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曲艺文化发展路径研究
——以扬州清曲为例

2022-12-28周心妍刘新宇贾立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曲艺扬州文化

周心妍,刘新宇,贾立国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

我国对民族传统艺术领域一直颇为重视,传承并发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形式。然而,相比于民歌、戏曲等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的辉煌,地方曲艺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历史上曾经远播四方、辉煌一时的扬州清曲,如今虽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也同大多数地方曲艺一样,逃不过后继乏人、愈传愈衰的命运。研究扬州清曲在新时代环境下的发展途径,也是为其他曲艺文化寻找变革的突破口。

1 扬州清曲的起源发展与生存现况

1.1 扬州清曲的起源发展

扬州清曲原称“小曲”“小唱”,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兴起于元代,是一种古老而极具影响力的曲艺形式。扬州清曲题材广泛,曲目丰富,腔调细密缠绵。它作为江苏段运河曲艺的典型曲种之一,是扬州古城传统艺术的瑰宝,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唱词曲调也都极具本地风味。

扬州清曲不仅为扬州本地群众所喜爱,其艺术魅力也吸引了各地的曲艺爱好者。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是扬州清曲的鼎盛时期,曾流传于全国许多地区。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中曾谈及扬州清曲在苏州的演出情况:“有于苏州虎丘唱是调者,苏人奇之,听者数百人”[1]。这只是一个案例,历史上清曲的传播范围已不仅局限于苏州、镇江、南京等地,更远播至上海、江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广大地区。

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清曲演唱艺人,如黎子云、王万青、葛锦华、陆长山、 尹老巴子等,也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唱段,如《宝玉哭灵》《武松杀嫂》《小尼姑下山》《风儿呀》《秦雪梅吊孝》等,享誉中外的扬州民歌《茉莉花》更是源自扬州清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扬州清曲不断吸收该地小调和“传自四方”的各地小调,为该地和各地的戏曲、曲艺艺术提供了养分。最典型的例子是扬州清曲的许多曲牌被扬剧所吸收,丰富了扬剧的音乐,对地方的戏剧音乐产生过重要影响。所以说扬州清曲不仅历史悠久,且极具艺术价值。

1.2 扬州清曲的生存现况

2006年,扬州清曲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前所述,扬州清曲在历史上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时期,流传甚广,也产生过黎子云、王万青等一大批清曲名家,一些经典曲目也曾在上海灌制唱片发行。但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扬州清曲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被迫中断过。因此,如今扬州清曲虽成为非遗项目,但其生存发展确实堪忧。

1.2.1 传承人问题

近年来,徐桂清、黄丽丽等清曲传承人积极投身于扬州清曲的传播与创新工作中。她们改良创新了许多新的曲调,将原本不合时代的老腔老调糅合悠扬婉转的民歌,不断调整韵律与唱腔伴奏,使清曲演出不失韵味又富有新意。此外还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文艺演出,着力培养清曲新秀,深入社区与学校大力弘扬清曲文化,为清曲的传承与传播事业做出极大贡献。

但奔走在清曲传承一线的大多仍是老一辈的清曲艺人们,能够专业学习并传承清曲的新一代从艺者实际很少,可称为骨干的年轻清曲艺人更是寥寥可数,接班人问题已是燃眉之急,需要得到充分重视。

1.2.2 扬州清曲演出现状

曾经的扬州评话、 扬州弹词和扬州清曲总体呈三足鼎立态势,是扬州曲艺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笔者查阅近年来的书场演出动态,发现由于本地书场、茶馆急剧减少,曲艺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即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评话与弹词仍坚持在书场定期演出。清曲虽然也有徐桂清、 沈玉红等艺人在皮五书场等地有过演出,但近年来由于清曲传播愈加没落的趋势,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清曲的展演频率与宣传规模显然大不如从前。

1.2.3 观众接受情况

扬州清曲曾在清代发展到巅峰,以扬州为发源地,传播辐射至南京、镇江、上海甚至广东等地区,影响极为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曲的受众曾经遍布全国。

