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旗诗歌总集《白山诗介》编纂特点研究

2022-12-31韩丽霞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五律总集八旗

韩丽霞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清朝铁保辑 《白山诗介》,有嘉庆六年辛酉(1801)刻本。这一诗歌总集,专辑八旗诗人诗作,所辑之诗,上自清太宗崇德年间,下迄清高宗乾隆之时。

铁保(1752—1824),字冶亭,号梅庵。满洲长白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铁保著述甚丰,有《惟清斋全集》传世。所辑《白山诗介》《熙朝雅颂集》等,为保存八旗文学文献做出了突出贡献。铁保一生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前后九次出任乡、会试及翻译科考官。二是出任地方官。一生被黜五次,所受处罚一次比一次重。三是致力于文学、书法。铁保力主性情的诗歌理论,也影响到他对《白山诗介》和《熙朝雅颂集》的编纂。

一、《白山诗介》编者铁保的多重身份

(一)从民族身份看铁保对乡邦文献有意识的保存

1.铁保隶属于八旗满洲,编选《白山诗介》含有保存民族文学文献的自觉意识。

2.书名含有“白山”二字,对八旗诗词文献的保存是一以贯之的:《白山诗存》《白山诗钞》《白山诗介》《白山词介》《熙朝雅颂集》(原名 《大东景运集》),“白山”得名,与满族兴起和繁盛的历史密切相关。《白山诗介》原名《桑梓集》,见铁保《集桑梓集见成二律》注。

铁保生活的朝代,恰逢清朝盛世,他想通过收录的诗歌来歌咏这样的太平盛世,想通过收录八旗诗人诗作,来传承八旗精神。而且,铁保这种收录和传承,必须有一个去粗取精、披沙见金的选择过程,必须有一个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还存在一个保护的观念,因为铁保当时所见的八旗诗集,有的仅为钞本,并未刊刻流传,如果不抓紧汇集成篇,日久必会散佚难寻。即使《八旗通志》能够留其集名或者篇名,终归也散落在时间的长河中。铁保保存八旗文学文献的壮志一直在胸中回荡,所以,他不想袖手旁观,不想文过饰非,想通过一己之力,为保护这些文献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二)从《八旗通志》总裁身份(文化官员)看铁保对民族文献大规模的搜集整理

铁保文化官员身份使其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大规模地搜集和整理八旗诗作。这个身份,加上铁保本人强烈的保存文献的意识,使得他能够尽量全面地整理八旗诗人诗作。

(三)从作家身份看铁保的选诗标准和诗学思想

1.铁保本人的诗歌创作与诗学思想。铁保的创作和诗学思想是一致的,这些思想和观念也贯穿到他对《白山诗介》诗人诗作的选取上。

2.参订者铁保其弟玉保和其友甘运源的诗歌创作和诗学思想(铁保及玉保诗文集及序跋作品)。参订者玉保和甘运源的创作和思想也部分地影响到了《白山诗介》诗人诗作的选取上。

(四)学者身份

铁保是热衷文化事业者,学者身份使其自觉地产生文化认同、文化担当和文化传承的责任。这种文化的传承源自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这种传统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始,这种传统表现为对八旗文教的宏扬。铁保的学者身份,因为其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想传承的不仅是八旗诗歌,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对中华文脉的一种承续。这种承续,表现在清朝初期的高塞、鄂貌图、卞三元等人身上,他们开诗律先声;一倡百和者,有李锴、英廉等人。他们纷纷都向两汉、唐宋诗文学习。更有辽东三老、农曹七子,各领风骚。由此可见诗学之兴,也可见八旗诗歌的宏阔景观。

二、《白山诗介》编纂体例

《白山诗介》以若干文学体裁为纲的编排形式,与魏晋南北朝时总集编纂兴起的动因密切相关。正如郭英德老师所说:“总集编纂与文体分类,从一开始便相因相成。总集编纂成为文体分类的胚胎,文体分类成为总集编纂的依据。”[1]“文体分类与分体编排之所以必要,主要在于不同文体有其各自的形式特征、审美特质、创作要求乃至发展源流,作为广义文体之一的诗歌,其内部体裁形态同样颇为复杂,各自在形式、内容、风格、技法等方法形成一系列特性与规则。”[2]这种以诗体为纲的总集编排形式,有其独特的意义所在:“它从艺术本位出发,以贴近诗歌创作与欣赏的视角,将诗人们既遵守各类诗体之形式规范,又不同程度发挥自身创造力的写作风貌,鲜明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对于读者根据自身需要,翻阅相关作品,分体揣摩、研习诗歌创作,实在是大有裨益。”[2]

