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工匠精神 践行使命担当 访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全国技术能手、高级技师张玉春

2022-12-28撰文蔡琪李柏彦美术编辑丁国明赵霞

求贤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交技术能手高技能

撰文/蔡琪 李柏彦 美术编辑/丁国明 赵霞

“拿工作当包袱的人什么都干不好;拿工作当任务的人,只能算是勉强合格;只有把工作当成自己的兴趣,才能越干越好。”参加工作40年来,张玉春时常用这句话警醒自己、教育徒弟。40年来,从当初一个船舶水手到如今行业内赫赫有名的全国技术能手、高级技师,张玉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座右铭。不久前,作为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的代表,张玉春受邀参加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线下展演活动。

工作要多动脑

1982年,年仅19 岁的张玉春进入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船舶水手。看着巨大的挖泥船,张玉春第一次上船工作,就从心底里爱上了这份看似枯燥的工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觉得只要我用心、动脑,干什么都能出成绩。”从最初的船舶水手、水手长,到后来的船舶驾驶员,勤学肯干的张玉春逐渐在公司里崭露头角。

爱动脑筋、踏实肯干的张玉春先后主持船舶“绞刀油嘴改造”、“锚链止荡装置”等多项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为公司船舶安全高效施工提供了保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船舶生产率。

津航浚108 轮是国内建造的第一艘自航耙吸挖泥船,1977年由天津新河船厂建造,2009年退役,张玉春曾经在这条船上工作了17 个年头。2002年,津航浚108 轮在山东日照岚山港进行航道施工。岚山港航道施工底泥坚硬,以亚黏土夹杂砾石为主,不仅船舶挖泥时间长,而且抛泥困难,航行至抛泥区开启泥门后,舱内泥土无法抛出。

为了能够快速抛泥,船舶曾派出工作人员穿戴救生衣、系上保险绳,手持工具下泥舱进行人工作业。但是对于1500 立方的泥舱而言,单纯依靠人工作业,简直是杯水车薪,抛泥的效果几乎为零。后来工作人员又想出采用甲板高压冲水和舱内高压冲水的方法,但效果也不理想。在抛泥区微速前进船底水流冲刷的配合下,平均每船泥需要长达24 小时才可完全抛出。施工难度大,船舶生产效率低,岚山港工程成为津航浚108 轮自建造投产以来遇到的最大一次挑战。

当时作为津航浚108 轮水手长的张玉春也是非常着急,抛泥时间长直接影响施工进度。为了解决抛泥难的问题,张玉春费了不少脑子。他不断钻研挖泥技术,最终通过自己反复试验,最终决定在船舶输泥管路进舱口分别开孔并加装档板以改变水流方向,使水流方向与泥面尽量垂直,形成最大冲刷力。双泵串联后,集中向一舷打压载水在加泥舱内部高压冲水配合使用,终于解决了抛泥困难的问题。经过张玉春的努力,津航浚108 轮在岚山港项目的施工中,抛泥时间减少12 小时,生产效率提高了1 倍,节省费用100 多万元。

从教徒到育人

多年来优异的工作成绩让张玉春先后获得天航局“技术能手”、中国交建“技术能手”、中国交建“三优”高技能人才、中国交建海南攻坚会战优秀个人、海南工程立功竞赛先进个人、中交疏浚“工人先锋岗”、优秀共产党员、中国交建“平安卫士”、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2018年1月,张玉春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这是经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批准成立的该公司第一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021年2月8日,通过中交集团专家评审,张玉春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首批中交集团大师工作室。依托该工作室,中交天航局组建了以全国技术能手张玉春为核心,包括公司专家级高技能人才为成员的技能大师创新团队。

“工作室以服务生产发展需要为宗旨,将技术难题攻关和技能人才培训融为一体,围绕制约船舶施工生产的技术‘瓶颈’,开展实用性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张玉春说,自工作室成立后,中交集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关注。目前,张玉春的工作重点也从一线船舶工作转移到工作室的建设中。

“我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带徒弟,那时教的都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教的是操舵与挖泥的技巧和经验。如今我也要带徒,但带的都是优秀的技师、技术能手,进行高端人才培训。”张玉春说,工作室会安排学员参与授课、竞赛教练、课题课件研发,以提高和发挥他们的工作综合技能。目前,已完成水手工种甲板操作工技能认定课件的研发,编制了机工技能认定辅导资料,以及中交集团疏浚船舶1 至5级电工技能认定规范的课题研究。

自张玉春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张玉春在船舶水手、船电、机工3 个工种已收了20 名徒弟。他们中有的还获得过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交通岗位能手、中交集团岗位能手等。同时,张玉春对3 个工种在船舶一线工作成绩突出的徒弟,直接给予个人技能创新工作室的授牌,并进行特别辅导帮助。

技术创新很重要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和优秀代表,培养出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对于企业发展、技能技术攻关尤为重要。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张玉春始终牢记这一点。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张玉春一直紧扣技能人才培育这一主题,突出课题研究和导师带徒,努力打造创新成果的展示窗口、绝技绝活的传承纽带和技能人才的成长平台。工作室成立后,以承担天航局技能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为重任,对中交集团多项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问题进行攻关,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在总结创新成果、创新技改技革等方面的核心带头作用,为中交集团创造经济效益、提升效率作出贡献,起到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作用。

同时,工作室的成立也发挥了大师带徒授技的“传、帮、带”作用,为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交流的平台。通过这种产学研、传帮带的有机结合,提升技术创新成果向生产力高效转化,从而达到为中交集团提供技术保障、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的。

“工作室的理念就是服务企业、服务一线、服务船舶,所以工作室的一切活动都以这个理念为出发点。”张玉春说,按照今年的发展计划,工作室至少要培养技师及以上高技能人才9人,其中高级技师不能少于3 人。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合格人数不能少于100人次。此外,继续研发船舶甲板设备操作工(疏浚)技能认定系列课件等,为企业的需要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综合服务,充分发挥工作室的作用和功能。

“别人也许认为我做出了很多成绩,但我觉得我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了应尽的责任,我取得的所有成绩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领导、同事的帮助。党和国家以及中交集团给予了我许多的荣誉和奖励,这让我感到骄傲,但同时也让我感到责任重大。今后,我还是会继续认真踏实工作,发挥一个老技能工作者的价值和作用,把工匠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张玉春说。

猜你喜欢

中交技术能手高技能
理事单位风采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宜兴陶瓷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班2022年第二期
中交地产作妖
城市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训思路与对策
宋卫平离场 绿城“换芯”焦虑
十大工种摆擂台 竞技切磋显真功荆门产业工人争当新时代“技术能手”
重剑无锋·志向高远
如何实现角色转换带好一个团队
高技能人才工作实践与探索
为科技兴厂培养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