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大荒精神时代内涵及育人价值

2023-01-04李颖

农场经济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北大荒精神

李颖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视察工作时指出,“黑龙江屯垦成效显著,在我国屯垦戍边领域、发展生产领域、支援国家建设领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领域都贡献了巨大成果,发展出一套高度组织化、规模化,具有健全体系的产业模式和优势,是国家可以依仗的重要力量。当地和全国应继续发扬北大荒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红色基因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深厚的革命精神为底蕴,在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基础。北大荒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南泥湾精神等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始于红船精神,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革命条件中孕育成长并发扬光大,真实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阶段性特点,在中国精神中占据重要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不断闯关夺隘,需要像北大荒精神一样的革命精神引领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成长。

一、什么是北大荒

对于北大荒这一称呼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战国著作《山海经》,其“大荒北经”中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辞海》中关于此“大荒”的解释是:荒远至极的地方,原泛指位于我国东北部的原始大荒原[1]。北大荒属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变迁,北大荒的地理界限逐渐减缩,随后成为黑龙江省三大平原地区的统称,即松嫩平原、穆棱河-兴凯湖平原和三江平原。现如今,北大荒特指黑龙江垦区。北大荒地处高寒区,东西方向从东经123°40′到134°40′,南北方向从北纬44°10′到50°20′,面积广阔,人烟稀少,野生动物种群密集,地形复杂,湖泊与沼泽常密集成群分布,但土壤质量上乘,富含有利于农作物生产的有机质。在这里,曾发现2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历代统治者和日本侵略者都曾千方百计试图开垦北大荒。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拓垦北大荒的历史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有组织的规模化开垦是在明清时期。明朝洪武年间,统治者实施“足兵、屯田、备边”政策;清朝时期,统治者专设垦务局,推行“旗丁”拓荒制度;民国时期,政府实施放荒垦殖;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资源,也曾进行规模化移民,但都未大规模成功开垦。中国革命群众,在党的领导和指挥下艰苦奋斗,最终排除万难,成功征服黑土地[2]。经过三代北大荒人的不懈奋斗,北大荒成为了北大仓,建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群,创造了人类垦殖史上的惊人壮举,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二、北大荒精神的形成

在70多年的垦荒实践中,北大荒人艰苦创业、奋发向前,在一片蛮荒之中锤炼出一股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难、以苦为荣、勇往直前,这就是北大荒精神。正是这股精神力量支撑着垦区人民勇于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在一无所有中创造出一片事业。它是南泥湾精神的种子在黑土地上的生根发芽,并结出了硕果,闪耀着北大荒人的红色基因,是北大荒人在政治觉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等精神领域的卓越表现,更是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的良好示范。它是一系列先进精神资源的集成[3],是构筑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大荒精神继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和军队复员就业问题,12月28日,毛泽东同志做出明确指示,“野战兵团肩负重大作战任务,集中行动,除此之外,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参与生产,充分利用战斗与工作的空余时间”。在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指挥下,东北抗日民主联军、八路军、新四军的大批部队相继挺进北大荒。王震将军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亲自率领10万转业官兵进驻黑土地,投身垦荒事业。据统计,共有1000多位老红军战士,1418位残疾荣誉军人,128位战斗英雄,408位特等功奖励获得者,2929位记功人员参与到这场垦荒运动中来,他们继续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展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人民军队优良作风,用“英雄卸甲重上战场”的革命斗志向荒原开战,北大荒精神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丰硕的精神成果。

北大荒精神融合了新中国青年信仰坚定、青春建功的精神面貌。1955年8月30日,团中央号召有为青年到北大荒建功立业,以杨华同志为代表的61位北京青年从首都出发,以“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身份奔赴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切身投入开荒建点的实际工作中。随后有14批2570位青年拓荒者,汇成一支朝气蓬勃的青年垦荒大军。截至20世纪70年代初,共有54万城市知识青年坚守共产主义信仰,满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投入垦区开发,把一代芳华献给了北大荒事业,不但给垦区注入了城市文化、当代文明,也带来了青春活力的氛围,有志青年以奋斗、奉献为笔,谱写了一篇篇名为信念、梦想的人生华章。

北大荒精神融合了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人员的科学求实、爱国奋斗的精神。在复转官兵挺近北大荒的同时,10多万科技工作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也来到了北大荒。他们背井离乡,深怀爱国情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艰苦奋斗、不惜牺牲。“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从北大荒攀登上世界暴雨预报高峰的气象学家蔡尔诚等众多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将爱国情怀厚植于黑土地上,潜心科研,致力于开发建设北大荒,献身荒原科技文化教育事业,不图己利,不求回报,这种精神奠定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科技基础。

北大荒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北大荒建设者囊括36个民族,来自全国各地,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外,覆盖28个省、市、自治区,尤其是20万支边青年和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他们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秉承并发扬勤劳简朴、吃苦耐劳的中华传统美德,使其深深植入北大荒精神。