《白山诗介》按照诗歌体裁进行编排的方式,鲜明地反映出清代八旗的各体诗歌创作风貌,“是集体例,仿陈其年《箧衍集》,各归各体,不唯取便读者,且使工拙易形”[3],便于比较评判每种诗体间诗歌的工拙,在直观的对比中,“稍涉平衍,即从删例”,这也交代了《白山诗介》名之曰“介”的缘由。具体就诗体编排方法而论,广为编者采纳的,就是像《滕王阁征汇诗文》之诗歌部分那样,先古诗、次律诗、次排律,最后绝句,而各诗体内部又分为五言与七言的形式。“它以格律和句式两种最具普遍性的外在形式为准,将诗歌体裁简明扼要地概括为八类,既适应了汉魏而下诗体演进与应用的实际,又确实具备相当高的科学性与实用性。”[2]《白山诗介》在采用古诗、律诗、排律、绝句的排序方式的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对其进行增损。如《白山诗介》卷一收录古乐府,没有收录七言排律。

《白山诗介》,一函四册,十卷,第一册包括卷一、卷二,第二册包括卷三、卷四,第三册包括卷五、卷六,第四册包括卷七、卷八、卷九、卷十。清朝铁保辑,函套左侧有“《白山诗介》,选学斋藏,耆龄敬题”。封面印有“《白山诗介》,嘉庆辛酉孟春镌”的字样,清嘉庆辛酉即嘉庆六年(1801)刻本,线装,高25.8 厘米,宽16.5 厘米。版式: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同,高、宽各为19.4 厘米和13.8 厘米,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这种版本刊刻时就已经刻上墨色圈注。另一种版本是在墨色圈注本的基础上,又加上朱笔圈注的版本,朱批可能是参订者或者阅读者后来加上的,并不是刊刻时就有的;版式也为“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同”,只是“有朱笔圈注”。嘉庆五年(1800)庚申三月铁保自序,主要交代编辑《白山诗介》的缘由。

次凡例,共15 则,交代《白山诗介》编纂体例、成书及刊刻过程、材料来源、编选目的、选诗标准等。

又次爵里姓氏,共142 家,先宗室7 家,次八旗诗人127 家,后闺秀诗人8 家。值得注意的是,《白山诗介》 虽然著录了142 位八旗诗人的爵里姓氏,但是有两位诗人,峒山和刘淳,并没有将他们的诗作收录进来。所以,《白山诗介》收录了142 位八旗作家的小传(爵里姓氏),收录了其中140 位诗人的767 首诗。

《白山诗介》卷一至卷十,各卷首页均署名“同里后学铁保冶亭甫辑”。该书分体编排:卷一为古乐府,卷二为五古,卷三为七古;卷四至卷五为五律;卷六至卷七为七律;卷八为五排;卷九为五绝;卷十为七绝。古体诗仅三卷,以近体诗收录较多。收录诗作较多的诗人依次是:梦麟39 首(古体诗24 首,近体诗15 首,其中五律3 首、七律12 首),李锴35 首(古体诗16 首,近体诗19 首,其中五律9 首、七律4 首),赛音布26 首(古体诗9 首,近体诗17 首,其中五律11 首、七律6 首),赛尔赫25 首(古体诗7首,近体诗18 首,其中五律4 首、七律6 首),高其倬25 首(古体诗10 首,近体诗15 首,其中五律3首、七律12 首),陈景元21 首(古体诗7 首,近体诗14 首,其中五律7 首、七律6 首),朱孝纯20 首(古体诗7 首,近体诗13 首,其中五律6 首、七律4首),国梁19 首(古体诗7 首,近体诗12 首,其中五律3 首、七律9 首),长海16 首(古体诗3 首,近体诗13 首,其中五律2 首、七律6 首),恒裕16 首(古体诗1 首,近体诗15 首,其中五律6 首、七律8首),鄂尔泰近体诗15 首(其中五律5 首,七律6首),鲍鉁近体诗15 首(其中五律2 首、七律3 首)。《白山诗介》 共收录八旗诗人142 位 (包括女性8位)、诗作767 首(包括女性诗作34 首)。《白山诗介》收录的著名诗人,有鄂貌图、范承谟、纳兰性德、揆叙、刘廷玑、高其倬、德龄、戴亨、鲍鉁、李锴、陈景元、长海、德保、梦麟、朱孝纯等。

