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不世出百世之师
——从《孙子兵法》看韩信的用兵艺术

2022-12-28徐业龙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赵军孙子兵法韩信

徐业龙,侯 林

(1.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政协 文史委,江苏 淮安 223300;2.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 淮安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江苏 淮安 223003)

《孙子兵法》对将帅素质提出了明确的标准、条件:“将者,智、信、仁、勇、严也。”[1]4智,多谋善断;信,赏罚有信;仁,爱护士卒;勇,勇敢坚定;严,明法审令。这五条标准,习惯上称为“五德”。五者全备,方可为将。无数的军事战例雄辩地证明,将帅作为战争的运筹者、决策者和指挥者,直接关系到军队的强弱,战争的胜败,乃至国家的兴亡。综观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有的长于运筹帷幄、擎划大计,有的长于披坚执锐、攻城斩将,有的长于序次兵法、垂著篇籍,而真正大智大勇,身兼诸长的却寥寥无几,韩信则是其中的佼佼者。韩信(前230—前196),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娴习兵书,熟谙兵法,他不仅继承了《孙子兵法》《司马法》等前代诸家兵法,还对这些兵法灵活运用,并有所创新和发展。在血雨腥风、尸横遍野的楚汉战争中,韩信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叱咤风云,成为这场战争的真正主角。时人蒯彻以“略不世出”[2]552来赞誉韩信,南宋文学家陈亮则说:“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3]韩信卓越的军事韬略和用兵智谋为后世兵家所推崇,他所创造的卓著业绩和经典战例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

一、庙算为上,胸怀全局

《孙子兵法》开卷为《计篇》,这里的“计”,直译为计算、计较(比较)、计划等。作为十三篇之首,它从全局着眼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探讨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并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1]4也就是在未战之前,将帅要充分发挥战争指导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全面把握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敌我力量优劣,比较战争得失,预料战争的胜负,从而制定作战计划,规定战略战术原则,夺取战争的胜利。楚汉战争中,从战争全局的战略运筹和历次战役的具体谋划,都证明韩信是一位能够从全局着眼,具有深谋远虑的伟大军事家。

韩信具有卓越的战略禀赋,这一点最突出地表现在对楚汉战争起首要战略指导作用的“汉中策”上。汉高帝元年(前206)六月,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以“汉中策”对刘邦。“汉中策”实际上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较为成功的战略计划。在这段对话中,韩信对当时雄霸天下、如日中天的项羽提出了“其强易弱”[2]548的正确判断,他列举了项羽在用人、战略、政策上的种种失误后,明确指出项羽的缺点正是刘邦应当利用的,项羽目前的这种貌似强大,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是可以打败的。因此,要反其道而行之,任用贤将,论功行赏,救济百姓,收天下人心,取三秦、东向灭楚。这一经国硕划,卓识伟抱,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根本方略,堪称战略谋划的典范。从楚汉战争的历史进程和最后结局来看,韩信的见识确实高远而卓绝。[4]

韩信虽然用兵于局部,但他始终高瞻远瞩、胸怀全局。汉高帝二年(前205)四月,刘邦兵败彭城,一些原来归汉的诸侯王纷纷改换门庭投靠项羽。九月,韩信平定魏地,但战略形势仍然十分不利于汉。汉军在正面战场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荥阳、成皋多次易守。在十分困难的形势下,韩信估量了当时楚汉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客观形势,分析了彭城之战和灭魏之战的经验教训,及时向刘邦提出建议:“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5]376这一计划的实施,使得整个战场形势开始向有利于汉军而不利于楚军的方面转化,对战争全局影响极大。此后,韩信挥师北略中原,战诸侯,服地方,分散牵制了大量楚军,同时不断以魏、代、燕、赵、齐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源源不断地支援成、荥防线,最终拥三齐之地南向进取楚都彭城,从西、北、东三面完成了对楚军的战略包围。项羽则一步一步地陷入汉军预设的包围圈之中,虽东挡西杀,亦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终成画牢困兽之势,以致最后败亡。

