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2023-01-02洪慧民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职业教育

[摘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职业教育通过教育帮扶,提供人才支撑;通过科技赋能,提高成果转化;通过示范引领,强化产业发展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文章通过调研分析了江苏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绩及职业教育在其中所做的贡献,并就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洪慧民(1962- ),男,福建南安人,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江苏省委主委,江苏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江苏  南京  210024)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2)24-0019-0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遵循现代化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并把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进行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設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江苏承载着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殷切期望,江苏的现代化建设在全国一盘棋中具有重要典型意义。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是田园,也是家园。江苏在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注重发挥职业教育的助力作用,并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乡村振兴的江苏实践

近年来,江苏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重点、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效。

1.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先后出台多个政策文件,不断强化政策支持,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21万元提升至2021年的2.68万元,增幅123%,年均增长9.2%,快于城镇居民1.2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7:1缩小为2.16: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区域收入结构改善,13个设区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全部超过了2万元,苏南、苏中、苏北农村居民收入比由1.68:1.23:1下降到1.60:1.21:1。”①

2.农村产业发展各展所长。(1)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创造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粮食总量平衡、口粮自给、调出有余的成绩。(2)大力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创新开展“苏韵乡情”等系列乡村旅游推介活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农产品网上交易额、休闲观光农业综合收入增幅连续多年保持在20%以上。(3)强化农业物资装备和技术支撑。“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00万亩以上”②;高水平推进南京农创园、农高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2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成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③。(4)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在全国率先开展轮作休耕试点,在农机节能减排、渔业减排增汇、畜禽养殖业控降碳、种植业减排固碳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等领域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5)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成立家庭农场17.6 万家、农民合作社8.5万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907家,其中国家级99家。”④在江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涉农企业有653 家,16家农业龙头企业上市、1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3.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明显。积极打造美丽田园乡村,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美丽田园乡村成为美丽江苏亮丽底色。(1)持续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改善居住条件,同步配套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并从财政资金、规划建设用地方面给予专项保障。(2)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面建设美丽宜居乡村。(3)深入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作为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抓手,建成54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实现涉农县(市、区)全覆盖。(4)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安全饮水一体化,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农村地区4G 网络实现全覆盖并开展5G试点建设,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9%,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100%。

4.乡村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探索形成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乡村治理“江苏路径”。(1)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融合经济、绿色经济、服务经济、“飞地”经济。(2)大力推进乡风文明提升工程,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优化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新风。(3)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出台三大体系12项政策措施。(4)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健全农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乡村网格化治理全覆盖。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

江苏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有力支撑,“任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新兴业态的出现都离不开技术技能的变革,而职业教育能够加速生产技术更新,通过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⑤。江苏是教育强省,也是职业教育强省。全省有中职(技工)学校310所、高职(技师)院校129所,职业本科1所,在校生约172.5万人,职业院校教师 11.41 万人。中职(技工)189种专业,高职(技师)433种专业,覆盖全部19个专业大类,涵盖全省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近年来,江苏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积极探索有效路径,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贡献职业教育力量。

1.建立以法律法规为核心的制度保障。构建乡村振兴政策框架体系。201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江苏省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2年)》《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办法》《江苏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编制《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等重大政策文件和战略规划。这一系列文件基本形成了江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在此基础上,强化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引导职业院校参与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壮大乡土人才队伍”。《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前列的意见》指出:“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推进产教、产才融合,落实职业学校扩大农村招生,建立涉农高职院校与企业间订单培训机制。”《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也都对发挥职业教育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提出了要求。

2.构建以人才素质为关键的培训体系。职业教育致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教育部门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千门优课下乡”大型公益教育行动,1031门省级在线课程免费开放,涵盖乡村党建和治理、现代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贸易、乡村教育和健康等内容。职业院校结合产业发展方向,为农村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乡村急需、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的农业农村技术和管理人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校企紧密合作办学路径,共建智慧农业产业学院、香山工匠学院、京东智能应用工程师学院等企业学院,与政府、企业联合举办“太仓班”“昆山班”“京东班”“久保田班”等定向委培和学徒制班。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能力提升培训。坚持育训并举,整体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每年培育20万农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县级地方政府合作招收高素质农民中高职衔接学员,培养高学历、高能力的农民。通过参训农民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到农业生产中,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技术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

3.明确以本土产业为主导的支持方向。职业院校主动适应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技术,聚焦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积极对接产业链和地方优势主导产业,为全省“三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组建以行业为纽带的省级职业教育集团32个,联结职业院校400多所、行业企业1000多家。“先后建设100个省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和36个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总投入超过15亿元,覆盖13个专业大类,涉及20多个产业领域。”⑥涉农职业院校强化服务“三农”情怀,深耕主责主业,办好涉农专业。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丘陵地区产业发展,重点开展丘陵地区草坪、草莓、彩叶苗木、茶叶等研发教学。

