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2023-01-03漆盈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育人思政

漆盈

(鄂州职业大学教育与管理学院,湖北鄂州 436099)

2020 年5 月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各类学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做出指导。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是推进“三全育人”、切实培养高素质及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需要被教师视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根据学校育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科课程的特点,打破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狭隘界限,挖掘并运用好专业知识与技能中承载的思政育人元素,实现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

一、价值引领,重塑课程目标

以“立德树人”、培养“四有”好老师、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为旨归,基于课程的未来职业导向、课程特色等,团队教师应积极构建课程三维目标。

知识为基: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中出现的重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熟悉中国现代文学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家及其创作面貌。

技能为本:提升准确、多角度赏析作品主题、人物、艺术特征的能力;增强与人交流、自我表达的能力;具备全面解读小学语文教材现当代文学选文的能力,能够引导小学生品味现当代文学思想内涵、感受文学艺术魅力,并且能够组织与文学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

素质为根: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自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热爱教育事业,拥有文化育人育才的理想;提升人文内涵,增强生命意识和对人类生存的思考,塑造健全人格。

二、铸魂育人,多维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教师多维挖掘课程德育元素,构建点面结合的思政库,为课程思政育人提供源头活水。构成该库的三个面主要是:

(一)家国情怀

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是在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里完成的,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追求个性解放、探索民族解放、追求国家富强的历程。因此,百年历史长河里的现当代文学作家经历与故事及经典代表性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乡土情结等方面的育人元素。学习者可以经由这一部部作品,穿越历史百年了解中国革命曲折而光辉的历程,认识中国改革的突破与奋进的道路,感受中国人民抗争、追求、奋斗的精神等,从而实现家国情怀的培养。

(二)文化自信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讲到:“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1]上世纪30 年代支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左翼文学、40 年代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的解放区文学,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17 年文学”中的红色经典等,蕴含着党史文化、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育人元素;其次,老舍笔下的“老北京市民世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展现了中国地域文化特色;再者,新月诗派里的“三美原则”、阿城《棋王》里的老庄哲学,体现了作家们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通过文学传递文化,让大学生们感受文化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身魅力,从而形成文化自信。

(三)人文内涵

高尔基有言“文学即人学”[2],文学的字里行间透露的是对人的命运遭际、复杂人性、思想情感等的关照。五四新文学的先驱,如鲁迅,着意用文学唤醒沉睡的民众,用文学改造国民灵魂;[3]钱钟书用《围城》对人的生存困境做了哲理思考;张爱玲用千疮百孔的爱情诉说人性的贫弱、暗淡的一面……这些文学史现象或文学作家作品,都能引发学生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启迪他们的人生智慧,涵养人文情怀。

在这三个面下,是更具体的一些思政育人点,如家国情怀育人面下包含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具体的思政点。该库里的思政元素是动态变更的,取决于教师思政水平的提高、时代发展过程中涌现的新元素、新素材等方面的因素。

三、润物无声,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进行深入探究和讲授,成为课程思政是否能够落地落实的最根本因素。”[4]因此纵深推进学校“三全育人”,教师要革新理念、优化设计,多措并举,实现课程教学全方位育人。

以重要的文学发展现象或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构建专题,课程在具体教学中,采用小组任务融入、作家经历融入、作品文本融入、课堂互动融入及课外活动融入五融入的方式展开课程思政教学。这五项融入可以是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结合。

(一)小组任务融入

教师利用学习通平台设置课前小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锻炼学生团结协作与相互交流的能力。此外,教师精心设计小组任务的具体内容,融入思政育人元素。例如,在学习“文学转型与文学革命”专题时,课前在学习通发布任务:“结合内忧外患的历史社会背景,说一说从晚清到五四时期,诸如梁启超、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为何要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学生一方面通过阅读上传到学习通的资料、上网查阅资料、翻看教材等诸多方式来探索答案,另一方面则了解了中国历史,感受到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以及勇于创新的先驱精神。课堂小组成果展示时,教师加以话语引导,从而进行升华学生爱国情感的课程思政教育。

(二)作家经历融入

通过教师解读、学生小组成果展示、学生独立讲述、作家专访视频播放、作家传记引述、话题延伸讨论等方式,同学们走近代表性作家,并从作家的成长经历、创作道路或者审美追求等中获得启示、感悟、思考、感动与激励,从而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引导。例如,在鲁迅专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过往学习与阅读经历来介绍自己心目中鲁迅形象,随着刻“早”字、弃医从文、与许广平的爱情等作家经历的讲述与点评,学生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勤学,富有社会责任感,追求民主、自由的现代思想等品质;教师则结合鲁迅先生的创作经历、思想发展历程进一步带领学生理解和感受为何鲁迅被誉为“民族魂”,从而深化学生对鲁迅先生创作贡献的认识,并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忧患意识,渗透了不断探索进步、开拓创新等精神的教育。

