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松其基于“岭南湿热理论”治疗胆石症经验探讨❋

2022-12-27杨雪梅孙海涛陈炜聪孙嘉玲招文婷吕志平贺松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利胆胆石症排石

杨雪梅, 孙海涛, 陈炜聪, 孙嘉玲, 招文婷, 吕志平, 贺松其,2△

(1.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广州 510515;2.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广州 510315)

现代医学认为,胆石症一般是指包括胆囊和(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胆道系统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于中医学“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1]。在西方发达国家胆石症的患病率高达10%~20%,我国的胆石症患病率约10%,且呈不断上升趋势[2,3]。贺松其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疾病及消化性疾病医教研工作27年,擅长于各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胆结石、胆囊炎、胰腺炎以及消化性疾病的诊治,其中对胆石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岭南湿热理论”的基础上,他强调病证结合分阶段论治,重视对“湿、热、瘀”的干预且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岭南地域胆石症病因病理责之于湿热内蕴、多瘀多虚

岭南疾病的证候特点以湿热为主[4]。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5]”王冰注解《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时说:“东方南方人皮肤疏松腠理开,人皆食冷,故宜收宜温,使中外条达”[6],故总结南方地域气候特点是阳气盛、多雾露、气候潮湿温热。根据岭南特殊地域气候特色,贺松其认为岭南胆石症多因湿热内蕴、日久煎熬而成。由于岭南湿热之邪偏盛侵入机体,或素体亏虚复感湿热之邪留滞肝胆,可使少阳气机不利,胆失疏泄,胆腑中清不降,湿郁化热,胆液久瘀不畅,煎熬胆汁,聚而为石。在生理结构上,肝胆以管道相通,胆为管腔性器官,结石易于停留形成胆石症。此外,由于饮食失宜伤及脾胃,水谷精微不能运化可内生湿热,阻于肝胆经络,使胆汁排泄不畅亦可致本病。

根据多年临床诊治经验,贺松其认为瘀血是岭南地域胆石症的常见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胆石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瘀血的产生一是因湿热致瘀。具体可表现为因湿致瘀、因热致瘀或湿热互阻致瘀。外感湿邪困于脾土,阻滞气机致气滞血瘀;或因热邪入舍于血,煎灼血中津液损伤血络,致血液黏稠而运行不畅,血溢于脉外而成瘀;或同时感受湿热之邪,湿裹热迫而致瘀血阻滞[7,8];二是因石致瘀。结石为有形实邪,停留胆腑势必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津液运行。因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而血为气之母,瘀血形成必然影响和加重气机郁滞,导致气滞血瘀、血瘀气滞的恶性循环。同时瘀血的产生可作为胆石形成的重要诱因,进一步阻碍肝胆气机使胆汁失于通降,导致结石的不断形成和增大。

胆石症初期以湿、热、瘀之实邪偏盛为主,疾病后期随着湿热瘀邪侵犯日久,病情反复发作,邪伤正气可导致正气耗损亏虚。因此,基于“岭南湿热理论”,贺松其归纳岭南地域胆石症病因病理责之于湿热内蕴、多瘀多虚。

2 岭南地域胆石症病机演变可概括为肝病传脾、虚实夹杂

贺松其指出,岭南地域胆石症的主要病机为湿热瘀虚4个方面,总属肝病传脾、虚实夹杂。本病初起多见肝胆湿热。胆为“中精”之腑,以通降为顺,附着于肝,在经脉络属中互为表里,“同司疏泄,共主勇怯”。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生,胆汁的异常变化首先归之于肝脏问题。肝经有湿热尤易及胆成为肝胆湿热,影响其气机升降,湿热蕴久可以成石,临床表现为邪气盛、正气不虚等证候特点。常见症状有右胁或上腹部疼痛拒按,多向右肩部放射及小便黄赤、恶寒发热、身目发黄、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明确论述肝病可传脾土[9]。因肝脾二脏关系密切,生理相关,病理相连,肝木能克脾土,肝病能传脾,实脾能治肝。临证中,岭南湿热之邪过盛常易困脾,引起脾胃虚弱、不能耐受肝气的克伐,而出现头晕乏力、纳呆嗳气、胸闷胀满、腹痛泄泻等土虚木乘病变。进一步湿热致瘀,可出现胸邪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入夜痛甚等瘀血阻滞病变。故贺松其认为岭南胆石症的证候演变,多由肝胆湿热致肝郁脾虚兼气滞血瘀。湿热痰瘀损伤脾胃,脾胃生化不足正气愈虚,最后导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的正虚邪实之候。

