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瑶药的传统炮制特色

2023-01-04曾春晖周改莲

吉林中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药性辅料炮制

谢 锋,曾春晖,周改莲,朱 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 530200)

中药炮制是我国独有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是中医临床用药特点之一。在中药炮制技术领域,由于全国各地的药材自然资源、用药习惯、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方言语言的不同,而使各地的炮制加工各具鲜明的特色,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炮制技术帮派[1]。地处岭南地区的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壮药、瑶药作为广西地方特色传统药物,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统性[2]。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广西大部分植物四季常青,经冬不凋,因此壮医、瑶医在治疗疾病时,药物以鲜用及饮片为主,新鲜药具有活性成分含量丰富、质量好和疗效快等特点[3]。但药物通过适当的炮制,可以进行转化和调和,使药物的用法有所不同,更能适应临床需要。

1 壮药、瑶药的药性及炮制目的

根据药物性能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壮药根据临床疾病的分类而划分为解毒药、补虚药、调气药、通调三道(气道、谷道、水道)两路(龙路、火路)药和止血药等,药性包括了五性(寒、热、温、凉、缓)、八味(酸、甜、苦、辣、咸、麻、淡、涩)和毒性等性能[4];瑶医学以“风”“打”理论对药物药性、功能特点进行概括,常用的瑶药老班药(前辈祖传之意)主要有 “五虎”“九牛”“十八钻”和“七十二风”共104 种,药性包括了五性(寒、热、温、凉、平)、风药、打药、八味(苦、甜、麻、酸、锥、辣、涩、淡)[5-6]。壮药、瑶药的炮制,主要根据临床、调剂和制剂的需要,因药制宜,以减轻不良反应或增强疗效、改变药性为主,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

2 特色炮制辅料

炮制辅料是在中药炮制过程中,除主药以外所添加的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在调节中药药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壮瑶药炮制中用到的辅料多为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如酒、蜂蜜、盐水和灶心土等,以及一些传统特色辅料如茶汁、白糖和花生油等。同时,根据病情需要,在药物炮制过程中还常加入猪脚、猪腰和羊肾等“有情之品”作为辅料一起炖制,以达到缓和药性,减轻毒性,兼食补之力,加强药物原有功能的作用。

3 特色炮制技术

壮瑶药的炮制方法,除了常见的净制、切制外,为满足地方中医临床用药需求和习惯,还有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炮制方法。

3.1 磨制 辅料放于粗糙陶器碗中,将药材反复在碗中与辅料摩擦取汁,制成混悬液的方法称为磨制,有加强药物消火、消炎和渗透的作用。

根据辅料的不同,可分为盐磨制、醋磨制和酒磨制等。盐磨制,是将药材与盐水磨汁,主要有加强药物的消火作用,如三叶青盐磨制主治急性结膜炎;醋磨制,是将药材与醋磨成糊状,有加强其消炎及渗透作用,主要适用于外部感染病症,如三叶青醋磨制主治腮腺炎及痈肿疔毒[7];酒磨制,是将药材与酒磨成糊状,以加强消肿止痛的作用,如白蔹酒磨制外涂治无名肿毒[8]。磨制方法简单实用,且药物有效成分未被破坏,起效快;但磨制后应尽快使用,以免变质。

3.2 捣制 取新鲜药材与辅料捣烂外敷的方法,称为捣制,主要是加强清热解毒、托脓外出的功效。捣制根据使用辅料的不同,又分为盐捣制、糖捣制等。糖捣制,是将新鲜药材与红糖少许共捣烂外用,传统认为红糖外敷能起托里排脓的作用,如马齿苋、马甲子共捣烂外敷用于各种痈肿疮毒脓成者;盐捣制,将药材加盐捣烂外用,传统认为盐有止痒作用,药物盐捣制后可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等症,如广金钱草鲜品与盐共捣烂外敷治疗荨麻疹[7]。

3.3 对毒性药材的炮制 由于特殊地理和气候的原因,瘴病自古就为岭南地区的地方病,壮医药中有“因毒致病”的理论,有善用毒药的用药特色,用毒药以毒攻毒,但讲究适当炮制,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3.3.1 盐炒 在传统中药炮制中,辅料盐性寒味咸,主要有软坚散结、清热、凉血、防腐和矫味等作用;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药物经盐水制后,能引药下行,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在壮瑶药的炮制中,对部分毒性药材采用盐炒的方法以降低毒性,如广狼毒的炮制,切成丝条后加盐拌炒,炒至灰青色,待水汽干,折断面中央无白心时即可[9]。