为了解现今的实际情况,笔者于2021年5月向扬州市民群体发放了250 份关于曲艺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49 份,调查对象为扬州本地人的为127 份。问卷针对群众对曲艺文化的了解度进行调查,首先,从总体作答情况来看,了解清曲的总人数仅仅占比14.86%,相比其他如相声、评话、琴书等曲艺稍显薄弱。其次,从年龄分布角度来看,18 岁及以下年龄层的群众基本上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扬州清曲;19~35 岁年龄层的群众大多熟悉相声与评话,对于扬州清曲了解程度较低;36~60岁的群众对包含清曲在内的总体扬州地方曲艺的了解程度都稍高一些。以上结果表明,扬州清曲在新生代群体中的影响最低,而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影响最高。此外,由问卷调察对于曲艺文化的了解渠道可知,网络、学校教育、书籍、影视宣传等途径对于曲艺文化的发展均有一定益处,其中文旅融合和网络宣传非常重要,这给下文研究新时代下扬州清曲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大致方向。

2 扬州清曲衰微的原因

要从根源上解决以扬州清曲为代表的一众地方曲种所面临的困难,就要先厘清致使其日渐式微的症结所在,大体可以从曲艺本身、传承艺人、社会因素3 方面进行探讨。

2.1 曲艺本身的局限性

一方面,囿于清曲本身方言表演形式所带来的地域局限性。可以说方言是阻碍清曲广域发展的一大因素。扬州方言归属于江淮官话,在方言区境内尚且易能听懂,但出了境就显得“语言不通”。难以听懂清曲所吟唱的故事情节,也难以领会到其唱词的魅力。

另一方面,从我国现存不同种类曲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部分地方曲艺仍保留着数量可观的经典曲目,却鲜少注重曲艺文化的与时俱进。清曲的最大优势便是“乡音、乡情、乡风、乡俗”[2],新时代背景下,扬州地区的民情风俗早已换了风貌,传统曲艺无法满足大众对艺术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革新以探求在新时代生存与发展的新方式,通过内容与传播的创新获取新的生命力。

2.2 传承艺人的局限性

第一,曲艺文化诞生于民间,贴近底层民众的生活。进行清曲传习的前代老艺人们也基本上来自于扬州的街头巷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以至于许多曲目随着一些清曲老艺人的离世而永久失传”[3]。这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局限因素。

第二,曲艺界往往将传统的注重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奉为“圭臬”。在学习之初模仿教师的发音、唱法与表演仪态很有必要,但长久如此可能会使学员无法针对自己特有的嗓音条件,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唱法。当前的新晋清曲艺人们很多都难以脱离这一窠臼。

第三,由于现代年轻人有更喜爱的娱乐方式,专业学习清曲的人越来越少,和过去相比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如今老一辈传承艺人年事已高,难以再进行清曲相关工作,而青年清曲演员大多只是习得演唱技法,对乐曲本身的钻研程度不深,使得扬州清曲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再难有新的突破。“民间艺人的传承保护意识是留下优秀文化资源的希望”[4],扬州清曲生命力的可延续性不仅体现在曲艺本身,更有赖于传承艺人们的积极工作。

2.3 社会因素影响

2.3.1 文化娱乐的多元化

基于先前的调研发现,现代年轻人从小受新媒体娱乐形式的耳濡目染,曲艺演唱这种传统单调、耗时较长的娱乐方式不再适应现代人碎片化、 多元化的娱乐需要,全新的流行音乐文化冲击使得大多数学生远离了本土曲艺的生存土壤。许多人根本没有听说过扬州清曲,即使是相比更加大众的曲种也只是知其名而少有兴趣了解。

尤其是近几年受疫情影响,线上网络的发展给予线下活动发展的打击是全方面的,自然也包括以登台演出的传统形式为主的曲艺文化。比起线下传统的曲艺演出,现代网络显然能够给予年轻人更多的娱乐选择,足不出户就能从网络媒体了解到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们可以从抖音、微博等各种娱乐平台获得爆炸式信息的愉悦,也可以进行线上观影、追剧以获得丰富多样的新型娱乐体验,这是以清曲为首的一众曲艺展演所不能及的。

2.3.2 审美风尚的变化

年轻人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他们更加追逐潮流与时尚,追求独特与创新,相比五花八门的新型艺术形式,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清曲演唱模式大多只能吸引老龄化的观众,而这部分观众群体也在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缩小。已有的观众基础逐渐消散,而又难以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扬州清曲的受众数目因此呈现逐年递减的濒危态势。

2.3.3 演出空间及传播方式变化

基于过去传统社会较为落后的经济条件与人际交往密切的社会关系条件,扬州清曲在早期的演出大抵有唱堂会、乡间村镇演唱等形式,后又发展为较为正规的曲艺团进行固定场合的演出。到了现代,由于出现了更为丰富的娱乐形式,人们也不再以曲艺表演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清曲的演出场地减少,演出场次寥寥,口耳相传的传播形式早已不适用于现在的情境,加之受疫情影响,扬州清曲的线下演出空间变得更加狭窄,无法持续地出现在人们视线之中进行展演,也很难再收获新的受众群体。