(三)作品文本融入

文学作品承载着作家的思想情感、价值判断、审美追求,以艺术化的手法记录了生活、历史、社会,映照着美与丑、崇高与卑下、光明与黑暗、真实与虚伪等等,思政元素映射点较多。

课程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灵活采用教学手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在作品文本教学中实现思政育人:首先,创新视角讲故事。如以“破产农民小伙子祥子来到北平打拼,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能生动描述祥子的追梦之旅吗?”这一提问引导学生从“追梦”视角去看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融入关于理想追求的教育。其次,立体建构人物形象。如在曹禺专题,利用争论点——周朴园爱不爱鲁侍萍,发起辩论,进而引导大家以多维视角点评周朴园形象。在虚伪而又有真情、自私而又可怜、反叛而终归妥协的周朴园立体形象的认知教学里,辩证思维、人性的思考与关照等育人元素也融入其中。再者,多维解读作品主题。如在杨沫专题中,教师创设情景,置身历史,引导学生从革命视角解读作品红色主题,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创设话题,引导学生从青春成长视角解读主题,塑造进取、无畏、坚定、有理想的青春姿态;热点新闻引入,引导学生从女性视角解读主题,思考女性独立价值的实现途径。最后,深入品味文本艺术。教师基于文本特色,引导学生从语言描写、艺术手法、写作风格等方面品味经典文本,提高学生审美,增强文化自信。如采用朗读法,让学生用富含激荡情绪的声音演绎胡适的《天狗》,从中感受胡适诗歌火山爆发式的炽烈情感,感受五四先驱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追求。

(四)课堂互动融入

师生互动可以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生成技能、内化情感价值观。课程通过小组成果展示、自由讨论、个人思辨、角色扮演、师生问答等形式,在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展开课堂互动。在话题互动中融入思政育人,如通过讨论话题“《伤逝》中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原因”,理解个人幸福与解放的追求只有融入社会大环境的解放中才能实现。在线上学习平台互动中融入思政育人,如学生在学习通平台发帖讨论作品、点赞精彩发言、给优秀的小组活动成果评分、投票表态等行为,形成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自我对话,传递着价值判断、人性思考、情感好恶。在教师的言行反馈中融入思政育人,如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倾听的姿势、一个鼓励的手势等非语言行为[5]以及一句中肯的点评,会营造一个自由、亲切的课堂氛围,为师生共鸣创造机会,从而实现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课外活动融入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丰富、拓展,为更好地促进和保障课程思政课程育人效果,从三全育人理念出发,教师在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要注重与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共同开展如爱党爱国、身心健康、理想追求等系列主题下的班会活动、文化节、阅读周等校园活动,实现全员育人;要善于打通课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如将文学的思想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融汇在一场舞台表演中,融汇在学生的专业见习里,融汇在志愿服务活动里,实现全方位育人;要积极指导不同年级与文艺相关的学生赛事,实现全过程育人,如参与指导全校开展的“庆祝建党100 年系列征文活动”,让学生写好人生第一篇向党致敬的文章,参与指导大三学生的顶岗实习,让中国文化的经典之光更好地传播开去。

四、成果导向,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导向,团队教师建立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多元化的课程育人评价体系。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有利于实现从各维度、多层面来监测和反馈课程思政教学成果。例如,小组互评、组长打分、全班集体打分、学生自由点评等形式,主要是以学生之间互相鉴赏、互相认同、互相纠正监测教学效果。此外,教师通过口头或书面评价、量化打分、统计学生参与校内外活动的成绩来监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最后,领导组织、教师参与课程诊改、公开课、听评课、座谈会等,进一步丰富教学、育人成效的评价主体。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首先,对思政目标的设计与学校定位、总目标、专业、课程、学情的契合度;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融合度;思政映射与教师教学风格、课程特色的和谐度;思政育人效果与专业知识教学、职业技能训练效果的协同度等的考量,是基于教师教学设计、实施等流程来开发的课程思政评价内容。其次,对学生学习热情度、任务完成度、课堂互动参与度、考核结果优秀率、思想情感升华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度等的考量,是基于学生的参与、体验、收获、满意度来开发课程思政评价内容。

开展课程思政是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承担起为党、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使命。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重塑课程目标,构建点面结合的思政元素库,极大开发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思想价值内涵,拓展了育人空间。并采取五融入的方法将思政元素映射到课程的教学环节、组织形式、内容板块之中,实现“以文化人”。最后从主体、方式和内容三个维度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以期全面、有效地监测课程思政开展效果。专业课程要更好地发挥育人主阵地的价值功能,需要学校顶层设计的改进,教师理论修养、专业功底、教学育人技能的提升,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