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字词句立体勾连,“语用题”万变仍不离其宗
——2023届高考语用题解题备考方法精讲

2022-12-27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李约瑟百川文段

江苏 田 博

语言文字运用是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四大板块之一,一般选用两段有具体语境的规范文本,共设置5道题。纵观近三年的语用题不难发现,该板块常考查词语辨析、语句衔接、语病修改、补写语句、修辞手法效果、标点符号作用等多个方面的考点,考查形式灵活,有着较高的自由度。

一、新“主观题”题型举例

新“主观题”所选用的文本往往是相对独立的三四百字的文段,本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原则,叙事性文段中背景环境、人物事件、过程结果等要素是齐备的;议论类和说明类文段一般来自新闻报道或科普文章,论证思路和说明内容都较完整。这样就保证了文本内部字、词、句甚至段落之间的应用组合足够繁复,能够满足命题的需要。

除了上文所谈及的考点外,我们围绕所选文本承载的语言知识点去考量,就会得出判断:从语言文字运用的层面上看,“语义的整合”“段意(论点)的概括”“句式特点”“段与段的关系”甚至“语体风格”,都在可考查的范围之内。从2022年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的试题来看,就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如下所示: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李约瑟的问题实际上是西方人特有的问题,应该说,是西方人碰到中国文化之后,从西方的角度产生的问题:中国文化与美洲或非洲文化很不同,是很高级的文化,那这么高级的文化,为什么没有科学呢?这个潜台词很重要,就是说,①________;这恰恰是“李约瑟之问”暗含的一个预设,实际上也是他那个年代的人普遍共有的观念——都认为科学是人类终将走入的普遍的知识形态和文化类型,它代表着人类精神和文明的高级阶段,代表着人类未来的境况。李约瑟有一个关于人类科学文明的图景,叫作“百川纳海”:“海”是现代科学,②________,最终这些文明都要汇入科学的大海。

在这个图景中,中国这样高级的文明为什么没有汇入大海就成了一个问题。然而,今天来看,“百川纳海”本身从根上讲就是有问题的;③________,它很自然。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请概括上面这段文字对“李约瑟之问”的基本判断,要求能体现主要观点及前提,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2.这段文字运用“百川纳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题目分析】第20题考查的是常见考点“补写语句”,但是考查“提炼概括观点信息”能力的第21题及考查“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的第22题,则让人耳目一新,稍加揣摩,便能发现其中的变化:

1.考点没有固化,能够依据所选文本的文体特点灵活设置,如上例中题目紧紧围绕“议论性文段”的关键判断、论证效果来设置。

2.设题的着眼点依旧是“字”“词”“句”,但问法更加隐晦,同时考虑到考查能力的组合叠加,如第22题直接提问“表达效果”,没有明确告知考生“比喻论证”这一论证方法,这就需要考生掌握相关论述知识进行准确判断,再联系“上下文语境”方能正确作答。

3.有向文本阅读题转化的趋势,如第21题。再如2022年5月初江苏南通市三模语文试卷,给出了一段有关“中国湿地”的实用类文本,要求考生“从材料看应该如何保护湿地?请列出三点,每点不超过12个字”,赋分5分。这些都表明命题者既着眼于考生对文段整体的阅读体验,又将答案最终落实在以句子的形式进行概括的能力点上。虽然仍是语言的某种具体运用,但是立足点更高,接近于“浓缩版”的文本阅读题。以往这一板块往往聚焦于小处,考查词语辨析、修辞手法、语病、标点等内容,但2022年以来,各地市模考卷对于这一板块多采取立足文体、把握全段、综合考量的方式,回归以“语句形式”作答的出题思路。

通过分析可知,第21题“提炼概括信息”,答案还是文中关键信息的组合;第22题问“百川纳海”的表达效果,细读文中相关语句,就会发现该句暗含着比喻的修辞手法,突破这一层“窗户纸”后,题目的“真容”就较为明朗了,终是“万变不离其宗”。

二、针对语用题新变化的解法精讲

针对“语用题”的解法,笔者认为,建立字词句“立体勾连”的解题意识十分重要。

1.“立体勾连”的意识基于“整体把握”

