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DIO理念下地方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模式构建

2022-12-28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应用型协同

田 苗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是学校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抓住历史机遇,主动适应和融入地方社会事业发展进程,与社会发展多元化需求相匹配的客观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增强校企校地合作,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新时代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共识。人才培养只有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才能更有效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然而,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目标定位不清晰、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同质化人才严重过剩,实用型人才缺乏,毕业生失业率高、社会适应性差、职场成就低[1]。由于地方高校生源和地域所限,尤其是作为外语类大语种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更是存在诸如实践课程少、重知识轻技能、传统应试教育倾向明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培育专业化应用型英语人才,推进英语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是地方高校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发展定位和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地方高校发展定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和地方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现就这两方面综述如下。

第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学术界对于地方院校发展与人才培养二者的关系达成统一共识,即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联系起来。吴忠权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模式建构》中指出: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中,地方本科院校确立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关键在于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能力及学生的发展潜质。[2]从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义入手,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遵循的原则,并从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体系等三方面探索人才培养的途径。宋晓晴等在《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中提出: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教育工程,首先应考虑学校的定位,再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3]张天社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中提出了西安文理学院的定位和应用型培养模式的选择,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育成果和科研等方面真正体现应用型的特征,在专业设置上按行业类别划分专业;在培养方案上实行“平台+模块+基地”方案;在教育成果上实行“2+X”证书制度;在科学研究上 注重新技术的转化及运用。[4]

第二,许多地方教育专家或教育实践者,就如何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英语专业人才,进行了长期探索和系列研究。整体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英语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基础教育的研究。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应着重“培养”学生四种能力:自主学习、实践技能、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可以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加英语实践课程设置等途径去实现。二是围绕英语课程所涉及范围进行优化的研究。宋慧玲在《新课标下英语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中提出:以新课标为背景,优化英语师范生培养模式,具体包括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法优化等。[5]有些学者则根据地方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实现人才培养性质的转型,即由单一学科知识向通识教育转型,实现英语人才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的多维度培养。

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关于英语人才培养从方法到关注点,各有侧重。这些成果对探讨地方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地方高校从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入手,以提高学生英语实践能力为目的,构建全新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英语人才培养质量,并为服务地方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发展和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作为外语类重点学科的英语专业发展迅速。然而,英语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人才培养质量下滑、生存和就业形势严峻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一)培养模式趋同,忽略人才培养的开放性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形势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修订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将既具备英语语言基础又能在不同领域熟练运用语言技能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作为新的培养目标。复合型英语人才成为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和参考,其中,“双学位、主辅修、英语+专业方向、英语+专业”等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尽管一些高校外语系部或学院在不同阶段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相应调整,但多数调整并不是按照自身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色以及地方区域发展对英语人才需求的特殊性等方面对英语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差异化的调整,而是按照趋同意识、忽视地域和生源差异进行的。在这种粗放型、同质化目标定位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很难具备“双一流”大学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也不具备地方高校学生特有的英语语言实践应用能力,这也成为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率低和综合竞争力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大多地方高校主要依赖学校内部行政和教学机构开展英语人才培养,不够积极主动地与外界合作,依靠重复式、机械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动地完成相应指标和政策要求,忽略人才培养的包容开放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方高校参与和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影响了地方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

(二)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滞后

地方高校由于地理位置、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部分英语教师对学科发展目标及培养方式理解并不到位,缺少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解读,在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上都很难和省属重点大学相比肩[6]。尤其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仍保留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只是满堂灌地传授知识,“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没有树立和体现出来,忽视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培养,不能有效开发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教材,很少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语言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较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此外,有些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交叉和拓展上保守僵化,课堂上照本宣科,侧重于词汇、语法教学,而知识融合、氛围形成、情境营造、想象跟进等无法开展,其结果是教师对教学失去兴趣,学生对学习不够认真,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无从谈及。语言教学,重在情境和氛围的营造,重在内容的趣味和实用,它更讲究创造性和艺术性,让学生学会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做到运用自如、充分表达是英语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

当下,诸多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以及选用的教材,仍然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能力为主,这和学生英语的基本情况不相符合,甚至是中学教育的一种重复。而高年级阶段学习的专业课程如英美文学、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词汇学、语言学等,常因师资力量和课时的限制,难以进行系统化深入学习,大多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未能达到应用、实践教育的目标。这不仅浪费了学生大学学习的大好时光,而且对学生进一步提升和未来发展造成严重障碍。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实训实践课程十分有限,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也不够健全或尚未形成,因而实践教学操作起来一般只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思维开发未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和保障。这种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的结果,直接导致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的不足,因而毕业以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需要。

