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瑜伽》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究

2022-12-31王灿河海大学体育系范一远河海大学信息学部物联网工程学院

灌篮 2022年13期
关键词:冥想瑜伽思政

王灿 河海大学体育系 范一远 河海大学信息学部物联网工程学院

一、背景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质、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1]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承载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作用,同样也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品质的重任。

瑜伽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被人们称为“世界的瑰宝”,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问题,是一种到达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其不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并发展出一套实用的养生健身体系。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开设瑜伽公体课,瑜伽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强健体魄、心理疏导等功能与思政育人的指导思想相契合,但通过查阅文献、走访调查发现目前瑜伽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较少,通过挖掘瑜伽课程的育人价值,探究瑜伽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旨在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思路。

二、《瑜伽》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一)德育价值

德育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我国现行的德育观念和德育实施的范围,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心理教育。瑜伽(Yoga)指“结合”“和谐”之意,是集哲学、艺术和科学于一身的完整哲学体系,易在改善人们的身体、心理、道德情感和精神方面的问题,也是一种促进身心和谐的流行时尚运动[2]。瑜伽经典《薄伽梵歌》把“业瑜伽”从“行使吠陀中所规定的责任”上升为“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的无私行为”,按照《薄伽梵歌》的讲法,没有任何个人的企图,也不考虑行为的后果,完全按照“法”的规定去行事,这就是“业瑜伽”。而从事战争保卫国家就是刹帝利的职责(法)。爱国主义教育即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教育思想,在学习《瑜伽起源与发展》的章节中重点渗透这种思想,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瑜伽八支分法的第一个分支制戒即主张非暴力、求真、不偷盗、节制、不贪婪。这些戒律是社会和个人道德的规范,如果不遵守这些规范就会带来混乱、欺骗、暴力、偷盗、放荡和贪婪。这些罪恶的根源在于贪婪、欲望和依附这三种情感,程度上有轻、中、重之分。它们会带来痛苦和无知。这是瑜伽练习的第一个阶段也是练习瑜伽的基本要求,这与“德为人才之魂,树人必先立德”的理念相契合,“立德”是“树人”的前提,道德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人一旦失去道德就会变得贪婪,社会秩序就会混乱。通过学习瑜伽,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友善、仁爱、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与自己,也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二)体育价值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栋梁之材,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以外,健康的体魄与健全的人格是每个大学生的必备素养,专业能力的充分发挥需要以健康的体魄与健全人格为前提[3]。瑜伽教育不仅能使人以新的境界回归“本我”,而且还能使人感悟“自我”,领悟“超我”,从而能增强人的体力,增进身体健康,预防人体功能退化,以保持“种生命”健康的延续。[4]瑜伽修习的第三个阶段即体式,体式练习可以增加学生的肌肉力量,增加关节的灵活性,提高心肺功能,改善体型等,对于全身各个系统都有益。瑜伽最显著的功效之一就是增加肌肉力量,几乎每一个瑜伽体式都能够使肌肉同时做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这比爆发力形成的肌肉更具耐力且不易受伤,瑜伽伸展不仅能强健肌肉,还能让关节实现最大的活动范围。瑜伽的练习是对称性的,这种对称性对改善学生身体形态,调节不良姿势有很大的帮助。瑜伽修习的第四个阶段即呼吸控制,通过练习瑜伽呼吸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肺活量,增强心肺功能。瑜伽的学习没有门槛,任何人都可以练习,不分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不一样的身体感受,瑜伽强调不与他人攀比,做到自己的极限即可,这种非暴力、友善的练习方式更加温和,更易于学生接受。瑜伽运动是安静的,相较于对抗性的运动方式稍显枯燥,这就要求学生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断地挑战自我,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育心价值

心理健康即是德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健全人格的体现,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碰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抑郁、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时常伴随着每一个人,《瑜伽经》中对瑜伽的定义为“控制心的意识波动”,通过瑜伽的呼吸控制让内心趋于平静,缓解当下的紧张、焦虑、愤怒,瑜伽课程中的冥想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个“正能量”的引导。瑜伽也被描述为在纷繁的事务中所具有的工作智慧或生活艺术,一种和谐相处,适可而止的智慧。[5]瑜伽的处世哲学即“凡事少说—多做、少索取—多付出、少提忠告—多受教育、少评价—多理解、少谴责—多赞许、少担忧—多微笑”[4]可以引导学生减少内心的浮躁与欲望,使学生的内心更加的纯净,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有研究表明持续性的瑜伽练习与抑郁情绪的减少、血清素的大量增加以及单胺氧化酶(一种能破坏神经递质的物质)和皮质醇的降低有关。威斯康星大学所做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冥想的左侧前额皮质更加活跃,而这一区域与人对幸福感的体验密切相关。瑜伽习练是一条通向和谐、愉悦和充实生活的道路。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相比,瑜伽这种特有的精神层面上的习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四)美育价值

