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022-12-27武美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职工学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课外阅读教材

■ 武美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职工学校)

新课程改革给传统高中语文教学带来极大挑战,同时给积极进取、善于探索的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创新机会。既要跟得上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又要落实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应对各类考试,最终在高考中胜出,就必须在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上进行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既能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的目标,又能兼顾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仍然以迎接高考为目标的现状,教师应该深入探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挖掘

新《课标》所用教材中供学生“阅读鉴赏”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拣的,体现了正确的人文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挖教材,揣摩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吸收丰富人文精神。学生在阅读中与古代圣贤交流思想,吸收文章精华,树立正确的“三观”。

阅读教材中的文章都很经典。教师要带领学生精心品读,学习人物艺术形象折射出来的人格魅力。

《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出场,文章借“后人”写的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做了简要概括。“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奈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引导学生理解这两首词似贬实褒,字里行间是站在封建阶级立场上批判贾宝玉,实则是赞赏他不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让学生领略到贾宝玉勇于反抗的精神。

《一碗清汤荞麦面》中母子三人在身处困境时表现出团结向上、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让学生体会到洋溢在文中的浓浓的人间真情。在教学中,教师可引领学生品读文中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精神。母亲三次出场都穿不合时令的短旧大衣,两个孩子却穿崭新的衣服。最后一次出场,哥哥穿学生制服,弟弟穿哥哥的旧衣。“大儿每天送报赚钱支持我,淳儿每天买菜烧饭帮助我,所以我能够安心工作,……”带领学生品读这些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能够体会出母亲在家庭中做出的牺牲和母爱,以及一家人相亲相爱携手共渡难关的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在逆境中直面困难、顽强不屈、积极奋斗的精神。

阅读教材当中,在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文章比比皆是。《项链》中“一串假项链,十年辛酸事”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贪图安逸享乐、爱慕虚荣的可悲;《我的母亲》中,“母亲筹巨款送我上学”中真挚的母子情深,让学生忆起自己日常生活中父母为自己做的琐碎小事,饱含平凡却又伟大的爱;《故乡的榕树》中浓浓的思乡之情,能够激发学生深厚的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学习这些文章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预习,了解作者的时代和生活现状,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剖析人物形象,深刻感受文章中的人文情怀。

人文精神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篇文章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阅读素材,随时随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课内阅读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学生“在文学鉴赏中,有正确的价值观,有追求高尚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的意愿”。利用好教材进行阅读教学能够很好地完成培养人文精神这一目标。

1.充分利用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说明类文章《台湾蝴蝶甲天下》是一篇略读文章,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台湾蝴蝶的美和奇。学生在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激发爱护大自然、保护小动物的意识。古诗文类文章《行路难》“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李白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学生在纵情吟唱中体会到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文言文类文章《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会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道理。小说类文章《绝品》中一句“不卖收藏”,让学生感受到常先生、刘三爷和王商人舍利取义、重信守诺的人格魅力。散文类文章《荷塘月色》中的月色、荷塘如诗如画,学生跟随朱自清一路走去,在醉人的景色中走入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作者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教材提供了诸多宝贵的人文素材,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之外,教师应养成充分利用教科书渗透人文精神的习惯。

2.培养阅读爱好,提高学生人文精神是必要手段

充分利用教材中故事性较强的特点提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爱好,在书香中,人文精神得到熏陶。欧阳修提倡“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

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利用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转变学生认为历史文学枯燥单调的成见,调动学生学习探究史学巨著《史记》的兴趣。吸引学生了解到更多人物形象,比如:李斯慨叹“厕鼠”与“仓鼠”的差别,托身于秦国这个“大粮仓”,一生追逐富贵,从一个小吏攀升为一国丞相。因为太过苛求富贵,导致性格懦弱、趋利避害,以至于篡改诏书,逼死公子扶苏,为自己腰斩于市酿下祸根。以富贵动之,又以富贵劫之。徒留下“牵黄狗,逐狡兔,岂可得乎”的悲叹。

窦娥刑场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惊天动地。造成这一异常天象来向世人昭示窦娥冤情的是地痞流氓无赖“张驴儿”父子,“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的赛卢医,昏庸腐败、草菅人命的太守“梼杌”等一干人。由蔡婆婆索要高利贷引发的一桩桩事件,将元朝统治下的底层人民无处申冤、任人宰割以及统治阶级的黑暗残暴在学生眼前铺展开来,吸引着学生去看其他元杂剧,如《单刀会》《西厢记》。