在历次战役的具体指挥上,韩信也同样能够全面分析交战双方的实际情况,认真考虑每次战役对战争全局的影响,从中找出制胜之道,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汉高帝五年(前202)十一月,刘邦困守固陵。为解固陵之围,韩信统观全局,认真分析战场形势,他没有按照刘邦的命令挥师径驰固陵,而是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作出了占领楚都彭城的决策。韩信率大军南下,以灌婴的骑兵部队为前锋,乘敌之隙,批亢倒虚,“下下邳”“降彭城,虏柱国项佗”[2]566。汉军占领楚都彭城,楚军失去战略依托,粮食缺乏,人心涣散,项羽极为惊慌,遂解固陵围兵向垓下撤退。此战,韩信不径趋固陵而首攻楚都彭城,既解了固陵汉军之危,又打破了项羽的持久战略,并迫使项羽进入汉军预设战场,大大加快了楚汉战争的进程。

二、知彼知己,知地知天

决策者先知敌情,取得士卒信仰拱卫之心,这是战胜攻取的两大前提。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6]490“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精华所在。千百年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给千千万万的军事家们以深刻的启迪。

《孙子兵法》对战争中如何做到“知彼知己”有如下概述:“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1]187-188就是说对想攻击的军队和城郭以及拟定杀死的人员,必须先探悉敌方守城的将领和他的左右、传达、守卫兵、勤务兵等的姓名。韩信以自己的军事实践对此进行了深入诠释。韩信每战之前都进行严密侦察,不仅从战役全局出发,做到对敌情、己情了如指掌,甚至将敌方将帅性格、军事谋略、用兵特点都了解得一清二楚。井陉之战,韩信不仅高屋建瓴地把握战场局势,甚至赵军统帅陈余与谋士李左车的军事谋略及其意见分歧也在韩信的掌握之中。安邑之战也是这样,韩信对魏军大将柏直、步兵主将项它、骑兵主将冯敬进行深入了解,对魏军兵力情况及其在临晋关和安邑的军事部署也进行了严密侦察。进一步分析陈仓之战、潍水之战、彭城之战、垓下之战等战例,韩信亦无不如此。

战地地形的利害,与战争胜败关系极为重大。孙子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地知天,胜乃可全。”[1]134地形对于作战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身为将帅只有在战前进行实地考察,才能驾驭复杂地形,巧于利用。夏阳古渡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夏阳村东,安邑之战,韩信从这里东渡黄河,攻占魏都,击败魏王豹,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木罂渡”或“淮阴渡”。夏阳古渡是龙门关到蒲津关之间最好的一个渡口,黄河流出龙门峡谷到达这里,河面开阔,岸低水缓,较易行船,加之这里有二十里平川,利于军队集结,从夏阳渡河是韩信对战场地理环境和黄河水流形势进行详细调查后作出的较为合理的选择。

共享营销和直销一样,产品从生产商出发,通过销售人员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降低产品的流通环节成本。共享营销不同于直销,共享营销是双向营销行为,没有上下线之分,双方都是买方或卖方,互为营销资源,双方互相针对另一方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共享营销整合买卖双方市场营销资源,让消费更省钱、推广更省力、销售更赚钱。

巧借山岳、河流等外在辅助力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杰出的军事家稳操胜券、战胜敌人的重要手段之一。井陉之战是韩信在各方面条件都极其恶劣的情况下进行指挥作战的[7],韩信以数万新募之军与二十万赵军劲卒对阵,他活用地形,随敌屈伸,趋利避害,背水列阵,把未经训练的士卒置于不战则死的境地,充分调动士卒的拼命精神,以求死里逃生。此战,韩信长途奔袭、孤军深入,陈余居险守要、以逸待劳。两军在井陉口对阵,韩信独具慧眼,巧妙地利用战场特殊的地形条件,将有限的兵力进行正确的部署和合理的使用,打了一个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漂亮仗。由此可见,地形条件对作战双方来说都是公平的,如何利用它,关键还是取决于人的智慧。