美育是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的结合,通过教育提升人们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6]我国学校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7]瑜伽的美体现在形体美和心灵美两个方面。一、形体美,瑜伽的练习可以调节人们的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从而影响人们消化吸收的功能,同时瑜伽的练习是全面性的,不仅可以改善肌体的柔韧性还可以发展静力性力量,形成一种健康的体型。瑜伽的练习是对称性的,通过瑜伽呼吸调节,伸展、扭转、力量的均衡发展等练习手段可以改善圆肩驼背、骨盆前倾、脊柱侧弯等不良身体姿态。二、心灵美,瑜伽是崇尚和谐、友善、平等、真诚的,“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最高境界。瑜伽在精神层面的纯真追求,为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瑜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人体美、运动美,对瑜伽表演的欣赏,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学生的文化艺术生活。在对瑜伽审美的体验中,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完善自我的情感、加强道德观念,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

三、瑜伽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瑜伽课程教师思想政治素养

育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己,每一位教师不仅为师,更要为范,只有不断地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才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受传统狭隘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瑜伽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瑜伽体式的传授,认为让学生学会技术动作就可以了,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影响。做好瑜伽课程思政就要求教师对政治理论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理清这些知识点才能将其融入瑜伽课程中去,因此瑜伽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二级学院对教师政治素养的培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增加瑜伽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科研能力培训、支持教师到基层开展实践锻炼,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二)挖掘整合瑜伽课程思政元素

瑜伽课程思政在道德规范、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品质、温润心灵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意义。瑜伽课程思政元素繁杂,对这些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整合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要义,在挖掘瑜伽思政元素时应注意强化道德、爱国、法制、责任元素,淡化神学宗教学说。二是要明确瑜伽的体育属性,重点挖掘瑜伽在强身健体、磨炼意志品质方面的思政元素。三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与接受规律,科学合理地将思政元素融入瑜伽课堂,切忌牵强附会。四是对所有元素进行科学整合,有机融入瑜伽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重视瑜伽课程理论思政建设

瑜伽课程作为公选课开展往往重视体式的练习忽视了理论的讲授,一般只开设2个课时的理论讲解,但是瑜伽理论体系庞大,2个课时无法全面的讲授瑜伽,造成了很多学生对瑜伽理论一知半解,在体式的练习中也无法体会练习的深意,例如在学习冥想时,学生只是随老师盘坐,却不明白冥想的意义,造成这一学习环节变成了无用功,在练习前事先向学生讲解瑜伽的起源发展,习练阶段,让学生明白冥想是瑜伽练习的高级阶段,全面地理解冥想的意义,学生才能深刻体会,才可以达到平静内心、陶冶性情的目的。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多与学生分享瑜伽的知识点、生活理念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将瑜伽融入生活中,例如分享冥想的音乐,让学生在感到焦虑、压力、失眠时可以进行自我疗愈。分享一些瑜伽养生小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即是对瑜伽理论知识的补充也是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融入生活的一种方式。

(四)将瑜伽课程思政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瑜伽的习练也正是如此,高校瑜伽课程往往一周只开设一次课,一周一次的练习频率是远远不够的,瑜伽的习练是持续性的,间断性的练习效果不佳,对学生增强体质、塑造体态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因此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加强练习,参与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创设瑜伽社团、鼓励学生瑜伽晨练、参加瑜伽表演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瑜伽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当学生感觉到紧张、压力、焦虑等情绪时引导学生自我冥想练习,当出现失眠的问题时,教授学生休息术的练习方式,用以帮助学生缓解失眠的痛苦。也可以通过瑜伽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例如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可以邀请瑜伽教师给学生教授一些瑜伽冥想方法和缓解情绪问题的体式,学生也容易接收,同时也能弥补瑜伽课堂受众面比较窄的问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瑜伽的学习中,特别是很多男生认为瑜伽是女孩子的运动,出现怯于选课的情况,定期地对所有学生开设瑜伽培训可以打破这种错误的认知,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四、结语

所谓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是指在课程中“嵌入”思政,也不是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而是在课程中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即“育人元素”。瑜伽与其他运动不同,它是一种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通过瑜伽的练习不仅仅可以强健体魄,更重要的是瑜伽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以及心理健康调适等都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良好的育人价值。因此激励并支持教师有效挖掘瑜伽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瑜伽课程的思政作用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猜你喜欢

冥想瑜伽思政
Hello White瑜伽馆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蓝的冥想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冥想》
冥想
思政课“需求侧”
迎接瑜伽日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禅逸瑜伽对瑜伽文化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