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南山下,被“艺术乡建”改变的村庄

2022-12-27张斌张健

党员文摘 2022年23期
关键词:小川老乡秦岭

□张斌 张健

这是一场长达多年的“艺术乡建”。

2018 年,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武小川带领一群实验艺术系学生,来到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采风创作。秦岭终南山下,翻滚的金色麦田成为创作空间,麦秆雕塑、装置艺术直直地立在田间。

村民们聚在一起,心里纳闷:啥是艺术?

多年来,老乡、艺术家群体和当地政府携手探索,来自艺术的启迪让当地探索出一条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让村民们逐渐明白:切菜是艺术,割麦是艺术,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5亩麦田和一次偶然介入

第一次来到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武小川就爱上了终南山下的这片村庄。

“背倚秦岭,村庄、麦田、果园点缀其间,有一种自然的、纯粹的美感。”师生们决定,“实验艺术”就在这个村子展开。

相比于为人熟知的绘画,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实验艺术”更为自由、独特、抽象,影像、装置、摄影、行动表演等都隶属其中,观赏门槛也高。

师生们租下5 亩麦田,在麦地里创作出了多种艺术作品。比如,用麦秆和钢架制作而成的巨幅装置作品《麦霸》;用树枝、麦秆搭建的高高耸起的巨型鸟巢……

一切都太陌生,一切都太新潮。这种“介入”让村民们不解:这些“外人”要干啥?

师生们隐隐觉得不对劲。他们去找村民,大多数人都说“看不懂”。原本期待这种“在地创作”能和村民产生紧密的情感联系,但过于艺术化的展现却背道而驰,反而让村民生出陌生感、疏离感。

“不能自顾自地展览,要和大家的日常联系起来。”团队成员尝试先从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着手。

有人提议,不如就叫“关中忙罢艺术节”。所谓“忙罢”,就是结束了忙碌。“忙罢会”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古老习俗,每年夏收之后,趁着空闲,老乡们走亲访友、交流生产经验,但随着交通日渐便利、物质文明不断丰富,这种传统逐渐消逝。

第一届演出就这样敲定。远处,秦岭即是背景;近处,师生们在麦收后的田里搭建起一个100 平方米的舞台,受邀而来的秦腔剧团、健美操队伍、民谣组合依次登场。

秦腔唱到老年人的心坎儿里,年轻人跟着民谣的调子哼起来,大家都觉得好玩儿,一切都融洽起来,一切也变得鲜活。

久违的热闹给当地镇村干部带来巨大触动。这种触动的根源在于,彼时包括蔡家坡村在内,秦岭沿线的很多村庄刚刚摘去贫困的帽子,但依然缺乏辨识度、知名度。更为紧要的是,因为距离西安主城区仅50 多公里,“虹吸效应”让村庄逐渐呈现空壳化趋势,一些曾被珍视的高产农田也被撂荒。

转眼,西北风刮过关中平原,连绵的秦岭和连片的麦田被冬雪覆盖,村民们也裹上厚厚的棉衣,鲜少出门。

一切好似归于平静,但一场更为系统的“艺术乡建”正在酝酿之中。

啥是艺术?割麦就是艺术!

触动从未终止。

第二年开春,镇村干部主动找到武小川商量“能不能再做一次”。

“来,来,过几天就来!”好似某种默契,双方一拍即合。

经过持续的商讨和一系列可行性论证,系统性的“艺术乡建”开始了。终南戏剧节、大地生态艺术展和社区艺术空间三大板块成为主要的“乡建”方式。

或许是那场晚会的热度久久未散,一听村里要接着办“艺术节”,很多村民请求加入。

经过设计,麦田旁的一处堆满垃圾的涝池要被改造为终南剧场。有村民自告奋勇画出设计图纸,有村民负责放线测量,还有村民叫来运输队,一车又一车地运走垃圾,再一车又一车地拉回黄土,填实地基。

“清晨5 点就开始干,20 天就建好了。”这个速度,让武小川感到不可思议,“回头再看,老乡们亲手将满是恶臭的涝池改造成漂亮的户外剧场,这本身就充满象征意味。”

村里还破天荒地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就在村民们自己建造的舞台上举行,还有村民上台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隆重又接地气。

“迈着悠闲的步伐,麦田剧场转一趟;吹着凉风看节目,嘴上称赞手鼓掌;动情了抹把泪,激动了发个狂……”70 岁的王岩曾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他第一个上台,越读嗓门越高,老乡们也跟着激动地鼓起掌来。

