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模式皖西生态农业园建设研究

2023-01-05狄成杰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皖西生态农业产教

狄成杰

(安徽外国语学院 生态经济研究中心,合肥 231201)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相互合作形成的统一整体,核心是融合。产教融合是高等学校和产业部门在相互信任、签订合同的基础上,以充分实现各自利益和各自条件为出发点,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手段,以多元化为目标,以项目合作、知识产权及技术转移为手段,优化产教结合要素并通过文化融合支持高等教育深度组合和高度融合,从而产生新的融合体。

产教融合因不同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影响,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名称、模式和体制机制。其国外典型代表模式有: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CBE模式、英国“核心能力”模式,日本产学合作模式、韩国就业者模式,新加坡技能为本模式。国内先后创新和实践模式有:产教结合、产学研合作、工学合一、产教融合模式。

我国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工学合一”基础上,2007年首次提出“产教融合”概念。2013年教育部发布实施“产教融合”战略,2017年写入十九大报告。姜大源[1]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体系是制度设计,产业转型升级根本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逻辑链的形成,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个体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实现个体价值”。马庆发[2]认为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当分为“2+1”模式、订单模式、半工半读模式、产教结合模式以及工学交替模式。

1 皖西生态农业园建设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1.1 皖西生态农业园建设现状

狭义的皖西是指今六安市及其下辖各县区,广义的皖西是指安徽省去除皖南、皖中、皖东、皖北后的六安市、安庆市长江以北部分县市。

本课题组经查询及对叶集区生态农业开发区实地考察了解到,截止到2020年底,皖西地区已建成金安区木南生态区、叶集史河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等生态农业园,总面积超过15万亩。立足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循环发展,使农民增收,生态农业园建设和发展成为皖西脱贫攻坚战中强有力的举措。

1.2 皖西生态农业园建设的制约因素

随着人口消费结构的演变,我国面临着农产品结构失衡、农业竞争力不强、农业发展方式多元化、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

1.2.1 前期规划繁

生态农业园集“自然-生产-休闲-康乐-教育”于一体,其中涉及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维持生态平衡、保证设计科学,是对生态农业园规划的最基本的要求。由于专业人才缺位,皖西生态农业园发展规划路缺乏整体性,如何实现生态农业园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产品品质,保障产品质量,降低产品单位面积的投入成本,增加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仍缺少系统研究。

1.2.2 中期建设难

皖西进行生态农业园建设可以从规模上快速实现当地的整体脱贫、致富。然而,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其产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使生态农业园融资难,建设资金少,导致生产规模小,产品产量和品质难以保证,存在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不利于当地脱贫成果的巩固,同时使生态农业园的建设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1.2.3 后期经营艰

标准的生态农业园具备专业化农业生产模式,在此条件下生产的农副产品,品质好、质量优。一部分需要供给园区内旅游服务业进行餐饮加工销售,另一部分的去路成为能否实现经济正循环的关键。

皖西生态农业园农产品能否顺利从田间地头到千家万户,关系着农民的利益。农民依靠生态农业园的技术支持,生产出了优质的农产品,但因品牌影响力不够等诸多因素,无法售出与产品本身的价值对等的价格,农民利益遭受损失;产量较大,仅依靠内部循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有打破限制,挣脱束缚,为当地农产品对外销售提出新思路,才能实现经济正循环。

2 制约皖西生态农业园建设瓶颈

2.1 农村金融发展不到位

当前金融机构对转包农村土地者惜贷,农业担保机制尚在起步阶段,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存在“贷款难”“贷款贵” 的问题。政府要在生态农业园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商贸流通服务上下功夫。生态农业园贷款额度较低,制约大型生态农业园建设和发展。对此,各地人大代表提出诸多议案,得到国家农业农村部回复,明确指出抓紧建设农业信贷体系,完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切实扶持农业发展。

2.2 农业园主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园主素质是制约皖西生态农业园建设主要因素。经调查了解,大部分生态农业园主缺乏先进的农业经济发展专业知识,对乡村振兴、农业数字经济、现代物流、新媒体等知识也较为缺乏。皖西生态农业园主的专业知识不足,要发挥地方政府、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作用,构建产教融合机制,对农业园主进行相关知识、技术、管理能力的培训,提高皖西生态农业园主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皖西生态农业园建设水平。

2.3 农产品竞争力不足

皖西生态农业园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是创新意识不足。农业园主知识素养较低,学习意识薄弱,无法将知识进行深度和宽度的扩展,难以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创新,所以要加强创新意识和技能培养。二是创新动力不足。由于生态农业园建设耗资数量大、融资难,导致部分资金短缺,无法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的环节。三是创新技术不足。皖西生态农业园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追求配备最新科学技术,而技术人员、技术信息、市场信息、资金等诸多因素,使生态农业园的发展受到限制。

