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基于语文要素的课内朗读指导策略探究

2022-12-27折佳蓉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小学陕西省西安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语感我会双减

■ 折佳蓉(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小学/陕西省西安市)

在新《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1—2年级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主要任务。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孩子刚刚接触这门学科时,如何让孩子爱上这门学科,从我的经验中,我发现朗读就是语文学科的敲门砖,因为朗读,我让很多孩子爱上了语文!

一、朗读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

小时候读过这样一句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话的前半句写了吹风时会发出沙沙的声音,下雨时会发出哗哗的声音,琅琅读书声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你需要用心去感受和体会。小时候路过或者踏入校园的时候,能听到里边传出的琅琅读书声,现在当我再次踏入学校成为一名教师时,我却觉得校园越来越安静,琅琅读书声也离我们渐渐远去。这种情况的出现会让孩子们学习语文的能力越来越弱,写作能力也会逐渐下降。孩子们在读课文时会磕磕绊绊、结结巴巴,更不要说新《课标》里出现的读出感情、读出抑扬顿挫了,就是对于一些长句子的断句、节奏、重音、停连都无法掌握。

语感在汉语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感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在理解语言和判断语言的对错方面,它比理性思维更敏捷。反复阅读名著就是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大声朗读,流利地朗读文章,对文章中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式、语势、风格要非常熟悉。这样,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通过阅读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是语文学习的经验和基本规律。

今年,在“双减”政策的大力推行下,我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继续加强朗读教学,从读课文到读故事最后到读文章,让孩子从朗读开始,爱上学语文,爱上阅读,爱上读书。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和思想的熏陶。大声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大声朗读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提高本班学生朗读教学的方法

对于上述情况,到底如何能让孩子在朗读中感受到乐趣呢?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对朗读感兴趣,把兴趣转换成学习的动力,会让孩子乐学、善学、勤学。

1.教师示范,孩子聆听,感受朗读魅力

从孩子们踏入学校开始,我会注重每一节语文课的朗读指导,以及孩子们午休时的午间故事,让孩子先学会倾听。我在语文课上读课文时,会注意停连重音,抑扬顿挫,让孩子体会语言的意思是不同的,注意陈述句、感叹句以及反问句朗读的方法。兴趣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教师,浓厚的学习兴趣会激发孩子朗读的欲望与热情。让学生自发性地、发自内心地大声读。

比如,《我是什么》一课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变成了无数小水滴。”我会这样断句“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变成了/无数/小水滴。”在“越升越高”这里我会语调上扬,在“越来越低”这里我会语调下降,让孩子们感受高低的区分,在“无数”这个词我会重度,还会放慢语速,让孩子感受“无数”就是“多”的意思。除此之外,每天中午我也会在孩子们午睡时给他们讲故事,我也会尽量选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让孩子们一听就很感兴趣的故事,这样也会增强孩子的读书分享欲望。

经验分析必须在学生的经验和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应帮助学生突破一般陈述性知识的认知障碍,唤醒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潜能。如,课本上《狐假虎威》这样的故事,我会在讲故事时,用不同的声音、语调、语气让孩子们感受到读故事的乐趣。如狐狸说“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在朗读时,我会特意夹着嗓子,用细细的声音说话,除此之外,我还会加快语速,让孩子体会狐狸狡猾这一特点。再如,老虎说“为什么不敢?”我会压低我的声音,语速也会慢下来,在最后还要语调上扬,让孩子体会老虎的半信半疑以及作为百兽之王的威力,还有就是疑问句与陈述句的区别。在这些朗读中我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让孩子感受到开心与快乐,感受到朗读的乐趣,这样孩子就会去模仿,希望也可以和教师一样分享自己的故事给其他小伙伴听。

在这里有重要的一点,在朗读时,我会让孩子们闭起眼睛,这样孩子们会在聚精会神听的同时,头脑中把我所读的内容根据自己的想象绘成属于自己的画面,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孩子们会在其中感受到朗读的魅力。这个方法我每天都尝试,慢慢地,我会听到家长给我的反馈,说孩子在睡觉前总会拿出书,给他放一些轻音乐,他总要给家里人读上一段才肯睡觉,有时候读得兴起,还需要催促着睡觉才善罢甘休。

