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释虽小作用大,借注读诗有方法
——诗歌鉴赏题“注释”作用例谈

2022-12-27湖北李先诰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常州诗人诗歌

湖北 李先诰

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命题者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方便考生理解和作答,往往在诗歌原文后添加一些注释。这些注释虽不起眼,却有着不可或缺的大作用,它们可以帮助考生在阅读诗歌时知背景、通诗意、明意象、品情感。每一处注释都暗含命题者的深意,不可小觑。

那么,考生应该如何利用诗歌鉴赏题的小注释,让其发挥大作用,帮助自己顺利地读诗解题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把握注释不同作用

纵观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注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解释疑难字词

古代诗歌为了语言精练,常用到节缩、跳脱等方式,这无疑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而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加注,可降低阅读难度。如2021年全国甲卷,选用宋朝诗人陈师道的《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对首联“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命题者加了三个注释:①侧径:狭窄的路。②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这三个注释,可以帮助考生透彻地理解诗意:在狭窄的山路上,南丰先生(曾巩)乘坐着竹轿,带着眼中的一片清明,以神仙之姿,从深山中走了出来,迈向滚滚红尘。这两句刻画出一个出山之初明净爽利、风骨秀异、超凡脱俗的高士形象,赞赏了曾巩心系苍生、放弃隐居、积极出仕的济世情怀。

2.交代作者处境

鉴赏诗歌需要知人论世。命题者用注释交代作者写作时的具体生活境况,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诗歌,把握作者情感。如2018年北京卷,选用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一词,其注释①为“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这一注释提供了两个信息:一是写作时间“1184年”,辛弃疾生于1140年,写作这首词时,正是他年富力强之时;二是词人的生活处境为“闲居”。这里提供的信息隐晦而又意蕴丰富,考生不难从中推测出一生力主抗金的辛弃疾内心充斥着怀才不遇的愤懑、无望收复河山的失落及对苟安求和的统治者的不满。

3.介绍时代背景

如果说交代作者处境是从微观上介绍作品的情况,那么介绍时代背景则是从宏观上介绍作品写作时的社会大环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揣摩作者心境,领会同一意象在不同时代的特定含义。如2019年天津卷,选用杜甫《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其注释①为“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在试卷版面有限的情况下,命题者为什么要加这样一则看似与试题无关的注释呢?结合所学知识,考生就会想到:“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763年,而注释中的“公元762年”意在暗示此刻“安史之乱”尚未平定;“通泉县在今四川”则暗示诗人创作这首诗时正在西南一带漂泊。联想诗人这一时期的作品,考生学过的有《阁夜》《登高》《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综合上述分析,一个喟叹身世飘零、忧伤战乱频仍的“诗圣”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4.说明典故出处

借用典故,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文人墨客们引用历史上有关的人、物、地、事或前人的妙词佳句,可拓展作品的容量,增强情感表达的含蓄性、典雅性。对这些典故加注,可传递出诗歌隐含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诗歌的意蕴。如2020年全国卷Ⅰ对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颔联上句“因吟郢岸百亩蕙”的注释:“《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这一注释对“郢岸百亩蕙”的出处与寓意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让我们对诗人的职业、情趣、人品有了初步的了解:作者虽然身在书斋教书育人,但希望自己能走进自然,到山崖上采摘灵芝,领略美好春光。

5.解说专有名词

古代诗歌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节日名等。对这些专有名词加以解说,同样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选用南宋词人魏了翁《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一词,对标题中的“人日”加以注释: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据此可以看出,上阕中的“元正七”,即正月初七,此时,春节已近尾声,人们纷纷外出,探春南山,吹箫击鼓,祈盼农桑丰收,新的一年的忙碌即将开始。词人描绘了一幅清新的“人日”风俗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至于对地名的注释,则视文本而定,或表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壮志,或抒写宦游他乡、不被赏识的苦闷,或寄托羁旅异乡、思家念亲的情怀,或抒发难舍友人、牵挂友人的情愫……

二、明析常见考查方式

有注释,必有考点。不过,与其他考点不同的是,对注释中的有关信息往往以比较隐晦的形式考查。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对注释的考查,主要有下述三种方式:

1.注释的信息隐含在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中

如2020年全国卷Ⅰ选用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第14题D项:“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这一选项考查对尾联“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的理解,巧妙地隐含了注释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的内容。结合诗句中的“医”字和注释中的“其眼中有两个瞳孔”可知,选项中“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是正确的。