3 治则治法以清肝利胆排石治其标,益气健脾祛湿治其本

贺松其强调岭南地域胆石症临床治疗当病证结合,分段论治,重视对“湿、热、瘀”的干预。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形成了“胆石症→证候要素→证候要素组合→治法方药”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确定胆石症总的治疗原则为清肝利胆排石治其标,益气健脾祛湿治其本。但鉴于胆石症病程漫长,症状反复发作,病机演变复杂,他认为胆石症临床当根据起病缓急和虚实证候具体施治。胆石症各阶段主要证候要素为“湿、热、瘀、虚”,急性发作期多以湿、热实证为主,宜清肝利胆排石,根据病情的不同,合理选用理气、化瘀、祛湿、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等法;缓解期多以瘀虚的虚实夹杂证为主,当以活血、补虚为法,根据虚损的差异分别施以健脾、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

同时,临证常借助现代检查手段,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结合用于诊治胆石症。影像学的检查方法包括腹部超声、CT、MRI等,可判断结石的有无、发生部位、形状大小及类型。血液检查判断有无感染及梗阻。对于无手术指征缓解期的患者建议使用中药治疗。治疗一方面重视清肝利胆,使胆汁正常分泌排泄,从根本上治疗胆石症;另一方面,针对胆源性消化不良,多为肝木克脾土,肝病传脾,治疗当实脾土以防肝乘。

4 岭南地域胆石症中医治疗的方药特色

在岭南胆石症中医治疗过程中,贺松其结合“湿、热、瘀、虚”的病机特点,常选用岭南特色方药以达清热祛湿、利胆排石、活血化瘀、益气健脾等功效,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具体特色方药介绍如下。

4.1 清肝利胆排石类药物

岭南地域胆石症初期病机多责之于肝胆湿热内蕴,煎熬胆汁,聚而为石,故用药多选清热利湿、利胆排石之品。常见岭南药物如溪黄草、鸡骨草、地耳草、珍珠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金钱草、海金沙、布渣叶、穿心莲等。溪黄草又名熊胆草、血风草,性甘苦、凉,可清热利湿、凉血散瘀;鸡骨草又名黄头草、大黄草,性味甘、微苦、凉,归肝、胃经,可清热解毒、疏肝散瘀止痛;地耳草、珍珠草性甘寒,可清热解毒利湿。全国名老中医邱健行临证也常将溪黄草与鸡骨草做药对,酌情加用地耳草、珍珠草等治疗胆石症、急性胆囊炎、急慢性黄疸型肝炎等属肝胆湿热证型患者[10];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侧重清热解毒;金钱草、海金沙利胆排石,药理研究也发现,金钱草、海金沙可通过松弛胆囊平滑肌,增强胆囊排空作用,还可以抑制草酸钙结石形成[11,12]。

4.2 益气健脾祛湿类药物

岭南地域胆石症病程漫长,病机复杂,证候常多由肝胆湿热演变成肝郁脾虚、脾失健运、湿邪无以运化,使病情进一步加重,故临床用药常在清肝利胆的同时健脾化湿。岭南名医治疗脾虚证常见核心药物有白术、黄芪、茯苓、党参、甘草、陈皮、山药、白芍、当归、半夏、砂仁[13],其中白术、茯苓、黄芪、党参常组合使用,使健脾益气与燥湿利水并重,常可恢复脾胃气机。因脾虚气血生化无源,也可配合使用当归、白芍等养血活血之品。同时基于肝病传脾的证候演变特点,用药除重视健脾祛湿外不忘调肝理气,常见药物如柴胡、砂仁、枳壳、郁金、佛手、川楝子、延胡索等[14]。