3 皖西生态农业园建设原则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皖西生态农业园建设原则

当代生态农业园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基地,在成长的理念上坚持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重视社会价值。在建设现代农业时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3.1.1 因地制宜

由于自然环境存在差别,农业园成长发展各有不同。皖西生态农业园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皖西丘陵山区是安徽省老、边、穷地区,农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和养殖项目,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以期能对皖西丘陵山区农业发展有所作用。同时为安徽省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提供致富路径提供参考。皖西生态农业园建设还要与当地农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立足于皖西本地农业资源特点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综合分析皖西生态农业园所在地气候、土壤、植被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特征,使整个生态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各功能区以及道路和基础设施进行合理规划。

3.1.2 规模适度

适度规模化经营,集中资源,形成专业化生产,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由土地、劳动力、资本、管理四大要素的配置进行,规模化经营可以利用资金优势购买农业保险;提高农业园抗风险能力。二是规模化经营降低经营成本。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经营种植大户,有效拓展服务链条、拓宽服务领域,降低经营成本。三是规模化经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将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皖西地区土地分散,多数是山区以及丘陵地块,土地面积较小,实行规模化经营,采用机器对土地整理便于规模开发,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3.1.3 创新引领

引进良种种植和养殖,推广现代种植和养殖技术,依靠科研院所不断更新品种,做到低投入、高效益,在提高生产规模的同时,发展深加工,构成产业化生产,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生产优质农副产品,全面开发无公害、有机食品及畜牧良种,供应本地市场及辐射周边区域,起到示范推广作用,实现创新引领发展。

3.2 皖西生态农业园建设要需要解决的问题

3.2.1 集约化经营程度低

土地流转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目前,皖西生态农业园规模偏小,集约化经营度较低,土地流转存在制约因素。由于农民外出打工,地块零散,部分丘陵地带土地处于撂荒状态,要加大整体开发规划,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向着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同时,皖西生态农业园数量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必须建立公司托管制度,建立公司+农户机制,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由公司把一家一户分离的地盘汇合起来,由公司统一规模化经营。整合连片的土地,不但便于提高作物布局的科学化程度,并且有利于社会化分工,提高规模化经营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提高生态农业园经济效益。

3.2.2 土地主体权属不清和土地质量较差

皖西土地确权发展滞后,有些土地主体权属不清,不利于依法保护土地产权人的权利,难于保障开发者的利益,更无益于调动开发者的积极性。同时,土地清理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要冲破一些原有的权属界限,确定土地权属,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皖西丘陵面积较大,很多项目位于丘陵地、荒坡地、河滩地等,固然增加了耕地面积,可是地盘清理成本高、效益低;有些地盘清理只进行简单的地块归并、地盘平整,很少进行士壤改进,致使新增耕地质量很差。土地整理应寻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和协调,但在实践中常常只寻求高效率,例如土地整理彻底采取机械化作业,大量使用氮肥,大量使用除草剂,致使造成泥土板结、天然植被粉碎、生物物种消减,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威胁。

3.2.3 土地经营缺乏科学管理模式

在建设皖西生态园的过程中,要注重土地的科学经营管理,对于以往土地储备机构缺乏活力,积极性以及土地储备资金风险比较大等问题要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解决,实行土地经营管理新模式,科学化管理。在系统化科学化机制下,调和政府和市场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激发土地储备机构的积极性,融合利益机制与市场机制,调动经营管理新活力,实现可持续成长。

4 构建皖西生态农业园产教融合新机制

实现精准扶贫,要以产教融合的视角,根据本地区域经济特色,增进皖西地区生产和就业。根据产业发展状况,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搞好基于产教融合的皖西生态农业园建设。

4.1 建立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探索产教融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研究上能够拓展精准扶贫的研究领域,完善乡村振兴研究的理论体系;完善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研究,服务和推动乡村产业转型,为精准扶贫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在实践探索上,可以推动生态农业园建设,对精准扶贫具有重大现实价值;为安徽以及全国相对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提供产业发展途径;促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

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具体做法主要包括:第一,构建产教融合机制,将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生态农业园建设相结合;将高校教师挂职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从而构建产教融合精准扶贫完善的创新机制。第二,构建生态农业园开发建设资金、技术、人才有机结合的运营模式,探索生态农业园开发与建设新模式,比如生态农业园发展路径、产业链拓展等问题。第三,探索高校、农业公司和农民三位一体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生态农业园职业经理人、技术性人才,建设“公司+农户”模式,致力于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脱贫。