《白山诗介》以诗体为纲,以作者的时代先后为顺序,间或有一些差池:“是集有得自友人钞本者,爵里姓氏,每未详载,谨就传闻精确者,录于本人之下,其间时代先后,略为甲乙间,有差池,读者谅焉。”[3]

三、《白山诗介》成书及刊刻过程

1.在《白山诗存》《白山诗钞》基础上的增订

八旗士人编选八旗诗歌总集,由来已久,前有伊福讷编《白山诗抄》和卓奇图编《白山诗存》,虽然二人想编出卷帙浩繁的总集,遗憾的是未能完成,也就没能流传下来。铁保十年前就有志于继承二人的事业,将二书收录的诗人诗作范围扩大,博采众家之长,限于能力和才学,以及编选之艰难,一直未能完成这个心愿[4]。

2.铁保担任《八旗通志》总裁官

对于这个心愿,铁保念念不忘,终于在乾隆甲寅(乾隆五十九年,1794)和乾隆乙卯(乾隆六十年,1795)间觅得机会。铁保奉命与纪昀一起担任《八旗通志》总裁,遍采八旗著作,写入《八旗通志?艺文志》,但限于全书体例,仅列出了具体书目,却不能采集诗歌,因此就把采集来的八旗诗文集,汇集成一部总集,欲与《八旗通志》一同发行,以兴国家振兴文教之嘉意,以惠及天下读书人[4]。

3.铁保、玉保与甘运源共同选诗,法式善等人共同参订,吴鼒等人校雠

玉保,栋鄂氏,字阆峰,又字德符,满洲正黄旗人。生于乾隆二十四年 (1759),卒于嘉庆三年(1798)。铁保弟。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特擢翰林院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历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等。以有才名,乾隆亲试八旗翰詹,与兄铁保俱被擢,时人比为苏轼、苏辙。工诗,格调清新。法式善称其诗“不求异于人,而自与人异”。玉保有《萝月轩存稿》等。①

《白山诗介》凡例第13 条列出了参与编订《白山诗介》的人员:

1.征求草创期间,玉保、甘运源出力最多。

2.共同参订者,博明、冯应榴、百龄、德昌、法式善。

3.校雠疵颣者,赵兰生、朱瑞椿(春山)、吴鼒(山尊)、张在辛(白亭)、笪立枢(绳斋)、陈鸿绪(耳庵)。

张在辛(1651—1738),字卯君,一字兔公,号白亭、柏庭,山东安丘人,张贞长子。他是清初著名书画篆刻家、诗人。

4.“是集久已成选,未克付梓”(凡例第14 条),这部选集早已编成,只是没有最后刊刻。

5.这部选集的刊刻,得益于一个机缘,“东斋书公督盐扬州,喜其祖俊公先生、父芝圃先生遗诗入选,遂授梓行世,记之以彰盛举”(凡例第14 条)。东斋书公督盐扬州期间,看到他的祖父唐英(字俊公,一字叔子)先生、父亲寅保(字东宾,一字芝圃)先生的遗诗入选,大喜,于是将这部选集刊刻行世。这是《白山诗介》能够刊刻的直接原因。

四、《白山诗介》材料来源

1.在卓奇图《白山诗选》、伊福讷《白山诗存》的基础上,保存八旗诗人诗作,虽然收录和淘汰未必尽如卓奇图和伊福讷二人之意,不能做到详细精当,但对于二人广泛聚焦八旗文学文献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戚戚于心的。

2.保存八旗诗人诗作的精华。铁保充任《八旗通志》总裁官,共得诗四十卷,因为数量太多,不能及时编完,只能先选取其中的精华,编成一集,率先刊行,以保存八旗诗作之梗概。但是,《白山诗介》不收录旗籍中的方外之作,却收录八旗闺阁之作。