4.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支撑的重点突破。“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多地融入‘智慧元素,农业农村智慧化发展已然成为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迫切要求以及当前和未来乡村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基本趋势。”⑦相关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布局新产业、新业态急需的涉农专业。注重电商销售、新媒体应用、新技术推广等优质培训资源的汇集整合,持续推进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工作,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开展合作,共同推动“百县千村万主播”工程实施。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依托该校退役军人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培养适应电子信息类、装备制造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鉴于种业创新“卡脖子”问题突出、特色专用装备开发不够的问题,职业院校充分利用江苏现代农业基础好、科技资源充足的优势,参加“揭榜挂帅”种业攻坚,重点围绕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领域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目前全省共建有31家种质资源库,收集农业种质资源近7.2万份。”⑧

5.追求以合作共赢为原则的利益分配。聚焦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专利成果转化应用。职业院校通过理顺激励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科研团队创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方式和创新成果转化模式。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职业院校遴选推荐可转化的高价值专利(成果)参加“江苏省专利(成果)拍卖季”活动,挑选高价值专利(成果)在“省人才与创新资源对接平台”进行发布。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土草坪生产技术等优势专业和技术,助力区域成功打造国家级别的农业科技园区以及鲜果小镇、草毯绿波小镇、白茶小镇等农业特色小镇,为推动本地及周边地区草坪产业技术创新及整个草坪产业提档升级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

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有必要看到,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还有一些工作短板,需要认真解决。

1.对乡村振兴的认识不到位。一是思维停留在脱贫攻坚阶段。不同于精准扶贫时期集中精力的提速换挡,乡村振兴更强调提质增效,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对此,有些地方有些干部的认识还没有转变。二是思想上有松劲现象。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98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江苏254.9万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保障,年人均收入达6000元以上,全面打赢脱贫致富奔小康硬仗。”⑨八年持续奋斗创造了扶贫史上的世界奇迹,同时,成绩的取得也让部分地方和部门产生了“停一停”“歇一歇”的思想。三是有的地方对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的新要求还没有完全适应。有的地方有效衔接工作推进机制不完善以及衔接配套措施出台较晚。由于一些客观因素,部分基层干部缺乏“三农”工作经验,对新领域新业务不熟悉、对政策掌握不全面、对情况了解不深入,存在“想干不会干”的问题。

2.乡村产业竞争力不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些地区的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乡村产业的规模相对偏小,碎片化、同质化特征比较突出。农业产业大品牌不多,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待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带动农户增收能力较弱。有的地方脱贫劳动力就业稳定性不强,零工占比较高,收入不够稳定。“农民增收的最根本源泉应该来自农业和农村,而不是农业农村之外的城市产业支撑,建立在农业农村之外,或者依靠城市产业支撑的城市导向型农民增收模式是不可持续的。”⑩

3.乡村建设存在欠缺。乡村建设的科学谋划、常态长效机制尚未建成。部分地区乡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规划指导,有的功能定位不够清晰,有的缺少对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人文资源等要素的有效整合,还有的与现代农业发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等相互衔接配套不够充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建轻管”情况。

4.乡村治理任重道远。农村的教育、医疗布局还有待优化,快递、社区养老等新型公共服务与城市有较大差距,急需加快弥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等影响,农民收入增速可能继续呈放缓趋势,一些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内生动力不足,萌发“等、靠、要”思想。

5.乡风文明有待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但是,一些地方在针对农民所急所思所盼做出交底见底的解释方面做得不够,对农民的分类引导做得不够。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不够,精神文化生活单调问题比较突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统筹整合、共建共享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四、对策与建议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各级组织要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当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还有许多可提升的空间。

1.加大政策统筹力度。“职业教育制度建设,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政府发挥引领职业教育发展作用的积极回应。”11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组织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从国家层面对乡村振兴工作作出整体部署。在现有的政策环境下,各地要加大政策统筹力度,强化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1)整合关联政策。保持同一领域不同社会政策的一致性,达到政策的相互补充而不互相抵牾,政策之间既不能重叠也不能留白。明确政府、企业、学校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责与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帮扶合力。“乡村振兴社会政策既要考虑到特定群体的兜底保障需求,为其提供生产技能培训;也应考虑到普通农户、村庄乃至区域乡村整体的发展需求,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12(2)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将职业教育培养乡村实用人才作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标体系。”13支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院校建设,加大各级政府在土地划拨、财政投入、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农业职业教育,构建政校行企共同參与的办学格局。将农业职业院校建设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农业职业院校大力建设、用好乡村振兴服务机构、机制,遴选设立乡村振兴研究和服务智库、基地,全方位提升农业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3)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在重大政策文件和战略规划上,落实补短板、强弱项的若干措施,聚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农业新型主体培育、人居环境整治、苏北农房改善、农村饮水安全、乡村公路提档升级、乡村文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等重点工作,出台系列政策举措。

