治的管理制度。未来社区通过搭建专门的演讲、申诉表达平台,让民众可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融合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健康医疗等科学技术打造完善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再次,未来社区需要构建健全的数字技术服务制度。未来社区为应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效应用而出台更具包容性的服务制度,从而加快推进智慧养老、医疗、交通、保洁等配套服务,真正提升未来社区的现代化水平和治理效能。

2.价值观念生产

传统城市社区缺乏地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传承,在建筑风格和历史文脉保护上同质化问题显著。而未来社区建设则注重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建设,强调居民价值观念的保护,从而凸显了社区文化空间实践的公共性、多元性和共生性的特色。未来社区的价值观念生产要结合城市社区的文化定位,挖掘居民的切身需求,将分散化、个性化以及差异化的个人价值观念转化为具有凝聚力、团结感和归属感的社区核心价值观念,从而建立不同未来社区的专有IP 符号。未来社区在价值观念生产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激发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更好地促进城市社区与历史文脉的有机融合,从而为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杭州始版桥未来社区在坚持老旧小区改造的基础上,保持社区核心的价值文化体系,从而为延续居民记忆、激发社区活力、重塑社区共生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价值观念生产的引导下,未来社区也能够真正破解社区更新带来的环境恶化、文化缺失和价值冲突困境,从而为未来社区实现良善治理指明了方向。

(三)未来社区的社会空间实践

未来社区在社会空间实践层面主要体现为人际关系生产和人际信任生产两方面内容。其中,人际关系生产体现为回迁居民和新居住居民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风俗人情方面的差异与融合,而人际信任生产体现为通过社区居民的持续信任更好地促进社区治理绩效。

1.人际关系生产

未来社区代表着未来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向和进步趋势,从社会关系层面体现了邻里关系的和谐,是社会空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未来社区建设以老旧小区改造为主,居住人群主要包括回迁居民和新居住居民两大类别。其中回迁居民大都延续原有的生活方式,而新居住居民则选择采用城市的新型生活方式,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风俗人情方面的差异,这对于人际沟通和交往势必产生影响。同时,未来社区的“未来性特征”又承载着社区居民的共同向往,从而使得新社区、老居民与新需求之间存在着多重矛盾关系表达。因此,未来社区的人际关系生产需要综合考虑本地居民与外地居民、老人群体与青年群体、儿童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为各类人群提供空间互动的平台和交流的场所,从而更好地提升未来社区的社会资本,进而实现未来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2.人际信任生产

科尔曼(Coleman)认为,信任与网络、规范一样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资本[18]。在一个共同体中,社会信任水平越高,团队合作的可能性越大。同时,信任能够由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产生[19]。促进居民的良性互动,不仅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更重要的是构建开放、包容、有序的社会治理格局[20]。也即是说,未来社区建设非常重视人际信任生产,通过获得居民的持续信任,从而更好地实现社区的自主治理绩效。未来社区的持续信任是保持和扩大社区规模的重要条件,也是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核心要素。未来社区的人际信任生产关键是要提高社区的技术信任、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具体表现为未来社区系统的稳定性增强、社区运营制度的完善以及社区对成员合法权益的保障。通过组织开展各类丰富的线上和线下活动,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的人际信任,进而更好地提升未来社区的治理效能。

五、未来社区的空间治理策略

从空间生产理论来审视未来社区的空间治理,主要存在着空间需求不匹配、资源要素不充分、场景建设不融合、评价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未来社区要秉持着互联、整合、协同、创新、智能的理念,借助全面集成的信息技术,打造新型生活共同体。在具体的策略上,未来社区需要从满足多元主体需求、完善资源要素供给、探索场景融合建设、健全标准制度保障等方面来提升治理效能,让社区生活更安全高效。

(一)未来社区的空间危机

首先,空间需求不匹配。未来社区建设的核心宗旨是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为中心,激发全民参与社区治理热情,促进社区发展和城市进步。然而现实情况是未来社区在顶层设计层面更注重政府主导的作用,对于居民的需求和社区的定位把握不准确,缺乏对基层社区发展的长远规划,从而导致未来社区的应用场景与居民需求存在不匹配的问题。未来社区是各类利益关系的聚集点,如果无法很好地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势必引发空间需求危机。一方面是居民利益的难以协调。目前许多未来社区建设都是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基础开展的,涉及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以及多类型的公共事务治理。现实中老旧小区在更新改造成未来社区的过程中,在电梯安装、停车问题、环境治理等层面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利益分配纠纷和操作阻力。另一方面是开发运营主体的利益难以平衡。当前未来社区建设过程中涉及多个开发主体,包括建筑开发商、网络服务开发商、数字产品开发商等,这也必然引发利益矛盾纠纷问题。再加上现阶段未来社区建设过程中尚未出台统一的利润分配方案,进而导致了社区的标准化建设和统一运营的现实困境。

