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态度引领功能及其实践优化

2022-12-30刘浩林吕洋洋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态度思政政治

刘浩林,吕洋洋

(1.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政治态度是指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秉持的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通常表现为一系列以成形而又系统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信仰为表现形式的综合信念和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无数生动案例告诉我们,教师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情感等系列具有政治倾向性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政治认同及其行为价值取向,从而最终影响思政课的实际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政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务必始终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政治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态度引领的具体内涵及其功能构成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态度引领的具体内涵

政治态度是一种政治心理现象,有观点认为“政治态度是指政治人对政治目标与政治情景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1]具体来讲,每一个人都是处于特定政治环境中的人,他们会对各种政治现象包括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领袖、政府政策、政治事件等产生或肯定、或模糊、或否定的评价,并在这个评价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政治行为倾向。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其积极的政治态度意蕴主要是指对自己所讲授内容的高度认同,具体表现在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拥护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四个自信”,关心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等。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从事的是立德树人的工作,因此更为重要的则是其政治态度对大学生的导向或引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突出的特征是意识形态性和方向性,而正确方向的把握和主导只能仰仗思政课教师。”[2]所以,所谓政治态度引领就是指在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思政课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策略性地将自己对各种政治现象的理性思考和正确认识,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衔接到导入、新授、拓展、小结,在课程讲授和课下实践中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态度引领功能的基本构成

大学阶段是整个学生时代型塑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认知模式的关键时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绝大多数学生养成理想政治人格,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接受的最后阶段也是最为系统的学校教育,期间高校思政课教师则是大学生确立政治信仰、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引路人,若将积极健康的政治态度巧妙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将在诸多方面起到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功用。

1.政治认知纠偏功能。新时代大学生受到社会多元思潮影响,又因其掌握的知识及信息不全面,分析问题很难深入透彻,所以在形成对历史、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时,难免产生偏颇之处,甚至形成错误认识。以讲述“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为例,仍有一些学生片面地认为国民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多,投入的兵力多,想当然地认为国民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对此,思政课教师就要合理进行政治引导,运用整体分析法,从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组织力量、军事力量的角度,解析构筑抗战全史、推动国共合作、引领全民抗战、推动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不同历史阶段国共两党投入牵制日(伪)军数量、实现实力转换等,以严密的逻辑论证、充分的事实依据,耐心说服,论证观点,表明态度,帮助学生作出正确判断。类似的还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热点问题,思政课教师有力的批驳,鲜明的政治态度,都在帮助学生纠偏纠错、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政治情感强化功能。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其情感丰富而又脆弱,尤其是政治情感容易受到一些消极思潮的影响而表现出摇摆不定的特点。因此思政课教师特别要注重政治态度的引领,强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和人民的政治情感。毛泽东在《实践论》上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3]从情感的生成看,情由景生、情由心生,人的情感是客观事物与内在心境的统一,“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4]对事物有明确而肯定的认识,才能产生强烈而持久的情感。从内容上看,人的社会情感和政治情感不同于其对花草树木、万物生灵的自然情感,而是人在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心理反应,是建立在政治认知基础上对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因此,其之于政治客体又有程度强弱、恒久持续程度上的差别。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谈到有些政治课教师数度哽咽地讲述焦裕禄的事迹,使他听了很受震撼,从而对焦裕禄一往情深。[5]作为型塑学生政治观念的引路人,思政课教师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对人民、对劳动、对科学、对社会主义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应以对上述客体深沉而持久的政治热情感染学生,以政治理性引导学生抵制污名化党、国家和人民的不当言论,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和造就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民情怀、仁爱情怀,以及培养其艰苦奋斗的作风。