3.担心遗漏八旗诗人诗作。因为八旗诗人诗作范围广,数量多,佳篇名句,光耀文坛。铁保担心自己有遗珠之憾,所以期望亲朋好友代为补充,以期扩大收录范围,以期最大可能地保存八旗诗人诗作。

4.担心八旗诗作的遗失,尤其是钞本:“文人韵士,拥鼻孤吟,白首青灯,悲无知己,至其人已殁,其书亦亡,赍恨重泉,何可胜道。是集之选,凡遇前人钞本,急为登入。”(凡例第8 条)这也交代了选诗的标准。对不常见的、容易散佚的八旗诗歌作品,抓紧时间收录进来,而对“有专集行世,或事功可考者,久入词人之雒诵,无俟小集之揄扬,非有成心稍从简例”。(凡例第8 条)

5.期待他日能够觅得全集,进行补刻:“卷中各家,尽有篇什繁富,裒然成集者,恨未窥其全豹,仅能录其散珠,片羽吉光,殊伤挂漏。他日觅得全集,更当补刻,以昭美富。”(凡例第12 条)

五、《白山诗介》编选目的

嘉庆五年(1800)庚申三月铁保自序,主要交代编辑《白山诗介》的三个缘由,一是保存民族文献,因为这里蕴含着八旗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蕴含着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蕴含着八旗的风俗与物产,蕴含着这一民族独特的思维与习惯。“及观诸先辈所为诗,雄伟瑰琦,汪洋浩瀚,则又长白、混同磅礴郁积之余气所结而成者也”,“余尝谓读古诗不如读今诗,读今诗不如读乡先生诗。里井与余同,风俗与余同,饮食起居与余同,气息易通,瓣香可接。其引人入胜,较汉魏六朝为尤捷。此物此志也”;二是彰显风雅乡邦的独特性,纠正一些人认为本朝缺少风雅的认识:“本朝以武功定天下,鹰扬虎视,云蒸霞蔚,类皆乘运会为功名。其后,名臣辈出,鸿谟巨制,焜燿史册,又以文章为政事,不沾沾于章句之末,疑于风雅之道,或多阙如。”本朝名家辈出,上继《诗经》下启《离骚》,不仅讲究骑射,更宏扬文治,这种宏扬就是八旗士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形诸歌咏。三是对八旗前辈抒写性情的褒扬,“怀前辈典型战伐之余,不废歌咏,从政之暇,抒写性情。不必沾沾于章句,而自有卓荦不可磨灭之气流露天壤。可以兴,可以风,争自策励以勉,副我国家作人右文之盛”[3]。他们把自己的性情外显于诗,他们用诗歌记录自己多彩的生活,这种记录是真实的、是丰富的、是自然的。正如“清水出芙蓉”一般自然而然,或不事雕琢,或虽事雕琢,却未见斧凿之痕。

1.以地名作为诗集题目者,由来已久,有如《山左诗钞》《金华诗萃》《晋风选》《蜀雅》等决集,刊刻的都是同一个地域前辈的诗作。清朝八旗满洲、蒙古、汉军都是跟随统治者入关的人,兼之八旗可以视为满族统治的中心区域,他们创作的佳作众多,更是不容缺失。铁保因此多方搜罗,历经数个寒暑,以期能为采集风俗者提供一个精善的选集。(凡例第1 条)

2.以诗作为存人依据。《白山诗介》选取诗人的原则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于那些名公巨卿,他们的功业文章记录在清史上,都是本传,这样的人物,《白山诗介》一概不再收录,因为该集收录的原则是“以诗存人”,即通过选录作家的诗作来保存这些作家。二是对于那些畸人逸士,虽然他们人微名卑,但他们的诗作有关风雅,这样的诗作,在《白山诗介》中将其收录,以扩大这部诗歌总集选录诗人诗作的范围,以便他人整理这段诗史上,能找到相应的资料。(凡例第5 条)

3.表彰风雅:“本朝文治之盛,崇德间鄂公麟阁,以诗难于辽沈,开风气之先,其后扬风扢雅,作者继兴。”(凡例第7 条)