2.提高农业人口素质。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人才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职业教育作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对提高农业人口素质具有天然价值和时代使命。(1)职业院校要成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阵地,主动承担起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任务,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和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根据农业人口的生存技能、发展技能需求,开展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对当前农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职业农民,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让他们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2)涉农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更多知农、爱农、为农的新型人才,是地方农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使命。现代农业产业构成的多样性特征决定了乡村产业振兴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职业教育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培养大量具有“三农”情怀的技术技能人才,才能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发挥其技术技能优势,真正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3)扩大职业院校面向农村地区的招生,将返乡农民工、基层农技人员、村“两委”干部纳入招生范围,采取学制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不断提升其科技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培养稳定的建设者队伍。(4)职业教育要承担起文化教育的职责。借助职业培训开展先进文化的培育和传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用乡村文化的发展丰富、完善、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3.形成良好发展环境。当前,民众对职业教育还存在认知偏差,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还不高。“提升接受职业教育者的社会尊重度、社会地位和社会待遇,是当前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的基础。”14提升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社会认可,需要多管齐下。(1)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劳动光荣 技能宝贵 创造伟大”的新风尚,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江苏大工匠的宣传表彰力度,扭转民众对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偏见。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在顶层设计上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2)推进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改革。研究制定鼓励职业教育人才长期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的特殊政策和育人用人体系。“对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回乡村任职,一体纳入市县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一体实施人才奖补。”15(3)建立“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同”制度。探索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的办法,构建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同的社会效力,营造公平公正、多元包容的教育和就业环境。(4)出台有利于涉农专业学生的招生、就业政策等。建立职业院校乡村人才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模式。参照乡村教师和乡村医生的模式,“通过‘定向委培‘定制村干等形式选派优秀青年到乡村工作,确保乡村人才‘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16。

4.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产教融合是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通过产教融合开展涉农实用型人才联合培养,为农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供给,是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现象,愿意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少,农业延伸产业链的企业更少。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和产教融合集成平台的作用发挥还有很大的空间。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从政策保障着手,增强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意愿。严格执行《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细化“对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偿机制”“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相关财政、金融、税收和用地等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校企合作提供相关信贷和融资支持”。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财费补助。(2)学校要主动融入区域创新,打破角色边缘化的僵局,积极融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根据产业与企业发展的需求提供相应的科技服务与人才。明确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以开展技术服务的奖励政策和考核标准,驱动职业院校主动回应并融入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3)适度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第十条:“企业、行业组织可以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学校……企业与学校合作,可以依法举办混合所有制学校或者二级学院(系部),引进社会优质资本和人才,实行相对独立的人员聘任与经费核算。企业、行业组织和学校可以依法组建多元投资主体的职业教育集团或者其他形式的产教联合体。”这为混合所有制办学提供了政策依据。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引导具有实力和意愿的企业、行业组织、学院进行探索和试点。

5.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利用职业教育资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目的。要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职业院校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到提高质量上,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1)明确职业院校办学定位。职业院校要坚持“职业”二字,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自身所担负的使命,专注于培养各级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克服向综合性学校转变的冲动。(2)聚合教育资源。2020年年底,江苏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0.2年,职业教育的专科层次已经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需求,需要有更多的本科职业教育资源。要发挥好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这所职教本科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分类推进各层次的职业教育,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质量样板建设,加快形成职教发展的“苏南模式”和创新高地;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推进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设立高水平技师学院建设项目。(3)建设特色专业(专业群)。江苏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不同,职业教育发展要考虑整体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依托区域产业特征打造有特色的职业院校和特色专业(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办学模式相似、专业设置趋同的同质化倾向,发挥区域内各职业院校的优势与专业特长,使区域人才供给与区域市场需要达到基本平衡。(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培养、引进、兼职等形式,多举措解决“双师型”教师短缺问题。对符合当前区域发展和未来发展规划需要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鼓励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注释]

①顾孟青.江苏成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省農业农村厅厅长杨时云接受《奋楫深水区》专访[EB/OL].(2022-10-06)[2022-11-01].https://www.sohu.com/a/590569055_121119273.

②③④洪叶,吴琼.江苏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重农兴农 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EB/OL].(2022-06-28)[2022-11-01].http://www.jiangsu.gov.cn/art/2022/6/28/art_60096_10518160.html.

⑤梅乐堂.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7):41.

⑥郑焱.我省职业教育发展关键指标位居全国前列[N].新华日报,2022-09-30(4).

⑦王思瑶,马秀峰.逻辑与理路: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赋能高素质农民技术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5):50.

⑧张宣,孙广哲.江苏多措并举打好种业翻身仗[N].新华日报,2022-09-28(12).

⑨新发展理念在江苏·共享发展调研组.江苏坚持共享为本 交出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EB/OL].(2022-10-14)[2022-11-01].http://www.jiangsu.gov.cn/art/2022/10/14/art_37384_10628421.html.

⑩崔志新.提升区域发展质量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18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综述[J].区域经济评论,2018(5):128.

11任胜洪,孙延杰.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在机理及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2):41-42.

12向德平,向凯.从“脱贫”到“振兴”:构建发展型乡村振兴社会政策[J].社会发展研究,2022(3):42.

131516张义珍.加快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N].人民政协报,2022-09-30(4).

14和震,张弛.论当代中国技能文化的构建[J].江苏高职教育, 2022(2):5.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职业教育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