3.政治认同达成功能。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大学生能否坚定“四个自信”,是对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最终检验。理想信念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着学生的阶级认同、政党认同、体制认同、施政理念认同等,突出表现在坚定“四个自信”上。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坚强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不懈动力。那么,思政课教师对待理想信念的态度会不会影响到学生?有实证研究认为,“从政治课理想信念教育主体(教师)来看,教师的教龄与学生的政治认同呈‘U’型关系”“当教师顺利度过职业倦怠期并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与教学技能,学生的政治认同才会逐步上升。”[6]可见,作为政治思想的领航者,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中所展现出的学术素养、政治修养、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都深刻影响着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特别是能够深刻认识理想的超越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特征,帮助理想认识模糊、信念不坚的学生坚定信仰,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文化认同。

4.政治行为导向功能。思政课教师深厚的政治素养、强烈的政治意识对于匡正和规范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具有持久影响力。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以其或肯定或否定、或批评或赞扬、或惩戒或褒奖的不同态度,评价和影响学生的政治言论、政治活动,从实践行为层面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态度干预,从而进一步改变学生政治行为惯习,进一步塑造学生的政治品性。从古至今的众多教育实践也说明了教师的态度对学生政治行为的影响。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以其民为本的政治情怀和善施“仁政”的政治思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学子,成为至圣先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典范。又如,《毛泽东传》提到:“多半是受到教授伦理修身的杨昌济先生的影响,人生道德和人格修养是这群进步青年经常谈论的话题。”[7]从当代的视角看,杨昌济先生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这个优秀群体的思政课教师,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社会的思想,对毛泽东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恪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注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思维、激发学生政治情感、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基础上,引导其政治行为。

以上四个方面政治态度的引领功能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综合作用体系。首先,政治认知纠偏是政治态度引领的基本前提。政治认知就是受教育对象对教育资源的内容和性质、结构和价值等方面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判断。政治认知是否到位,是否正确,关乎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内化,最终影响教育对象的行为方式。其次,政治情感的强化和政治认同的达成是实现政治引领的重要过程。政治态度或者价值观念的确立是一个由外到内、由认识到情感,或由意志到观念再到行为的复杂递变过程。情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变量,价值认同是价值观念确立的基础,离开了政治情感的强化和政治认同的达成,要实现政治态度的引领只能是一句空话。最后,政治行为导向是政治态度引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马克思曾指出,解释世界并没有完成认识世界的全部,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是主体作用于客观世界的中介与桥梁。思想只有见之于实践行动,才有了实际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政治态度引领的目标,只有作用到影响教育对象的政治行为,或者说能够左右和引导政治行为主体的行动方向,才能说全部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实现政治态度引领功能面临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透彻的说理,情感的升华,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将价值情感传导给学生,以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影响学生,成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效果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者,是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政治态度的主力军。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正确的政治态度,不断涌现的一大批享誉全国的思政课教学名师,在政治态度引领方面,提供了成功经验和范例。但是仍然有部分思政课教师对自身政治态度的引导作用不够重视,或者反过来以错误的政治态度引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混乱,从而滋生严重问题。这些不足,应该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和一线思政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在具体教学实践环节当中解决。

(一)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没有形成正确的政治观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8]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9]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彰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应当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的基本意识。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构成复杂。一些高校为了尽快改善思政课师资缺口,引进了各种专业背景的教师从事思政课教学,也有大量的转岗人员从其他岗位仓促转到思政课教师岗位,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也出现个别思政课教师不但不能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思政课教师基本要求,甚至在课堂上随意攻击和否定党的领导,篡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光辉革命历史,抹黑社会主义制度,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进行歪曲误导,侮辱和诋毁英雄人物。种种表现,对于学生的政治态度和价值认同负面影响极大,造成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社会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由于自身职业的敏感,容易对体制转型期的一些社会问题和国家民族前途担忧而产生焦虑。”[10]如果思政课教师没有意识到自身政治态度对大学生引导作用的重要性,就会将其焦虑感带到课堂,而在不能给出正确解答的情况下,极易产生误导和错觉,导致学生思想上和价值上的混乱。因此,思政课教师政治态度引导作用的良好发挥,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何种情况都要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上升到政治高度来看待,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始终筑牢三个方面的防线,坚持“两个维护”,做到理论自觉和政治自觉相结合、理论说服和政治引导相结合、理论灌输和行为启发相结合,保持政治言行一致,信念操行一致。