“字不离词”,词连缀成句,句构成段落,段落形成相对完整的文本片段。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树立一个对题干材料的“整体观”,文段是一个整体,表达聚拢到一起相同的内容思想,而字、词、句作为文段的组成部分,必须与整个文段的内涵、情感态度相交融,各个字词组成的句子,围绕文段中心,有的正面表述,有的反向衬托,有的作为例子来佐证,有的叙述分析……

2.解读顺序宜“先合后分”“分分合合”,有“词句勾连”的解题意识

字、词、句之间相互限制,相互关联,这种联系可以包括但又不限于上下文字词意思勾连、语法成分的搭配、感情色彩褒贬一致、字词组合适用同一陈述对象、句子间的“闪转腾挪”承转递进……单以句子为例,命题文段句子间的关系,可以承接、转折、递进;根据句子在文中的不同位置和作用,可划分中心句、支撑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句子的形式也异彩纷呈,有整散句、排比句、反问句、感叹句、双重否定句等。字、词、句彼此勾连,形成表情达意的“语义片段”。据此可知,解答语用题的第一要务正是在具体语境下先整体阅读文段,进而准确细读字、词、句的组合关系,深入理解文脉。所以解决语用题,少不了“分分合合”,少不了“语境”的参与,要“瞻前顾后”,“勾连”其本身及上下文,去“碰撞”,去“融合”,从而正确判断。

3.实例解法分析

【例1】中的第20题,我们可以利用词句“立体勾连”的意识去解题。研读文本可知,李约瑟的问题是“中国文化与美洲或非洲文化很不同,是很高级的文化,那这么高级的文化,为什么没有科学呢”。下文谈及“问题的潜台词”,其中“潜台词”就是一个关键信息点,顾名思义,“潜台词”意味着某种暗含的意思。问题中暗含什么?此处句子之间有“就是说”一词相连缀,因此,第①空要填写的就是潜台词的具体内容,“那这么高级的文化,为什么没有科学呢”问话里所暗含的意思便是“文化高级,就应该有科学”。

第②空介绍“百川纳海”的图景,实为设喻,下文的“海”是剖析比喻,解释其构成部分,按照“词与词”的对应关系,横线处应当解说“百川”,再勾连上文的关键概念“文明”“科学”两个词,“科学是海”已有定论,根据上文“科学是人类终将走入的……”,可知归海的“百川”是比喻人类各类文明及其成果,再看下文一句“最终这些文明都要汇入科学的大海”,这是解释上文的句子,更快速地明确答案。

【例1】中第21题,题干要求“概括上面这段文字对‘李约瑟之问’的基本判断”。所谓“基本判断”,就是文段作者对“李约瑟之问”做出的认识与评论;“能体现主要观点及前提”是考生筛选信息的标准,要求我们筛选出“认识与评论”的信息。找寻文段中对“李约瑟之问”进行某种判断的句子,其中“西方人特有”是第一个表“判断”的词语,接着将句与句立体勾连起来,下文进一步解释了“特有”——“是西方人碰到中国文化之后,从西方的角度产生的问题”。这里的冒号表示引起下文,冒号引出的下文就是“李约瑟之问”的具体内容。文段这里提到了另一个关键信息——“潜台词”,既是一个事先的“假设”,又是一个“观念”,这样前后连续的三句话勾连在一起,表示的是同一个内容——作者在判断“李约瑟之问”暗含的前提。文段此处用“破折号”明确引出了这一前提观点,这也是作者从其问话前提角度对“李约瑟之问”的分析判断;接着文段作者用一个比喻来形象地描述“科学和文明的关系”;我们发现,最后“‘百川纳海’本身从根上讲就是有问题的”一句,恰是作者进一步对这一前提的评价判断。据此整合所得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李约瑟之问”是以西方视角看待中国文化而产生的,它的前提是科学是:人类终将走入的普遍的知识形态和文化类型。这个前提在今天看来是有问题的。

