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现状及其路径研究

2022-12-31张家华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理论课辅导员

张家华

(赤峰学院 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协同育人,“使新的序参量出现,从而形成各育人目标相互配合、各部门相互协调、资源实现优化配置”[1],发挥最大的育人实效性。而当前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协同育人的主要力量,二在协同育人方面尚未形成合力,效果差强人意。为此,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开展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人才培养工作要求“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融合,进而达到入心、入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知识,理论素养较高,为学生答疑解惑,给予学生成长养分。但当下部分高校教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进程较慢,授课过程中教师设计环节表现不到位,甚至还有个别教师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笔,PPT 从头念到底”的教学方式,还有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偏爱于说教式课堂展现方式,上述均凸显出实践环节的薄弱性,制约了育人的实效性。而辅导员采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和谈心谈话等不同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受到启发。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采用的形式实践性较强,但是多数辅导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育教学知识理论及人文社科相关理论不太扎实,理论深度和高度欠缺。将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既能实现优势互补,又能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此外,多数大学生为95 后,乃至00 后,是互联网的原住居民。伴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各种社交软件、网络平台等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便益于各种社会思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传播,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或者社会思潮不断以多样化的形式而存在且慢慢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理性判断,也削弱了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而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即可以有效应对网络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也可以形成育人合力。因此,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促进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界定了辅导员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学风建设、党团和班级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九大职责。这也反映出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检查宿舍、检查班级到课率、检查卫生或学生的文明礼仪等方面,有些辅导员甚至戏称自己是“超级保姆”“消防员”。此外,部分辅导员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掌握宽口径知识不足,难以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使得育人实效性大打折扣。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忙于备课、教学和科研,往往忽视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师对学生了解度不高,更不利于推动教学改革,不利于打造学生喜爱的思政“金课”。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可以促进工作方法、工作领域和教学技能的互补,弥补育人成长过程中的短板。因此,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也是促进两支队伍打破瓶颈,推动其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贯彻和落实“三全育人”总目标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即要求从主体、时间、空间上发挥各教职人员的主动性,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目标的实现要聚合育人资源,遵循育人规律,提升工作针对性。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整合形成育人合力,可以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育人理念,可以促进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融合,形成处处育人,时时育人环境。因此,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既是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贯彻和落实“三全育人”总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

(一)职业角色定位不清,协同育人理念淡薄

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工作职责,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由此,进一步说明辅导员不仅仅要完成事务性工作,还要发挥对学生思想引领作用,而当下部分辅导把自己定位成“超级保姆”,甚至认为价值引领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而自己却深陷事务性工作的泥潭不愿“抬头看路,只为低头苦干”。此外,有些辅导员把自己的工作精力都放在了第二课堂上缺乏对第一课堂的关注,缺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沟通和交流。而部分思政课教师潜心于第一课堂和科研,往往在实践交流、主题班会、团日活动上是缺位的,甚至认为这些都是辅导员的工作,自己沉醉于象牙塔中的学术殿堂,殊不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要职责即育人,于理论传授中行为师之道。因此,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两支队伍角色定位单一,工作呈现条块分割,协同育人的意识较为淡薄。

(二)管理体制缺乏创新,思政力量条块分割

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大思政格局是党的教育方针,也是社会主义办学需要。而当前由于管理机制缺乏创新,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被认为是“两盘棋”,呈现出分割管理各行其是状态。高校辅导员往往属于双线管理,由各高校学生处或学生管理部统筹。同时辅导员还隶属于二级学院,属学院党总支书记和副书记管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只负责学院教学工作,由院长和副院长管理。两套管理体系,分属不同队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各自为政,导致育人职能分离。此外,部分高校管理者忽视了辅导员设立的初衷,仅仅把他们当成单纯的管理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当成单纯的教育者,对于二者之间存在的协同性认识不足,没有设置相应的联动沟通机制,致使思政力量散状存在,“教管分离”现象越发严重。

(三)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滞后,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不畅

随着社会及网络环境的变化,学生所接收的信息变得多元化,思想和价值认同也变得更加个性化和自由化,加之高校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滞后,信息资源沟通不畅,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缺少线上和线下交流平台、教研和实践研究平台等,还有部分学校高校缺乏共享的数据化信息化平台、协同育人平台单一。这就致使部分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仅仅通过口头沟通和交流,甚至很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立链接关系。资源和信息共享不畅,单点发力,影响了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四)奖评制度建设滞后,协同育人后劲不足