六、《白山诗介》选诗标准

1.提倡真实、自然、个性:“诗贵真,各随其性之所近,不可一律相绳。李杜文章光焰万丈,而元轻白俗、岛瘦郊寒,亦不妨各树一帜,故宋元人之诗,不必学唐,而未始不如唐,明人之诗,有心学唐,而气骨转逊于宋元,真不真之分也。是集之选,就当时之际遇,写本地之风光,真景实情,自然入妙。不但体裁不拘一格,即偶有粗率之句,亦不妨存之,以见瑕瑜不掩之意。”(凡例第6 条)

这与铁保的诗学主张是一致的,铁保强调诗歌需气体深厚,诗歌贵真实:“余尝论诗,贵气体深厚。气体不厚,虽极力雕琢,于诗无当也。又谓诗贵说实话。”[4]还强调诗歌要重视性情,不能拾人牙慧,不能忘掉性情,不能将神奇化为腐臭,不能落入窠臼[4]。

2.选诗以气味品格为先,同时对“清新奇逸之句”,多有收入:“诗以气味品格为上,词藻次之。然老杜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未尝不以炼字炼句为先务。是集遇清新奇逸之句,每多收入,非徒取悦人目,实不没作者苦心。”(凡例第9 条)

3.《白山诗介》 收录八旗闺阁之作的标准及目的:“闺阁中不乏诗人,兹择其词旨敦厚,格局老成者,附于各体卷末,以昭河洲之化。”(凡例第10 条)

七、《白山诗介》诗句圈点

《白山诗介》的诗句圈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刊刻时就有的黑色圈注;另一种是参订者或阅读者后来加上的“朱笔圈注”。

《白山诗介》刊印的一大特点:“是集诗中句读,概不圈点,篇内佳处,间为标出,使观者目光一射,珠玉灿陈,亦不没人善之意。”[3]在诗歌文本正文的右侧,有黑色小圆圈,用以标注佳句。这是编辑者本人对诗歌的评点方式,即圈点。有四种情况:一是整首诗都标注黑色小圆圈,如卷几的谁的哪首诗;二是在一首诗的几句上连续标注黑色小圆圈;三是一首诗的不同部分标注黑色小圆圈,不同部分是间断的;四是只在一首诗的一句中标注黑色小圆圈。

《白山诗介》“朱笔圈注”的特点为:一是在原黑色圈注的基础上,新加上朱笔圈注,所圈诗句内容与恰好与原黑色圈注相同;二是与比原黑色圈注的诗句内容要少;三是原来无黑色圈注的内容,后来新加上朱笔圈注;四是朱笔圈注有三种类型:其一是与原黑色圈注大小基本相同的红色圆圈;其二是在诗篇的同一个字上,加上两个比原黑色圈注小一些的红色圆圈;其三是在一首诗题的页眉处,黑框上面,用朱笔画了一个大圈,这个红圈要远大于原黑色圈,考查这些用大的红色圈注的诗歌,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诗歌基本都被杨钟羲《雪桥诗话》中引用,而且被冠以“吾乡五律之佳者”。由此可见,《雪桥诗话》的材料来源,一部分是《白山诗介》,而且对《白山诗介》中的佳篇名句也直接引用过来。

总之,铁保编选《白山诗介》,与其多重身份相适应,又是其多重身份的彰显与强化。这部八旗诗歌总集的编选过程,是八旗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弘扬八旗文化的具体表现。《白山诗介》 的选诗标准,是铁保的诗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也是相一致的,提倡真实自然,重视性情,而铁保的诗学思想与八旗诗歌的整体风尚是密不可分的。《白山诗介》编选刊印之后,又成为后世编纂八旗诗歌总集时选取材料的来源,同时也推动了八旗文学总集的刊刻、传播和接受。

注释:

①玉保生平参见:《清史稿》卷三五三、《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O 一、《皇清书史》卷三十、《词林辑略》卷四等。

猜你喜欢

五律总集八旗
五律·起早集市(外一首)
五律·冬至(外一首)
一部清诗研究的力作*——评夏勇《清诗总集通论》
目录学视域下的地域总集范畴辨析
他山 五律
福寿双全(五律)
清代八旗察哈尔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
八旗察哈尔的编立及其与清朝可汗间的关系
八旗之殇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唐宋元人总集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