这些优秀的光荣传统、精神面貌、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思想熏染、实践融合与精神锤炼的长期综合打磨下,形成了最终的北大荒精神。

三、北大荒精神的时代内涵

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人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贡献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展现的崇高精神风范,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红色基因,也是国家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凝聚人心、展现中国精神的动力。它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展现了广大革命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追求,实现了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中国精神的和谐统一。北大荒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强大的生命力、深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自立自强、迎难而上的自力更生精神是北大荒人血脉中的信仰,在一缺机械、二缺人员、三缺技术、四缺经费的亘古荒原上,战天斗地,自食其力。无所畏惧、坚忍不拔的艰苦创业精神是北大荒人拓荒的基石,在环境艰苦、工作艰苦、生活艰苦的环境下,坚韧不屈,勤俭节约,奋发图强,不怕千难万险,不图私欲名利。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勇于开拓精神彰显了北大荒人的精神风貌,在茫茫荒原面前勇往直前、矢志不渝、拓荒而行。不计得失、勇于牺牲的甘于奉献精神是北大荒人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他们投身边疆,扎根于此,奉献边疆,建设于此,在开垦建设北大荒的70多年里,5万多名开荒垦田的北大荒人长眠在这片他们为之奉献一生的土地上,年轻有为的转业官兵、踌躇满志的支边青年、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等不乏其人。

北大荒精神不仅镌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也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充实自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了北大荒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自立更生是在科技的助力下,多产粮、产精粮,保障食品安全,秉承大公无私、任劳任怨的传统美德,以为而不争、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艰苦创业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持之以恒、勤恳务实、踏实工作、居安思危,做到富而思源、富而求进。勇于开拓是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掌握新思想,开拓新境界,实事求是创新,不畏艰辛创业,建立适合新时代现代化大农业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科技、文化。甘于奉献是无论非典时、地震后、抗疫中,还是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都能主动自觉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社会责任。

四、新时代北大荒精神的育人价值

(一)弘扬北大荒精神,有利于培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会上发表讲话,“我国各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特殊性,历史、文化、国情等因素决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要走特色发展道路,要切实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工作,要坚定贯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师生要保持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坚定信仰,积极传播、规范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北大荒精神,其内在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中共党员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中国精神,积极追寻和体现的时代精神;在理论体系和实践角度上是一脉相承的,都积极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北大荒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根同源。北大荒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力量源泉和内在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和升华了北大荒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宣传北大荒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载体,可以提升青年学生的凝聚力,激发青年力量,发挥青年智慧,深化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北大荒精神,对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具有思想引领和实践育人的促进作用。

(二)弘扬北大荒精神,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四个自信”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七星农场有限公司考察时着重强调,“现在站在这里,很鼓舞信心,鼓舞斗志,共和国把这里作为战略基地,把农业作为战略产业发展起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发生了沧桑巨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令人感慨”。北大荒为中国人真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在北大荒精神的感召下,3代北大荒人历经70多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寒地水稻梦。北大荒集团2021年粮食总产463.1亿斤,营业总收入1703.7亿元,实现增加值550亿元,共产党人将莽莽荒原转变成了“天下粮仓”,这是北大荒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引领下,取得的伟大实践成果。弘扬北大荒精神,是弘扬革命精神,凝聚青年学生意志和朝气,积极、健康、向上的中国力量,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弘扬北大荒精神,有利于凝聚青年学生的“中国梦”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精神。这种精神以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为核心,既是民族精神,更是时代精神,是兴国、强国的精神支柱与核心凝聚力”[4]。当年,在坚定理想信念的指引下,14万复转官兵、10多万科技工作者及大中专院校学生、20万垦荒志愿青年、54万知识青年和大量地方干部人员,一批又一批先后奔赴北大荒,建立垦荒队伍,加入垦荒大军,发出“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呐喊,克服无房子、无工具、无车辆等各种困难,为理想而生活,为祖国而生产,奉献青春、奉献终身,子孙后代生生不息。北大荒精神虽诞生于艰苦的革命年代,但在实现现代化大农业的梦想这一伟大实践过程中,仍起着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新时期,“中国梦”的建设过程中,北大荒精神是凝聚青年学生,以实现现代化大农业为历史担当、以建设“中华大粮仓”为己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凝聚人心的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农业基石,是实现“中国人始终牢牢掌握自己粮仓的钥匙”这一坚定立场的精神依靠和信仰。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北大荒精神是点燃理想信念火苗的有效载体,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它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资源,是爱国主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爱国奋斗精神的现实沃土。弘扬北大荒精神,有助于促进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强化,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北大荒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垦荒人的信仰:让“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本期新闻图片
——北大荒股份七星分公司
拿出精神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