三、先计后战,谋虑细密

战争是敌对双方综合“力量”的较量,这种“力量”是通过一定数量的兵力、武器装备等部署在一定的空间来体现的。因此,指挥员必须在战前做周密的谋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作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韩信从被拜为大将开始,率汉军战胜攻取,未曾败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韩信深谙用兵之道,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先计后战是韩信用兵的基本原则,在韩信指挥的所有战役中,不论是以寡击众,还是以众击寡,均是根据具体情况细密谋虑,先有成熟的计谋,然后再付诸实施,未战即已稳操胜券。安邑之战,魏王豹陈重兵于黄河东岸的蒲坂,封锁黄河渡口临晋关,企图阻止汉军渡河。韩信针对魏军部署,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术,将大量船只集中在蒲坂对面的临晋,佯作由临晋关渡河,主力却直奔临晋关上游百余里处的夏阳,乘魏军无备,用木柙缚罂缶迅速渡过黄河,直捣魏军后方重镇安邑,打乱了魏军部署。魏王豹率军仓促迎战,结果全军覆没。两千多年前,在既无桥梁又无舟楫的情况下,要率大军渡过素有天险之称的黄河绝非易事,而木罂缶取材便利,制作简易,操作灵活,在当时可以说是再理想不过的渡河工具了。韩信以木罂缶渡军,这实在是中外战争史上的一大创造。

将贵智,谋贵奇,自从《孙子兵法》问世以后,权谋制胜的军事思想得以确立。军事上的斗智赛谋具体表现为战争中对奇策妙计的运用,纵观古代战争史上,奇策妙想变幻莫测,应时而发的将领并不是很多,而韩信则是其中翘楚。韩信用兵,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智取胜,他能够百战百胜,除了各种必要的客观条件外,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他那天才的军事智慧。在两军对峙的战场上,韩信总是以智慧对敌,以理性谋敌,并根据具体情况运筹胜算,确定战法,慎重行动,没有把握决不贸然用兵,既战则有章有法,处处主动,必获全胜。井陉之战,韩信抓住赵军统帅陈余与谋士李左车出现意见分歧之机,周密谋划,进行决战。韩信奇正并用,背水列阵,拔帜易帜,灵活用兵,出奇制胜,最终以少胜多,大破20万赵军,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当韩信以万人背水立阵时,诸将都迷惑不解,赵军则群起哄笑。然而,这正是韩信的高明之处,背水阵不仅将缺乏训练、军心不固的汉军置于死地,促其死战。而且可以对佯败之军起到缓冲作用,从而避免了因佯败成真败,一败不可收拾的可能。2 000骑兵乘虚而入,轻而易举地夺取赵军营垒,起到动摇敌人军心的作用。韩信把兵法上的一般原则与战场上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运用,虑事之周密,用兵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

战争的基本目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楚汉战争中,韩信常常以劣势兵力面对强大的敌人,在劣势情况下运用智慧战胜敌人正是韩信的高明之处。韩信是一位足智多谋、满腹韬略的军事家,面对强大的敌人,韩信总是敢于决策、敢于行动。韩信每每以弱胜强,大放异彩,其取胜的秘诀就是在战前进行严密侦察,周密谋划,创造条件,伺机出击,不战则已,战则必胜。潍水之战,韩信以数万汉军与20多万齐楚联军对阵,且参战楚军原为项羽麾下的精锐部队,兵精将勇,战斗力很强,韩信要想取胜绝非易事。然而,韩信在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的基础上,经过周密的谋划部署,仍然一战取胜,尽定齐地。此战,韩信灵活运用“半渡而击”的作战原则,并创新战法,自出机杼,其引军半渡以邀敌半渡之举,算计之准确,谋划之工巧,令人回味无穷。

