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化妆品行业的研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2023-01-03吴建新陶可鑫陈矛贺升升王攀张兴江宗凯乐周津羽刘津伶王一婷黄庆

中国化妆品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产学研化妆品功效

吴建新 陶可鑫 陈矛 贺升升 王攀 张兴江 宗凯乐 周津羽 刘津伶 王一婷 黄庆

随着我国经济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变得日益广泛,化妆品已经成为了消费者的刚性需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1],近三年来,全国化妆品零售总额稳定上涨,2019年全年零售总额为2992亿元人民币,2020年增长至3400亿元人民币,2021年高达4026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大关。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环境下,中国化妆品市场仍能保持正向增长,充分体现了我国化妆品市场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领域培育出属于中国的高端品牌。

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在给予行业信心的同时也对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端[2]:目前化妆品行业产业链完善,角色分工细化,配套设施成熟,大量ODM/OEM企业涌现,导致制造成本降低和市场竞争加剧;(2)消费端:随着消费者对化妆品认知度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升级,消费者的关注点由“唯成分论”向“安全”和“功效”迁移,品牌需投入更多的原创研究、引进关键原料和开发核心技术才能从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3)法规端[3]:新版《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对产品从新原料申报、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和安全风险评估等做出了严格要求,对原料和产品的功效要求有相应的科学数据。

为满足市场和消费者对产品不断升高的要求,提升品牌在原创性原料与技术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研发,投入基础研究。

国内化妆品的研发现状

化妆品不同于其他日化产品,化妆品的品牌培育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多年的积累,包括安全的原料和产品,以及好的使用感和消费者体验等。产品的研发好比是化妆品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部分,需要不断地补充能量才能持续前进,关键在于需要持续投入建立从原料到配方的產品开发、再从产品市场营销反馈到产品研发的完整体系,并能够保持不断的自我更新升级。宝洁、欧莱雅、雅诗兰黛等美妆巨头们在研发上的投入非常巨大,一般每年将3%销售额用于科研队伍建设和产品开发,其中,宝洁每年的研发费高达20亿美元以上。

中国的化妆品市场巨大,化妆品公司的销售额和研发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参考上市公司2021年年报,研发投入总金额和占销售额比例排名首位的是华熙生物2.8亿元人民币,占销售额的5.7%,其次是上海家化1.6亿元人民币(占2.3%),逸仙电商(完美日记)1.4亿元人民币(占2.4%),青松股份(诺斯贝尔)1.2亿元人民币(占3.4%),贝泰妮(薇诺娜)1.2亿元人民币(占3.0%),珀莱雅、水羊股份和丸美股份分别是0.77亿元人民币(占1.6%)、0.66亿元人民币(占1.3%)和0.5亿元人民币(占2.8%)。此外,准备IPO的上美集团的研发投入也逐年递增,2022年上半年已经超过0.5亿元人民币,占收入的4.1%,其在上海和日本设立的双科研中心以卓越的研发能力持续赋能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宜格集团(花西子)于2021年建立了研发团队,计划在5年中投入10亿元人民币,打造一个涵盖基础研究和产品创新有东方特色的美妆研发体系。

中国的化妆品市场经过20年的竞争和发展,已形成了国际品牌、本土传统品牌和新锐品牌三股力量。总体来看,国际品牌凭借领先的技术和成熟的市场以及品牌运作,在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了先机。在国际品牌的冲击下,本土传统品牌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时期,有些迅速消失,有些仅以“怀旧”的方式存在,还有些在中外合资过程中被打入冷宫,虽然之后由于大环境的变化和资本的参与使本土品牌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要想在市场上取胜并保持优势,还必须在研发上下功夫,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消费需求复杂多样的特点,在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不断提高品牌的核心技术拥有率和独创性,将国际先进技术与中华文化和传统知识相结合,以民族品牌之历史积淀,创新时代发展之辉煌。本土新锐品牌的研发主要根据市场动向开发产品,而不是从品牌和对象消费者的需要出发进行技术和产品研发。有的企业为了争面子、树形象建立了配套的安全和功效评价中心,但是缺少研发人员和研发项目,实属可惜。为合理使用资源建立最适合自己品牌发展的研发中心,从笔者看来需要在三方面予以注意。一是建立可运作的、各部门可协调的研发体系,拥有一套化妆品的开发和验证的完整流程;二是在开发产品的同时注重基础研究,在皮肤生理、特色成分、功效宣称、新技术开发等方面拥有自己的特色,不要简单模仿;三是培养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层次的优秀研发人员,这点也是最重要的。只有建立强大的研发团队,发挥个人的专长,大家齐心协力,才能研发出高质量的化妆品,在化妆品的管理趋向科学化、透明化和规范化的时代,使品牌和公司立于不败之地。

