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的策略分析

2023-01-05代金平李俊斌王媛媛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12期
关键词:高品质重庆市高质量

代金平 李俊斌 王媛媛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1]的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重庆“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2]。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从战略高度赋予重庆的重大使命,为重庆市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3]。重庆市要牢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重庆发展寄予的嘱托厚望,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多维度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

1 研究意义

2022年5月,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将“奋力书写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新篇章”[4]列为书写重庆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的三项重大任务之一。重庆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有助于增强重庆市国家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重庆市是我国著名的工业大城,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强劲的工业实力是重庆市发展的底气和信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是重庆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

2 现存问题

2.1 产业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11个省(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分别为广东(4 002.2 亿元)、江苏(3 438.6 亿元)、北京(2 629.3 亿元)、浙江(2 157.7 亿元)、山东(1 944.7 亿元)、上海(1 819.8 亿元)、四川(1 214.5亿元)、湖北(1 160.2 亿元)、湖南(1 028.9 亿元)、河南(1 018.8 亿元)和安徽(1 006.1 亿元),全国共有6个省(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超过我国平均水平,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和浙江。2021年,重庆市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603.8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2.16%。可以看出,相较于发达地区而言,重庆市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还比较弱。

2.2 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守护好三峡库区“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是党中央赋予重庆市的重要使命。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治理,贯彻落实长江“十年禁渔”退捕任务,提高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能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重庆市的职责所在。《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指出,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协同推进发展与保护的难度增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任务复杂艰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3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

面对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发展格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重庆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的城镇化率分别为87.55%、84.70%、89.30%、69.46%,可以看出重庆市城镇化率较其他3个直辖市有较大差距。从区域群划分角度来看,重庆市主城都市区的城镇化率明显高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化率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化率,重庆市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差距较为明显。

3 对策建议

3.1 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适应国内外市场在资金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等方面的深度调整,重庆市需要瞄准未来布局新兴产业,面向全球汇聚智慧资源,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1.1 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创新驱动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5]。”因此,要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破解创新发展的难题、厚植创新发展的优势,实现重庆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同时,要将发展的目的、动力、取向辩证统一,切实做到把“为了人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把“依靠人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把“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取向。

3.1.2 立足“制造业立市”进行智能创新

依托重庆市“工业重镇”的名片,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数字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着显著促进作用[6]。因此,为了提高数字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重庆市要促进传统制造企业的智能化发展,从引进高技术人才、培育人工智能产业、传统生产方式智能化改造和推广智能应用4个基本维度进行传统区域经济模式的智能化改造,最大化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优势,提升制造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推动制造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依托区域政策工具提供系统性支持,着眼解决“早期缺资本、中期缺协调、后期缺升级”等智能制造业集群发展的诸多外部性问题[7],进一步巩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汽车产业基地”“智能手机制造基地”等重要地位,打造更为宏大的新经济场景、更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活力区。

3.1.3 依托数字经济加快产业创新增效

“2019年,重庆市成为国家授牌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重庆市结合自身优势加快了经济数字化转型步伐,逐渐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8]。重庆市要依托数字经济加快产业创新增效,在推动重庆市长安汽车、云从科技等本地智能领域企业快速崛起的同时,为近年来陆续入驻重庆的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华为、浪潮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此外,充分发挥三大运营商、东软、用友软件、腾讯、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挥其在软件通信、数字金融、网络服务等行业的资源整合优势,迅速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引领,确保重庆市以“芯屏器核网”为代表的智能产业、重庆数字经济产业的最大化增值。

3.1.4 培育西部(重庆)科学城创新中心

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战略位置突出,有着强大的科技创新能量。在创新中心的培育目标方面,以发展智能产业为主导,联动九龙坡、北碚、璧山、江津等区域,形成西部“智能谷”,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建设重庆市科技创新走廊。在创新中心的培育方式方面,通过强化空间规划统领,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基础设施,联动两江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重庆市创新版图,打造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地[9],构建四向联通、空铁联动、陆海统筹的对外交通体系,实现高水平互联互通,为推进重大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

3.2 抢抓“一带一路”“双循环”“双城圈”大机遇

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是永恒的主题,能否抓住机遇决定着城市未来的发展程度。在“一带一路”“双循环”“双城圈”战略背景下,重庆市作为中国经济板块的重要增长极,需要抓住机遇实现自身转型和跨越式发展,展现重庆担当、重庆办法、重庆魅力。