笔者认为,语用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变数最大的部分,因其命题形式很可能多样化。本着“稳中有变,依文设题”的原则,它不仅可以从字、词、句、修辞等小处设题,问得极细微;也可能从文中抽象的“关键词”着眼,让学生具体回答;还可以立足高处,整体观照文段后,借“语用题”的形式,考查文段阅读方面的内容。命题者一般不会轻易放过手中的“材料”有价值的考查点,无论考查什么,怎么考查,都离不开对文段字、词、句相关的“语文味”的考量。

三、语用题冲刺复习备考建议

1.立足课堂教学,回归“经典文本”,力求“段”尽其用

笔者认为,语用题的复习要选用一些规范的经典的文本,而我们高中语文教材就是经典文本的大集合。在经典文本中找出经典片段后,教师可以用心设计题目,学生也可以自己命题,如《复活(节选)》片段:

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最初一刹那,她模模糊糊地想起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这是那个热爱她并为她所热爱的迷人青年给她打开的。然后她想到了他那难以理解的残酷,想到了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这都是紧接着那些醉人的幸福降临和由此而产生的。她感到痛苦,但她无法理解这事。她就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此刻她就是这样做的。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但接着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做。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笔者讲析此段时,先引导学生进行“驱除”与“祛除”的近义词辨析,这必将勾连上下文与之搭配的其他词语;继而以“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一句来设置题目,其中“迷雾”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借以思考比喻修辞手法的构成要素及其表达效果,从而勾连上下句,明确本体、喻体;而这个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稍加改动,就可以训练学生“关联词”和“主客体颠倒”的病句修改。像这样将经典文段用于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的文本有很多,如《祝福》《套中人》《老王》等,合理利用后皆不失为一种较为高效的复习方法——当把这些字词句“外引内联”整合在一起,综合考量设题的时候,师生就会从语用和写作的层面深切地感受到作者表述之准确、形象、恰到好处。

2.立足考点,夯实语文知识,厘清其区别

语用题若想得高分,还是要以熟练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作为依托,而语用题往往涉及以下一些字词句知识:

①字词层面:语素、词语构成、词性(动词、形容词等)区别、语境义、语体色彩(书面语、口语)、感情色彩(褒贬)、成语用法等;

②句式层面:长短句、整散句、双否句、反问句、设问句、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等;

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

④结构作用:照应、铺垫、前后文衔接转折等;

⑤语言风格:平实质朴、含蓄委婉、清新明丽、豪迈奔放等。

由以上知识相勾连而派生出的命题内容及形式,可谓层出不穷。

【例2】①在入世20周年之际,高水平开放对于促进深层次改革具有“关键性作用”。②中国改革开放仍然需要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③纵观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密不可分。④改革是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开放则是改革的保障与推进器。⑤特别是在中国的改革进程已经进入深度结构重组和利益调整深水区的当下,改革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迫切需要为改革注入新的动力。⑥党中央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中国在开放中所做出的庄严承诺,势必会打破各种阻力、冲破各种利益藩篱的制胜关键。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①句加引号的“关键性作用”不能改为“关键作用”。

B.第②句在表意上不合逻辑。

C.第③句画线处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D.第⑤句中加点的“深水区”形象准确。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标点符号”“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如果在上述知识中的某一环节稍有疏漏,就容易误判失分。A项,文中“关键性作用”指众多作用中的起关键作用的方面,与“关键作用”意思相同,可以换用,故A项分析不正确。B项,第②句主客体颠倒,应改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仍然需要改革开放”。C项,第③句画线处“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两个短语在句中并列作谓语,故顿号改为逗号。D项,第⑤句中“深水区”指改革开放攻坚克难的深入阶段,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效果之一便是形象准确。

语用题尤其倾向于考查语言修辞之间的细微区别,如借喻和借代的用法,设问和反问的形式,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和明确的认知。

3.打通阅读和写作的“任督二脉”

猜你喜欢

李约瑟百川文段
生态环境我们改变了什么?
《说文段注》之“同意”及其理论意义
“琴语” “律动” “百川”
一场美梦
《金娃——龙舟》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的渊源
汉语典籍文化专有项英译研究
单一·连贯·完整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
也谈“李约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