在盐制方法发展历程中也曾有对毒性药物川乌盐制方法的记载[10],但有关盐炒解毒的炮制作用及炮制机制的研究资料还比较少见。

3.3.2 米炒 米炒是将药物与米同炒的方法,常用于炮制某些补中益气的中药及某些具有毒性的昆虫类中药,如米炒党参、米炒斑蝥。壮瑶药中常用来治疗痧病的野芋头,有大毒,皮肤接触后极易引起瘙痒,需要将其与大米同炒至米香黄,毒性降低后才可使用[11]。

3.3.3 茶汁制 茶为山茶科植物的嫩叶,味甘苦,微寒,无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茶有利小便、去痰热、下气消食、清头目等功效。茶用于医疗实践起源很早,茶叶配方在不少文献中都有记载,为古时治病良药组成部分,如百药煎、川芎茶调散等名方中都含有茶叶。茶叶的解毒作用,据考证最早见于1717 年的《格致镜源》中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12]。此外,清·《医学心悟》中载治疗干霍乱的四陈汤,方中茶叶奏解毒之功。在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有些有毒的民族药误服过量中毒后,亦有用茶解毒的记载。

在壮瑶药的炮制中,对一些毒性药材的炮制,也利用了茶的解毒作用,如始载于《南宁市药物志》的三十六荡药材,就是用浓茶汁进行炮制,以达到减轻其不良反应的目的[7]。“茶解药毒”的机制探讨,仅见于奚茜等[13]通过考证,总结出其机制似与药效相关,以茶送服药或茶叶浓煎催吐以减少有毒物质的吸收。但是药物经茶汁炮制后是否真的有减毒作用,现代研究还没有相关文献报道。

3.3.4 酒炒 酒是常用炮制辅料,酒炒可以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如酒炒了哥王,用白酒喷湿润后炒干,连炒七次为度[7]。瑶药白花丹,同样采用边炒制边均匀喷洒黄酒,炒至药材微黄色;小鼠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实验表明,白花丹酒炒后毒性显著降低,起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14-15]。

3.4 对动物药材的炮制

3.4.1 炒制 药物通过炒制,可以达到降低毒性、提高疗效或缓和药性的目的,分为清炒或加辅料炒。如九香虫直接炒香入药可以矫臭矫味;斑蝥与糯米同炒可以降低毒性;海螵蛸与麦麸炒可以矫臭矫味,与醋炒可以增强入肝经作用;龟甲、鳖甲用砂炒醋淬的方法,可以使其质地变酥脆[16]。

3.4.2 煅制 广西海岸线绵长,优越的海洋自然环境,养育了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对常用的质地比较坚硬的海洋药物如各种贝壳类、牡蛎、青蛤和圆蚌等大都采用煅烧的方法进行炮制,以利于粉碎入药[16]。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煅法,如将适量生半夏填满蟾蜍(选用背部有红色彩的)腹中,放砂锅内,锅外以盐泥封固,用谷壳堆烧一夜,煅成炭后研末使用,可用于治疗哮喘、痰鸣喘息[17]。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这种炮制方法由于工艺的复杂性以及传承方式的原因,已有濒临失传的危险。

3.4.3 油炙 油炙用到的辅料有麻油、羊脂油、菜油和酥油等,它们除本身无毒性外,多数还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酥油具有补五脏、益气血,止渴、润燥的作用;羊脂具有温散寒邪,益肾补阳作用;猪脂具有解毒,利血脉作用等[18]。广西地区对水蛭的炮制方法除了滑石粉烫,还有油炙,采用的辅料是猪油、花生油或茶籽油。将水蛭炸到焦黄色,质地酥脆,直接服用以治疗脑出血等症状。但是目前对水蛭炮制的研究多集中在烫法,对油炙法的研究资料非常匮乏。

3.4.4 米泔水制 米泔水是大米或糯米淘洗时第二次滤出的白色混浊液体,习称“米二泔”,含少量淀粉及维生素,性味甘、凉,无毒。米泔水应用历史悠久,有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增强补脾和中的作用;《雷公炮炙论》中记载米泔水有浓、淡之分及糯米泔、粟米泔、白米泔之分,浸泡药材的时间也有长、短之分,从一天到七天不等[19]。