3.2.1 加大改革开放试验田建设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庆不仅要做实做靓“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还要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10]。重庆市的战略定位在不断调适和发展,大致的路线图可描述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和国家中心城市”-“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和‘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这在空间上充分彰显出重庆市日益增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要推动重庆市改革开放的进程,恢复重庆市作为内陆城市在历史上的开放荣光,不断提高其开放水平和服务贸易能力,将重庆市建成有发展潜力、竞争力的开放极,从而加快重庆市从“大国名城”迈向“全球都市”的步伐。

3.2.2 参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

利用中国经济向内陆城市开拓和挖潜的契机,依托政策扶持和内生增长顺势而为,使重庆市成为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的枢纽和流通中心,并与之相匹配在对外开放中成为长江上游及西部地区的科教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11]。通过不断提高重庆市“制造+消费”在体量和人均方面的发展速度,尽快缩小与北上深广在经济地位和发展成效方面的差距,使重庆市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并对周边区域和城市产生示范和带动效应。

3.2.3 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能级共同体

重庆市交通网络发达畅通,开通了“重庆—西安—兰州—新疆—中亚—欧洲”的渝新欧国际大通道,成为区位优势显著的经济交往联结点。要进一步释放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重庆、成都、西安等重大城市之间的空间聚集红利与区域带动能量,不断增强三大城市之间及其对中间城市的规模溢出效应,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通过建设高能级共同体,使长江经济带成为能够充分彰显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无限发展潜力的地区,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2.4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区域价值突出,战略定位重要,未来发展前景可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共建现代产业体系、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为依托,推动成渝相向发展、联动发展、抱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是基于利益考虑,那么协同动力可能并不长久”[12]。因此,成渝发展不能仅依托于现实经济利益,需要形成在发展观念、发展意识、发展价值等层面上的社会认同,以文化精神方式推动成渝双城的协同、稳定、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以建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抓手,促使“成渝通道+成渝资本+成渝市场+成渝制造+成渝创新+成渝文化+成渝精神”成为沟通联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节点和纽带,推动形成功能互补、优势互济的成渝地区新发展格局,成为整个西部带头发展、带动发展的强大增长极。

3.3 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以高效的能源利用、美丽的人居环境为导向,构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体系,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迫切要求。重庆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要以资源环境为支撑,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步伐,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3.3.1 推进重庆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已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重庆市被称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守护着三峡库区,在助推以绿色作为普遍形态的高质量发展历程中,要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要坚持生态赋能经济,不断增强对其管辖内生态区域的保护,依托科技的日趋发展,凭借山水之城的独特优势,从战略高度出发,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将绿色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重庆发展的全过程。重庆市正处在高质量、高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倒逼城市建设、城市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需要大力开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不断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的产业,持续推进资源的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全面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13]的生活模式,走出一条独具山城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显得尤为必要。

3.3.2 加强重庆环境治理

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故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要时刻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放在首要位置,全过程、多领域做好环境治理工作。在推进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重庆市要坚持源头防治、全民共治的原则和保护优先、修复及时的思路,全面推进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的预警防范和综合治理,破解制约重庆市发展的资源瓶颈和环境短板。尤其要加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作,及时有效地阻断沿江一带污染源,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调整和优化市场、工厂、码头、高楼、高架桥等功能布局,恢复和改善江岸一线生态廊道功能,为重庆市民营造亲水、宁静、和谐、美丽的绿意空间和人居环境。

3.3.3 保护重庆生态系统

重庆城市建设的范式选择不仅关系到三峡库区发展,还影响到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需要高度重视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于重庆市长远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因此,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城市空间拓展与生物多样性发展的协调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的平衡关系是重庆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庆市要通过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14]方针,不断强化“上游意识”,切实承担“上游责任”,保护好长江母亲河和三峡库区,充分发挥重庆市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的示范作用,从而为重庆人民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