4.3 活血化瘀通脉类药物

疾病后期,按照中医“久病入络”“久病多瘀”“湿热致瘀”等理论,用药常配伍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如丹参、三七、郁金、地黄、川芎、赤芍、延胡索、蒲黄、五灵脂等。丹参、三七为活血化瘀药对,善通肝胆经脉;郁金、赤芍可化瘀止痛也可清泄肝火;五灵脂性平味甘,可活血散瘀止痛,常与蒲黄配合治疗瘀血停滞、心腹剧痛。

5 典型病案

患者,女,65岁,间歇性右上腹隐痛2年,1周前进食油腻后疼痛加重并伴恶心欲呕,全身困倦,腹胀纳呆。查体示神清,慢性病容,形体肥胖,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半年前外院查B超示胆囊大小正常,胆囊壁回声强,内见团状强回声,最大12×10 mm,后伴声影,随体位改变移动,诊断为胆囊结石(泥砂样),建议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拒绝,改为鹅去氧胆酸胶囊与熊去氧胆酸胶囊各6~8 mg/(kg·d)联合治疗,疼痛未见明显改善,且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刻诊症见患者间歇性右上腹隐痛,进食油腻后加重,伴腹胀纳呆,舌苔黄腻边有齿痕,脉弦滑,中医诊断胆胀,辨证属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治宜疏肝利胆排石、理气健脾祛湿。给予“三金清胆汤”:溪黄草30 g,鸡骨草30 g,金钱草30 g,海金沙15 g,鸡内金15 g,炒枳壳10 g,厚朴10 g,茯苓15 g,白术15 g,薏苡仁30 g,佩兰15 g,枸杞子15 g,白芍15 g,甘草10 g,加炒麦芽3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自感右胁隐痛减轻,腹胀、腹泻等症状减轻,再服用14剂患者右胁隐痛较前进一步改善,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消失,精神状态良好。复查B超示胆囊浑浊,胆囊腔内见散团状强回声,最大6×5 mm。结石缩小,继续本法治疗3个月,复查B超示胆囊大小正常,轮廓清楚,壁光滑,胆囊内未见典型异常回声,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

按语:本病以右上腹隐痛、进食油腻后加重为主症,西医诊断“胆石症”,属于中医学“胆胀”范畴。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辨证属湿热蕴结、肝郁脾虚型,治疗当清肝利胆排石治其标、益气健脾祛湿治其本,再合用化瘀理气等法。贺松其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自拟“三金清胆汤”加减治疗胆石症。三金清胆汤主要由溪黄草、鸡骨草、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枳壳、厚朴、茯苓、白术、薏苡仁、佩兰、枸杞子、白芍、甘草组成,具有清肝利胆排石、益气健脾化湿的功效。该方取岭南特色中药溪黄草、鸡骨草等以清肝利胆,健脾祛湿退黄;取三金汤中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利胆排石;因脉络阻滞不荣则痛,故取芍药甘草汤之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肝郁脾虚、消化功能失常,配枳壳、厚朴理气宽中、消痞除满,茯苓、白术、薏苡仁健脾祛湿;岭南气候湿热,外部湿热之邪易留滞肝胆,煎灼胆汁而成胆石,配佩兰利湿健脾消石;邪热郁结,久病伤阴,疾病后期患者常有肝阴虚,配枸杞子滋水涵木,养肝柔肝。全方配伍可祛除湿热之邪,并恢复或改善肝、胆、脾等脏腑生理功能,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不仅阻止胆石症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结石缩小并排出。

猜你喜欢

利胆胆石症排石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胆石症患病率、流行趋势及特征分析
如何通过运动排出肾结石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索胆石症的易感因素
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联合体外物理振动排石与药物排石治疗<2.5 cm肾结石的临床对比研究
乌梅绵茵陈蜜露利胆祛湿
教你一套排石操
何泽教授从“邪伏散膏”论治糖尿病前期湿热蕴脾证验案1则
脂肪肝与胆石症可以“异病同治”
利胆止痛片药效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