电闪雷鸣中,冲儿、四凤、繁漪、侍萍、大儿子周萍……演绎着爱恨情仇,一个伪善、冷酷的带有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双重性特点的人物形象——周朴园所努力维护的封建家长制“秩序”轰然倒塌。他利益大于一切,为了克扣每个小工三百块,故意叫江堤出险淹死两千多人;矿场工人罢工 ,他收买警察射杀三十多人;他爱三十年前的死去的梅小姐,但是当活的梅小姐——侍萍出现在他面前,声誉、利益受到危险时,他马上撕下温情脉脉的面具,露出冷酷无情的丑恶嘴脸。雷暴中,学生听到了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曹禺先生借着《雷雨》发出他陷于昏暗腐恶旧社会的第一声呐喊。《日出》《北京人》便被纳入了学生的阅读书目。

还有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的一生。忍受胯下之辱,以成大事;沉千金以谢漂母;本可自立为王,但为报共衣之情,辅佐刘邦大业……教材中的每个人物都是一本精彩纷呈的“故事汇”,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利用教材故事性强的特点,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使阅读成为一种爱好,这是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得到熏陶的一个必要手段。

三、课外阅读自主探究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

本着“开卷有益”的原则,教师推荐给学生书籍,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不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教师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多读经典作品。学生在课外阅读自主探究中,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的大门,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人文精神。阅读这些能够正确引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书籍,学生的人文精神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

1.认识到课外阅读对提高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课外读物琳琅满目,先人的哲理可以给人启蒙、开启心智、去除愚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影响。《老人与海》中老人桑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有钓到鱼,但是并不气馁,第八十五天钓到大马哈鱼,却引来鲨鱼,返途中在没有食物没有水左手抽筋的情形下与鲨鱼展开艰苦卓绝的搏斗。“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地亚哥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信念。桑地亚哥的硬汉子形象对于成长期的高中生起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学生在阅读中,会积极探索世界、观察世界和思考世界,会不自觉地与自己相比对,从而完成内心的反省和调整,提升自我,提高个人境界。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从而意识到课外阅读对提高自己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更加重视阅读。

2.掌握如何体验人文精神的科学的阅读方法

读一本书,要得其精髓,不能如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其味。学生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深入文本当中,辨别是非,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一个艺术形象可以影响几代人,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钢铁般意志身残志坚的保尔·柯察金;《红楼梦》里离经叛道的贾宝玉;《悲惨世界》里丑陋到极致但内心善良纯美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这些艺术形象从一张张书页中鲜活起来,灵动在千千万万的读者心里,世世代代影响着后人的审美观点、行为准则。学生阅读时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看,特别留意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神态以及细节,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心世界以及思想品质,还可以抓住侧面描写的句子去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处事方式。一个人物形象不能简单地分为好人坏人,要把人物放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中,把人物置身于故事情节当中,然后多角度去赏析,从而获得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多重性、有鲜明性格特征的艺术形象。有了科学的阅读方法,就不会片面地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就会比较客观综合地评价人或事,自己的“三观”可以得到树立,人文精神的层次随之提高。

3.适当布置课外阅读任务保障人文精神的融入

教学“阅读鉴赏”类课文时,可以适当布置相关的课外读物,将其作为课后作业,这既是对课内内容的延伸,又能给学生适当约束。完成“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文化品位”的新《课标》要求。

教授《鸿门宴》时,让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史记》;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布置看《红楼梦》;教学《林教头》时,布置学生阅读《水浒传》;教学《威尼斯商人》时,布置看莎士比亚的其他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悲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监控。通过对学生的及时监督和对疑难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是完全放飞,而是如风筝一样,线端一直被紧紧攥在教师手中。学生的文学审美得以正确引导,人文精神的走向一直保持在正轨上。

人文精神的丰富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学生的阅读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帮助。

四、阅读实践活动中夯实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

科学、艺术、人文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在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很大帮助。

1.在阅读专题实践活动中塑造人文精神

每学期初选定一个阅读实践活动专题,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得到较长时期的塑造。新《课标》指出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比如选定以“对联”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前期搜集名联以及背后的故事进行归纳整理;然后进行课堂交流展示,对联诵读比赛、故事分享;学习对联的相关知识,学习创作对联;收集名家对联的书法作品,在课堂展示,并学习用毛笔书写对联;最后一环节是成果展示。把学生自己创作的对联请书法好的同学写下来,裱糊张贴到宣传栏中进行展示。纵观整个实践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打下基础。

2.在阅读研讨活动中延伸人文精神

定期开展阅读研讨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研读后的交流和评价活动。例如,从古代文学或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选一部让学生研读,写出读书感悟,召开读书报告会。在读书报告会上,大家的思想互相碰撞,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放电影般一幕幕呈现出来。教师可以借此予以正确引导,适时适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借着读书报告会的东风,教师可以借机推荐一些对青少年的思想非常有利的名家作品,让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得到进一步延伸。

既要跟得上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又要落实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就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并通过课内外阅读、阅读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课外阅读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