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学思并重的文言文教学课堂

2022-12-31王小云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处士多音字断句

文|王小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将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学生智力的提高依赖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精心设计,构建“学”“思”并重的文言文课堂,让学生在思考中触摸学习的乐趣,在思考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不断深入文言文的精神世界。

一、遵循“学”之路,引学启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遵循语文学习的路子,语文怎么学,学生怎么学,教师就要怎么引,授学生以渔,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跑者,从而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文言文的教学就要遵循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路子,让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基础上,逐步学会据义定音、据义断句的方法。

1.教学理解文意之法

教材从一年级起编排古诗,三年级起编排文言文,课文的助学系统提出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要解读助学系统,在教学每课时落实学法的指导与训练,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这样,到高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组词、联系上下文猜测、借助插图等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教师就可先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方法自主理解,再交流点拨。如此,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让学生运用了学到的方法。

2.教学据义定音之法

文言文多音字的字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常常被教师以讲代教,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读准文言文。其实,多音字的读音往往与意思相关,不同的读音意思不同,这个特点在文言文中的多音字上尤为突出,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这个特点确定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在高年级。如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文中有四个多音字“处”“好”“数”“曝”,教师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学练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据义定音的方法。首先,教师出示句子一“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让学生说说三个多音字的读音并说明理由:“处士”是特定称谓,“处”读“chǔ”;“好”表示喜欢的意思,所以读“hào”;“数”是计算的意思,所以读“shǔ”。之后教师及时总结:这就是据义定音的方法。接着,教师出示句子二“一日曝书画”及曝(pù)和曝(bào)的解释,让学生确定句子二中“曝”的读音为“pù”,以此练习据义定音。

3.教学据义断句之法

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文言文的断句与句子的理解相辅相成:断句准确,理解才会准确;同样地,理解准确,断句也才会准确。高年段的学生也应掌握文言文的断句之法,助力文言文的理解。教学时,教师可呈现一句文言文及其解释,并标出两句的停顿。以《书戴嵩画牛》为例,教师先出示第一句及其解释: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好几百幅。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古今句子停顿,让学生发现读文言文和读白话文一样,都是据义断句,并且在“不读成破词破句”的前提下,可以有不同的断句。紧接着让学生练习为文章其他句子断句并交流。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难断的语句,引导学生辨析。如《书戴嵩画牛》中“此画斗牛也”,会出现两种断句:“此画/斗牛也”与“此/画斗牛也”。

教师可相机让学生分别掌握两种停顿的意思,引导学生发现,古汉语高度凝练,通常一个字就代表一个意思,“此”在这里就是“这幅画”的意思,“画”是动词,意思是这幅画画的是牛在斗啊,所以断句应为“此/画斗牛也”。而“此画/斗牛也”意思是这幅画牛在斗啊,句子成分不完整。若教师能经常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辨析,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教师应遵循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规律,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本,根据文意确定多音字的读音,运用据义断句的方法标出停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将会得到提升。

二、厘清“文”之脉,导学理思

全国名师支玉恒主张,阅读教学要减少问题数量,强化问题的覆盖面,最好能以“一问”而牵“全身”;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价值,更要让学生感兴趣。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短小精悍、富有儿童情趣又故事性极强,这样的文言文学生易读且爱读。在高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关注学情,深挖文本,以“一问”而牵“全身”,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深入探究,辨析提炼,厘清文脉,便能促进学生知识经验的高效建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教学《书戴嵩画牛》一课时,教师精心设计核心问题“故事中的主角与《斗牛图》有什么关系?请分别提炼出一个字来概括”,架构起故事的框架,并引导学生层层剥笋,不断深入。

环节一,找到故事的主角。教师让学生快速默读,圈出文章的主要人物——杜处士和牧童。

环节二,探究杜处士与《斗牛图》的关系。教师先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杜处士与《斗牛图》的关系。学生有的说“收”,有的说“爱”,有的说“晒”。教师请学生再次回到文本,画出写杜处士的句子,分析语句,学生发现“收”“晒”《斗牛图》都是源自于“爱”,因此“爱”更能全面概括杜处士和《斗牛图》的关系。随后,教师拓展呈现画家及收藏家对戴嵩画作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戴嵩画作的艺术之美,想象杜处士“锦囊玉轴”“常以自随”时的情形,体会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爱之深切。

环节三,探究牧童与《斗牛图》的关系。教师先让学生找到写牧童的句子,加以分析,再提炼一个字来概括。学生提炼出“批”“评”二字,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意思和生活比较辨析,学生发现:“批”更侧重于指出不足或错误;“评”更侧重于评价好与坏、对与错。而牧童的话重点在于指出错误,用“批”更准确。再让学生说“这是怎样的牧童”,并朗读。

环节四,谈谈心中的杜处士。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如果你的心爱之物被指出错误,你会()而()之”,并说明原因,再让学生比照杜处士“笑而然之”,谈谈对杜处士的看法,从而在比照中深刻体会人物品质。

环节五,借助导图练表达。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厘清了课文中的人物及主要事件,教师再让学生借助导图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借助导图说故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核心问题的带动下,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语言文字,提取关键信息,再比较辨析,整合提炼,不仅让学生厘清了故事内容,掌握了提炼概括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了人物的美好品质,练习了表达,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得到了提升。

三、探究“道”之妙,辨疑深思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贵有疑,有疑则思,有思就会努力深入探究未知世界。教材编排的文言文虽篇幅短小但含义深沉,每一篇都蕴含一定的哲理。这些哲理的获得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也不应该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尤其到了高年级,教师更应该引导质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感受古人的哲思,感受中华文化之“道”,提升思维品质。

如《书戴嵩画牛》一文,苏轼在这篇故事的最后写下了“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这样的评价,言下之意是:“做学问一定要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但是查找资料考证,我们就能发现牧童的指点并不全面:牛斗时,有“尾搐入两股间”也有“掉尾而斗”。可见,有经验的人也会受到经验及视野的限制,也有可能会出错。教学中,教师也要适时引导,让学生联系文本及生活深入思考,敢于挑战书本挑战权威,在探究中领悟“道”之妙。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文本,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质疑、辨析、印证、反思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的理解不断深入,思考不断深入,并获得了成功的学习体验,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就得到了培养。

猜你喜欢

处士多音字断句
认识多音字
认识多音字
西 湖
“夏译汉籍”中的断句情况考察
《杜牧 题元处士高亭》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你会读多音字吗?
妙用标点巧断句
多音字也能出糗
断句难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