四、知时为用,当机立决

善于捕捉战机,对于一个军事家料敌决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诸葛亮在《将苑》中说:“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也;情机发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8]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胜负的关键就在于决策者能否认识战机,把握时机,当机立断,适时出击,因机而胜。陈仓之战,韩信乘齐地大乱,项羽无暇西顾,率汉军北出陈仓,一举还定三秦。破齐之战,韩信采纳谋士蒯通的建议,乘齐王与汉使讲和,疏于戒备之机,引兵渡河,袭破历下,齐军虽然多于汉军数倍,但因齐、汉两国议和,放松了警惕和戒备,正忙着要撤防东归,突然遭到汉军的意外打击,毫无抵抗能力,即时溃散。韩信轻易地占领了历下,歼灭了齐军主力,占领齐都临淄。

孙武强调:“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1]154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正确地选择进攻时机,即所谓“顺详敌之意”,就是因势利导地抓住敌人的意图,一旦有机可乘,就要不失时机地开始行动;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要正确地选定主攻方向,即所谓的“并敌一向”,简言之,就是集中兵力打击敌人既是要害而又虚弱的地方。具备了这两条,就达成了作战的突然性。破代之战,韩信利用代、赵联军被太行山隔开,难以互相策应与配合,代国国小兵弱,又无名将,代相夏说孤立地驻守于邬县之机,出其不意地直取邬县,韩信在赵军来不及接应的情况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代军,打开了进击赵军的通道。

未战之前先定必胜之计历来是军事家临阵决策的不懈追求。汉高祖三年(前204)十月,韩信与张耳统兵数万越过太行山攻赵。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20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当韩信侦知赵军统帅陈余不用李左车正面“深沟高垒,坚壁勿与战”,以奇兵“从间道绝其辎重”[2]549的计策时,便抓住战机,周密谋划,进行决战,20万赵军顷刻间灰飞烟灭,陈余被杀,赵王歇也成了汉军的俘虏。井陉之战称得上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之战,也充分反映了韩信善于捕捉战机的军事智慧、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和井然不紊的指挥才能。

五、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历史上的无数战例证明,在敌人意想不到或没有戒备的时间、地点实施奇袭,可以取得巨大的军事效果。它能使对手因缺乏精神、物质准备而心慌意乱,以至于在慌乱中顾此失彼,举措失常,从而一败涂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著名战例。汉高祖元年(前206)八月,韩信借项羽在齐平定叛乱之机,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褒斜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造成欲从褒斜栈道东返争夺关中的假象,诱敌将重兵屯于褒斜栈道道口。自己则亲率主力翻越秦岭,走陈仓道出大散关,直趋陈仓,在章邯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对其实施突袭,章邯仓促应战,结果连战失利,司马欣、董翳相继投降,章邯最终战败自杀。此战,韩信取胜的诀窍就在于出奇制胜,从敌人意想不到的路线进军,从敌人意外的地点攻击,收到了几乎是传檄而定三秦的效果,这也只有像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才能做得到。

要达成“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至少应做到三点:一是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二是巧妙地隐蔽自己的意图和行动;三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和力量发起突然攻击。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对敌实施突然攻击,要旨就在于集中兵力,攻虚击弱。因为战场上的任何伪装、佯动和欺骗,都是为了迷惑敌人。只有迷惑敌人,才能隐蔽自己,调动敌人,使其错误地变更部署,分散兵力。唯其如此,才能最终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利用出敌意外的进攻时机,出敌判断的主攻方向,成功地创造了我国战争史上由汉中进夺关中的战例。相比之下,韩信所以能取得还定三秦的胜利,除了客观上的一些有利条件之外,起主要作用的因素还是韩信高超的用兵艺术。

