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育人到育才:大学英语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初探

2022-12-31姜婷仪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语言

姜婷仪

(昆明理工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一、《大学英语》实施课程思政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习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总之,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才能开创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全新局面。

作为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覆盖面最广、持续时间较长的课程之一,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在遵循通用英语阶段语言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英语教师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国外的社会、文化、历史和风俗,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强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逐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大学英语》课程还要帮助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的传播[2]。

(二)意义

就《大学英语》课程而言,教师在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其语言技能的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具有多重意义。

1.培养学生的高贵品格

唯有精神的富有,而非物质的丰富,才能真正成就气度涵养和高贵品格。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应当以现代文明的素养为品,中华文化的精髓为格,通过课程思政这座隐形的桥梁,让学生的血脉里始终流淌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成为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人类关怀的新一代。“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敞、越来越广阔。正如荀子所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唯有经历长期的磨砺,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能力才能逐步形成并得以显现。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2.培养学生的赤子情怀

对祖国的高度忠诚和诚挚热爱是中华民族根植最深远、影响最久远的精神,体现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的豪迈,“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的气概,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己任担当。只有通过课程思政,学生才能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被消极思想蒙蔽心智,坚定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终身的信念和决心,肩负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点亮自己的理想之灯、照亮自己的前行之路,自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之中,把远大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之中,志存高远、心无旁骛、不负韶华、砥砺前行,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3.培养学生的未来视野

全球3.0 时代,竞争不再局限于一时,合作不再受限于一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司Andreas Schleicher 在《教育孩子,不为过去,只为将来》(Educating students for their future,rather than our past)的主题演讲中指出,新一代要具有“全球胜任力”[3],这样才能全面分析问题、接纳不同的观点、与不同文化的人得体地相处,并能为集体的福祉和可持续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课程思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才能够全方位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进而逐步培养自己全情构筑未来视野。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大学英语》实施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对策

由于受固有的传统思维的影响,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时,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摸索、逐步改进,以达到《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与课程思政较为完美的契合。

(一)部分英语教师思政意识欠佳

不少老师一贯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程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的职责。这就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多半重视《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即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课程的人文性,未能很好地彰显《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效协同,以及将显性的语言和文化的教学与隐性的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这样既不利于帮助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更不利于培养他们树立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和充分的文化自信。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大学英语》课程其实是语言知识和人生价值的统一体。一方面要通过人生价值引领语言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成就人生价值的塑造。因此,教师应当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的语言功能、话语价值、人文关怀、文化使命、中国立场、中国元素、地域文化等诸多思政元素,将学科知识、语言技能、文化价值和历史使命等逐步融合,以提升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4]。

(二)育人和育才尚未得到最为有效的融会

教师为了完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为了帮助学生通过各级各类考试,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这必然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知识的传授和价值观的培养也被割离开来,《大学英语》 课程应有的育人价值未能得到较好的体现,呈现出“见树不见林”的状态。

新一代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个人需求和期待更高,这就对要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坚持育人与育才的和谐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的融洽一致,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才能在潜移暗化中引领学生,同时通过积极的话语和肯定的态度,努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辨别正误的能力,逐步实现在育人的过程中,达成育才的目标。

三、《大学英语》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教学内容是载体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思政教育得以实现的载体[5]。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为例,各级别教材的单元主题选材多样,内容涵盖历史、哲学、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科学和技术等不同领域,既充满时代元素,又极富时代气息;既聚焦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又密切关注当代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需求。虽然各单元的主题不尽相同,但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帮助培养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视角看待多元文化的能力,使他们对个人、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体会。因此,这样的内容设置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激发并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并有助于培养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广阔的国际视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册第四单元“Heroes of Our Time”为例。在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教师可以将爱国主义情感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启发学生从新时代的诸多英雄事例中获得启示。结合全球突发的新冠疫情,可以激发、延展和升华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的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赤子情怀,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坚不可摧的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牢扎下爱国主义的思想根基,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并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家国情怀,更要有人类关怀。在拓展国际视野的同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推动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将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相互关联的整体。

(二)教学过程是路径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思政教育得以实现的路径。就英语教学中的词汇学习而言,《大学英语》篇章中的很多重点词汇和短语都可以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各级党政会议或文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各类著作、报告和讲话的英文版中找到。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汉英互译或填空等不同方式学习包含这些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句子或段落,课程思政亦如涓涓细流,不断融入到学生词汇学习的过程之中。另一方面,当教师带领学生领略篇章所呈现的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汉英互译、分组讨论、写作、口头汇报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引导他们对不同文化进行客观的思考和评价,进而培养并树立文化自信,形成费孝通先生1997年提出的“文化自觉”[6]。也就是说,学生“首先要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全面并辩证地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的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7]

除了词汇学习,课程思政也可以融入到学生听力和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之中。大学英语教师可以结合国内外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或演讲报告等,通过官方媒体发布的与篇章主题相关的音频、视频和文章的推送,帮助学生在了解最新时事的同时,巩固相关领域的重点词汇,学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表达,了解中英文表达方式的异同,思考其中隐含的文化因素和思想背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就能够逐步正确认识对于相同事件或文化的不同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品德塑造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以逐步实现,并为他们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8]。

仍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册第四单元“Heroes of Our Time”为例。教师除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还可以进一步挖掘篇章中的“人文元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人们对“英雄”一词的不同理解。结合全球突发的新冠疫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时代“英雄”的真正含义。透过篇章文字,帮助学生发掘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渗透的价值取向、饱含的作者感悟,以及体现的时代精神。这些无一不在向学生传递着人性之真善美,激发着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教师从文字中提炼出的人文智慧,能够帮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和道德的感召之下,逐步培养人文素养,构建健全的价值导向,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借此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或者书面写作能力。首先,在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结合篇章的主题和中国的战“疫”故事,鼓励学生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讲述自己身边的、或从各类官方媒体了解到的新时代英雄们平凡却伟大的事迹,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进一步培养其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帮助激发和提升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其次,不同的社会制度和背景下,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不同的思维方式都可能会导致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彼此之间的不理解乃至不同程度的误解。“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民心相通”[9],其实就是文化的相通、交流和互鉴。“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能让学生从优秀的中华文化中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魅力所在,真正获得与世界沟通和对话的能力。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通过课内外不同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引导学生在学习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翻译等各类材料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使学生在认识世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进对多元文化的感知力和理解力,进而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与思政课程具有非常高的契合度。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还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为实现自己的青春梦和中国梦奋发图强。总之,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价值塑造,帮助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的新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另一方面,对于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则有待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改进,尽可能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更好的融会。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语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语言是刀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