燕子窝为燕科动物金腰燕的泥巢,侗医主要用来治疗肩疮、小儿发热和上吐下泻;壮医则用来治疗糖尿病,但是认为其有燥性,入药前需将燕子窝净制后先炒黑,待其充分冷却后放入温的浓糯米米泔水中,反复浸泡晾晒数次后使用。

3.5 童便制 童便作为中药炮制的一种辅料,应用历史悠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代已经很少用。其实童便本身就是一味疗效颇佳、应用很广的药物,《千金要方》称童便“乃伤科之仙药也”;《伤科汇纂》亦认为“治折伤,推陈致新,其功甚大”[20]。部分治疗跌打损伤的药物就是采用童便制(童便浸四十九天),以增强或协同发挥疗效,如用童便制入地蜈蚣治疗跌打内伤积瘀疼痛、童便制七叶一枝花治疗新旧跌打内伤、童便制水罗伞治疗远年内伤积痛[21]。童便味咸性寒,具有滋阴降火、止血活血的功效,在民间为产科、伤科之良药,也常作为跌打损伤的引经药,说明它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应当在保证健康取尿的基础上,做到科学应用[22]。

3.6 蒸制 蒸法根据临床用药需要分为清蒸和加辅料蒸,其目的主要在于缓和或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如九牛力蒸制后可以缓和药性,增强补益作用;千斤拔蒸制后可以增强其滋补强壮的作用;仙人桃经过九蒸九晒可以增强其滋补作用[7]。质地坚硬的药材如鸡血藤也可采用蒸制的方法软化后再进行切片。

3.7 其他制法 民间还有一些特殊的加工炮制方法,如花生油制小茴香,可增强其祛寒止痛、理气和胃功效;花生油制三七,可以消除三七的散血作用,加强其补益生新的功能,同时还利于粉碎和保存[7];治疗伤寒的禾本科植物糁子,用时需将其先炒热,乘热倒在地面上,反复操作三遍,让其吸地气后,再与生姜、甜酒共炒至热,供煎服[6];忍冬花治疗小儿肺结核、哮喘,取刚采收的花拌白糖适量共搓,反复蒸晒数次后使用[23]。对这些极具特色的地方炮制方法,目前相关研究报道比较少,尤其缺少对炮制品在临床应用效果上的分析,但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丰富炮制内容,开拓研究思路[24]。

4 小结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尽管壮药、瑶药的炮制技术方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努力挖掘、继承、发展和创新。

首先,这些地方炮制技术方法,目前仅见于地方炮制规范、部分老药工口传心授和民间医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还缺乏系统的收集整理。同时,由于部分民族的传统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且愿意学艺的年轻人很少,随着老药工的退休和离世,导致很多特色的炮制手艺濒临失传,面临后继乏术、后继乏人困境;该如何坚守传承,将传承技艺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使之能不断延续下去,是整个社会的责任[25]。

其次,是对炮制辅料的使用,尤其在民间,对辅料的使用比较随意,缺少炮制辅料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用法用量的规定。由于不少辅料品种具备“药食同源”的特点,导致在生产中参照的是药用辅料的相关标准或是食品、饮料甚至是调味品等领域的标准;在使用过程中的用法用量标准模糊,经常出现的“少量”“少许”“大量”等词语,其用量很难把握[26]。炮制过程中所用辅料不同,饮片质量就会存在差异。

最后,如果仅仅从单一化学成分或药理指标来研究与评价壮瑶药炮制的作用,显然是不够的[27]。由于壮医学、瑶医学基础理论与传统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有所不同,因此只有以壮瑶医药理论为指导,将炮制方法、炮制辅料与壮医的“因毒致病”理论与瑶医的“盈亏平衡理论”相结合,才能更符合壮药瑶药临床用药要求及整体作用效果[28],才能更好的将本地方的中药炮制特色技术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药性辅料炮制
我的梦想
分析半夏的炮制方法及其对药效的影响
热销面料及辅料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流行辅料
热销面料及辅料
流行辅料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
超声波酸浸-次灵敏线GFAAS测定明矾炮制药材中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