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确语义重心,扫清文言断句中的思维盲点

2022-12-27四川贺树军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宗室秦师大志

四川 贺树军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没有标点的,因而“明句读”成为古代受训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极重要的一步。《三字经》里有“详训诂,明句读”之说,韩愈《师说》中也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说法,可以说,“明句读”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修炼的基本功。近年来,文言断句题成为高考语文全国卷中的必考题,受此影响,高中生平日在断句方面的练习较多,这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文言阅读水平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日常教学中,文言断句训练是提升文言断句水平的重要途径,师生们也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断句方法,如语境推断法、标志判断法、结构分析法、成分划分法等,这些方法综合使用可大大提高答题正确率,但是这些方法多着眼于局部,缺乏一定的整体意识和文体意识,因而不能有效应对某些特殊的断句题,现试举一例: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下列对文段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这道题选编自人教版必修①《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思考题。学完课文,学生对文意、词义的理解几乎没有障碍,但是在断句时却出现较大的问题:忽略文段性质。绝大多数学生根据文意能排除A、C两项,但很多学生最后选定B项,理由也很简单,《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就是“夜缒而出,见秦伯”,接着说服秦伯,退秦师。学生的理解及断句方法都没问题,但是忽略了这段文字的性质,文段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博议”就是全面地、详尽地讨论或评议。选文性质是议论文,前面叙述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事件为后面“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的观点服务,而不是为了再现烛之武如何出城退秦师,仅仅是概述而不是描写,因此,其重心在“说”。如果在“出”和“说”之间断开,则两个动作均有独立强调的意义,这显然与作者意图及文段性质不符,所以这道题应选D项。

在语言交际中,对话双方的注意力不是平均的,句法结构中说话人所传达的和受话人所接受的语义的重点部分,被称之为句法结构的语义重心。被强调的成分或部分是说话人语义表达的着重点,也是受话人理解的重点,这就是语义重心。语义重心与句子表达的语气、语调、句式、停顿等密切相关,应根据需要选择表达策略。在文言断句中,我们应正确分析作者或说话人的表达需要,明确表达的语义重心,才能正确断句。受长期应试刷题模式的影响,辨析语义重心常常是学生的思维盲点,但高考语文试题中,需要辨析语义重心的断句题却频频出现。

【例1】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2021年新高考Ⅰ卷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画线句子究竟需不需要在“宗室”之后断句?不少资料分析认为,“以”表目的,所以“镇天下”是“强宗室”的目的,中间不需要断,但这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送赵王参加渑池会时对赵王说“……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其中“以”字也表目的,但前后句子是断开的。究其原因,从语义重心的角度来说,二者的区别在于事件将景相异,“立太子为王”一事极为重大,不仅意味着王室的权利更迭,而且事乎国家的安危,而“以绝秦望”则是“立太子”的重大意义,所以两者均是廉颇要突出强调的,如果中间不断句,语义重心就落在“以绝秦望”一句上,与当时话语背景不符。试题中根据后文“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与“天下利”的关系可知,“上皇欲强宗室”的主要目的是“镇天下”,并不强调“欲强宗室”这件事本身。当然命题者降低了本题难度,考生用排除法也不难判断B项为正确项。

【例2】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2021年新高考Ⅱ卷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考生对“闻鸡起舞”的典故较为熟悉,因此,文意并不难理解,但“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中,“少”字后是否停顿值得推敲。如果在“范阳祖逖少”后断开,让该句独立成句,则“少”作谓语,突出祖逖年少。但联系后文“闻鸡起舞”的典故便可发现,文段并不想强调祖逖年少,语义重心是强调他有远大志向,所以“少”字后不可停顿,否则割裂语义。

【例3】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018年全国卷Ⅰ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依据对仗句式,考生能判断“口不讼直”和“志不苟免”中间应断开,可轻松排除B项和D项。根据句意,“芝坐爽下狱”中,“爽”后可断可不断,如果断开着重表现受“爽”牵连,可理解为“因为曹爽而受牵连治罪”;如果不断开则着重表现鲁芝“下狱”之事,“坐爽”仅是表原因。从后文鲁芝在狱中的表现及宣帝的嘉许和赦免看,语义重心应在鲁芝被“下狱”之事,据此可选出正确答案C项。

【例4】

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2020年浙江卷 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这是一道断句主观题,根据常规断句方法,特别是找句子主干法,考生比较容易确定在这几处断开,即“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但是剩下“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与“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中间是否需要断句,考生可能会感觉模棱两可。“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本是一个句子,“自初读书”作状语直接修饰谓语部分,如果不断,语义重心就在谓语上;如果在“自初读书”后停顿,状语与谓语断开,突出自己对“执事”也就是曾子固的崇敬之情,更符合语境。同样“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中“以”字表目的,在“以”字之前停顿,更能突出“广求远访”,表现自己在曾子固的影响下致力求学的精神,“以”字前后均是作者要表达的语义重心。因此,最佳断句应为: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猜你喜欢

宗室秦师大志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写作窍门
有情况
妻子的网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法探析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玄宗朝节度使封王的主要原因
浅析《廿二史札记》中涉及的“陈朝宗室”
金代宗室的礼仪行为方式与民族融合趋势
依然爱你