避实击虚并不是说对敌之实处就不打,而是通过击其虚,孤立震慑其实,使敌人的实向虚转化,然后再实施打击。另外还可采取分敌之法,将敌人各个击灭。要实现避实击虚不能消极等待,作战指挥员只要正确运用谋略,巧妙地调动敌人,便可以造成决战战场上我实敌虚的态势,从而达到以实击虚、胜于易胜的目的。安邑之战是一个为后世称颂的出色战例,为人们诠释了避实击虚的妙谛。此战,韩信采取正面佯攻的策略,当魏军被牵制而集结固守时,韩信悄悄率汉军潜出夏阳,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临晋设疑,夏阳偷渡”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有相似之处,都有迷惑敌人、隐蔽进攻的作用。二者的不同之处是:夏阳偷渡,隐蔽的是攻击目标;暗度陈仓,隐蔽的是攻击路线。

孙子曰“致人而不致于人”[1]70,“致”,即招致、引来,引申为调动。全句的意思是说,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战场上对于主动权的争夺无疑是双方斗智斗勇的焦点,谁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谁就会取胜。因此,争取主动,避免被动,历来是兵家不懈的追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剖析韩信破赵之战等战例指出:“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6]491他还指出:“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待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在斗争中,由于主观指导的正确或错误,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也可以化优势为劣势,化主动为被动。”[6]491破赵之战就是一种主动进攻的奇妙大智谋,韩信主动地采取背水列阵、拔帜易帜的战术,这实在是一个厉害到家的陷阱,非大智大勇者不可为。

六、用兵灵活,因敌制胜

《孙子兵法》最早完整地提出了奇正理论,这一谋略原则几千年来一直被兵家视为至圣的妙谛。奇正是针对人们常规思维所形成的定式,用非常规思维取胜的一种谋略。奇正理论的精髓是“奇正相生”,即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无穷,使敌莫测,出奇制胜。能不能活用奇正之术,出奇制胜,是检验军事指挥是否高明的试金石。在两军对阵的战场上,韩信设计定策,或因敌情,或因己情,或因天时地利之情,真可谓见景生情,随机应变,而又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井陉之战,韩信利用赵军统帅陈余昏愦愚蠢和轻敌心理,智设背水阵,故意示敌以破绽,诱其脱离险隘,乘隙袭取赵军大营。完美的战术设计,巧妙的战术配合,终于使赵军完全丧失优势和主动地位,在处处被动中遭到全歼。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1]56-57战争中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作战对象也是时常改变的,某种战法对此时此地之敌可以出奇制胜,而对彼时彼地之敌则未必能收到出奇制胜之效。一种巧妙的战法,第一次使用时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果在以后的作战中老是搬用这种战法,不加以改变,就可能事与愿违。安邑之战中,韩信根据魏军主力封锁黄河渡口临晋关,其后方安邑则兵力少,守将柏直又不谙兵法的情况,采取示形于东而击之于西的战法,在临晋设疑,牵制魏军主力,而在没有渡船,魏不防备的夏阳偷渡黄河,给魏军以出其不意地打击。潍水之役,面对依托潍水设防的强大的齐楚联军,韩信没有采取破魏时的偷渡法,而是利用楚将龙且的轻敌心理和潍水的地理条件,采取沉沙决水、半渡击敌的战法,引军半渡而击,先佯败而退,以诱敌半渡,导敌就范,尔后决水淹敌,分割歼敌,一气呵成,大败数倍于己的齐楚联军。

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选择作战方向,制定作战方针,以及实施作战计划都必须随敌变化而变化,纸上谈兵、墨守成规、按图索骥,只能被战争的汪洋大海所淹没。孙子特别强调:“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1]72韩信娴习前代兵法,但从不盲目照搬。在安邑之战、井陉之战和潍水之战,都遇到了河川,韩信分别采取偷渡、背水阵和水攻三种不同的战法赢得了胜利,三次江河地区作战,三种不同打法,变化多端,异彩纷呈。而同是声东击西的战术,在陈仓之战和安邑之战中又互异其趣。