(二)对政治态度引领功能的认识和评价不足

高校教师的政治观正确,是实施好政治态度引导的基础。除此之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必须有对于政治态度引导功能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师要首先要坚信自身政治态度可以对学生施加巨大的影响。大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其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鲜明但并不成熟,政治认识和政治态度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在没有掌握系统的基本理论体系,没有形成良好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分析能力的前提下,当主观感受和客观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反差,一些复杂问题超出自身理解能力之际,往往容易态度偏激,出现思想和政治态度上的问题。此时,高校思政课教师予以适当的政治态度引领,往往可以将学生的政治态度偏差和离心倾向纳回正常轨道,以教师坚强有力的政治态度感染和影响学生,化险为夷,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然而在高校思政课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对于自身政治态度的引领作用缺乏认识且信心不足,认为学生的政治态度改变只有从理论上进行说服,这就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闲置和浪费了情感和态度等教育资源,不利于最大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敏感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听一场高质量的先进模范宣讲,看一部优秀的正能量影片,很快就可以让其产生强烈的积极正向情感。但同样,一个内容失实的报道,一则网络谣言,就可让其产生错误认知并作出不理智的举动和决定。要解决以上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就要端正自身的政治态度,并且坚持以自身的政治态度感染化育学生,持之以恒,必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三)实行政治态度引领的方式和手段单一

在高校教师实行政治态度引领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囿于教师的经验和能力水平的差异,在实行政治态度引领的方式方法上存在个体差异。有的教师善于从政治态度上教育引导学生,能够创造出非常好的引导手段和方法,取得良好效果。但是还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在政治态度引导方式上,简单粗暴,僵化老套。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思政课教师政治态度的引导应该属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环节,不能是随意发挥、漫无目的过程,而是要借助一定的课堂载体并受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影响的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过程。以本科5门必修课为例,“原理”侧重于帮助大学生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政治态度上教师则应该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概论”侧重于培养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认同,在政治态度上则要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纲要”侧重于让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在政治态度上则要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和坚持爱国主义立场;“道德与法治”侧重于帮助大学生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素质和法律常识,在政治态度上则要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做社会合格公民。“形势与政策”主要是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每门课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确保自身政治态度的正确性,发挥政治态度的隐形力量,并能够持续地、不断地进行思想引导和观念塑造。总之,思政课教师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是兼具知识性和态度性权威的教学主体,若能持续发挥自身政治态度的引导功能,将促使大学生积极、正确、客观、公正地看待各种政治社会现象,实现教师之于学生政治观点、政治信仰、政治情感、政治认同的整体性传导。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态度引领功能的优化路径

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态度引领功能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在实践领域解决这些问题并最大限度地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态度的引领功能,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以及一线思政课教师应当思考的现实难题。

(一)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增强政治态度的感召力

人格魅力是一个人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它并不以一个人的权力、地位、财富为基础。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往往可以通过自己日常的言行对他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其发挥政治态度引导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拥有高尚人格的思政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深深的仰慕和欣赏之情,这样就为其传授理论知识、进行态度引导奠定了基础。具体说来,塑造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需要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较高的政治素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理想信念“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5]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越是复杂,社会思想越是多元,思政课教师越是要高举旗帜,态度鲜明,理直气壮,自信满满地进行教育,善于亮明对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教育的态度,帮助学生内化为自身政治信仰。第二,要具备执着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一种基于挚爱基础上对工作对事业全身心忘我投入的精神境界,其本质就是奉献精神。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面对喧嚣嘈杂的社会,面对物质金钱的诱惑,保持定力,做到正气不俗,以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感染学生;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高度负责,将积极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做到上课提前到、课上不应付、下课不忙走、课件更新快,在教学和生活细节上严格自律;还要将传道情怀、仁爱情怀、人民情怀转化为对学生的热爱,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主动与他们谈心,主动参加学生们组织的集体活动。第三,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思政课的全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一门课本质上就在于其理论灌输性。要讲好理论课,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无法胜任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有整体上的把握,也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有透彻的理解和解读,还要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做到烂熟于胸,只有这样,才能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的同时还要涉猎现代政治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与教学相关的学科知识,因为理论灌输也是系统工程,在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上既有“专”的特点,也有“博”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才能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产生对所讲授理论的共鸣。

