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犊牛隐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控措施

2023-01-03李金萍

河南畜牧兽医 2022年22期
关键词:卵囊虫病牛场

李金萍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兴安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呼伦贝尔 162750)

1907年Tyzzer首次在家鼠身上发现隐孢子虫,随后在多种动物中也发现了该虫,1976 年在美国首次发现人类感染隐孢子虫的病例,表明隐孢子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动物的肠道,并主要引起幼龄动物腹泻病。牛隐孢子虫病主要见于犊牛,导致犊牛出现严重腹泻甚至脱水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导致犊牛死亡。在我国内蒙古、北京、广东等省均有牛隐孢子虫病的报道,并且在规模化养殖场中犊牛感染隐孢子虫的情况较为严重,给我国肉牛和奶牛养殖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对牛隐孢子虫病的病原特征、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进行综述,希望为犊牛隐孢子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 病原

牛隐孢子虫病的病原为隐孢子虫科隐孢子虫属的多种寄生虫,如安氏隐孢子虫、鼠隐孢子虫、小隐孢子虫、牛隐孢子虫和瑞氏隐孢子虫,其中安氏隐孢子虫和鼠隐孢子虫是人畜共患的隐孢子虫。隐孢子虫虫体较小,从形态上很难将不同的隐孢子虫进行区分,需要进行分子生物学试验鉴定。不同类型的隐孢子虫卵囊大小不同,形态相近,卵囊呈圆形或卵圆形,卵囊壁光滑,无微孔、极粒和孢子囊,每个卵囊内含有4个裸露的子孢子和1个残体。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上皮细胞内,尤其是肠道上皮细胞。隐孢子虫有三种生殖方式,分别为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宿主经口感染隐孢子虫成熟的卵囊后,子孢子从宿主小肠脱囊逸出,附着于肠上皮细胞,在胞膜和胞质之间形成带虫空泡,随后隐孢子虫在空泡内进行无性繁殖。首先发育成滋养体,随后发育为第一代裂殖体(6~8个裂殖体)、第二代裂殖体(4 个裂殖体)。第二代裂殖体分别发育为大配子体和小配子体,小配子体又分裂为16个无鞭毛小配子,随后和大配子体形成合子。合子又可发育为薄壁型和后壁型两种卵囊,但该阶段卵囊无极帽和微孔。卵囊在宿主体内完成孢子发育,内含有4个子孢子和1 个残体,但没有孢子囊。薄壁型卵囊宿主可以自身感染,而厚壁型卵囊则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后才具有感染性。隐孢子虫完成生活史一般为5~11 d。

2 流行病学

隐孢子虫可感染多种动物,目前已知至少有240种动物可感染隐孢子虫。在牛场中,带虫牛和患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其粪便中含有大量的隐孢子虫卵囊,通过污染水源和饲料传播卵囊,此外,苍蝇等节肢动物、饲养人员也可机械性地携带隐孢子虫卵囊。各日龄的牛均可感染隐孢子虫,但年龄较大的牛感染后一般不会表现临床症状,感染的牛排出的卵囊数量较少,但是犊牛尤其是刚出生1~2周的犊牛感染后临床症状较为严重,且粪便卵囊数量也较多。易感牛通过摄入被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后感染,犊牛可通过被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乳头感染。

3 致病机制

目前,隐孢子虫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空泡内,虫体寄生后肠黏膜表面呈凹陷或火山口状,当虫体数量增多后可导致肠上皮细胞绒毛萎缩、变短、变粗或融合、移位和脱落,上皮细胞老化和脱落的速度加快。宿主小肠黏膜广泛受损,肠黏膜表面积减少,导致宿主肠道吸收功能降低,脂肪和糖类吸收功能受损,从而导致宿主出现腹泻症状。隐孢子虫寄生可导致宿主肠黏膜表面积缩小,多种黏膜酶数量降低,这可能是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

4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感染犊牛的潜伏期为7 d,排卵囊高峰期为7 d,高峰期可持续5 d,排卵囊持续时间为10 d。新生犊牛对隐孢子虫的敏感度最高,1~8 月龄的犊牛发病率较高,尤其是3~4 周龄的犊牛症状更为严重。患病犊牛精神沉郁,厌食,腹泻,粪便中可混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时可见血液。患病犊牛生长发育停滞,极度消瘦,有时体温升高。犊牛死亡率可达16%~40%,其中4~30日龄的犊牛死亡率最高,耐过的犊牛生长发育受阻,生长性能严重下降。患病牛的主要病变特征为空肠绒毛层萎缩和损伤,肠黏膜固有层中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多,呈现出典型的肠炎病变,在肠道病变部位可见大量的隐孢子虫各阶段虫体。