作战是一场十分复杂的军事行动,天时、地利、敌情,变化莫测,谁能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做好充分准备,谁就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谁就有可能获得胜利。综观韩信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并不是依靠特殊有利的政治条件、外交条件或强大的军事实力,而是主要依靠自己主观上的正确指导。在韩信指挥的所有战役中,除了陈仓之战、灭代之战和垓下之战外,其他各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寡胜众、以劣胜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灭魏时的陈船临晋,暗渡夏阳;灭赵时的背水布阵,奇袭敌营;灭齐时的因机立胜,出其不意;潍水之战时的沉沙断流,半渡而击;垓下之战时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不论是以寡击众,还是以众击寡,均是以智取胜。所有这些出神入化的战法,韩信无不根据作战对象的兵力多寡,主将的用兵方略、心理状态、性格特点等,因时、因地、因敌而异,充分显示了军事权谋家因敌变化灵活用兵的特色。

七、知势图强,速战速决

“兵贵胜,不贵久”[1]19是《孙子兵法》基本的作战指导思想之一。孙子从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分析了战争久拖之害,阐明了用兵宜速胜的道理。这一思想,无论是对以往的战争还是现代战争,都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从战争自身特点出发,只有突然袭击才能出敌不意,攻其不备,取得胜利,这也是由“兵之情主速”[1]152这一客观规律决定的。韩信指挥的战役都是以主动进攻的形式出现的,秦亡后,诸侯兵罢戏下,项羽本想一心一意去当他的西楚霸王,而刘邦则要东向争权天下,这就使汉军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上。刘邦在彭城会战失败后,自己坚守荥阳、成皋一线,而派韩信率偏师对楚军实施战略包围,韩信仍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这种主动进攻的地位和当时的战场态势,都要求韩信每战必须迅速取胜。而在这一方面,韩信恰恰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能。陈仓之战,他仅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安邑之战,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破赵之战尤其神速,更是在一个早晨即大破赵军20万。

“久则钝兵挫锐”[1]18,战争久拖不决,伤亡不断增加,武器装备大量损耗,人力、物力逐渐困难,就会使军队在精神和物质方面受到极大的损伤,这样就容易陷入师老兵疲的被动地位。井陉之战,韩信指挥的军队是得胜之师,锐气正盛,足可以以一当十。韩信所担忧的只是被敌人切断粮道,在山冈小路上无法进军,旷日持久,消磨了军队的锐气,所希望的是与敌人速战速决。赵军以主迎客,贵在持久,如果能采取消磨汉军的锐气,打击其后勤供应,截断其归路的行动方针,就会使汉军处于粮秣不济、归路断绝的境地。这种局面为双方主帅施展其智略和才能,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而在这一成败攸关的重要时刻,韩信超人的智略,为汉军的获胜起到决定性作用。汉军背水布阵、拔帜易帜,灵活巧妙的战术,迅猛快速的行动,一举打乱赵军指挥和部署。此战,韩信“拔赵帜竖汉帜,斩将成功,奇谋胜算,今古莫敌”[9]317。

从战术的实施上看,神速出击往往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令敌人防不胜防,从而大获全胜。韩信善于连续作战,不给敌喘息之机。如还定三秦时,韩信在陈仓首战告捷后,即乘胜紧追,使章邯无法退保关中西部的战略要地雍城而败退废丘。汉军迅速拿下雍城,为以后平定关中奠定了基础。其后,韩信围章邯于孤城废丘之中,遣诸将四出攻城略地,迅速平定三秦。至于破魏、灭代、下赵、定齐等战役,韩信也都是在初战告捷以后,借破竹之势,乘胜追击,最终大获全胜。

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韩信的高明之处不仅体现在每战必胜,更重要的是,韩信每次指挥作战总是以取得完全彻底的胜利作为用兵的终结,从不遗患于将来。这一点令我国古代许多军事家不能望其项背,这也恰与其同时代的大军事家项羽形成鲜明的对照。项羽在战场上多次击败刘邦,但他始终没有在取得胜利后乘胜追击擒杀刘邦,留下无穷后患,并终致身死国灭。在韩信辉煌的战绩面前,秦末战乱中百战成名的英雄豪杰:章邯、司马欣、董翳、魏豹、夏悦、陈余、赵歇、田广、龙且、周兰、项羽等一个个倒下了,正是由于韩信在战场上消灭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弱小的刘邦才终于在韩信的背后站了起来。