王岩与以他本人为主题的画美乡村壁画合影。李一博/新华社

2019 年,蔡家坡村开展各类文化艺术项目达60 余场,22 位(组)国内艺术家创作大地艺术、社区艺术、影像艺术作品达40余幅,这些诞生于田野的大型沉浸式艺术展览吸引了数万名观众。

村民们的接受程度不断增强,对艺术的热情被无限激发。

学生们拍下丰收后老乡们喜悦大笑的照片,然后做成高高的刀旗,插在麦田中。湛湛晴空下,老乡们看着自己的巨幅画像与秦岭遥相呼应,忽然就理解了这个艺术展览的内涵:啥是艺术?割麦就是艺术,我们就是麦田的主人,是艺术的一部分。

艺术让一碗面有了美感

从旁观、参与,再到不断融入,“艺术乡建”在蔡家坡逐渐扎下根来。

2021 年,时任鄠邑区区长的李化带着团队专程找到武小川,商讨进一步扩大“艺术乡建”的实践半径、提升乡村的艺术能量。

“我们当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文化禀赋,在完成脱贫攻坚后,我们一直希望进一步把这些资源进行转化,让老乡们可以在秦岭山下喝一杯咖啡,在麦田里听一场音乐会,过上品质生活。”如今已是鄠邑区委书记的李化说。

蔡家坡村的确更为醒目。村口,“关中忙罢艺术节”七个大字稳稳地立在路旁;村内,墙壁画上了村民们幸福的笑脸;村里改建的美术馆迎来一波又一波游客。

翻开“忙罢艺术节”的展演手册,从 5 月到 10 月,多种艺术展演和文化活动持续上演。

夏夜,收割后的麦田里已经铺上红地毯,身着礼服的艺术家们准备就绪,一场麦田里的交响音乐会开始奏响。舞台下,有从附近村庄骑着自行车赶来的乡亲,也有驱车一个多小时从城区慕名而来的艺术爱好者。

座位显然不够,但这并不影响观赏的乐趣。山风从秦岭吹来赶走燥热;耳畔,曲调时而激昂、时而舒缓。

麦田里的可能性被不断挖掘。关中人喜好面食,“吃面”也成为一种艺术展现。麦田上,长桌席摆好,刚刚收获的新麦磨成面粉,再经过熟稔的揉搓、擀制,便成为一碗喷香的面条。繁星璀璨,周边点点萤火,“一碗面有了仪式,也有了美感”。

一场场艺术展演与老乡们贴得更近,也促生出更多发展的机遇。

每逢村里组织文化艺术展演,60 岁的村民陈猛总会敏锐地多准备些饭菜。经营农家乐10 年,这两年,他的生意更为红火,他将原因归结于村里日益繁盛的文艺活动。

蔡家坡村70岁的村民王岩觉得,告别粗粝的生活,艺术的熏陶正给村民们带来更大的内驱力。

“以往,村里人早上下地干活穿一身衣服,回家还是这身衣服,没人会留意裤腿上的泥;现在不一样,从田里回家后,大家都赶忙洗漱、换上干净衣服,艺术村的人咋能脏兮兮嘛!”王岩说,“这种变化不是靠‘红黑榜’和批评教育这些外在的强制性力量,而是在文化艺术的氛围中逐渐塑造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变化。”

今年,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鄠邑区栗元坡村、下庄村、栗峪口村等也逐渐开始挖掘自身的文化艺术特质,丰富文旅产业。

艺术到底给村庄带来什么

如果把这场来自最基层的乡村振兴实践视为一次田野调查的样本,那么来自老乡们、艺术家群体和当地政府的默契互动则让人印象最为深刻。

多年来,深度参与其中的每一方也在不断收获。

“最大的改变其实还是在于信心的提升,产业有了信心,生活也有了信心。”陈猛说。

进入农村、观察农村、参与农村,武小川也在不断完成着自己的艺术价值转向。

“这两年,很多人问我,艺术到底能给村庄带来什么?”这个问题此前少有人问,多年实践,武小川的答案逐渐清晰:“艺术不仅是拍卖会的艺术、美术馆的艺术,它也包含着对当下社会转型的深刻关切,而农村是转型的重要现场,我们需要到场,在这个宽广的领域中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并用艺术的形式促生新的社会动力。”

终南山下,这场未竟的探索还在继续……

猜你喜欢

小川老乡秦岭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老乡系列》之八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咱老乡
苏区老乡
好忙好忙的秦岭
在秦岭
聆听幸福
宝宝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