事实上,从网络传播方式看清曲的演出空间,一方面网络给予清曲发展以较大冲击,另一方面也给曲艺展演提供了一种线上的更加自由灵活的运行模式。比如,在大力推广宣传的前提下,以直播的形式进行演出,组成“清曲乐团”在b 站等年轻人聚集的平台进行投稿等,倘若运行自如也能产生极大的国民层面的影响,就好比相声界的德云社。可惜的是扬州清曲的相关演艺者还未能熟练运用网络机制进行传播,也未能完全抓住这种机遇实现转型。

2.3.4 清曲研究整理有限

虽已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基础,但总体仍偏少,并在研究焕发清曲生命力这一领域存在不足。一方面,表现在重传承价值,轻传播意义,多数学术研究往往着眼于清曲本身的传承问题,对如何结合当下新媒体的形式进行曲艺文化宣传与传播,进而扩大清曲的影响范围这一途径挖掘较少;另一方面,如朱祥生先生所说:“扬州清曲具有立体的、 活化的社会价值取向”[5]。而已有研究对扬州清曲的社会文化价值未能深入挖掘,忽视其在当代素质教育中的潜在功用及现代模式下新的娱乐功能。

3 建设对策及建议

应当结合新时代的具体情况,结合上述致使扬州清曲日渐衰弱的原因具体分析,以寻求曲艺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新路径。

3.1 传承艺人及相关音乐创作者

3.1.1 大力培养新人

发展曲艺的主力军理应是中青年艺人,而清曲目前的名家还是以老艺人为主,既知清曲已经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就要充分重视起对优秀年轻艺人的培养。可充分发挥获得过曲艺牡丹奖的包伟等知名表演艺术家的影响力,大力招收并培养清曲新人,让更多文化素质较高的有志青年参与到清曲的传承与发展事业中。

3.1.2 保护传统与改革创新

20 世纪30年代,扬州清曲的一些经典曲目曾由上海百代、 大中华等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发行。20世纪6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章鸣曾对扬州清曲进行过较为系统全面的调查,完成《扬州清曲采访报告》。2006年,扬州地方学者韦人、韦明铧经过多年调查整理完成《扬州清曲》一书。老一辈清曲艺人和学者为扬州清曲的保护传承做出了很大努力,但还远远不够。新时代的传承人要在此基础上,更加积极响应“非遗”相关政策。只有尽可能多地保护与传承已有清曲,全面保存濒危的曲谱、唱法、历史发展等内容,才能筑牢扬州清曲乃至曲艺文化的根基。

先前说到清曲曲目除了需要保存已有资源,还要不断革新,也就需要传承艺人以及相关音乐创作者要坚持以扬州清曲的传统曲调根基为基础,不断融合现代因素以进行创新尝试,可供参考的具体改编途径如下。

第一,以传统曲调为基础,继承清曲唱民俗、说故事的传统创作主旨,结合古代民间传奇或优秀文学作品等经典题材,进行曲艺领域的再创作。许多元杂剧如王实甫《西厢记》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扬州清曲亦可用清曲曲调,重新唱响红楼一梦的旧事。

第二,仍用先前的创作风格进行编排,对已有曲目重新填词,以响应现代精神或展现地方特色。在2016年扬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的“为十大扬州清曲填词”活动,一度引起市民们对扬州清曲这一曲艺文化的热切关注。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一活动传承下去,每年拟定不同主题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成为扬州的一大特色传统,如选取抗疫主题与新时代主题,给扬州清曲带来全新风尚。

第三,在传统基础上融合现代风格,重新改编曲调、创作唱词,例如,扬州广电出品的《大运风雅颂》。演唱者刘芓君介绍说这首清曲以南调为主,在唱腔方面融合气声,融合现代通俗因素,创作迎合年轻人口味的新版扬州清曲。而当年轻人对新版清曲有了兴趣,再去听传统清曲,便会“越听越有味道,越听越有感觉”,进而喜爱上这种曲艺。

如上所述,目前虽已有部分创作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尝试,但数量仍屈指可数,改编的方式很多,亟待清曲艺人与音乐创作者们积极探索创新。