(四)培养目标缺乏前瞻性,学科内涵单一

社会、科技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融合。而当前,我国大部分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基本的语言教学,并且培养目标缺乏多元性和前瞻性,造成专业定位的种种缺陷。其实,就英语本身来看,其并不是单一的语言学科,再加上英语的全球性,它应是集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科技、经济、教育、军事等于一身的学科,但这一点或者说这一优势长期以来被教育界所忽视。一般认为,英语就是语言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等能力就行了,这样的认识和定位,大大限制了英语教师教学及其知识拓展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阻碍了英语教学的进步与成长。长此以往,英语教师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英语教学就是语言教学,他们对英语的认识除了语言还是语言,而把英语背后蕴藏的大量的其他学科知识都忽视了,这也就造成了人才培养单一僵化的现状。其实,在英语作为语言文学课的背后,本身就附带着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教育学、交际学、行为学、哲学、隐喻学等较为贴近的学科,然而地方高校英语教师很少在这些方面有所涉猎、有所关注、有所研究、在课堂上有所体现,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迫切纠正。

三、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内涵和多元协同培养模式

社会发展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据用人单位招聘需求的调研报告显示,83.4%的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首要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应用和实际工作能力。一些企业不仅仅注重学生英语各科的考试成绩,更将应聘者英文文书翻译和起草、现场口译等实际应用能力作为聘用的重要条件。《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是较长一段时期内英语专业建设和评价的参照,也是新一轮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7]其中所提出的培养学生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实践及思辨能力等目标和教育部所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的要求一致,对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关注的重点在于开展应用型英语专业教学,培养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

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需要学生熟悉词汇和语法规则,掌握各方面的语言技能。与此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使用这些词汇和规则进行有效乃至流畅的交际,完成翻译、教学、商务等各领域工作任务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最基本要求。二是综合素养和多元化知识结构及运用能力的培养。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单一的培养目标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深层次、高标准方向发展,英语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更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专业、行业知识,并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思辨和科学研究。三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英语专业教学一直以来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问题,英语专业学生对语言文化的实际运用和创设能力往往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语言、文学、旅游、商务等知识从事或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或任务,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依靠更多社会力量,利用校内外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源和条件。

地方院校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及文化繁荣关系密切,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一直积极鼓励和推动学校与地方的合作,努力探索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之间以及高校与地方之间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多元融合、协同合作的育人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地方高校由于教学资源落后、优秀师资匮乏、建设经费有限,在人才培养方面,长期存在脱离实践、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响应现实需求,引入多方力量,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多元协同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现代教育理论将社会某一系统的资源要素与教育系统的资源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的社会现象称为协同教育。[8]多元协同是指企业、社会、学校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是以多方参与、相互协作的形式,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实现对人才的综合培养,在人才培养的整个链条中,各方参与者从培养目标定位到培养方案实施以及质量评价进行全过程协同。多元协同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备专业职业技能、卓越实践和创新能力、良好社会适应力的优秀人才。向应用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可以利用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其他学校等的支持,实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地联合等不同合作形式,在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有机配合,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

四、CDIO教育理念及其发展概述

CDIO教育理念是欧洲工程教育改革近20年来的最新成果。21世纪初,瑞典林雪平大学、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经过数年的合作研究,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并率先创立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主要包含一个大纲和十二条标准,涵盖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以及具体的评测方法。CDIO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四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相互关联的课程体系中通过实践,积极主动学习工程知识。[9]CDIO培养大纲将学生能力分为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基础知识能力和系统操作能力,因其教育效果显著,截至2013年,世界几十所著名大学都加入CDIO组织并采用了CDIO教学大纲,足以看出这一模式的重要影响[10]。

我国高等院校工程教育以往更多地重视理论教育和个人学术能力培养,直到2005年,汕头大学率先对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了学习和研讨,并首次尝试将其应用于工程学院的课程体系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2008年,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在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成立,这一模式相继在部分工科院校进行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十几年来,CDIO教育理念经过深化探索与不断构建,在高等教育领域进一步开拓和延伸,尤其是于外语教学方面的应用,这一模式促进了对学生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形成了实践性教学的有机整体。

CDIO这一教育理念的四个环节是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与“做学结合”的集中概括,体现了现代工程师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所应具备的能够服务于现代工业产品的基本能力。[11]CDIO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其核心是“能力培养”,以“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科学知识水平,而且还包括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产品的建造能力。CDIO虽然体现的是英美的实用主义哲学理念,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地方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不无借鉴意义。

五、CDIO理念下应用型英语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模式构建

CDIO模式将以往强调“知识为本”转变为“能力为本”,它的本质是教学一体化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以及考核评价办法。[12]该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更加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效果目标,同时通过各教学环节的有机配合,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新,以及教学团队和教学组织的整体实施来实现其培养目标和学习效果目标。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是一个全面系统化的工程,并不是简单增加一些课程或改变一些课程就能实现的。地方高校可以利用和整合多方优势资源,联合社会企业、政府部门、其他教学或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相互协同、共同参与,以CDIO教育理念的四个环节为参照,围绕目标定位、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应用型英语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模式的具体框架,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统一与均衡发展,为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目标定位