其次,资源要素不充分。未来社区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正常运营需要资金、土地、技术等多种资源的支持与保障,从而有效地提升未来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和系统性。然而当前上述资源都存在着不充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资金平衡问题。未来社区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推动、社区景观设计、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尤其是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果出现资金短缺,将会导致未来社区建设的中断,存在着资金供应的风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未来社区的资金充盈直接决定了未来社区的建设效益。第二,土地出让问题。在土地面积需求规模层面,未来社区建设对于面积的需求较大,一般需要50~100 公顷,即使试点实施单元也要不低于20公顷。同时,为了保障九大场景的相互协同和开发运营,就需要在土地开发层面与社区场景建设形态保持高度一致。然而在现实中,现行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招标、拍卖、挂牌)较难满足未来社区的建设要求。第三,技术应用风险。未来社区倡导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助推未来社区的智能化水平。然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两面性,其在大规模应用于未来社区过程中也出现了技术隐患问题,包括公民隐私的泄露、技术侵权、技术安全性等,进而阻碍着未来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再次,场景建设不融合。未来社区的场景建设仅靠传统开发商依然无法达到目标,必须联合设备、数字、商管、服务等多领域的专业开发商共同运营建设。然而,当前政府对于场景建设的协同问题还处于摸索阶段,真正成功的案例相对较少。据笔者考察,当前未来社区的场景建设问题包括:第一,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未来社区代表着先进潮流,在建设中容易出现一味地追求现代化、科技化而忽视传统元素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社区建设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二,如何发挥政府与市场双重优势。考虑到未来社区完善的顶层设计、高标准的预期目标,政府必然在未来社区建设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然而,未来社区在建设方案设计与深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九大场景间的关系、如何分析各大场景资源的植入点位等问题,都需要市场力量发挥作用。因此,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破题的关键。第三,如何处理建设与运营的关系。从未来社区科学开发的角度来看,未来社区建设要求开发建设与运营维护一体化,从而解决开发与运营脱节的问题。然而当前在未来社区建设过程中更多注重开发而较少关注运营的问题,给未来社区建设造成了巨大困境。

最后,评价标准不统一。未来社区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将“三化九场景”的复杂体系很好地落地实践,这就需要一整套科学的指标体系衡量和保障。然而当前主要依据未来社区的评价标准来实施建设,出现了评价标准落地能力不足问题。第一,缺乏评价体系与标准。目前未来社区主要是借用了企业开发商的建设指标来衡量未来社区的建设成效,然而该指标在工程建设、场景落地、功能融合、社区管理等核心环节的成本难以准确地衡量计算[21]。同时,未来社区的建设体系、运行体系、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都存在着缺乏统一评价体系保障的问题。第二,未来社区建设中垃圾处理、数字平台、公共服务等新兴场景的评价标准也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一是公共服务供给的标准缺乏。目前未来社区内部的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等方面都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权责不明确,无法科学评价实施的效果。二是对数字技术应用的标准也存在缺乏与不足的问题。尽管未来社区推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当前其仅关注技术的类型与作用层面,而对技术的体制与机制层面的监管问题存在着障碍。这中间最大的问题是未来社区的技术应用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导致技术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二)未来社区的空间调适