高校在协同育人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奖励和考评制度,两支队伍的内驱力不足,协同育人的奋斗目标不清晰,致使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协同育人方面缺乏应有的热情,动力不足,干劲不强。在奖励制度层面,部分高校没有把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协同育人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纳入评奖、评优和职称评聘过程中,尤其是职称评聘过程中仍然以单纯的学术科研或教学科研为主,只参考教师或者辅导员的文章发表数量、期刊等奖或者课题申报的数量。这导致辅导员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完善事务性工作和教学任务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在考评制度上,往往一些规定还只是停留在“软指标”层面,没有和绩效、岗位升迁等挂钩,对于两支队伍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协同育人约束效力。

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

(一)加强思政队伍共建,转变育人理念

做好协同育人工作必须加强两支队伍共建,即要转变自身的育人观念,又要夯实自身的专业技能。观念上的共识是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基础,高校应该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构建大思政格局,引导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工作和思政课形成统一的认知。高校开展协同育人专题培训班,加强对《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思政工作会议和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的解读,促进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转变观念,同心同向。从辅导员角度看,提升对管理者和教育者双角色认同,坚定育人的理念,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辅导员不仅仅要辅之学业、辅之生活,更要导之以行、导之以思想,做学生前行的指引者。从思政课教师角度而言,要明晰角色定位,增强对教学和育人的角色认同。思政课是一门意识形态较强的课程,思政课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价值观的导向者。作为思政课教师,还要加强与辅导员的沟通和交流,还要关注第一课堂,关注第二课堂,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变革管理体制,聚合思政力量

当前的管理体制阻碍了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步伐,两支队伍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造成工作内容的条块分割,形成了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高校应该围绕“三全育人”总体改革目标,加强党委领导,开展顶层设计,统筹学校发展规划,变革两支队伍的管理体制,完善相应的协同育人的管理配套制度,为推动双向育人提供制度保障。例如:高校可以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或者成立隶属于学生处的协同育人中心,辅助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开展。在统一的架构内打破管理的障碍,聚合思政育人力量,引导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协同育人机构独立于二级学院,专门负责协同育人工作的推进,学术项目的申报,育人品牌的构建,协同会议的举办等主要内容。

(三)发展多维平台,提升协同育人效率

高校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可以建立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线上线下交流平台,促进信息和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协同促进,提升育人的效率。从线上而言,结合学生喜爱的网络形式,以高校官微、官网、微博为载体建立名师工作室或者辅导员工作室。由辅导员梳理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或话题,聘请思政课教师作为顾问,进一步弘扬红色旋律,传播正能力,创建线上网络育人品牌。

从线下而言,可以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组和协同育人中心搭建研讨平台,积极发挥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主动性,定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的沟通和探讨,统一思想,编制协同育人工作计划,打造协同育人“一盘棋”。

此外,还可以建立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教科研活动平台,鼓励有条件辅导员担任思政课教师,可以参与教研、教学改革,同时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辅导员掌握着丰富的学生工作案例、学生思想动态,可以协助思政课教师丰富教学素材。思政课教师也可以通过辅导员进一步了解学生社团、学生思想状态、第二课实践活动等情况,为协同开展科研项目奠定基础。

(四)完善奖评制度,激发协同育人活力

高校可以针对协同育人进一步建立奖评制度,提升约束激励效力。在奖励制度层面,由高校人事处牵头,将协同育人的成效作为评奖评优、职称评聘及岗位升迁重要参考要素。同时,在协同育人方面做出典型,影响力较大的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此外,建立有序的引入退出制度,在协同育人方面做出成绩的辅导员,经过考核还可以实行身份转换,转为思政课教师。

在考核制度层面,对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进行联合考核,明确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工作量,对于两支队伍坚持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每学年度必须完成一定的有关协同育人方面的培训学时,新入职的思政课教师必须担任一定时间的辅导员才能晋升上一等级的职称。此外,将两支队伍在日常思政工作的具体表现,纳入到年底评优的参考指标范畴之内。

小结

高校中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效度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及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当前两支队伍之间在开展协同育人的工作中还存在着协同育人理念的不统一,思政育人关注的点只涉及到个人工作职责范围内,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方面较为滞后以及协同育人部分激励制度缺失难以调动两支队伍的积极性等问题,为此应该转变两支队伍的育人理念促进他们同向同行,进行党委的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整合校园内的思政育人力量共同发力打出“组合拳”,建立融媒体传播、信息交互和科研交流等功能于一台的平台,增强协同育人的效度,完善奖励激励制度,激发协同育人的内驱动力。这样才能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培育好人才,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理论课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