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创新体系之构建

2022-12-27孟庆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热病温病内经

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

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中医药以原创而发生之后,薪火传承,有各时期创新的成果汇入原则,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医学体系。创新由本根、方法与应用三部分组成,全体系的创新如此,各项创新也是这样。

研究事物初始的原因是本根论,要说清我从哪里来?我是谁?要做什么?要往哪里去。创新依赖必要的认知路线和把握的手段。方法和原理的总和为方法论。此项创新有何功效,用在什么地方,解决哪些问题,是为应用论。

《黄帝内经》(下文简称《内经》)是中医药理论奠基的源头之作。李经纬先生近年在专著中指出,《内经》成书于西周。先民在生活生产和对疾病的救治实践中萌生出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汲取《易经》的变动不居、阴阳应象和《尚书·洪范》的五行、《周礼·医师》的上工握先机等理念,形成了天人合一、以气为本的人体观和阴阳五行为间架的体系轮廓。

构筑《内经》理论的方法及解读是为方法论。主要有观阅审察、司外揣内、含束为一、由表及里、揆度奇恒、法式捡押、逆顺从容、取类比象、援物比类、别异比类、顺其所宜、解部参验、以意求之以及法于阴阳、和于数术等。诸多方法在人体观的启导下,有丰富的医学发现和医学发明。如藏象经络、体表穴位、藏气法时、标本病传、切脉色诊、症状证病等,应用于临床和养生。

自《内经》成书以降有三次重要的创新,即东汉张仲景、金元四家和明末清初的温病医家,每次创新都形成思潮,把学术推向高峰并铸成学派而传承。

东汉末年之大疫和战乱伤亡惨重,对医学创新的需求迫切。《内经》之理论,方剂和本草的丰富经验,张仲景的治病实践和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精神、创新勇气,创新出《伤寒杂病论》等巨著。其创新成就主要是:首先是对外感热病的理论提出了纲领性的论述,诚如陈修园“六经辨·圣道彰”的概括。张仲景之六经,从热病全程审视辨证,各经证候既为不同之病象,又理法方药一线贯通,是一次辨证论治的单元。张仲景的六经是对《内经》三篇热论的重大突破。

其次,《伤寒杂病论》以平脉辨证首开辨证论治先河。人类治病,从盲目的随机治疗发展到有记忆的对症治疗,再发展到对证治疗或应病治疗。张仲景在“伤寒例”中创“证候”一词,以“证候”为辨治的切入点,其弟子王叔和在《脉经·序》中也言及“证候”,“证候”的概念沿用至今。对于辨治杂病,张仲景有时还用辨主证的切入方法。在施用治法和方剂时随证而迭加方剂。如太阳中风又见半表半里证者,用桂枝汤加小柴胡汤,有柴胡桂枝汤或柴胡桂枝各半汤。治泄泻时可用一套苓散利小便以实大便。又如治痰饮时,在《金匮要略》第34条用小青龙汤以后,可分别用桂枝、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再去桂枝加干姜细辛,用半夏、杏仁、大黄分别去其冲气,止咳喘,止呕消水肿,去面如饮酒之红。这是系统工程的思想,是对《周礼·考工记》中工程思想的发挥,表现了辨证论治的艺术境界,这是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传承中的创新。《伤寒杂病论》成为一个时期的带头学科,并演变成一大学派。《伤寒杂病论》的条文,每条对于辨证论治都有垂方法、立津梁的价值,全书由是而被尊称经典。

再就是张仲景的脉法。脉是人体气象的标识,切脉不仅可知其脏腑经络和气血的运行情况,也可推知其人对自然情况变化的适应能力,不是病人主观的症状陈述,而是医生所验知的客观指征。张仲景对此极为重视,把脉列于证之前称为“脉证”。《内经》记有多种脉象,还讲四时脉、真脏脉等并采用遍诊法。张仲景以“辨脉法”“平脉法”论述其切脉法与脉理,他概括脉学原理是“效象形容”四字,采用人迎、趺阳、寸口三处切脉是对遍诊法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缓脉是和缓,是正常人之脉,不是慢节奏。后世缓脉大异,有的作者只讲103方397法,因“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是王叔和所整理而被忽视,这是偏见。脉法继张仲景以后,王叔和以意象全息的思想独取寸口,以应二十四节气有24脉著成《脉经》。《脉经》中也前列扁鹊、华佗、张仲景的脉说以明示,这是王叔和独取寸口的创新性。张仲景的成就是伟大的,期待我辈治伤寒论的学人为往圣继绝学。

中医药传承到金元时期有两派四大家的传承创新,两派为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称四大家者为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家分属于两派。其共同背景是对《内经》和仲景之学的继承;战乱时代多病多灾;对五运六气之学的推援。上海中医学院章巨膺教授认为没有五运六气就没有金元四家。河间学派的魁首是刘完素,因居于河间府而名派,并有刘河间之誉名。他大器晚成,35岁始治《内经》,70岁时著成《素问玄机元病式》而授徒立派成名。他阐发运气之病机拓为病机学理论,又以主火立论,依天道自然、天人合一。天有相火,人也有相火,到朱丹溪时创集成为相火论。刘完素以相火寄于肝肾,使肝肾阴虚和相火妄动一些证候有论有治。主火论使热病用寒凉有理论依据,是温病学说的先源之一。元·吕复说刘河间医如橐橐种树,所在全活,不只是疗效高,而且传授的弟子门生也多成才。主攻下的张子和也是河间派传人,又为攻下派。元代河间派传人朱丹溪又以滋阴而成派。