化妆品的人才培养和“产学研”技术转化

2018年起,国内一些大学出现了以“化妆品”命名的本科专业,如“化妆品技术与工程”,“化妆品科学与技术”和“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专业”等。目前已有20所大学开设了化妆品相关专业,可授予理学或工学学位。中国药科大学2017年在中药学院的中药制药专业开设了化妆品实验班,从事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药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对化妆品原料和产品进行研究开发。

目前国内的化妆品专业人才与化妆品发展的需求不平衡。化妆品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2021年《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实施对化妆品的注册备案和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人才的缺口凸现。当前,高校在设立化妆品专业时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面对化妆品领域专业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需求,如何选择原料、配方、包装、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相关课程;二是化妆品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教科书上的内容偏向理论和基础,跟不上快速发展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储备的需要,同时还缺少对消费者需要的理解和功效评价的部分。

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一环是“产学研”的结合。化妆品学是应用性学科,不但要求为师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基础研究能力,而且还要对化妆品研发等第一线的工作和消费者的需要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培育出更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真正解决化妆品企业对产品研发和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产学研”是将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成果,或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获得的研究成果,与企业进行进一步合作和开发,使成果变成产品并产业化的过程。“产学研”不是简单地把企业、大学和科研单位变成一个团队,而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实现目标,寻找与之有关的基础研究或技术开发成果,再将二者有机结合,把研究成果产业化、并推向市场,与此同时把实际需要和经验反馈回大学或研究机构,并积极引进有专业知识和企业经验的优秀人才回到学校从事教学和化妆品基础研究,培育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端人才。之所谓,产者,获得了产品创新的推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学者,提升了理论结合实践的应用能力;研者,通过实现知识价值进一步激发出新的创新动力。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一系列政策促进“产学研”在各个领域的推进工作,我国的化妆品产业发展从中获益良多,但与国外的产学研合作和当前国内市场对“产学研”的需求相比,国内在技术合作和专利成果转让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目前“产学研”的主要现状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上游科研成果向下游应用转化不畅,大学或研究机构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成果由于缺乏对市场和企业的了解而转化无门,有些研究或国家的纵向课题在选题立项时偏重学术成就,未向实际应用继续拓展;二是下游企业创新需求旺盛,但是缺乏关键技术以及对这些技术的重要性的足够认识。对企业来说,拥有独立的研发机构比较理想,但要提升科技创新,与外界进行产学研合作则是必由之路;三是客观上,中国化妆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急剧变化使长管线的产学研变得困难,挣“快钱”还是挣“长钱”,搞“短平快”搏在一时还是韬光养晦以长期品牌培育和企业做大做强争取更多市场份额,目标、需求、理念等诸多因素影响着相互信赖的建立和合作关系的持久。

近年来,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等相继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要求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和科研成果转化。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妝品的科技创新和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的合作。如何顺利进行“产学研”的通力合作,笔者认为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双方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学和科研机构需要有从事“产学研”转化的人才,同样企业也需要有从事研究和开发的人才。化妆品涉及到皮肤生理、药理机制、细胞生化、化学化工、社会人文等领域,有基础原料、功能性原料、配方、包装、产品的功效评价,这就需要双方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参与;二是设立短期和长期的合作目标,发挥各自的优势。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需要时间,并有一个改进、完善和应用的过程。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的技术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真正做到相互信赖、优势互补和合作双赢的局面;三是明确和细化合作项目的内容,比如做原料或做产品或做技术开发,合作方式不同,技术重点也不一样。只有细化分工,明确责任,才能做出有自己特色的成果,并及时进行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

特色植物和功效性成分的研发

化妆品原料是化妆品创新的基础和源泉,2021版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中有近9000种原料,来源涉及化学合成、天然动植物提取、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近年来,对活性成分的功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日渐深入,对此,消费者中“成分党”的兴起也在推波助澜。