2.创设情境,诱发朗读兴趣,感受朗读魔力

除了教师范读以外,我们还可以创设一些关于本篇课文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朗读之前先进入这个对他们很有吸引力的情境中,他们会提起兴趣,朗读越来越有味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会精心准备每一节课的多媒体课件、板书以及与这节课有关的视频音频,学生会在这些活动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会大大增强孩子的朗读兴趣。在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语言建构的基础是知识的积累。因此,阅读教学要有基础知识教学,既要有陈述性,又要有程序性。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将静态的语言知识逐步转化为一定语境下的动态语言能力,最终塑造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当学生意识到作品的意外结局有证据支持时,教师给出“伏笔”的概念,并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解,还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我了解到很多孩子没有见过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过程,这种认知缺失会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产生困难。于是,我在上课前让孩子们观看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部过程,孩子们感受着这世间万物的神奇之处,再回到课文朗读时,孩子们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在教学《古诗二首》的《望庐山瀑布》时,我在想如何让孩子体会到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在网上搜索时,我看到了关于庐山的宣传片,于是在上课前,我先让孩子们一起观看了这个视频,孩子们观看时津津有味,体会到了庐山美丽的风景,感受到了千变万化的云雾,不仅看到了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体会到了苏轼笔下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们看完视频再回归课文时,会边朗读边想象刚才看到的场景,使孩子们对于庐山的印象更加具体。

在教学《刘胡兰》时,作为一名“90后”的教师,那时的历史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较遥远,更别说现在的孩子了。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周末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孩子们观看电影《七七事变》,看看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状,在进入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学习时,孩子们显得异常兴奋,他们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在最后学到《刘胡兰》这一课时,我给他们看了中央电视台讲述的刘胡兰的故事,于是,孩子们在上课时更加投入,对于课文的朗读也特别积极主动。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应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强调一些重点学习的内容,并多次重复,以便掌握。

3.在评价中感受朗读

小学低年龄段的孩子,朗读的节奏以及语感都是教师需要逐渐培养的,孩子们也是在识字的过程中朗读,所以避免不了会有添字、漏字、错字的错误,我们要通过巧妙地评价,让孩子在我们的评价中迅速改正,这样孩子才可以快速成长。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该理清这些基本概念。教师应通过一定的汉语活动,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综合运用所学概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文字情感分析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将知识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相信学生在教学支持和对话活动中能够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为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分清思想和事实,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充分把握作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辩证的阅读思考,在写作中重构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要求需要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从最初的模仿批判性阅读到最终的建设性阅读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例如,我在《黄山奇石》这一课的教学中,有一段话“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第一个孩子读后,我跟她说,我感觉你的这只猴子一点都不活灵活现,我希望下一个站起来读课文的人可以读出猴子的活灵活现,虽然它是一块石头,但它是一块长得像猴子的石头,作者在写的时候运用到了“抱、蹲、望”,我们要把这几个动词读出来,读出这只活灵活现的小猴子。下一个孩子在我的提示中读出这种感觉,我顺势夸奖并表扬了他,就是这一次朗读,也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在之后的课上,他经常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在合适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语言材料,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即帮助他们形成合适的学习方法和检验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的能力。在《日月潭》这一课中有一句“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孩子们在朗读时我会提醒他们要注意薄薄的感觉,同桌两个人拿出一张纸,一人拿纸,一人手心朝上举着,拿纸的人把纸拿在半空中轻轻松手,下边的人用手去接,接到后感觉一下什么是薄薄的,再读一读。第一个孩子读时还是会把“薄薄”读得很重,其他孩子在评价时就会说你读得不对,我要反驳你,“薄薄”要轻柔一些。朋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很有效的,孩子立马根据同学提出来的建议再读了一遍,于是读得更好了。

三、“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朗读效率

今年,随着“双减”政策的大力推行,我利用课后的时间,给孩子们加强朗读指导,在课后的时间里,我给本班设定了一项专属朗读的时间,小组内把今天学的课文相互朗读,相互评价,每组评选出来一位朗读小能手,在班里大声朗读,分享给大家,并获得奖励,这在提高孩子朗读能力的同时,还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为了能在小组获胜,在家会主动邀请爸爸妈妈去听自己的朗读并且进行评价,他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指导,再读得好一些。孩子们主动而又积极的朗读增强了他们的语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不仅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汉语基础知识,更需要学生的理性思考和体验。阅读理解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在一定知识的引导下进行推理和深层次认知的行为。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整体的感知,更是具体的分析。大声朗读是形成语感的唯一途径。可以说,没有大声朗读,就没有真正的语感。朗读有利于“诗性美感”的再现。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都有“诗”之美,都有作者的灵感。大声朗读可以恢复这种美。大声朗读还有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比如自己在解数学题的时候大声朗读,效果会更好。需要广泛深入思考和记忆的科目,如果大声朗读,学习效率会很高。

总之,阅读教学中除了对一些文章的分析有明确认识外,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来思考教材中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探究性阅读的支架。探索性阅读能力包括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是一些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随时加以引导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从而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在教授一种语言表达形式的同时,要尝试拓展学生原有的语言表述能力,也就是拓展学生原有的表述形式或思维方式。因此,学生的每一次阅读都可以看作一次提升内在言语表述能力的机会。如果阅读的目的只是让学生理解文字的含义,而没有对特定语言知识和表述能力的学习和训练,这样的语文课就会缺乏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可见,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离不开语感。在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继续重视朗读的指导与教育,逐渐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猜你喜欢

语感我会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我会分辨
我会玩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