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中职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文化育人维度

2023-01-04刘嘉铭

职业 2022年22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古代文学中职语文

刘嘉铭

摘 要:在中职学校中,语文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育人优势。特别是其中的古代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信、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对此,本文从不同维度重点分析了古代文学作品的育人价值、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中职语文    古代文学    文化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青少年是民族复兴的接班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其育人功能,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学校教育的重大使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意义与价值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沉淀、积聚下来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其思想内涵中的家国情怀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在育人活动中强化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从而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民族思想和精神内核。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其中很多名家、名篇、名句对中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以及人格塑造、品质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和品格;另一方面能够激发他们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其育人功能不言而喻。

二、语文在文化育人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近年来,各中职学校对文化基础课程在文化育人功能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一是在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将古代文学作品作为单独专题列出,包括“古代诗文选读”“古代科技著述选读”等内容,附录中还列有“古代诗文学习推荐篇目”,其中,有“古代诗词”30首、“文言文”20篇。由此可见,古代文学作品在中职语文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是按照学分制要求,中职学校一般都设立选修课程,且文化艺术类的选修课占比很大。那么,如何基于现有课程体系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义,如何在现有教材或选文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形式进行梳理编排,就显得十分关键。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三个维度

(一)维度一:家国天下——做心怀“国之大者”的人

胸有家国,心怀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精神要义,明确指出个体对于国家、民族的情怀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自我责任定位。这种心懷“国之大者”折射出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多以文字表达的形式,出现在众多古代文学作品之中。在语文或文学鉴赏类课程教学中,可以用好教材并深入挖掘相关素材,从“国之大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力争让学生内心生成更加浓厚的爱国情怀。

1.从家国关系阐释家国天下的意义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正像个体出生在一个家庭、全方位受到家长的保护,作为封地的“家”也势必会受到上一级封地“国”的影响。反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衍生脉络里,“国”也有“家”的痕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治国”如“治家”,其形态特征十分相似。因此,我们经常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抒发爱国之情时,常转而付诸于思乡念家。

例如,从官途坎坷的唐诗中、亡国之恨的宋词里、羁旅萍踪的文章内,都能发现感国念家之情绵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家和国的关系说明白、理清楚,让学生形成对国家的眷恋与依存感。

2.从报国心志阐释家国天下的意义

自古以来,文人一直坚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学生们熟悉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这句诗生动地表现出一位士大夫心怀社稷、以天下为己任的傲骨心胸。“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则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进退皆念的博大情怀。这种博大,还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沉期盼,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壮心不已,甚至是淡泊从容的陶渊明,也曾有过“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的慷慨陈词。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这个角度切入,抓住这些文人志士的忧国志、报国心,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切身体会的大事件和优秀人物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意识。

(二)维度二:品格态度——做自我“修身育德”的人

儒家学说的“克己复礼”成为一种观念后,后世的儒士与文人更是从道德规范的层面去升华个人品格修养、人格修炼的力量。从先秦散文、诗词歌赋、书论疏说等作品中,就能够感悟到作者的人格追求和价值导向,这些是建立在语言文辞之上的精神世界的魅力,其中很多积极正向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提炼相关的要点,以“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修身习惯,健全个人人格。

1.引导学生修身以养正心明道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是说做人要恬淡寡欲,宁静是指内心应安宁恬静。人存于世,不可过度求名逐利,要崇尚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要使自己心情平稳沉着,不为杂念所左右,才能立大目标、有大作为。这就是淡泊明志的要义。

另有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的洁身自好;王冕在《墨梅》中的名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彰显的高尚清雅;郑燮在《题竹石》中的名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传递的志笃意坚等,都是修身养性的名言佳句。

学生在鉴赏这些诗句或文章的同时,需要教师从淡泊、高洁等多个角度,给学生以正向的引导。

2.引导学生育德以养坦荡气节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需要以这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浩然正气,坦荡于世。《孟子·滕文公下》有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确地表达出刚正的风骨。文天祥《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人对这份誓死坚贞油生敬意。于谦《咏石灰》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现出无惧牺牲的英雄气概。这些经典名句中深藏的“气”与“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三)维度三:立世准则——做奋志“经世济民”的人

1.明确的理想抱负

例如,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是一种高远的境界,更是古人远大抱负和理想的凝结。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讲清楚何为“天地”“生民”“往圣”“万世”,要带领学生搞明白如何“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内化为指导自己成长的动力。

古人善于将自己的抱负付诸诗词歌赋文曲之中,这为后世留下瑰丽的文学宝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个角度认真挖掘。

2.初步的民生意识

关注民生,自古有之。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内心悲凉,是民生意识;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再现了乱世民生的疾苦,表达了对百姓痛苦人生的同情。这种一心为民、感悟冷暖的情怀,应在文学阅读和教学中得到传承。

四、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构建经过深度挖掘、精准提炼、充分融通的基于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三维”空间,从“爱国”“立世”“为人”三个层面关照青少年学生全方位的文化传承和观念、品格、能力的形成。

同时,教师要有效改變中职语文教学“唯应试轻育人”的导向,调整和明确语文教学目标,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更全面地提升学生通过语文学科学习所获得的核心素养。这样更有利于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职语文学科真正发挥的巨大能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阮美好.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倪文锦.语文教材编制的本质是选择文化[J].语文教学通讯,2009(3).

[4]胡兴松.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以《文化生活》教学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4(9).

[5]王秋丁.古诗文教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以部编版初中教材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古代文学中职语文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技术文化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