化妆品领域对特色植物和中药材的研究和应用已是一大热点[4]。天然活性成分主要来源于植物、中药及中药复方,成分除生物碱、黄酮、皂苷等典型的植物成分,还包括天然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多糖、核酸、多肽及酶等,以“天然、安全、有效”而著称的活性成分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推崇。

中药单方应用于美容化妆品的历史悠久,如肉苁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素有“沙漠人参“”、中华仙草”之美誉,主要生长在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肉苁蓉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苯乙醇苷类化合物,能够有效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和抑制人表皮黑素细胞黑色素生成的功效,具有良好的美白功效[5-6]。人参作为化妆品的常用原料,主要功效成分是人参皂苷,能够提高皮肤抗氧化酶活性、增加胶原蛋白含量以及抑制黑色素生成,有延缓衰老、美白等功效[7-8]。

中药组方来源的植物原料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综合作用的优势。如著名补益类方剂玉屏风散由防风、白术、黄芪三味药组成,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延缓衰老、美白等功效[9]。

生物活性肽是指对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有益或具有生理作用的肽类化合物,通常包括寡肽和多肽。生物活性肽具有延缓衰老、保湿、美白、抗氧化和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安全性高且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领域[10]。三肽-1铜(蓝铜胜肽)是代表性的生物活性肽,也是目前市场上的热点之一。对肽类的研究还涉及到透皮吸收的研究。化妆品中的透皮吸收是有效成分进入表皮或真皮并在该部位积聚和发挥作用的过程。目前通过脂质体制备或不同活性原料的配合提高原料的透皮吸收的研究较多。

生物发酵和生物合成等生物技术

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化妆品创新发展的源动力。目前以合成生物学、发酵、微生态、基因测序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在活性成分开发和功效机理等基础研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持续的研发投入将积极推动企业打造原创性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

生物发酵是利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通过其产生的生物催化剂转化有机成分生产具有某些独有功能的成分的过程。许多研究表明,利用生物发酵中微生物产生的多种酶可以将植物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于渗透和发挥功效的小分子成分,同时分解细胞壁获取植物细胞内的多种营养元素,将其应用到化妆品配方中去,可以改善或赋予配方一定的功效性能。

含发酵成分的化妆品已经成功地进入了化妆品行业的主流视野。把益生菌的代谢产物或溶胞物添加到化妆品中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自上市以来长期占据着众多消费者的芳心的产品,如SK-II的蕴含Pitera(半乳糖酵母样菌发酵产物滤液)的神仙水和雅诗兰黛的含有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溶胞物的小棕瓶就是这类产品的著名代表。此外,有的产品添加益生菌补充体内缺失的益生菌群,通过益生元(如异麦芽低聚糖和低聚果糖)给益生菌提供“食物”,帮助皮肤上的有益菌生长。益生菌类护肤品的功效成分主要是益生菌溶胞物或益生菌分泌的代谢产物,主要有延缓衰老、修护和保湿功效。同时,益生菌或代谢产物也能改变皮肤微生态,这引导了“微生态护肤时代”[11]。

植物发酵类化妆品是利用微生物发酵植物原料所产生的发酵滤液作为主要功效成分的一类化妆品,功效成分为天然植物活性物质。植物发酵类化妆品由于具有绿色、环保、可生物降解性、安全性更高等特点,已成为时下化妆品行业中的热潮[12]。发酵微生物常用乳酸菌、乳酸杆菌或酵母菌以及曲霉等。植物原料有的来源于食材,例如米糠、绿豆、大米,有的来源于药用植物或菌类,例如马齿苋、红景天、麦冬、人参、三七、灵芝等。发酵后获得的植物发酵液或复合原料的发酵液具有保湿、抗皱、淡纹、美白、舒缓或修护皮肤等功效,常用于化妆水、精华液、霜、洁面乳和面膜等。

生物合成是利用生物来进行生产和制造活性物质的方法,通过基因编辑、诱导突变等方式调控生物的代谢,由此来生产我们需要的物质[13]。细菌(如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酵母菌等单细胞微生物,因其构造简单、更容易进行基因改造的特点,成为了最常用于生物合成中的生物体[14]。生物合成已经作为一种新兴的原料开发技术在化妆品原料开发领域崭露头角[15]。有代表性的原料如虾青素(Astaxanthin),角鲨烯和透明质酸。透明质酸最早从鸡冠中提取得到,价格非常昂贵。以华熙生物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应用发酵和生物合成结合的方法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使透明质酸的应用从医疗开始,2008年应用于医美,2018年应用于化妆品,目前已经成为化妆品原料的最大亮点。