易水学派的开山是张元素,他世居河北易水因而名派,李东垣是他的弟子,易水一派研究脏腑,尤其是脾胃成就卓越。李东垣著《脾胃论》而声名更著,他发挥五运六气之气化理论的升降出入,以升中气之要创补中益气汤,提升中气而补充人体之元气,增益人体的动力,不仅用于脾胃、眼病、耳病也因提升中气使药达病所而有效。他的友人元好问给他写传记说他是王道医,是说他处方用药有序,君臣佐使分明。他提出“阴火”的概念,是发自体内因中气内陷而发生的虚火。此种内伤性发热,对今日之自身免疫病或结缔组织病很有论治价值。

第三次创新高潮是明清之际温病学派的崛起。此次创新的学术缘起有三。一是医家对伤寒学派、金元四家学术继承的经验和用辛温方药治热病不效的认识;二是对五运六气和发生疫病流行关系的体悟。吴鞠通在《温病条辨》的开头列十九条“运气七篇”之文以“原温病之始”;三是各种类型的温疫之流行,如各种发疹性传染病、鼠疫、霍乱及湿温、暑热、白喉等。对外感热病,从唐代开始医家过在辛温方剂中加辛凉之品,《千金方》中记载有葳蕤汤。元·王履(安道)明确说“伤寒是伤寒,热病是热病”。于是叶天士用辛凉解表治温病初起。

温病学分吴又可、戴天章、余师愚的温疫派,叶天士等温热派与薛雪、吴鞠通的湿热派,还有高锦庭《疡医心得集》为代表的外科温病派。

温病学家有很多新认识和创新之处。一是吴又可提出传染因素是戾气,明代医书中曾记有“免疫”一词,《普济方》只记载说此语者是“李氏”;二是发展了察舌验齿等诊法,由是开创了舌诊,甚至有只凭舌诊就处方的专著;三是提出了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证论治的纲领;四是创制了许多治热病及专科传染病的有效方剂,被当世称为“时方”,如养阴清肺汤、安宫牛黄丸、太乙紫金锭。养阴清肺汤被当代开发成咽白喉合剂,安宫牛黄丸被发展成清开灵。

三次重大创新启示我们,在当代如何开拓中医理论的创新之路。首先是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而行,强化对经典的继承,此即为守正。只有在真正把握住中医药精髓才能有所创新,而三次创新每次都是传承前人的学术而后有所创发。

第二是要明确创新的目标,有关键意义的点面突破最有价值。如经络穴位的信息传导研究。古人认识到穴位是“气”的输入门户,经络是传递信息的通道,气有物质性、功能性也有信息的思想。近70余年的多项研究,已经把目光聚焦在经络的信息传导问题上了。近年来在非生命体的信息传导方面,正合研究经络的初衷,是已知信息的起点和受体。如何探知其传输机制,我们有可能从微波等传送中得到启发。

第三是建立多学科研究中医平台。当年美国数学家维纳与生理学家、神经科医生等举行周四聚餐讨论,此后创发了控制论,其他几位学者也都各有成就。中医药的创立就是群学研究的成果。中医学人自古就览观杂学,博采众方,合于术数。20世纪80年代有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宋正海教授、北大张春元教授等在北京开展“天地生讨论会”。由北京医科大学彭瑞聪教授和邱仁宗教授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陆广莘、吕维柏教授每月一次在该所举办的“医学目的”沙龙,很多非医学人士对中医理论研究卓有成就。当代有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车一雄、赵定理、朱耀生等教授,南京大学天文系卢央教授等对五运六气理论研究都超越前代。易学专家常秉义和物理学家湖南大学教授靳九成对五运六气历法研究成果非凡,令人敬仰。地质工程师、传统文化学者刘明武撰著的《换个角度读内经》对中医理论研究多有发明,是多学科研究中医的榜样。

第四是把握机遇。对医学而言,疫病发生也是机遇。世界上,中世纪欧洲鼠疫的流行开始了海关检疫,英国霍乱流行发明了自来水。1918年欧洲流感大流行影响了“一战”的进程。我国东汉末年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疫,分别创立了伤寒和温病学派。新冠大疫较前两次大疫更重,应总结出新的辨治纲领急症救治手段,创发多种疫苗和新药。

第五是重视概念和规律。理论的成果是建立新概念和提出新规律。注意用明确的概念解读理论远非空洞的炒概念,研究的成果达到规律性的认识当是高层次。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几个航天医学专家提出的几个新概念,如张瑞钧教授为证候下的“病理性功能态”的定义,吴国兴教授提出了“人体的时间结构”的概念,近年航天医学研究所的樊代明院士以状态论证候等都大有深意,启发我们的探索。

近年来,中国文化学者胡道静先生说“中医学是中国生命文化的胚胎,是推动整个中国生命科学和生活的舵桨,是区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分水岭”。此言令人兴奋,激励我们努力为传承创新中医理论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热病温病内经
黄帝内经
基于“三维五法”的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医热病教学改革思考
猪高热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策略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趋向出人意料的进程:艾迪斯·华顿的《罗马热病》
明代医家芮经墓志铭考释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初探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