5 诊断方法

通常出现腹泻并且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犊牛可能患有隐孢子虫病,确诊该病需进行实验室检测。可采集患病牛的粪便进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试验,若在溶液内发现隐孢子虫卵囊即可确诊。不同隐孢子虫株的卵囊可存在一定的差异。鼠隐孢子虫卵囊呈卵圆形,无卵膜孔和极体,平均大小为7.38 μm×5.6 μm,长宽比为1.32∶1,孢子化的卵囊内有4 个子孢子和颗粒状残体,细胞核靠近后端。小隐孢子虫卵囊呈球形或卵圆形,平均大小为5.3 μm×4.8 μm,长宽比为1.1∶1,孢子化卵囊有4 个子孢子和颗粒状残体,子孢子大小为4.9 μm×2.0 μm,细胞核靠近钝端。安氏隐孢子虫卵囊呈卵圆形,平均大小为7.25 μm×6.33 μm,长宽比为1.22∶1,囊壁透明,厚度为1μm,无微孔和极粒,孢子化卵囊内有4 个子孢子和1 个残体。牛隐孢子虫的卵囊呈近圆形,大小为4.76~5.35 μm×4.17~4.76 μm,长宽比1.06∶1,孢子化卵囊内有4个子孢子,无孢子卵囊。瑞氏隐孢子虫卵囊近圆形,体积较小,大小为3.38~3.50 μm×3.49~3.61 μm,长宽比为1.03∶1。

对于病死的犊牛也可采集犊牛的肠道组织制备成切片或涂片,采取姬姆萨染色或者萋-尼氏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虫体。此外,也可使用提取患病牛直肠粪便、病变肠道等样品的核酸进行PCR 检测隐孢子虫特异性的核酸序列。还可使用ELISA、胶体金快速诊断试纸条等诊断该病。

6 防治

目前,犊牛隐孢子虫病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对于患病牛进行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如腹泻严重的牛应及时止泻、补液、纠正酸中毒。有研究使用抗球虫药物、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患病动物,但治疗效果较差,然而,部分中药和组方在治疗隐孢子虫病时表现出一定的效果,是目前隐孢子虫病治疗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

除了无特效治疗药物,目前也无疫苗可用于牛隐孢子虫病的防控,因此该病的防控主要采取加强饲养管理和防止病原传入。首先,应防止隐孢子虫进入牛场。隐孢子虫主要通过带虫牛或患病牛进入牛场,因此需要引进新牛的牛场应做好相关的检测,不从流行该病的牛场引入新牛。其次,由于隐孢子虫感染后仅有犊牛可出现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成年牛感染后通常成为隐性带虫牛,因此对于流行过隐孢子虫病的牛场应定期进行隐孢子虫检测,区分带虫牛和健康牛,并采取分别管理。对于长期带虫的母牛应进行淘汰处理,以防犊牛感染。在牛隐孢子虫防控工作中,消毒是重要的一环。隐孢子虫的卵囊对不同的消毒剂敏感程度不同,因此,选择适合的消毒方法尤为重要。目前已知碘酊、氢氧化钠、煤皂酚和次氯酸等对隐孢子虫的卵囊无效,常用的消毒剂中10%甲醛、5%氨水和漂白粉对隐孢子虫卵囊具有较好的抑杀作用。可使用10%的甲醛消毒液加热至65~75 ℃处理30 min,可有效杀死隐孢子虫卵囊,该方法常用于毛巾、毛刷等养殖工具的消毒。活性氯为1%的漂白粉则常用于牛床、运动场、水槽、饲料槽、土壤和粪便的消毒。5%氨水可喷洒饲料槽、牛床、运动场进行消毒,但应注意氨水对牛可产生刺激,因此应避免牛接触氨水。犊牛是牛隐孢子虫病的多发群体,因此应对犊牛进行单独饲养,定期清洗母牛乳头,防止其被隐孢子虫卵囊污染。同时还应注意,在断奶前后应加强对犊牛的饲养工作,饲料更换应采取逐步更换的方式,也可为犊牛喂食增强免疫水平的中草药、维生素和微生态制剂,以增强犊牛的抗病能力。对于表现出严重腹泻的犊牛,应及时隔离饲喂,诊断发病原因,若为隐孢子虫感染引起的腹泻,应采取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对于经济价值较低或患病严重的犊牛可淘汰处理,患病牛的粪便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此外,还应对同群牛感染隐孢子虫的情况进行检测,将感染牛和健康牛分栏饲喂,降低隐孢子虫传播造成的经济损失。

7 结语

近年来,牛规模化养殖程度逐步提高,同时也导致牛疫病和寄生虫病的频发,其中隐孢子虫的感染率也有上升的趋势。因此,牛场养殖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犊牛隐孢子虫病的防控意识,了解隐孢子虫对牛的危害,采取科学的方式防控该病。与此同时,由于对隐孢子虫的致病机制和传染机制方面仍存在知识空白,因此尚未研发出抗牛隐孢子虫病的特效药和疫苗,这要求从事兽医科研工作的人员加强对隐孢子虫相关的致病机制的基础研究,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研发出特效的抗隐孢子虫的药物和疫苗,为牛隐孢子虫病的防治提供有效的手段,从而降低牛隐孢子虫病的发病率,降低由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卵囊虫病牛场
南美白对虾养殖孢子虫病频发,实战派专家的五点预防建议
洛绒牛场
洛绒牛场
腰斑宝螺胚胎发育初步研究
在亚丁(二首)
肉牛舍自走式牛场清粪车的研究
猪弓形体病的防治
鸡球虫免疫成功要点
仔猪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保护地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