2012-2022年期间化妆品的专利申请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化妆品经历了从洗护到护肤,再到彩妆产品的蓬勃发展历程,截止到2022年1月,已备案的化妆品达到了176万种。营销宣传也从线下销售结合电视广告转变为线上为主,结合电商、自媒体的方式。2012年以来,本土品牌和特色产品大量涌现,新奇特原料不断跨界应用。但是,与国际化妆品公司或国际知名品牌相比,本土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基础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拥有量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

笔者对2012年1月1日-2022年12月1日十年期间中国国内化妆品专利申请的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如图1所示,2012年开始到2017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迅速增加,2017年达到峰值10501件,之后虽有部分回落(2021年以后申请的专利由于公布滞后未能全部计入),但是整体而言,基本实现了申请总量翻一番,反映出该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提升。相比之下,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则相对稳定,平均每年在1500~1600件左右,表明申请的整体技术含金量需要大幅提升,在专利制度的运用能力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表1数据显示,护肤、防晒防护、头发护理、口腔护理是专利申请的重点领域,之后是彩妆、育发、香水、除臭、美甲和脱毛。“一白遮百丑”“头发乌黑光亮柔顺”“唇红齿白”,申请量集中的领域与我国的这些崇尚自然美的传统审美观念非常契合。但是,表2数据显示,授权率最高的是彩妆(32.04%),美甲(31.27%)和脱毛(30.19%),较低的是护肤(19.71%)和防晒防护(19.26%),表明对于我国消费者的需求,在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上亟需突破。

图2是位列前四位品类专利的分布,反映了每类产品的市场大小,护肤产品目前在市场上占第一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化妆品市场,市场在不断扩大。从产品构成看,与欧美日韩相比,彩妆的专利比例较低,这主要和我国目前的主流消费习惯相关,表明未来的市场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随着国内企业的不断成长和销售额的增加,对研发的投入包括研发人员、仪器设备和项目开发不断增加,可以期待在未来几年国内的化妆品专利申请数目会不断增加,市场的产品也会多样化和高质量化。

中国化妆品的研发趋势

随着《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对化妆品的高要求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化妆品的研发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机。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每个化妆品企业需要深思的问题。化妆品的研发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對化妆品的研发和发展我们充满信心。未来几年,化妆品的研发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加强:

1.保证原料的安全性和产品的质量控制

化妆品是多个成分或原料组成的配方体系,原料是化妆品的基础,也是化妆品安全性和功效性的保障。近几年流行的“成分党”就是通过标榜产品中所含的某种成分以及功效来对产品进行相应的评判。虽然这种单纯的采用物理叠加方式去判断化妆品的安全和功效既片面又粗暴,但还是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成为“成分党”的拥趸。化妆品中的所有成分必须是安全的、有规格和验收标准的,安全的化妆品原料和高质量的产品应该始终是化妆品研发的二个关键词。

2.明确功效和作用机理

化妆品的功效宣称需要按国家标准和要求进行。产品的功效验证需要依照相应的国标、行标或团标等进行,需要以科学研究和试验数据为支撑依据。活性成分的研究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并阐明其作用机理,其中体外功效评价方法包括2D细胞和3D细胞组织模型是原料和产品功效和作用机理探讨的主要手段,将会得到大力发展。

3.简洁和中医药特色的天然功能性化妆品

消费者崇尚自然、追求安全的天然原料或产品已成为化妆品行业发展的趋势。如何基于中医药的理论和发酵等生物技术,对中药和复方进行研究,寻找其中有效成分,使之在化妆品中得到正确应用,这是消费者和化妆品市场的需要,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4.新原料和新技术的应用

发酵技术和合成生物学技术对活性成分的发现和降低原料成本具有重大意义,与之相关的皮肤生理研究、纳米技术和透皮吸收等的研究也将继续成为化妆品科技创新、建立自己特色原料和产品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产学研化妆品功效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藏雪茶的养生功效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圣诞化妆品包装很雷同?那是因为你没看见这些!
2018年,化妆品要“减负”!——便携式化妆品成新热点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