(二)以有效的教学主渠道增强政治态度的信服力

教师具有亲和力、有针对性的教学,能有效传递情感,唤起价值共鸣。从教学要素看,教师、学生、教材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的三个关键要素,其中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三个关键要素当中主导性因素,主导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实现教学体系中价值引导的作用,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中心环节。从理论教学的主客体关系看,学生是教学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象性”教学主体,教师教学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学的对象化活动,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过程,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以客观辩证、平和包容的政治涵养浸润学生心灵。同时,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尝试开展如“知识竞答”“新闻播报”“热点透析”“师生面对面”等新的上课形式。另外,在“三全育人”大格局下,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党课培训的重要师资力量,通过兼任辅导员、班主任,参加团建活动、“青马工程”建设,将常态化教育教学活动、校园社团活动、班级活动有机融合,将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上,实现政治态度引导的多元化。

(三)以巧妙的教学设计增强政治态度的渗透力

思政课教师政治态度的引导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升华。传播一般的人文知识、政治常识只是思政课的一方面,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才是根本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单纯的知识堆积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需要教师把握政治方向,对学生发挥引导作用。但是发挥政治态度的引导作用并不是毫无根据,随意进行的,它需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甚至其他教学环节巧妙地融合。价值是知识的灵魂,知识是价值的载体。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为例,如果教师只是刻意或死板地强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出路”等抽象的价值理论很难有说服力。不但不会起引导作用反而会起到消极作用,久而久之学生还会认为老师就是一个毫无思想深度的说教者,进而对这门课和教师产生反感情绪。“理论权威的树立不仅要看主体灌输和渗透的力度,还要看客体的认同和服从程度,这就不能犯只强调主体的作用或只强调客体的作用的错误。”[11]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将自身的政治态度融入具体的教学内容中,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情节设置、知识传授、深刻的理性分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在内心深处真正地认识到确实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确实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代表人民,才能彻底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虽然没有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将对政治方向的把握和态度的引导融入精选的教学素材之中。教师不再只是一个学习材料的提供者,而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也不只是被动承载者,而是独立的价值判断者。如此,便实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融合,在共同的价值取向上实现师生的心灵共鸣。总之,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时刻思考什么时候讲什么话产生的效果最好、哪个环节进行渲染最恰当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引导最有效。

(四)以丰富的载体增强政治态度的融合力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伴随着近些年来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各个高校都保证了思政课的正常教学秩序。但是面对每天纷繁复杂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瞬息万变的世界形势,仅仅依靠每周两次的思政课是明显不够的。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网络媒介的作用,开辟出课堂以外的教育和引导途径,着力构建融媒体立体化宣传矩阵,以新兴媒介为龙头,构建起广泛传播正能量的强大思政教育平台。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社交软件,强化交互主体性的常态化政治引导,分享一些经过自己精心筛选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在关键节点、重大事件、舆情热点上亮明主流观点,实现“课堂+”的多种资源有机融合。此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根据上课的具体内容设置时政热点的问题,上课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此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上课内容的兴趣,还可以起到穿针引线的效果。

总的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旗帜鲜明的政治态度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点睛之笔,一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又需要完善的教学设计、精彩的课堂讲授作铺垫,需要完备的知识链条、严密的逻辑论证为支撑。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研究自身政治态度对大学生引导作用的一般方法,将态度引导问题上升为思政课教学的独特环节,使政治态度引导作用从自在状态上升为自为状态。

猜你喜欢

态度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