首先,满足多元主体需求。未来社区建设面临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多重化的利益关系,因此需要充分平衡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社区居民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未来社区的高质量发展。第一,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合理规划各项工作安排,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包办一切,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在未来社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以召开座谈会、听证会方式,充分听取专家的建议,以确保决策的合理性。政府应该在试点工作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未来社区的内涵,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对传统元素给予明确的工作指引与规范条例。第二,大力发挥市场创新的技术引领作用。企业要充分调研,深入了解地区特色以及差异性,确认未来社区试点选址的合理性,避免资源的浪费。要发挥市场合理调配人才资源的优势,利用社会的雄厚资本,吸纳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创新创业平台。第三,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性作用。未来社区建设需要构建科学高效和智能便捷的社区治理架构,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好社区议事会、民生恳谈会等公众参与渠道,提升社区事务的居民参与度,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其次,完善资源要素供给。未来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源供给保障和要素支撑,从而在维护各利益相关者权益基础上实现社区的共赢。第一,针对目前未来社区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供给层面的问题,迫切需要构建公益+商业的融资模式。其中,在未来社区的公益性场景方面,由于其承担着民生保障功能,因此需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可以尝试通过省、市、县三级政府专项配套资金扶持给予保障。而在未来社区的商业性场景方面,可以由市场企业来运营,适度配套政府的资金支持。第二,未来社区应在各项技术嵌入的基础上构建智慧运营管理服务平台。未来社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物理社区与数字孪生社区的有机衔接,将复杂的未来社区治理问题通过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数字化技术促进未来社区的高质量发展。第三,政府部门需要及时出台未来社区的土地规划制度,加大城市土地利益分配,创新土地盈利模式,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社区提供土地权利保障,建设居民可负担的、多方有收益的未来社区。综合而言,上述未来社区的资源要素供给迫切需要管理部门抓紧研究具体的监管措施,明确资源供给服务的数量、质量、效益、用户满意度等内容,从而真正实现未来社区的空间优化目标。

再次,探索场景融合建设。未来社区的三化九场景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为了更好地促进未来社区的场景融合建设,第一,要更加突出因地制宜的特色。城市发展中的各未来社区要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地方特色项目来助推场景建设,才能够真正激发未来社区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在具体的实践中,未来社区建设要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兼顾个性与共性,正确处理好传统与未来的关系,从而在共性中凸显社区特性的发展,不断开创未来社区建设新高潮。第二,要完善收益评估机制,避免数字技术被滥用的威胁。在未来社区建设运营过程中,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维度提前做好建设前的投资收益预测和建成运营后的收益评估,始终坚持“人本主义”和“技术向善”为导向,避免技术侵权问题的出现。第三,要注重提升未来社区的“韧性”,强化其应对风险的能力。未来社区代表着现代技术与传统社区的有机融合,要始终坚持将提升未来社区的运营能力作为出发点。在未来社区的场景融合中,植入更多的功能模块,帮助应对风险的冲击,从而保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健全标准制度保障。未来社区作为城市社区的未来发展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迫切需要健全标准制度,从而更好地助推未来社区的创新性发展。第一,完善未来社区理论制度内涵。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未来社区建设在我国的探究更多存在于实践层面,理论尚未成熟,因此需要不断丰富未来社区建设理论的具体内涵。在具体的制度层面,应该着力完善试点建设预申报制度、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和第三方考核评价制度,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社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第二,完善未来社区的配套政策。从目前来看,支持政策还未成系列,特别是在“怎么建、谁来用、如何管”等主要环节上,还缺乏分类细化、措施明确的引导和激励政策[22]。因此,需要从建管用的角度更好地实施分类治理、提供优质服务,提升社区治理效用的潜力。第三,明确制度流程标准化。从长远看,随着未来社区的普及建设,唯有不断完善细化相关制度流程,才能进一步推动未来社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可以根据未来社区的不同类型科学设置可视化、全面化和形象化的评价标准,从而促进未来社区的治理绩效发挥。

六、结语

与历史上先发现代化国家实现社区高质量发展不同,中国的社区现代化是在新技术条件和时代背景下融合而生的产物。其中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未来社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3]。未来社区是以面向未来为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高品质生活为中心的新型社区形态,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营造理念。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未来社区的空间生产可以划分为物质空间、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其中未来社区的物质空间可以理解为“硬性空间”,主要包括社区景观、公共建筑等基础设施;文化空间可以理解为“软性空间”,主要包括社区制度规范、价值观念等规范公约;社会空间可以理解为“韧性空间”,主要包括人际关系、人际信任等权利结构。当前未来社区在空间治理过程中存在着空间需求不匹配、资源要素不充分、场景建设不融合、评价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未来社区需要从满足多元主体需求、完善资源要素供给、探索场景融合建设、健全标准制度保障等方面来提升治理效能,从而更好地促进未来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尽管将空间生产引入到未来社区场域中是对以往未来社区研究的创新探索,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未来社区的空间理解还是局限于现实层面,缺乏对虚拟网络空间的解读;未来社区的空间生产叙述更多停留于理论的论证,而缺乏具体案例的经验支撑;未来社区空间治理的策略更多是从制度层面来探讨,而缺少从更具操作性的层面来阐述。期待未来更多的研究聚焦于未来社区的高质量发展议题,从而助推未来社区理论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猜你喜欢

居民空间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高台居民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