4.2 构建现代智慧农业创新机制

智慧农业是指现代农业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推进皖西生态农业园繁荣和发展,以皖西生态农业园开发与建设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对皖西生态农业园开发与建设过程中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找出皖西生态农业园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提出对皖西生态农业园开发与建设可持续发展运营模式、发展路径。通过相关的理论、实地调查和实证分析对皖西生态农业园利益相关者、皖西地区精准扶贫路径进行一个系统全面的研究,从而构建出一个高校、农业公司和农民三位一体深度融合的生态农业园发展模式。建设智慧农业,加快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构建农业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为确保粮食安全提高有力支撑。[3]

4.2.1 建立数字农业创新机制

数据是基础性资本,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数字经济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为重要推动力的数字农业,实现乡村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对建设皖西生态农业园、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有学者指出,“农业数字化转型要求农业全流程数字化建设,实现农业信息共建、共治、共享,农民与农企有足够的数字素养,能够精准种养、科学经营,从而全面提升农业经营效率,全面提升农产品安全”[4]。可以说,数字农业是主要组成部分和亟需补齐的短板,加速数字农业扶植,弥合城乡数字边界,让农民同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将为皖西农业生态园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4.2.2 促进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发展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世界农业发达国家都将数字农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和优先成长方向,将互联网、大数据、遥感、人工智能等当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参与新一轮产业革命。我省要成为农业强省、抢占农业制高点,必须顺应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以数字技术驱动引领农业农村发展,掌握先机、赢得主动加强。加强农产品产业链建设。促进农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数字化革新,有利于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使数字对农业经济成长放大、叠加、倍增化,促进生产成本降低、要素设置装备技术优化、供求有机对接、管理精准高效,促进财产数字化、数字财产化,实现皖西生态农业成长质量变化、效力变化、动力变化。

4.3 建立农产品安全机制

4.3.1 构建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

随着皖西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现代化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目标。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的重大问题,近些年出现的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使我们面临了“眼前食物堆积如山却不敢食用的时代”,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信任危机。为了保障人们的人身健康和生命质量,我们要高度重视,从农产品的源头,到生产、加工、流通及营销等全程加以监管和有效调控,建立并健全优质农产品保障体系,切实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检验检测、风险预警和追溯管理,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3.2 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

加速完善农产品标准系统,强化标准系统落实,加速推行质量标识。依照“有标依标、无标补标”原则,加速农业生产标准修订,尽快消弭无标准现象。对园区农产品实施统一育苗、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并兼顾好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列为头等大事,大力扶植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通过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度。

加强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建立农产品信息可存储、产品物流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的农产溯源系统,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扶植,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溯源体系,构建农产品出产受控、入市快速、发卖顺畅、畅通可溯源的农产品溯源系统。实施农产品的溯源,建设统一的、涵盖全供应链的溯源平台系统必不可少。如何解决溯源平台系统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保证全供应链体系的通畅是关键。而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存储、加密技术、信息公开透明的特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去中心化、数据安全透明的特性,使得在追溯农产品相关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5]

4.4 加强农业综合体建设

农业综合体是在现有农业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以农业为依靠,调集生产、游览、创意、研发、商贸、储运、地产、文娱、会展和博览等相关产业为一体,构建农业文化和农耕文明,多功能、复合型、立体型农业综合体。

4.4.1 加强现代农业应用技术建设

产业化运营模式打造当代高科技、高附加值、景观性较强的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基地,该基地种植作物要为符合当地天气、土壤等环境特点,营建大地景观。集种植、加工、参观于一体,以“工厂化生产、公司化运营”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现高效的农业开发,从而辐射带动四周村镇发展。

4.4.2 加强休闲服务设施建设

把休闲服务等配套产业作为农业综合体的核心服务产品,融入休闲、度假、养生产品开发,完善基础配套建设,辅助农业经济发展,实现高附加值的投资效益。田园农庄作为农业综合体中的配套服务的核心部分,充分考虑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将“田园度假概念”与“庄园概念”相结合,满足回归自然、体验乡野的居住、度假、养生等多方面要求,为人们打造工作、生活之外的休闲空间,满足市民拥有亲近自然乡野度假的野居追求。

4.4.3 加强观光旅游产业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由传统农业转变为更加多元化的农业。建成现代农业集农果采摘、旅游观光、民宿,大、中、小学生以劳育德和劳动教育、农耕文化教育,高新技术推广、农业种植养殖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园。生态园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恰恰符合了这种多元化农业的特点,拓展客源渠道,以切近天然的特色游览项目吸引周边城巿旅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时间逗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效益,增添游览收益。

猜你喜欢

皖西生态农业产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回马枪
回马枪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