2.注释的信息隐含在对思想情感的把握中

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选用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第16题:“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解答此题前,考生不妨先看一下颈联“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中的注释,其中恰好暗含了这道题的思考方向。注释②中写道:“岘首山,在襄阳。”结合诗歌标题,我们不难推知“岘首”是作者友人前往的地方,而“峨眉”则是诗人所在的地方,也是两人分别的地方。诗人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同时也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3.注释的信息隐含在对艺术手法的把握中

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选用唐朝诗人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一诗,第16题:“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这一道题难度较大,要求考生既要准确判断诗句的表现手法,又要体会诗句中隐含的意思,特别是题干中的“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言外之意是下文有直接劝告的内容。本诗的注释亦为考生提供了解题思路。诗歌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的注释为“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第七、八两句“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的注释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仔细揣摩这些注释,考生就可发现,诗歌借用典故,意在劝告好友白居易不要因为被贬而志气消沉,逃避官场,沉迷佛法,应该对人生充满信心。第二句是委婉劝告,第七、八两句则是直接勉励。

三、借助注释读诗解题

1.利用注释读懂诗意

读懂诗歌,明析意旨,是鉴赏诗歌的前提与基础。鉴赏诗歌时,考生可充分利用注释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内容。如2020年江苏卷诗歌阅读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对考生而言,要读懂这首诗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若能认真钻研注释①,了解其中深意,很多疑难就能够迎刃而解了。这首诗应是为记录常州前后两任知州的一次工作交接而作。既然是工作交接,那么前任应告诉后任什么呢?想必不外乎常州的风物风俗、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及自己的理政情况,还有对沈康的祝愿。再细读全诗,颔联“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是说常州农事荒废,民生艰难;颈联“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是说忽然听到了沈康乘车来到常州上任的好消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佳士”是对沈康的赞美与期盼,“朱轮”代指沈康乘坐的车子;尾联“殷勤话此还惆怅”意谓自己知常州时未能施展抱负,对常州的治理未能尽如人意,因而惆怅;而“最忆荆溪两岸春”一句,介绍常州的自然风光,既表达自己内心的不舍,更有对沈康上任后政通人和的祝愿。可见,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注释,却起到了提摄全篇、提示主旨的作用。因此,学生只要留心观察,细心揣摩,就能抓住注释的关键信息,厘清作品脉络,理解全篇大意。

2.利用注释揣摩情感

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评价其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十分常见的考点,也是近年来高考的常考考点之一。为了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情感,我们也可以借助注释加以揣摩。如2021年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联考试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①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②,三黜名惭柳士师③。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④,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连州:今广东连县(连州市)。刘禹锡再次被贬至连州。柳柳州:柳宗元。柳宗元被贬至柳州。②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③三黜:三贬。柳士师:春秋时候的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④桂江:即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对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根据注释来揣摩。结合注释①可以分析得出诗人对自己接连遭贬、越贬越远的不满。注释②以西汉贤相黄霸作对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忠而见弃的苦闷。注释③以柳士师比同样遭“三黜”的柳宗元,暗示他正道直行而被贬,“名惭”则是自愧名声不如柳宗元的谦辞,表达了对柳宗元的敬重之意。注释④表达与友人相隔千里、彼此相望的牵挂之情。

3.利用注释巧解试题

对古代诗歌中注释的考查,一般都隐含在试题之中。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注释来解答诗歌鉴赏题。

一是借助注释判断选择题的正误。如2020年天津卷,选用唐朝韦庄《纪村事》一诗,第14题B项:“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这一选项考查对颔联“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的理解。乍一看,这个选项表述貌似正确,但结合对末句“何处饷田归”的注释“饷田:到田间送饭”,就可发现诗句应理解为一群妇幼到田野里给正忙着收割的丁壮送饭。那么,“庭果”腐烂的原因在于“农事繁忙”,而不是选项中所说的“农闲”。

二是借助注释,规范解答简答题。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选用陆游的《示儿》一诗,第16题: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一道诗歌鉴赏题,分别从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各取一句,让考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应先从简单处入手,即借助注释,理解“熟读周公七月诗”这句的意思。“七月诗”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陆游此处意在教导儿子要勤俭耕种,“熟读”则是教育儿子要发奋读书。周公为国家鞠躬尽瘁,呕心沥血,陆游此处意在教导儿子要效法先圣,一心为民。接着,考生可联想所学,调动积累,理解“道在六经宁有尽”这一句的意思。“六经”,语见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宁有尽”,“哪里会有穷尽”之意。这一句意在告诫儿子学无止境,要发奋读书,永不自满。最后,整合答案,规范作答。参考答案:①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②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

猜你喜欢

常州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常州的早晨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
常州梳篦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