八、上兵伐谋,兵不血刃

孙子强调:“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1]31运用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究其实质,就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伐谋”“伐交”等一系列非军事手段来达到胜利的目的。这种全胜战略思想,成为后世用兵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韩信既重视奇谋诡诈的军事手段的运用,也重视“伐谋”“伐交”的政治智慧的运用,他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军事斗争融为一体,这对古代军事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要在心理上或是计谋上胜过敌方,从而避免交战,取得战争的胜利,这样的战争才是高妙的战争,而这种取胜的方式,是兵法所谓“善之善者”,高招中的高招。韩信兵不血刃下燕就是运用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范例。汉王三年(前204)十月,韩信以背水阵大破赵军,迅速平定赵地,燕、齐成为他要依次打击的两个目标。当时的情况正如李左车所分析的那样,韩信虽然连战皆捷,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但其所部汉军,由于长期征战,已经疲惫不堪,实难再用。如果强攻燕国,势必钝兵挫锐于坚城之下,旷日持久,屈力殚货,使齐国乘敝于后。只要燕、齐不下,韩信对项羽实施战略包围的计划便不能实现,而楚汉间之胜负也就难见分晓。所以,如何迫使燕国屈服,确是当时既费筹划而又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韩信毅然采纳李左车“先声而后实”的策略,不费一兵一卒,使燕国望风披靡。

《太公兵法》说:“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10]76不战不杀,却能使敌人不得不自甘屈服。但这种十全十美的胜利不可能毫不费力,唾手可得,它必须通过高妙的运筹和艰苦的斗争才能得来。在战前作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同时,还必须运用伐谋、伐交等手段,同敌人进行曲折的较量。这样一来,即使战争爆发,敌人刀己临颈,智不及谋,勇不及斗,动弹不得,只有低头认输,自甘屈服。韩信兵不血刃下燕确系由心计功力伐谋伐交换来的:一是通过显示有自己战则必胜的力量,对燕国形成强大的威慑;二是把在战争不可避免时有敢于使用力量的决心和意志,并把这一信息明确地传给燕国。燕国之所以自甘屈服,实出于万不得已。

在攻心夺气不能屈人之兵的情况下,在“伐兵”问题上,韩信总是根据敌我力量的强弱,采取不同打法,灵活机动地战胜敌人,努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事实雄辩地证明,在力量优势、态势有利、主观指导高明的情况下,可以取得损失小而战果大的胜利。

人类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在中国上下五千年伟大、纷繁而浩瀚的历史中,英才辈出,名将如云,韩信则是其中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伟大人物。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民间也有“韩信用兵,愈少愈精”的俗语流传。韩信不仅继承了前代诸家兵法,还对这些兵法有所创新和发展。其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和博大精深的军事谋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军事科学,给古代军事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瑰宝,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明代学者茅坤《史记钞》对韩信的用兵艺术有如下精辟的论断:“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11]388古今中外许多学者研究韩信,从他的作战实践中学习他的军事艺术,探讨战争的指导规律,吸收有益的借鉴。《百战奇略》一书将韩信“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和“沉沙决水,半渡而击”等战法作为“远战”和“水战”的法则写入该书。大约在明末清初成书的《三十六计》则将“暗度陈仓”作为经典战法列为“三十六计”之一,让人们学习、效仿。

猜你喜欢

赵军孙子兵法韩信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孙子兵法》组歌
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2021年学术年会在济南举行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军事科学院召开
种树协议(原创)
抓住整体巧妙代入
追韩信
七分审题三分做
七彩夜明珠
一饭千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