3.3.4 彰显重庆人文风貌

独特的地理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使重庆市成为居住和旅游的“热门城市”,创造和坚持符合本市自然与人文共融的发展模式是重庆城市建设的关键。重庆市要依托本地雄峻的江峡风光、立体的城市景观、独特的风土人情,融合历史人文与自然环境,展现山水之城、文化之城的独特魅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以山水、夜景、美食、巴渝文化为符号标识的新业态、新消费。同时,重庆市需把握好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遵循不搞大拆大建、留存城市记忆的原则,加快对重庆市老工业区的再开发、再利用,推进老旧小区、传统商圈、传统风貌区等改造升级,确保城市发展兼有“国际范”和“重庆味”,让重庆人民在充满人情味、烟火气的城市生活。

3.4 弹好重庆大城大乡共享高品质生活的协奏曲

高品质生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但对于西部直辖市的重庆而言,现代化建设面临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格局,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差距较为明显。只有统筹做好城市、乡村两篇文章,持续推动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全体重庆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要。

3.4.1 培育重庆“三农”内生发展动力

高品质生活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和支撑,城乡共享高品质生活离不开乡村的自身发展,即乡村内生动力的开掘和激发。在体制推动方面,重庆市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影响重庆市大城大乡共享高品质生活的根本问题,将深化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作为推进“三农”工作、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着力点,健全和落实重庆有关规范农村用地、盘活农村资源的制度安排,并通过产权赋予、资本运作等方式激活农村市场,形成各级政府、城市工商资本、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个人等多元主体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有效破解城乡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现实问题。在产业发展方面,重庆农村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存在耕地分散化、碎片化,土地使用效率不高,但拥有农业资源多样、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这就要求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打造柑橘、榨菜、茶业、中药材等现代化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休闲旅游、避暑纳凉、生态康养等“生态+”产业品牌,使之成为农业升级换代、农村繁荣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抓手。

3.4.2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15]。”重庆市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中国式新型城镇化道路,使城镇百姓生活逐步由“物质文化生活”向“高品质生活”过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方面,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原则,不断优化“一区两群”城镇空间布局。在推进大都市区功能提档升级、打造现代化大都市区的同时,结合大巴山区、武陵山区的生态涵养与保护,统筹推进以万州为中心城市的渝东北城镇群(11个区县的城镇)、以黔江为中心城市的渝东南城镇群(6个区县的城镇)的带状城镇群发展,形成圈层格局和轴带联动效应。另一方面,遵循“差异化发展”原则,不断提高就地城镇化能力。重点推进一批产业基础较好、人口承载能力较强、发展势头强劲的特色小城镇发展,并发挥各级各类特色小城镇对周边地区的层层传递带动作用,形成不同城镇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互动发展新格局。

3.4.3 构建“以城带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城乡发展是互利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实现城乡互动,尤其是发挥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才能形成大城大乡共享高品质生活的格局。一方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向乡村扩展和延伸。要从整体上谋划重庆大都市核心区建设与区县乡村振兴事业,加大公共财政资源向农村尤其是落后农村倾斜注入的力度,推进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城乡均衡布局,全面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民经济收入,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的态势。另一方面,用数字化方式赋能和串联城乡经济发展。“在数字社会建设方面,需要统筹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建立面向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文化等数字孪生应用体系,建设全域感知、智能决策、高效运转的数字孪生城市,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同时,推进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就业等公共服务的智慧化发展,扩大数字化公共服务供给。”[16]随着数字化革命以快速的步伐促成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基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潮流。此时需要采用城市工业互联网的先进理念,集合智能农机、高精度遥感等全球农业科技领先的设备和技术,创建全新数字化的乡村产业互联网平台,将城乡经济发展的所在空间场域拓展至虚拟网络的数字空间,与时俱进地为乡村振兴过程中新型生产经营户和农民提供智能化服务,促进乡村发展的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同时,要通过“共同在场”“协同共治”与“公共精神”的有机联结,实现城乡发展的资源整合和信息互换,通过不断拓宽重庆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城镇群的试点面,进一步打破城乡之间的信息壁垒、弥合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构建城乡数据智能和产业发展生态体系,用数字经济带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使信息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4 结语

重庆市要奋力书写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新篇章,通过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一带一路”“双循环”“双城圈”大机遇、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弹好重庆市大城大乡共享高品质生活的协奏曲等思路和途径,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争取早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

猜你喜欢

高品质重庆市高质量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奋进中的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高品质的忠实还原 FIBBR Ultra Pro2 HDMI光纤线
既要高品质,也要接地气——上海歌剧院发布2018年演出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