CDIO理念下,应用型英语人才多元协同培养应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并将其作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依据和导向,贯穿协同育人的整个过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纲领是培养适应区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情况则应视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而定。地方高校需树立开放包容的办学观念,充分认识和顺应多元融合协同的趋势,从以往传统的知识传授向现实的人才培养转变。地方院校人才目标定位不仅要充分考虑自身办学条件,还应结合地方性和适用性,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需求而制定,可以邀请当地政府、企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和共同商讨人才目标的制定,确保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和稳定性[13]。如笔者所在院校渭南师范学院属于陕西省一所普通地方师范院校,学校长期坚持扎根秦东大地办大学,成立秦东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着力打造“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搭建校地协同研究平台,开展高校与地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协同教研活动,以服务秦东地区教师教育发展为宗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育人成效。

(二)教学大纲

CDIO教育理念包含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个环节,它也完全可以体现在英语教学大纲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可从个人发展、团队协作、技能提升三个部分进行设计。其中,个人专业技能是基础,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本保障。团队协作和个人发展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它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创业、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每个部分都可以按照实际工作中的职业或行业标准、岗位或职责要求进行构思和设计,覆盖相关方面的知识。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单科型培养虽然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和完善性的知识结构,但却很难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突出“以实践能力为本,以多渠道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大纲制定已势在必行。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学校可通过与地方企业、其他院校等协同商议的方式,制定集教学实践一体化的应用型英语教学大纲。学校与相关企业、地方中小学合作建立实训基地,通过一系列专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同时积累就业前需具备的实践工作经验。

(三)课程设计

传统英语专业设置通常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体系,在 CDIO 理念指导下,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课程设计的复合性[14]。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要既包含专业知识,又涵盖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训练,需重视知识和能力的结合。近年来,地处较落后地区的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通过率普遍不高,有些高校甚至多年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生语言水平不高,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其应用能力的发展,也成为这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合理安排和设置英语基础类课程,并融入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技能培训密切相关的实践类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可以建立以实践和创新教育为重点,以通识教育为基础,融合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为一体的综合课程体系,英语专业可适当增加实践技能型课程,实施“语言技能+专业训练”相结合的课程模式,课程教学可辅以模拟工作场景进行实践训练,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同时,以“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等协同参与的形式,在地方中小学或企业建立教育实习或工作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更多的实际演练,提前积累必要的工作经验,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实践课程也可聘请校外企业工作人员和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开设系列专题讲座或工作案例解析,与学生分享有益的知识和经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社会见识,促使教学与就业实现良好衔接。

(四)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的多元协同,是将基础知识、能力拓展、创新实践有机融合,校内校外相互协作,呈现多元教学风格的合作模式。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直接行动者,地方高校应不断激励教师参与多元协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畅通与校外企业、中小学沟通与合作的渠道,提升教学的可实践性。CDIO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15]英语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形式,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园或社会,实现校内校外融通协同。如近期,渭南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受邀走进地方几所中学英语课堂,聆听多位优秀英语教师的现场授课,学生通过课堂观察,切身感受任课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课堂环节设置以及良好的教学效果,实地了解中学英语教学环境、中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形成了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初步认知。这种学习体验对于英语师范生而言,指导性和成效性不言而喻,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师范专业学生进一步明确中学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校内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校外教师岗位实际要求接轨。

(五)考核评价

传统模式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考核主要侧重于学生语言技能水平的测试。CDIO教育理念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清晰明确,所要培养的是能够适应社会就业市场需求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伴随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质量标准和评价模式也应是多样化、多元主体参与的。此模式下,不是将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作为检验其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而是更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并将这些内容归入考核的范围。考试内容不仅包括基本的语言知识,还包含更多的专业知识应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统筹规划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等都被纳入考核指标体系。考试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如实际场景模拟、英汉翻译实践、给定任务完成等。考核评价融合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实际成效。此外,教师不再作为唯一评价者,会参考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企业及社会评价等。总之,多元协同培养模式下的英语专业考核内容将从全方面、多维度展开,评价主体也从单一向多元转变,考核形式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这是当下和未来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六、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高校应立足于地方经济、教育、文化、旅游等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只有使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高校和企业、高校和基层学校联合为英语人才培养创建更加多元化、更加完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充分体现英语教育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在CDIO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符合当前教育发展趋势,在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的整个模式构建过程中,注重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有机协同,校内校外育人机制相互协同,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实现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应用型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专业四级听力考试的笔记策略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