3.2 政府及相关文艺工作单位

其实相关部门多年前就已经展开了扬州清曲的保护传承工作,如成立“扬州清曲研究会”“扬州清曲传习所”“扬州清曲史料馆”“扬州清曲资料库” 等史料、传习机构,为汇编资料及保护成果做出过不少贡献,但仍有精进的空间。此外,也需要注意乘近年来国家提出的打造淮扬文化高地、 宣传大运河文化活动之势,做更多有益于清曲等地方曲艺传承的实际工作。

3.2.1 打造交流展示平台

有关部门可以定期安排代表与清曲艺人会面交流,共同协商策划传统曲艺的出路。通过微信平台推送、新闻采访等形式将清曲这类传统“非遗”曲艺通过现代网络媒体的形式展现在市民面前,使人们更加了解清曲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经久不衰的魅力。此外,要进一步加大曲艺演出进社区、进单位、进校园等活动的力度,让民众近距离感受清曲之美。

3.2.2 促进文旅融合

政府方面可以适当运用文旅融合策略,将传统曲艺文化与当地旅游业、商业、新媒体等行业融会贯通,体现文化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的相互促进作用,探究曲艺文化发展新途径的可能性。如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扬州清曲的演出搬入瘦西湖、 鉴真图书馆等当地旅游观光热门景点,利用景点的广域人流量,结合新媒体推广、特色曲艺文创售卖等形式,线上线下同步推动该曲艺的宣传工作,同时达成一定互利共赢的商业目的。其中应当注意结合现代多元化信息传播手段,迎合年轻人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商场内或景点内的快闪活动。

此外,可充分利用好运河大剧院、曲艺博物馆等场地,展演当地特色传统艺术,共同促进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2021年于扬州建成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其中“大运河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展示了大运河孕育的文化遗产,扬州清曲就包含于其中。在博物馆中陈列着扬州清曲的伴奏乐器,展板文字与屏幕画面形象地再现了其表演形式,登上馆中的拟古游船还能感受“船歌”——扬州清曲重要的活动载体,给参观者最直观的审美体验。

3.3 学界与相关研究

学者研究扬州清曲的历史发展演变,探讨扬州清曲本身的艺术、文化与经济价值,推测其未来变化,能够向大众更全面地介绍这一扬州地方曲艺文化。如先前所说,清曲研究领域目前还较为薄弱,相关研究成果不足,需要引起学界更多关注。已有的研究者也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发掘清曲研究的盲点并及时纠正研究的误点。如,人们大多着眼于清曲曲艺的传承问题,却往往忽视它在大众文化领域的传播,学者应当换个思路去研究清曲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传播模式,地方文化学者和高校学者协同研究,结合传媒专业领域知识,与政府及传承艺人形成合力一同创造扬州清曲更好的发展未来。

3.4 学校教育

3.4.1 开设校本课程

“我国在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对于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遴选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6],不只是高校的地方文化艺术公共课,中小学开设的地方校本课程也往往未能准确落实到位。扬州清曲以扬州方言为基础,而扬州的中学生主要是本地人,很容易对清曲的唱腔产生亲切感,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选择深入学习扬州清曲,成为清曲的传承的好苗子。这说明开发清曲这样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设置扬州清曲相关校本课程,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具体的教材编排与课程设置需要专业学者、 传承艺人与教育专家3 方组织规划。除单独开设校本课程外,将地方曲艺文化自然融入其他基础学科教学,也能起到一定的曲艺启蒙功用。

3.4.2 清曲传承人进校园

邀请清曲传承艺人进学校,与学生面对面开展交流分享会,或是直接现场展示教学,能够实现地方传统曲艺与地方教育事业的有机结合。扬州清曲传承人黄丽丽曾在2020年莅临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的清曲班,为学生表演扬州清曲《鲜花调》并进行指导授课。此外,扬州市翠岗中学还充分利用了2021年新颁布的教育“双减”政策的课后服务时间,组织了包含清曲在内的5 种非遗项目宣传展示活动,注重传统又与时俱进。应当加大此类活动的力度,以激发新生代对扬州清曲等曲艺文化的兴趣,为扬州地方传统文化延续生命力,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新时代扬州清曲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多方协同奋进,它离不开前辈们创建的资源根基,也离不开后继者的改革创新。一代又一代的人奔赴到清曲的建设与发展事业中,才能让以清曲为代表的地方曲艺文化,在今后乃至将来都延绵不绝。

猜你喜欢

曲艺扬州文化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谁远谁近?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